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或問曰:太公治齊尊賢而尚能,周公曰後世必有簒奪之臣;周公治魯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後世寖弱矣。若是乎聖賢之無益于治亂之數也?曰:否,此非聖賢之語也。致功兼并者文其過之言爾。齊不用太公之法故齊奪,魯不用周公之政故魯弱。尊賢尚能,非所以啟簒也。尊尊親親,非所以致弱也。齊桓公修太公之法而霸天下,魯僖公修周公之政,詩人頌之,以比三王。惡在其無益于治亂也?
或曰:人有言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伯禽封于魯,三年而報政。周公喟然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齊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則歸之。信有諸乎?曰:否,此非周公之語,致功兼并者,欲速之言耳。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古之人豈不欲簡易哉?又惡欲速,速非所以簡易也。簡易者未嘗速也。民之為道信而後可使,富而後可教,安而後可保。此所以為達也。三年之為亟矣。齊先魯亡,何魯之北面哉。孔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吳起可謂知戰矣,親與士卒最下者同其勞苦。曰:是何足以言知戰也?子見夫乞人乎,叫號偃仆乎康荘之間,其聲可哀也,不若是不足以濟其身。若乃家丈人者,五十可以衣絲,七十可以食肉,子孫者奉之爾。父母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非虚加之也。然後稱于人情,視民如子者民報之如父,視民如弟者民事之如兄,無所仇云爾,有則争先致力焉。子弟豈待父兄與已均其苦,然後為用哉?故用民者矯之以身,徇之以愛,濟之以術,苟一時之勝而已矣。惡可以久哉?詩曰服其命服朱芾斯皇八鸞鏘鏘,道上不失度,下不失節也。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之所依,而小人以為已腓,安在其毁上下之節哉。
或曰:仁者壽,顔淵何以不壽?曰:死生命也,非人之所益。然則仁者壽,非君子之言乎?曰:固君子之言也,所謂壽者,言無以増其年而已矣。通是道者,内自得于心,雖殤子猶彭祖也。有言彭祖而非壽者乎?請問知者樂,曰:通是道者,内則得于心,雖窮居猶南面也。烏有南面而非樂者乎?請問仁智動静,曰:誠而明之静也,明而誠之動也。孔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不遷怒不貳過[案此條一本誤分孔子曰以下另為一條]。
君子之事君也,諫不用則去。諫不用而去者,道也。先其未亂也,見亂而去,是逃也,死之可也。
君子之不去其君也,不忍也。何不忍也,曰不忍其君之無與為善。曰庶幾乎若此哉,故不聴則諫不已,其有利之之心焉,是貪也,非不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所謂文學也,行所謂徳行也,政事主忠,言語主信。
君子之不言利也,惡其號也。曰利于已不可言也,利于國利于天下不言,不亦病乎?曰:天子之有天下,猶諸侯之有國。諸侯之有國,猶大夫之有家。大夫之有家,猶庶人之有室。大者治大,小者治小云爾。非異物也。利之天下則謂之公,利之家則謂之私。利之國則謂之亷,利之室則謂之貪。是亦不知類也。詩云爾之教矣民胥效矣,上之所貴而下為之,則善事上也。上之所貴而下不為之,則不善事上也。欲治民而責其善事上,非也。責其不善事上而惡其效已于利,難矣。如惡之也,則莫若不言利。
君以人為天,人以君為天。天以人為天,人之所歸號之曰天,與之人之所去號之曰天奪之,非君以人為天歟?君安之則安,富之則富,生之則生,死之則死,非人以君為天歟?世治人曰天也,世亂人曰天也,天非實治之也,天非實亂之也,有曰治有曰亂者,非天以人為天歟?君子畏幽則小人畏明,君子畏明則小人其無畏矣,詩云憯不畏明。
性者受之天也,道者受之人也。受之天者,已雖欲易之不能易也;受之人者,人雖欲易之不能易也。魚不可使去淵,鳥不可使去林,天也。出處語黙隠顯之不齊,人也。有所受之矣。
