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三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若复有人。于未来世。求生人天。厌离苦果。应当远离诸业烦恼暴恶淫逸。及离妄语破坏损恼一切有情。修诸善业。渐令增长。相续恒时。获报安乐。舍离苦恼。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暴恶能远离  苦涩果非有

  轻毁妄语无  闻名皆欢喜

  邪执宿冤贼  伏除令不起

  觉悟烦恼染  恒修诸对治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若复有人。值遇违缘。于自及他应当觉悟。破坏远离虚妄计执。想诸圣贤。修于忍行。又于财物。离贪妄想。人及非人。世及出世。正道非道。若男若女。善恶业果。真实虚妄。宫殿房室。恭敬供养。乃至一切诸染净境。勿起妄执。亦非憎嫉。真实离妄。悲愍有情。入圣阶渐。远离地狱。损坏琰魔。除灭黑暗。修习智慧。贪忿染因。犹如火毒。悉应舍离。业报艰辛。忏悔发露。不应覆藏。文字晓了。宣说苦因。咸应远离。

  佛告比丘。若复有人。于诸恶友及他眷属。勿生憎嫉。应起是念。我从无始多劫已来。轮转诸趣。父母亲族。善友知识。轮转生死。往来不定。于诸有情。应当悲愍起亲爱想。贪嗔等惑。由此远离。

  时诸比丘白世尊言。若复有人。虚妄两舌。离间彼此。当感何果。愿佛演说。我等乐闻利益未来一切有情。佛告比丘应知两舌获报差别。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种族卑贱。眷属乖离。二远离善友。恶友增多。三愚痴暗钝。增长过非。四毁谤圣贤。不信因果。五藏护己失。乐说他非。六虚妄转增忠实行寡。七死堕地狱。受苦无穷。八恣纵贪嗔恶名流布。九财货散失。恒时忧苦。十远离正法。恒生边地。比丘应知。两舌之业。获报如是。不应执著。皆当弃舍。

  于是比丘。复白佛言。若有众生。发粗恶语。感于何果。佛告比丘。应知语业。获报有十。何等为十。一者口出刃焰焚烧自身。二者邪见炽盛。无恶不作。三者远离圣贤。日增恶友。四者众皆厌弃。犹如诸毒。五者外器险隘。高下不等。六者烦恼炽盛。坏散财物。七者焚烧众善。非法转增。八者身体臭秽。闻皆嫌厌。九者支节枯干。恒时病苦。十者死堕险趣。轮转生死。比丘应知。粗恶语业。招如斯报。汝应远离。

  尔时世尊。乃说颂言。

  众善应可爱  如父复如母

  美善体安然  能离于喧诤

  美善人天喜  美善增勤勇

  美善眷属多  美善三涂离

  美善息诸恶  美善离烦恼

  能弃语过非  应修诸众善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如是所发粗恶之语。悉应远离伏除不起勿令增长。堕于地狱。受饥渴苦。种种痛恼。于彼恶趣。恒时饥渴如火焚烧。常思饮食量如芥子。终不能得。何况多食。

  比丘应知。彼诸有情。由此恶业。极苦缠缚。饥渴焰火。相续逼迫。时无暂息。如是苦果。皆由虚妄粗恶语业之所招感。比丘应知。虚妄恶业。及诸功德。人天胜善。皆由心造。若痴增上。轻毁贤善。起恶意业。远离平等。乐说彼此长短是非。如油欲尽灯光渐暗。智慧损减。过犯转增。是故比丘。恒应远离虚妄恶业。勿令侵害于他名利。若生嫉妒及诸忿等。恼乱身心。时无暂息。比丘应知。此等恶因。焚烧自善。于当来世。必招苦果轮回不息。应当弃舍。时诸比丘。复白佛言。若有众生。于情非情。恒起嗔忿。获于何报。

  佛告比丘。应知嗔忿。于当来世。得十衰损。何等为十。一者冤家增盛。人皆嫌厌。二者生于边地。远离正法。三者萦缠诸病贫乏困苦。四者死堕豺狼巇险暴恶。五者或处毒蛇。恒时嗔恚。六者诸根丑陋。眷属乖离。七者死堕黑绳。受苦相续。八者肢体干焦众苦烧然。九者增于邪执。毁谤圣贤。十者恒处三涂。轮转不息。如是十种。皆由嗔恚。比丘当知。悉应远离。

