考僞第十一
昔楊朱、墨翟、申不害、韓非、田駢、公孫龍汨亂乎先王之道,譸張乎戰國之世,然非人倫之大患也,何者?術異乎聖人者易辨,而從之者不多也。今爲名者之異乎聖人也微,視之難見,世莫之非也;聽之難聞,世莫之舉也。何則?勤遠以自旌,託之乎疾固;廣求以合衆,託之乎仁愛;枉直以取舉,託之乎隨時;屈道以弭謗,託之乎畏愛;多識流俗之故,麤誦詩書之文,託之乎博文;飾非而言好,無倫而辭察,託之乎通理;居必人才,遊必帝都,託之乎觀風;然而好變易姓名,求之難獲,託之乎能靜;卑屈其體,輯柔其顔,託之乎煴(徐湘琳曰:"一本作'温'。"按程本、四庫本均作"温"。)恭;然而時有距絶,擊斷嚴厲,託之乎獨立;奨育童蒙,訓之以己術,託之乎勤誨;金玉自待,以神其言,託之乎說道,其大抵也。苟可以收名而不必獲實,則不去也;可以獲實而不必收名,則不居也。汲汲乎常懼當時之不我尊也,皇皇爾又懼來世之不我尚也。心疾乎内,形勞於外,然其智調足以將之,便巧足以荘之,稱託比類足以充之,文辭聲氣足以飾之。是以欲而如讓,躁而如靜,幽而如明,跛而如正。考其所由來,則非堯舜之律(徐湘琳曰:"疑'塗'字之誤。")也;核其所自出,又非仲尼之門也。其回遹而不度,窮涸而無源,不可經方致遠,甄物成化,斯乃巧人之雄也,而僞夫之傑也。然中才之徒,咸拜手而贊之,揚聲以和之。被死而後論其遺烈(徐湘琳曰:"錢氏云,'後'字疑當作'復'。案,被死,被字疑當作'彼'。蓋形近,又涉下文'被害'而誤。"),被害而猶恨己不逮。悲夫!人之陷溺蓋如此乎?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者(徐湘琳曰:"俞氏云,此與《論語》文別。'孔子曰'下衍'不'字,本作'不患人之不己知者'。'雖語我曰吾爲善,吾不信之矣',蓋其人惟以人不知知為患,則其為善,固不誠也。淺人據《論語》妄加'不'字。則二語不相連屬矣。案,'者'字上當重'患人之不知己'六字'不患人之不己知'是《論語·學爾》孔子原文。'患人之不知己者',為偉長反孔子語,以起下文。俞說疏。"按徐說義長。),雖語我曰"吾爲善",吾不信之矣。何者?以其泉不自中涌,而注之者從外來也。苟如此,則處道之心不明,而執義之意不著,雖依先王,稱詩書,將何益哉!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僞成,紛紛擾擾,馳騖不已。其流于世也,至於父盗子名,兄竊弟譽,骨肉相詒,朋友相詐,此大亂之道也。
故求名者,聖人至禁也。昔衞公孟多行無禮,取憎於國人,齊豹殺之以爲名。《春秋》書之曰"盗",其《傳》曰:"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爲利回,不爲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齊豹爲衞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爲'盗'。邾庶其、莒牟夷、邾黒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冐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盗',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
問者曰:齊豹之殺人以爲己名,故仲尼惡而"盗"之,今爲名者豈有殺之罪耶?(徐湘琳曰:"俞校云,'杀'下脱一'人'字,今補。"按徐本未補。)曰:春秋之中,其殺人者不爲少,然而不盗不已(徐湘琳曰:"俞校云,句有脫誤,以文義論當作'不書盜不已'。言春秋殺人者雖多,不以盜書,以見為命者之罪,浮於殺人者也。")。聖人之善惡也,必權輕重、數衆寡以定之。夫爲名者,使眞僞相冒,是非易位,而民有所化,此邦家之大災也。殺人者一人之害也,安可相比也?然則何取於殺人者以書盗乎?荀卿亦曰:"盗名不如盗貨"。鄕愿亦無殺人之罪也,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今僞名者之亂德也,豈徒鄉愿(徐湘琳曰:"《论》、《孟》皆作原。")之謂乎?萬事雜錯,變數滋生,亂德之道,固非一端而已。《書》曰:"靜言庸違,象恭滔天。"皆亂德之類也。《春秋外傳》曰:"姦仁爲佻,姦禮爲羞,姦勇爲賊。"夫仁、禮、勇,道之美者也,然行之不以其正,則不免乎大惡。故君子之於道也,審其所以守之,愼其所以行之。
問者曰:仲尼惡殁世而名不稱,又疾僞名,然則將何執?曰:是安足怪哉?名者,所以名實也,實立而名從之,非名立而實從之也。故長形立而名之曰長,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長短之名先立,而長短之形從之也。仲尼之所貴者,名實之名也,貴名乃所以貴實也。夫名之繫於實也,猶物之繫於時也。物者,春也吐華,夏也布葉,秋也凋零,冬也成實(徐湘琳曰:"钱校云,《御覽》卷二十引此作'生物者春也,吐華者夏也,布葉者秋也,收成者冬也'。案《御覽》引誤。此一歲物有始終之義。《漢魏叢書》本作'物者,春也吐華,夏也布葉,秋也凋零,冬也成實',雙鑒樓藏明刊本亦同。"按四庫本同明本。),斯無爲而自成者也。若強爲之,則傷其性矣。名亦如之,故僞名者,皆欲傷之者也。人徒知名之爲善,不知僞善者爲不善也,惑甚矣!求名有三:少而求多,遲而求速,無而求有。此三者不僻,爲幽昧,離乎正道,則不獲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此下徐本衍"君子之所能也"六字)。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則内定,内定則物不能亂,物不能亂則獨樂其道,獨樂其道則不聞爲聞,不顯爲顯。故《禮》稱君子之道闇然而日彰(徐湘琳曰:"《中庸》作'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夫如是者,豈將反側於亂世,而化庸人之未稱哉!
猜你喜欢 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晏婴 卷七 臣术六·孙星衍 朱子学的卷之上·邱濬 卷十三·沈棐 提要·袁仁 第五章 13·辜鸿铭 四十八 号令·墨子 卷七·方苞 原序·梁寅 夏聲說·欧阳竟无 僖公·僖公十三年·左丘明 卷一·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欧阳竟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