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或問鄉飲酒之禮,劉子曰:所尚三徳也,年也爵也,俎豆之事則人知之矣。敢問三者兼乎?曰:然。如何?曰:謀賓介于先生,尚徳也;旅酬以齒老者異秩,尚年也;大夫為僎坐于賓東,尚爵也。三者天下之達尊也,夫如是,故觀于鄉者,其一曰彼壮也而先老,何也?曰惟其徳也。然後民退而修徳。其二曰彼羸也而先富,何也?曰惟其長也,然後民退而事長。其三曰彼後入也而異席,何也?曰惟其貴也,然後民退而貴貴。故先王不賞而民勸,不令而民從,一事而三美備焉,其惟鄉飲酒乎。

  非聖主不能封建,非封建不能長世。

  善于義之為善也,雖不利于已,天下善之,已亦善之,而善安有不勸乎;惡于義之為惡也,雖利于已,天下惡之,已亦惡之,而惡安有不懼乎。

  安民也,世祀也,養已也,君之不同也。安民者無危,世祀則有死矣,養已者亦未之常存。

  不以仁而為之,不以不仁而不為,上也;以仁而為之,以不仁而不為,次也;不知仁而為之仁,不知不仁而不為不仁下也不以仁而為之不以不仁而不為者性也未始入于非以仁而為之以不仁而不為者智也畏乎不仁不知仁而為之仁,不知不仁而不為不仁者,出入也。有幸矣,不知仁而為之仁。亦有不知仁而不為,不知不仁而不為不仁,亦有不知不仁而為之,不知仁而不為,亦有知仁而不為,不知不仁而為之,亦有知不仁而為之。荀子不知性,揚子不知命,韓子不知道。荀子言聖人之性以惡,言聖人之道以偽,惡亂性偽害道,荀子之言不可為治。揚子劇秦美新,畏禍投閣,苟悦其生而不顧義。湯有夏臺,文王有羑里,周公奔楚,仲尼畏于匡,非其義貴之不受,非其罪虐之不辭,為畏而投,與刑而死,同為投而死,與刑而誅異。揚子之道不可以教。韓子言聖賢者時人之耳目,時人者聖賢之身,耳司聞而目司見,身然後安。聖賢汲汲憂天下之憂,明其義曰孔席不暇煖、墨突不得黔,數進不恥,數退不怒,不得出貴人之門為懼,使天下學者矜于功名、進于勢利,墨道也。古者士脩其身,鄉里不知,朋友恥之;朝廷不用,有司恥之。君子之行不由于人之所可賤,是故不聘之女祭祀不為主,不聘之士朝廷不為用,韓子不知道,可為具臣,不可為大臣。

  物莫靈于鑑[案靈一本作鄰],其守也一,其應也博,其居也以平。以平為道者也。

  春秋之誅也,先意而後事,其賞也先事而後意。有其善無其功,君子不賞也,賞之弗信;有其惡無其志,君子不誅也,誅之不服。先意而後事,是以刑不濫;先事而後意,是以賞不僭。刑不濫,賞不僭,王道之盛也。

  天之道有常,人之道無常。無常所以應有常也;天之道無為,人之道有為。有為所以應無為也;天之道不言,人之道有言,有言所以應不言也;天之道無形,人之道有形,有形所以應無形也。天之于人相反也,其相反猶相徇也,故聖人黙而成之。既已有為矣而謂之無為,既已有言矣而謂之無言,既已有形矣而謂之無形,是荘老也,非正名實之言也。

  劉子謂楊異曰:鼔舞鏗鏘,吾不知其異于樂也,然而知鼔舞鏗鏘而不知其義者,是制氏之樂也。折旋俯仰,吾不知其異於禮也,然而知折旋俯仰而不知其理者,是徐氏之禮也。簡牘筆墨,吾不知其異于道也,然而知簡牘筆墨而不知其道者,是世俗之儒也。故君子務本。

  史之諱國惡非禮也,晉人殺靈公,董狐書之曰趙盾弑君,趙盾曰嗚呼天乎,盾豈弑君者乎。董狐曰,趙穿弑君而子不討賊,弑君者非子而誰。仲尼曰董狐良史也,書法不隠,故史之諱國惡非禮也。曰:然則春秋何以諱國惡,春秋不足法乎?曰:春秋至矣,史不足以當之。孔子曰其事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有罪焉。故春秋至矣,史不足以當之。