  尔时比丘。复白佛言。若有众生。恒修无嗔。获于何报。佛告比丘。得十胜利。何等为十。一者善美流布。二者远离慢轻。三者能伏嗔恚。四者三涂舍离。五者冤敌不侵。六者恒生人天。七者眷属圆满。八者诸根无缺。九者色相具足。十者成就解脱。比丘应知。如是胜利。汝当修习。

  尔时世尊。乃说颂言。

  衰损由嗔恚  沉沦苦海深

  诸根多缺陋  逼迫事难任

 

  善因生善道  非法入泥梨

  傍生并鬼趣  善恶业恒随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善恶之业。损益不同。互相增减。随业势力。受报非虚。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有情悭贪。不行惠施。自无依托。迷暗愚痴。不信因果。毁谤圣贤。获报云何。

  佛告比丘。若诸有情。悭贪不信。于诸财物。自不受用。何况施他。应知比丘。无智愚人。远离善友。复造诸非。由此因缘。堕诸地狱。受苦无穷。彼诸比丘。闻是语已。忧愁悲恼。哽咽号泣。

  复白佛言。此诸有情。复于何时。当舍此苦。愿佛演说。利益未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乃说颂曰。

  人间六万岁  阿部陀昼夜

  积彼年及月  初三万六千

  承斯余寿命  后后二万增

  八寒大地狱  相续苦无尽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此大地狱。受苦有情。由身语意。轻慢贤善。毁谤正法。造作非法。破坏佛形。焚烧经典。谤真实法。言无义味。由此业因。牵引有情堕险恶处。种种治罚相续受苦。而无穷尽。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若复有人。于佛正法。甚深经典读诵演说令他信受。发菩提心。获何胜利。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功德无量。微妙最胜。此诸有情。受持读诵。如是深法。敷演解说依法修行。起于正信。伏除障染。远离恶趣。恒处人天。安隐快乐。一切圣贤。护助称赞。于当来世。获得最上。多闻总持福德智慧。忆念不忘。宫殿珍宝。悉皆具足。乃至圆寂。速得成就。恒离老病。悭贪嫉妒。迷惑醉乱。毁谤正法。虚妄邪执。八难艰险。及诸非法。悉能远离。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若复有人。愚迷邪执。于诸世间。虚妄爱乐。广造诸非。于其所作。亦无悔恨。其心增盛。诸恶相续。不怖险处远离善友。由此业因。轮转地狱。受苦涩果。决定非虚。

  比丘应知。诸有智者。悉皆舍离。诸不善业。发起正信。修习对治。

  比丘当知。由心造罪获果亦然。解脱生死。流转诸趣。亦由于心。能行谄诳。又能调伏。亦能暴恶。能趣三涂。得大怖畏。亦由于心。又能舍离。修诸善法。而能弃背。真实安乐。及能远离虚妄颠倒种种因缘果报差别。若假若实。获报决定及不决定。有益无益若善非善。皆能远离。亦能显于二空之理。譬如明灯能破黑暗。复能显现诸物像等。心亦如是。又如善恶因果差别。互相随逐。恒不舍离。轮转诸趣。亦由于心。又如染净隐显虽殊。互相增减。假实理事。亦非即离。正见邪执。爱非爱业。出离沉沦。理非即离。皆由心造。

  比丘应知。诸业系缚。往来生死。犹如罥索。系缚有情。恒不自在。愚迷虚妄。烦恼缠缚。障覆真理。令智不起。于法非法。不能了达。亦非修习趣证之行。二空真理。无由显证。

  比丘当知。此由无明。迷于正理。于佛教法曾无所悟。障碍留难。自不依修。复障他学。妄说过非。深增厌离。由此业因。毁谤正法。诸佛冤贼。世世愚昧。恒堕黑暗地狱之中。备受众苦。而无穷尽。从彼出已。复堕饿鬼。愚迷暴恶。互相残害。恒时受苦。饥渴逼迫。而无暂息。受种种苦。复从彼出。堕畜生中。疲乏饥困。众苦缠缚。恒无止息。嗔心增猛。互相食啖。极恶意乐。相续不断。亦如世火能烧林野。此业亦尔。能烧众善。损害有情。