言而無當,猶漏巵也,形具而已矣。
聖人無可無不可,賢人有可有不可,衆人適可適不可。聖人曰懐之,賢人曰擇之,衆人曰所遇而已矣。
誠於中者,其受言也不惑。不惑然後知言,知言然後知人。
權所以濟義也,非義無所用權。為義者聴民,民之所徇因以濟之,堯舜禪,湯武伐,義也。
人君誠有畏天之心,雖有災害不殘。及其無畏天之心,雖有災害殘矣。人君誠有恤民之心,雖有災害不畔,及其無恤民之心,雖無災害離矣。故天之所享誠也,氏之所保誠也。誠之至不言而喻,不施而惠,不禱祀而福,是以人道貴忠也。
三王肉辟,有諸?曰:有之。不已慘乎?曰:秦漢則慘,三王則否。井田以均之,鄉黨以安之,學校以教之,示之以禮,動之以義,惠之以仁,竒衺之行無自習焉,荒鄙之聲無自聞焉,淫佻之色無自見焉,上下察矣,逺邇一矣,然而附于辟者,衆所棄也。奚其慘?非聖王不能用肉刑。秦漢之用肉刑,暴矣,慘其末乎。漢文之革,不亦宜乎。
人胥知行之由足,不知行之由目;人胥知視之由目,不知視之由心;人胥知生之由食,不知生之由道。三者異類而同義,如使人之行者莫如足也,則瞽者曷為有所不行也?如使人之視者莫如目也,則念者曷為有所不見也?如使人之生者莫如食也,則不義之食曷為有所不生也?生之依道,視之依心,行之依目,此天理之自然者也。知行之待目而不知生之待道,則外其生于道矣。夫外其生于道者,生而不以道者也。生而不以道者,猶行而不用目,其不陷于坑谷者幸而已矣。
臨大事而不懼,守大節而不可奪,詖言不入,偽言不出,其惟知道者乎。
君子貴曲能有誠,曲能有誠者藝之上也,而况直而誠之,誠而明之者乎。
梓慶削木為鐻,不敢以毁譽觸其心,不敢以爵賞攖其慮,七日鐻成而若神,梓慶可謂知用巧矣。有為者亦然。今之懐道者,假譽于仁,邀賞于義,故弗成也。器而弗成,猶毁瓦也。
事求可,功求成,何如?曰:不可。事求法,功求義,法而不可者有矣,義而不成者有矣,未有不法而可者也,未有不義而成者也。
君子之道不出于中,中者所以并容也。賢者守焉,不肖者勉焉,并容所以為大也。決絶之行,君子不為。
舜在深山之中,伊尹耕有莘之野,說築傅巖之野,亦憂天下乎?曰:不憂也、奚為不憂?賢者之生于世也,世亂固坐而視之乎?曰:天子憂天下,諸侯憂其國,大夫憂其政,士憂其職,庶人憂其業。天下已定矣,非其憂而憂之,亂也。天下固亂,而又亂之,是以使天下多事也。詩云:職思其憂。君子豈無所憂哉,亦思其職而已矣。或問舜伊尹傅說之職,曰:舜職其孝,伊尹職其耕,説職其築。
或問孔席不煖,有諸?曰:有之矣。其皇皇也。曰聖人以其皇皇為道,衆人以其皇皇為利。或曰為道固皇皇乎?曰:迎之致敬則就之,言不行諫不用則去之,不皇皇何為?佛肹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往,孔子不惡其畔歟?曰:惡之。惡之,曷為往也?曰:人之于仁也,無必不為。其于不仁也,亦無必為。知賢而召之也,非知仁歟?知仁也,不足與為善歟?知仁且為善,畔可使復合,危可使復安,亂可使復平,亦何為不往哉。
或問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使傅説死于胥靡,末如名之何矣,亦疾之乎?曰:君子之名有不幸而不稱,無幸而稱。小人之名有幸而不稱,無不幸而稱。其疾之也在已,其稱之也在人。君子能知其必疾也,而不能知其必稱也,奚疾之哉。
或問:誠曰誠者,成也,成物者也。不成,物非誠也,何謂物?曰:君子則徳,小人則事徳。莫若修事,莫若敏,二者其誠乎。
揚子雲曰賢者為人所不能為,揚子亦安知禮哉。夫賢者為人所能為而已矣。人所不能為,賢者不為也。
或問君子矯乎?曰惟君子為能矯。君子之矯以為義也,小人之矯以為利也。君子窮而益堅,小人達而亦偽。
富而無以為道也,則辭富貴。而無以為道也,則辭貴生。而無以為道,則舍生。惟仁者能之。
或問伊尹比乎妹喜以滅夏,膠鬲比乎妲己以滅商,有諸?曰:否,此非智者之言也。桀為無道,嬖妹喜而殺其良臣,棄先世之典而絶百姓之命,百姓弗堪,伊尹為是相湯以滅夏,放桀于南巢。紂為無道嬖妲己,妲已之所悦而爵之,所惡而殘之,殺比干以遂其怒,百姓弗能忍,武王為是伐紂而殺之。當是時膠鬲諫而不入,使之問師期,期後武王趨而救之,猶紂臣也。吾聞得天下者得其民心者也,有天下者不利天下者也,如湯武因人之嬖以取其國,是利之也。何以為湯武?鄭穆公將伐胡則妻之,句踐有吳之怨入西子焉,夫搆人于禍而後殘之,陷人于危而後幸之,此不仁者之所為也,而謂湯武為之乎?