  問瞽者之色,白曰皎然,黒曰黯然,青曰蒼然,丹曰赫然,黄曰煴然。問之其别,不知也。問聾者之音,宫曰温以厚,商曰廣以廉,角曰和以愉,徵曰清以辨,羽曰堅以微,問之其次,不知也。問衆人之道,仁曰博愛,義曰禁非,禮曰卑遜,智曰通物,信曰不欺,問之其用,不知也。然則瞽者能得五色之名,聾者能得五音之名,衆人能得五常之名,未足貴也。貴道者貴其施之而不悖,理之而皆得,言之而不惑也。非貴知其名也。

  臨尸而不怍,則可以為孝子矣。

  天子之玉全,上公厖侯伯瓚子男將,貴者取純焉,賤者取駮焉。夫學亦猶是矣。全而純者玉也,次厖也,次瓚也,次將也,石為下。

  或問:資于事父以事君,君之使臣,猶父之使子。父之使子,雖辱不辭,雖勞不怨。詩曰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然則詩人怨乎?劉子曰:父子性也,君臣義也;父子内也,君臣外也。詩人之怨有使之然也。故事親有慕而無怨,事君有怨而無懟。

  聖人行而當,理非求當也,自當也。言而中律,非求中也,自中也。

  或問吳充曰:衛輒拒父則逆親,不拒則廢命,為衛輒宜奈何?吴充曰:合國人而聴之。楊緯以吳充之言問劉子,劉子曰:否,以謂聴于國人則公矣。國人君臣也,蒯瞶父子也。君臣主義,父子主親,義無廢命,親無絶屬。與國人慮兄弟君,天下不為也。若之何,與國人慮其親哉[案哉一本訛作或]。且衛有君矣,國人不忘其君,輒忘其親乎。堯有天下讓之舜,舜有天下讓之禹。堯舜之有天下也,非無所命之也。已而遷焉,天下有非之者哉。

  或問:孟子曰舜為天下,臯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舜視棄天下猶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故父子天性也。孟子可謂知舜矣。

  志近者聞逺則悲,志小者見大則疑。詩云憂心悄悄愠于羣小,逢不善之謂也。

  知性者不可惑以善惡,知道者不可動以富貴,知命者不可貳以生死。

  梁惠王問利國,孟子知其非問財,利也,然而曰王何必曰利者,利不可為號也。齊威王問好樂,孟子知其非好先王之樂也,然而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庶幾者,樂可以為名也。故號之不可傳者去之,名之不可教者正之,故兼愛,為我絶學棄智之説,君子弗聴。

  或曰:臧堅勇乎亷矣。劉子曰:是安得為勇且亷哉。彼喪其衆而不死,惑也;恥一言而死之,忿也。且堅者惑忘其死、忿忘其生者也,勇者忘其死乎,亷者忘其生乎?

  或曰:儒者無益於勝敗之數,秦漢之勢,原憲季次,無益也。曰:然。儒者無益于勝敗之數,勝敗故不及儒者之治矣。

  願大而不志于仁,亂也;好勝而不志于禮,賊也。

  行斯政也,使天下之人服,是王者之政矣。出斯言也,使天下之學者悦,是聖人之言矣。故王者之政服人心,而聖人之言悦人性。政莫大于得人心,得人心者,非夫得衆人之心,得賢者之心也。民之于賢也,其動以為法,其言以為政,故賢者所就就之,所去去之,國未有不以是而存亡者也。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徳,自古莫盛焉。武王之有天下朝諸侯猶反掌也,此之謂得人心,自信也故能使人信已,自愛也然後可以愛人。不自信雖欲教人不行,不自愛雖欲愛人偽矣。

  或問克已復禮,曰:賢者就之,不肖者勉之,克已矣。然則是仁矣乎?曰:純則仁,駮則否,一日克巳復禮而求仁焉,天下孰能歸之。

  不仁者有三殆:富則見怨,貴則見嫉,有功則見疑。三者非人予也,自予也。

  或曰: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何謂也?曰:無為而已矣。天無為四時行焉,地無為百貨出焉,君無為百官治焉。何為哉。