  尔时世尊。乃说颂曰。

  迷惑诸有情  谤佛毁正法

  堕落于三涂  穷劫不能出

  恒处地狱苦  黑暗绝光明

  饿鬼及傍生  饥虚无穷尽

 

  有情由业缚  智慧烦恼覆

  险恶海沉沦  劫坏不能免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由前谤法。恶业之因。轮转三涂。受苦无量。从彼出已。若生人中。贫穷困苦。诸根不具。饥渴所逼。烦恼增盛。其性暴恶。犹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愚迷邪执。恒时相应。病苦缠缚。而无间断。其心放逸。虚妄攀缘时无止息。聋盲喑哑。不值正法。恒处边地。智慧乏少。愚痴邪执。受种种苦。而无穷尽。比丘应知。谤法之罪。获报无量。说不能尽。

  佛告比丘。若复有人。修诸静虑。趣求解脱。于佛法僧。不生毁谤。恒时尊重。称赞信受。犹如父母。亦如善友。恒时爱护。尊敬信受。不起邪谤。令心欢喜。时诸比丘。复白佛言。有情云何。舍离过非。修习胜行。愿佛演说。利益未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今为汝说。若复有人。舍离身语。诸不善业。恒修善业。又于三世。安住观察。伏诸邪慢。尊重三宝。策勤三业。趣证菩提。复于三时。远离诸执及贪嗔等。

  复次比丘。由于三业。离诸过患。安住爱乐。三聚净戒。趣三菩提及三真如。远离烦恼。安住思惟。令心平等。观察最胜。复离慢疑。三业清净。伏除障染。于一切处。能离系缚。修习正行。忆念苦空。乐趣解脱。微妙甚深。远离诸恶。发起方便。破坏愚暗。及诸贪欲。是故比丘。应修善行。弃舍诸非。及能远离饥渴寒热。颜容憔悴。愚暗破裂。忧恼悔恨。种种诸苦。皆悉舍离。获于人天。富饶安乐。聪慧广闻。恒修舍行。及诸香灯花鬘璎珞诸供养具。

  复次比丘。若起邪执。悭贪嫉妒。虚妄谄诳。堕于饿鬼受诸苦恼。逼迫残害。相续无断。饥渴焚烧。业因熟时。纤毫难免。忧苦缠缚。远离解脱。

  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此诸有情。云何得脱如是众苦。复于何时而得解脱。获于正信。我今思惟。不能了达。又此有情。于鬼趣中。日夜长时。恒受饥渴。寒热忧苦。身首干枯。痴暗迷覆。恒无暂舍。愿佛演说。利益未来。

  佛告比丘。此诸有情。于过去世。造诸恶业。不修福慧。悭嫉虚诳。烦恼炽盛。恣纵贪嗔。不能伏除。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受苦无量。从彼出已。复堕饿鬼。众苦逼迫。饥渴缠缚。于一切处。恒时受苦。无救无依。思念饮食。终无所得。悔恨号哭。念我何时当舍此苦。

  比丘应知。愚痴有情。烦恼缠缚。由恶三业。轮转三涂。受如斯苦。

  比丘当知。若复有人。近事男女。诸天魔梵。破彼恶业。修习善法。爱乐真谛。审观自身。四大五蕴。苦空无常。亦如水泡。芭蕉梦电。皆悉虚幻。是故比丘。于诸善法。修令增长。于一切恶。对治不起。安住人天。最胜可爱。皆得自在。身语意业。远离诸非。虚妄欺诈。及诸惊怖。决定弃舍。爱乐最胜。寂静思惟。离诸散乱。造作众善。初中及后。令无间断。降伏诸根。舍离系缚。及诸恶趣。愚痴黑暗。不了果因。广作不善。轮回三涂。被受众苦。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乐于住处  应观胎藏苦

  远离颠倒贪  破坏令不起

  缠缚于业绳  三途苦无尽

  来往似蚁环  沉沦难出离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老病死苦。缠绕有情。恒不舍离。譬如鱼鹿网箭缠缚。亦复如是。

  复次比丘。贪爱如毒。嗔忿似火。虚妄谄诳。迷覆净心炽然烦恼。恒相随逐。令不出离。若复有人。贪求财物。广行虚诳。养活身命。妄执缠缚。轮转诸有。如鱼吞钩。因贪所起。如焰中水。从爱心生。