太上無文,其次有而不恃,其次恃之而治,其次治之而不足恃。
君子有四擇:擇術然後學之,擇師然後傳之,擇交然後親之,擇君然後事之。是以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施而不報者吾未之見也。廟堂之上獻以爵,酬以觚,一獻而三酢,民猶以為薄。故君不可以弗厚施也。
治國家天下者去利之心而已矣。國君過市有罰,夫人過市有罰,命夫命婦過市有罰,徒過之而已矣。猶曰不可,况親利之者乎。
禁過于微則人樂遷善,防患于小則患逺矣。或曰禮齒路馬有誅,以足蹴路馬芻有誅,不已亟乎?曰:是所謂逺其防者也。路馬者君之路馬也,路馬之可敬,况其君乎。是以國家之敗,常必自其小者始焉。民無嚴君之心,則無為貴禮矣。
成民而後使之則無怨民,教民而後用之則無失人。
犬馬之勞不可棄也,厚之至也。
禮也者,大為之,為其小也;逺為之,為其近也;厚為之,為其薄也;深為之,為其淺也;謹為之,為其怠也,此之為禮之情。知禮之情者,所以作禮也。
過而能知,知而能改,上也。過而不知,知而能改,次也。既不能知,又不能改,下也。
衡平也,故準之。繩直也,故度之。鏡明也,故監之。君子成徳以待物至也,輕重出焉,曲直決焉,醜好分焉,誰能蔽之哉。
委巷之禮小人悦之,君子恥行焉。先王之禮君子悦之,小人恥行焉。詩云:彼醉不臧。不醉反恥行。不由先王之禮,猶醉也。惟君子能忍是恥也。詩云:憂心悄悄愠于羣小。
吾乃今知禮之為貴也,用于未亂而不用于已亂。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則揖遜為之詬矣。
學所以為已也,推而及人。仕所以為人也,推而及已。推而及人,故不以人害已。推而及已,故不以已害人。
君子之得其時者,將以行其道也。道不行猶為不得時也。叔孫通制漢禮,得其時矣。君子恥之者,以道不得行也。
或曰子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若其不善也,亦無改乎?曰:否,改其惡無改其道,謂之道矣。若之何改之,三年不改焉,雖終身不改矣。
信善者毁譽不能惑也,毁譽不能惑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貧富不能易也。貧富不能易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貴賤不能動也。貴賤不能動也則信善已乎?曰:未也,生死不能誘。生死不能誘則幾于至矣,雖至乎至者蔑以加矣。
文王謂武王曰,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聖人固能與人壽若此乎?曰否,不然也,昔者武王既克商有疾,諸大夫懼,請穆卜于先君。周公于是為壇,請命于文王,卜之以三王之龜而吉。書曰王翼日乃瘳,復三年王乃崩。世以為文王與之也。是以傳于此言也,聖人不能以其壽與人也。
士可使見義,不可使見利。民可使見徳,不可使見刑。
齊無知弑襄公,孟陽死于牀,石之紛如死于階下。崔氏弑荘公,荘公臣死者十人,晏子端委立于門外,莫之死,亦莫之亡。
四民異業而莫不相悦者,職分均也[案莫不相悦,一本作莫相悦]
制度不定,雖殫天下之富其求不給。
富貴不可矜也,富貴而攻之者,衆以其可矜。譬如明珠潜于千仞之淵,沒人取之。
莫善乎性,人之學求盡其性也。學而不能盡其性有之矣,未有不學而能盡其性者也。
性猶弓也,學猶力也,雖有千鈞之弓,引之弗滿,弗能貫也。豈弓力為有不足哉,所以用之者不足也。
上之治下職也,下之事上亦職也,上不能治下則昬,下不能事上則亂。亂則喪身,昬則喪位,其事一也。
孔子之教人也,猶量也。豆區釡鍾因其能容,放乎足而止。
五帝之治,翼翼如也。三王之治,兢兢如也。危國者必自暇,亡國者必自佚。詩曰彼昬不知,壹醉日富。
違禍如水火猶有及焉,去辱如溝隍猶有隕焉。不早辨故也。無日不違無日不去,則何悔吝之有。詩云: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一近而他逺也。
世有道則其民質,其士貴,其鬼神。世無道則其民巧,其士賤,其鬼不神。
舜之受天下也禮辭,禹之受天下也固辭,益之受天下也終辭。非苟降殺也,時也,聖人從時。
進莫若讓,勇莫若義,貴莫若仁,富莫若廉。
民可刑也而不可辱,可懼也而不可怒,可親也而不可怨。
或問公孫弘兒寛以儒術飾吏事,何如?曰:巧矣。不有毁也,其能飾乎?或曰與其莫用飾,不亦近乎?曰:君子逺之為道,小人近之為利,苟可飾也,奚往而非義也。為義而飾民進于偽,偽實害徳,百度昬矣。其有不佻乎?詩曰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徳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非徳之順而心,是制民各有心,何上之有。民之情也凌上,其性也好徳。
禘帝也,不王不禘。虞夏禘黄帝,商周禘嚳,皆帝也。諸侯不敢祖,天子不敢祖。天子則亦不敢禘,故魯之禘非禮也。
猜你喜欢 白馬論弟二·谢绛 卷十六·高诱 卷十五·崔子方 提要·杨简 卷十五·冯复京 卷五·姜宝 卷七·方苞 卷四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太虚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跋·太虚 几点佛法的要义·太虚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不空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