  爵可貴也,財可富也,賞可勸也,罰可威也。中人也。君子貴不待爵而重矣,富不待財而厚矣,善不待賞而勸矣,過不待罰而沮矣。然而貴貴焉富富焉賞賞焉罰罰焉,中人之法也。若夫貴富賞罰,則非君子之事也。

  苟可貴也,則可賤也;苟可富也,則可貧也。君子貴乎非貴,賤乎非賤,富乎非富,貧乎非貧者也。其動中禮,其静中仁,斯已矣。

  貴不為賤也,貴有道;富不為貧也,富有禮。是王者之臣也。貴且為賤也,術得行焉;富且為貧也,政得治焉。是霸者之臣也。貴為賤而已富,為貧而已是,敝國之臣,必禍之勢也。

  聖人有所不言而無不知也,賢人有所不言而亦有所不知,衆人有所不知而無不言。

  所恥而不恥,愚也。非所恥而恥,惑也。

  有仁心而不施之政焉,民不信也。有仁政而不施之法焉,後世弗徇也。故君子有其心必見于其政,有其政必著于其法。

  或問:百姓不親,五品不遜,不祥莫大焉。瞽瞍以殺舜為事,象從而謀之,帝曾弗能禁乎?劉子曰:禁則誅,誅則傷孝子之心。聞屈子以伸父矣,未聞屈父以伸子也。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聖人受命於天,賢人受命于聖人。故聖人之命亦天命也。子事親臣事君,出于聖人者也。是以問聖人者,問其所為,毋問其所以為。問其所知,毋問其必不可知,子路是矣。子路問鬼,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故聖人有所不言也,賢者有所不問也。聖人所不言而言之,雖辯弗聴;賢者所不問而問之,雖精弗復。

  名者所争也,過者所匿也,君子晦其名而衆不得,蓋焉明其過而世不得非焉。

  或問仁人,曰:仁人者死生無變乎已,而况于富貴貧賤乎。或曰若是則荘老何足異?曰:荘老也過仁人,過乎哉。孔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案此條一本誤分孔子曰以下另為一條]。

  或曰仁義禮智不若道之全,劉子曰:春夏秋冬别于天者也是以為時,金木水火别于地者也是以為用。使天不時地不用,則無以知其大矣。所謂道者,固仁義禮智之名也。仁義禮智弗在焉,安用道。

  人無為不祥也,而後受其祥。所謂不祥者,少陵長不祥也,賤干貴不祥也,愚蔽賢不祥也,强駕弱不祥也。少陵長,長亦或陵之;賤干貴,貴亦或干之;愚蔽賢,賢亦或蔽之;强駕弱,弱亦或駕之。其類還至也。今有變怪之物、鬼神之事,至于此則人必以謂不祥且有禍矣,至于身不祥則莫之能察者,不亦惑哉。

  世之命仁也則愛而已矣,奚足焉。有所謂愛而不若其不愛,奚以為仁哉。仁者人也,今指人之一體而言人,可乎?知一體之為人,不知人之非一體也,何以異于知愛之為仁,而不知仁之非愛也?孔子罕言仁。曰:曷為其罕言也?曰:不足言也。其不足言何也?仁者安之也,非强之也。知夫安之也何言哉?孔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畏之斯師之矣,樂之斯友之矣,是故師之者雖死不倍其道,誠以為是也。友之者終身不貳其義,誠以為當也。暫而言道必得輕焉,强而言道必得争焉。輕争之人,不可以為師。師無輕者也,師無争者也。

  恃賞罰而為國,不若其遺賞罰而不恃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苟為厚于義而薄于利,賞罰無所用矣。夫賞也者,賢者所薄也,不得已而居之。罰也者,小人所薄也,不得已而用之。

  劉子曰:天地之神也,待人而成功,而况乎人之不及天地乎。

  逺于利可謂士矣,逺于利,篤于學,可謂士君子矣。逺于利,篤于學,成于禮,可謂仁者矣。

  人之性善而自以為惡,人之情正而自以為邪,非情無性,非性無善,性之與情,猶神之與形乎。今夫盲者不能别五色,聾者不能昭五聲,非無聰明也,形不使也。人之所以去善而為不善者,亦若此矣。豈性不善哉,情不使也。因之謂性惡矣,是亦謂耳目非善也。夫盲者不夢盲而夢明,俄然覺則盲矣。聾者不夢聾而夢聰,俄然覺則聾矣。然則聰明非不存也,物有蔽焉耳。人之困于情,亦猶是也。