  尔时世尊。乃说颂言。

  迷执虚妄见  业缘有幻身

  果因恒离倒  离因果非真

  轮转因烦恼  了达证真空

  解脱烦恼离  真实理非无

  最上妙觉位  二障悉皆亡

  湛然恒不动  利乐诸有情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若复有人。起谤不信。损坏三宝。花卉果实。货易活命。以此因缘。堕于恶趣。彼有獯狐及诸鹫鸟。其嘴锋利。犹如金刚。形貌丑恶。娆乱惊怖。来集食啖身肉手足眼目骨髓。周遍无遗。受苦无量。业绳缠缚。随逐不舍。而无依怙。亦非救济。轮转如是。三恶往来。恒不舍离。从彼出已。复堕饿鬼。饥渴所逼。增长众苦。口吐火焰如山相续。而无间断。设降大雨。遍一切处。此恶业火终不能灭。

  比丘应知若复有人。修习施戒。乃至智慧。而能解脱。种种众苦。

  复次比丘。恶业为因。招三涂果。有情迷执。不能伏除。分别俱生烦恼一百二十八使。于三界内。欲四谛行。乃有十二。上二合论。二十四行。约三界说。

  复次比丘。四谛四智。乃有十六。及二见道。修四念处。八正道支。五根五力。解脱暴恶。远离焚烧。

  复次比丘。最上二谛。智应修习。及三念住。远离众魔。及诸饿鬼。饥渴困苦。增长白法。

  尔时世尊。乃说颂曰。

  十恶因心造  沉沦路险巇

  执贪痴境缚  果感必相随

  极苦泥梨趣  堪嗟无所依

  缘熟如影向  坏劫报难移

  三业勤精进  多闻习总持

  二严修六度  圆满证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比丘。若复有人。修三善业。施戒多闻。舍离暴恶。愚迷贪爱。解脱众苦。及离不善。地狱饿鬼。比丘应知。诸饿鬼界。受种种苦。寒热饥渴。痛恼逼迫。不能远离。由此恶业。我慢虚诈。堕落三涂。于彼趣中。互相残害。贪嗔缠缚。恒时不舍。由昔远离。布施持戒及于多闻。造作诸非不能了知。法非法等。及于正信。亦皆迷闇。而非省悟。由此障碍人天善趣。不能修习。亦非观察得失等事。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阿素啰趣。何业所招。尔时佛告诸比丘言。应当谛听今为汝说。彼阿素啰。由昔虚诈恒时谄曲业及诸惑。缠缚不舍。堕于彼趣。亦由不信。谤毁贤善。于正因果。不能了悟。堕于彼趣。而无智慧。愚迷妄执。怖畏怯惧。恒非安隐。

  尔时帝释。忉利诸天。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平坦三乘路  牟尼亲所宣

  真空无漏理  本体离诸缠

 

  应佛兴慈广  怀悲愍苦深

  光明恒照耀  不舍利他心

 

  尔时帝释。说此偈已。合掌恭敬。在一面立。佛告天帝。三乘净法。汝应修习。离诸系缚。平等清白。能离险隘。绝诸黑暗。光明无染。犹如珍宝。体性清净。诸天欢喜。爱乐最胜。寂静修习。奉持不舍。又于戒施及三摩地。观察爱乐。亦如诸天。敬事天主。远离过非。尊仰瞻奉。及诸有情。柔软和美。若生天上。获身净妙。远离贪恚。息除尘垢。及诸境界。贪忿因缘。解脱沉溺。破坏诸有。亲族朋寮。互相憎嫉。五欲淤泥。悉皆远离。处诸有情。谦敬和顺。安住恒时。善离诸染。威仪有轨。抖擞烦恼。降伏魔罗。智慧安住。最胜清净。善护三业。恒习静虑。弃舍恶友。及非梵行。永离系缚。恒处诸天。良友知识。劝发大心。速登彼岸。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弥勒菩萨·佚名
  第八十六章 行起种种之善事·佚名
  卷十一·佚名
  身命观与人生观·太虚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卷第二十·费隐通容
  佛说分别缘生经·佚名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窥基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一)·子璇
  二十三、不思善恶·慧开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六·南石文琇
  训 语 鳞 爪·太虚
  黃檗隱元禪師語·隐元
  卷二十三·佚名
  不退转品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四·彭定求