  或曰:治國以刑名,猶愈乎已。劉子曰:然。天下大治則無所用刑,上下分定則無所用名。刑名者亂之資也,小亂則解,大亂則駭。雖有刑名亦不得施矣。夫懐之以仁義,道之以禮樂,迨其敝而後刑名繼之,變未窮也。

  劉子曰:道之所以不明者三,智者損之以就功,賢者文之以便已,學者析之以遂名。故道之所以不明者三,非小人不肖之過也。凡在賢智而已矣。古之為道者大而不損,致而不文,玩而不析。

  有仕為天下者,有仕為國者,有仕為家者。仕為天下者,徳合則見,不合則隠;仕為國者,雖徳未合,有禮則留,無禮則行;仕為家者,不謀人之軍,不議人之國,寵則辭之,危則避之。是皆君子之義也。任輕而憂重,勢疎而慮宻,其惟好亂之人乎。

  劉子曰:仕有三恥,相時而為道者恥也,希俗而為功者恥也,飾義而為名者恥也。

  劉子曰:道諛有三,飾人之意謂之鄉原,伺人之色謂之籧篨,服人之言謂之戚施。士不修其方而游富貴者,皆鄉原籧篨戚施之類也。

  鸋鴂鳥之巧者也,而常以其巢覆其宗。鸋鴂之巧至于害而已矣。夫智不知擇安危之處,而美其宫室,則亦奚以異鸋鴂之巧哉。

  劉子曰:有命必有性,性者命之分也。有形必有情,情者形之動也。

  劉子曰:凡學志為本,道次之,文次之。無其志為其道不立,無其道為其文不傳。

  或問明哲,劉子曰:自知之謂明,知人之謂哲。

  劉子曰:郊以嵗始,蜡以嵗終。終始之義也。三代共之。

  劉子曰:為君有患,患不知人,不患無臣;為臣有患,患不能治身,不患不能治民。故君必不知人然後無臣,臣必不能治身然後不能治民。知人有道也,無以名妨實;治身有道也,無以逺謀近。人自為正而國治耳。

  劉子曰:深于易者吉凶不待占矣。此之謂知微。

  劉子曰:常事禮也,變事權也。堯禪舜舜禪禹湯放桀武王殺紂伊尹放太甲周公攝成王,權也。聖人仁人無所不用權,惟聖人仁人然後可以用權。

  為人臣者不可以不自重也,食而廢事,君雖弗誅,則犬豕畜之。媚而廢節,君雖弗誅,則倡優畜之。妒而廢能,君雖弗誅,則婢妾畜之。巧而僥倖,君雖弗誅,則冦竊畜之。此四者,非君予其名也,自予之也。

  或問: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何也?曰:利非所以為號也,命非所以明教也,仁非所以常道也。利為號必失所以利,命明教必惑所以教,仁常道必輕所以道。

  自外至者無主不止,自内出者無匹不行。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案以上二條一本誤連為一條]。

  功名之説立則道徳微。古之君子以道事上,以徳畜下,勝國而非謀也,富國而非利也,齊衆而非刑也,克敵而非力也。凡在道徳,是故竒變之巧矯偽之行,君不以賞于朝,士不以教于國,史不以書于冊。

  君使臣報也,臣事君報也。君人報其徳,臣人報其食。報也者,報其直者也。直者天下之公也,薄施而厚報之,君子不為。工尹商陽是也。厚施而薄報之,君子不可,豫讓是也。

  射者勝而飲,慶也。下而飲,罰也。于飲酒而有恥焉,故刑可以不用也。

  禮者幣之質也,自我往者縁其質以出其文,自外来者縁其文以觀其質。

  聖人之所言,吾有不達而無有非;聖人之所為,吾有不知而無有疑。聖人受命于天,賢者受命于聖。 

猜你喜欢
  卷八下 离娄章句下·孙奭
  明鬼中第三十(阙)·墨子
  赋篇第二十六·荀况
  天方性理图传卷二·刘智
  安得长者言·陈继儒
  卷四·孙奇逢
  卷六十二·江永
  卷十六·胡广
  书传卷六·苏轼
  卷三·柯尚迁
  卷四百九十七·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菩萨戒羯磨文释·智旭
  西安佛教复兴之希望·太虚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十·杨慎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十第十段 说元史 西江月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 清景好天良夜,赏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细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诗曰:慷慨樽前发浩歌,休教世事苦