        卷654_1 【岁仗】罗邺   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春排北极迎仙驭,   日捧南山入寿杯。歌舜薰风铿剑佩,祝尧嘉气霭楼台。   可怜四海车书共,重见萧曹佐汉材。   卷654_2 【牡丹】罗邺   落尽

  • 卷六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九方干送崔拾遗出使江东九门思谏诤万里采风謡关外逢秋月天涯过晩潮雁飞云杳杳木落浦萧萧空怨他乡别回舟暮寂寥重阳日送洛阳李丞之任为文通絶境从宦及良辰洛下知名早腰边结绶新且倾浮

  • 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四白居易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後在苏州作】公门日两衙公假月三旬衙用决簿领旬以会亲宾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下车已二月开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张廷玉

        杨廷和 梁储 蒋冕 毛纪 石珤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告归娶,还朝授检讨。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 ●卷二百四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四十八。   起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戊午,尽二十八日丙寅。   二十日戊午车驾到镇江。   上未入丹阳馆乘骑径往江下观看战船。   二十一日己未入行宫驻跸。   时和州鸡笼山金人尚未退也

  • 卷第二百四十·胡三省

    唐纪五十六〔起强圉作噩(丁酉),尽暑维大渊献(己亥)正月,凡二年有奇〕《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八一七)〕1春,正月,甲申,贬哀滋为抚州刺史。李愬至唐州,军中承丧败之余,〔丧,息浪翻。严绶慈丘之败,山

  • 卷之一百·佚名

      ○顺治十三年。丙申。夏四月。己酉朔。享太庙。遣内大臣公额尔克戴青行礼。  ○庚戌。多罗信郡王多尼等会议吏户二部议朱世德一案。尚书宗室韩岱、戴明说、侍郎甯古里、苏纳海、白色纯、袁懋功、毕立克图、海

  • 绎史卷五十一上·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晋文公霸业【上 骊姬之乱】国语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臣故曰且惧有口民国移心焉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谁敢兴之对曰苟可

  • ●皇朝通典卷九十二·佚名

    州郡三 ○州郡三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蘇省 【 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太倉州崇明縣大海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寧國府宣城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

  • 第七章 15·辜鸿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辜讲孔子说:“即使过着最窘迫的生活,以冷水为茶,用双臂做枕,我也能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而那些通过牺牲正义而得到的富贵荣华,对于我来说如海市蜃

  • 《左 传》·佚名

    第一节 《左传》的传授过程前一章讲到《春秋》一书。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解说的&ldquo;传&rdquo;。根据《汉书&middot;艺文志》,解说的《春秋》&ldquo;传&rdquo;有五家:(一)

  • 礼记要义卷第十九·魏了翁

    乐记一乐记分合源流案郑目録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于别録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賔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案艺文志云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

  •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八  大唐李氏都长安。自高祖神尧皇帝武德元年岁次戊寅。至开元神武皇帝开元十八年庚午之岁。兼天后代凡经一百一十三载。传译缁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等。总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于中

  • 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后汉安息沙门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有异婆罗门。有一子命终爱念不离。彼命终亦不能食。亦不能饮。亦不著衣亦不涂香。但至冢间而啼泣。彼啼泣忆念在抱上。于是彼婆罗门彷徉而行至世

  •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七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师子吼菩萨品之三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从此第三。明世间品。于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间。二者明器世间。就明有情世间中有二。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 就总辨有情。复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 就初明有情生中。复分九种。一明三界

  • 鼠璞·戴埴

    一卷。又名《戴氏鼠璞》。南宋戴埴(生卒年不详)撰。戴埴字仲培,桃源(今湖南桃源) 人。生平事迹不详。书中 “楮券源流” 一条,历陈庆元(1195—1200)、开禧 (1205—1207)、嘉定 (1208—1224)之弊,知其为南宋末年人。此书

  • 宫室考·任启运

    二卷。清任启运(1670-1744)撰。启运字翼圣,居近古钓台,也称钓台先生。江苏荆溪(今宜兴)人。雍正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乾隆时历官中允、侍讲学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官至宗人府府丞。精理学,宗朱熹,治经考据精核,着述颇富。除《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