  • 卷四百二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二 杨守址 送王原常用其留别诗句为题 渺渺孤飞云悠悠太行道望望天一方恻恻伤中抱云兮本无心聚散秋空杳明发怀二人触

  • 卷九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二十一 林寛【侯官人】 送李员外之建州 句践江头月客星台畔松为郎久不见出守暂相逢鸟泊牵滩索花空押号钟远人思化切休上武夷峰 寄省中知巳 门掩清曹晩静将乌

  • 卷三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三十地理水镜赋          【唐】郑 繇夫有名之域有象之中惟水能净惟镜能空水则无心而皎澈镜则照胆而幽通遇物斯应匪我求蒙尔其决之则流盈而不阙泛金碧而色润开玉匣而光发其清也

  • 列传第十四 刘季连 陈伯之·姚思廉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显于宋世,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季连有名誉,早历清官。齐高帝受禅,悉诛宋室近属,将及季连等,太宰褚渊素善之,固请乃免。建元中,季连为尚书左丞。永明初,出为江夏内史,累迁平南长沙内史,冠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二·杨仲良

      仁宗皇帝   修唐书   明道二年十一月丙寅[1],崇文院纂《唐遗事》,翰林学士承旨盛度请命官刊修《唐书》故也。   庆历五年五月己未,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判集贤院王尧臣、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张方平、侍读学士兼龙

  • 卷之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七一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七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七一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七至九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十一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

  • 第六章离奇之动议并地位之释义·孙中山

    三十九节收回动议之公例动议既发,而未经主座接述者,本人可以随意收回。若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非全体一致,断不能收回也。盖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动议当属之全体,而不属之本人也。且以全体一致而决会众之意旨,实为最直捷了当之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吕思勉

    东周时代,政治的重心,既然不在天子而在列国,则欲知其时的政治,非兼知其时列国的情形不可。而欲知列国的情形,又非先知古代的封建制度不可。封建制度,当分两层说:古代交通不便,一水一山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当此之时,即有强大的

  •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七章 张弓·林语堂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语译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

  •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静奉 制译  稽首归依无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为济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隐处  大舍防非忍无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圆满  故号调御天人师  稽首归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六从背舍已去有六种法门。并属不坏法道所摄。利根声闻具此六法发真无漏。即成不坏法大力阿罗汉。故摩诃衍云。不坏法阿罗汉能具无诤三昧愿智顶禅。今分此

  • 止斋文集·陈傅良

    诗文别集。宋陈傅良撰。五十一卷,附录一卷。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教授泰州,累迁起居舍人。宁宗朝,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嘉泰间,复知泉州,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谥文节,学者称止

  • 画继补遗·庄肃

    画史著作。南宋庄肃撰。此书是邓椿《画继》的续补,故称《画继补遗》。于元大德二年(1298)成书。辑 录南宋绍兴元年(1131)至德祐元年(1275) 间画家八十四人小传,分上、下两卷,上卷 记缙绅、僧道、士庶,下卷记画院众工。《

  • 绝妙好词·周密

    词总集。 南宋周密(1232—1298)辑。七卷。密字公瑾,号草窗、萍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后流寓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小官,入元后隐居不仕。此集收录南宋词人作品,共一百三十二家,词近四百首

  • 石仓历代诗选·曹学佺

    诗总集。明曹学佺(1574—1647)辑。五百○六卷。学佺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万历进士。曾官广西参议、礼部尚书。因著《野史纪略》被削籍。明亡,入山投缳死。有《易经通论》、《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

  • 春秋左传注疏·杜预

    《春秋》学著作。又名《春秋左传正义》、《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六十卷。杜预注本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以往经、传各自单行,至杜预始将二者合并,兼为之注,故名“集解”。杜预能综观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