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劉子曰:四十而仕為不惑也,五十而爵為知命也。不惑然後可以為士,知命然後可以為大夫。

  兼近四隅不失其所者,中是也。并總萬物,不失其元者,一是也。明徳制義不失其方者,禮是也。禮者道之中也,教人以道云乎,豈曰教人以文云乎。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難。今之所謂作者,筆墨焉爾,簡牘焉爾。

  君子之謀也,盡下而用其所長,不以已奪人,故曰功成而已矣,事立而已矣。衆人盡其慮,而君子受其名。

  道之勢似迂闊,道之文似詭偽,道之情似剛狷。勢無迂闊則鄙,文無詭偽則野,情無剛狷則蕩。

  舜作九招,九招者九名也,予識其三焉。祈徵角之謂焉,天可順而不可恃也,鬼神可敬而不可諂也。

  廟中其至矣,百官備,萬物具[案物一本作事],不言而事行,無為而功立。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春秋變魯之實也。修已以安人。

  治天下其猶作樂乎,作樂者備八音,八音不同物而同聲,同聲乃和。治天下者進賢能,賢能不同術而同治,同治乃平。是故樂之和一物不得主焉,天下之平一賢不能名焉。

  政莫美于簡易,何為而可?曰:繁矣而後求簡焉,難矣而後求易焉,簡之而簡者,繁不可如何矣。易之而易者,難不可如何矣。

  儒者之原仁義也,樂工之本律吕也。本律吕者衆,而知律吕者寡;原仁義者衆,而通仁義者寡。律吕之所以亂,淫聲亂之;仁義之所以毁,小道毁之。淫聲出乎律吕,而非所以正律吕也;小道生乎仁義,而非所以明仁義也。善治聲者擇乎律吕,善治道者擇乎仁義。

  天下之道莫大乎學,莫貴乎學。夫學者匹夫也,而居聖人之業,可不謂大乎。匹夫也而言王者之事,可不謂貴乎[案以上二條,一本誤連為一條]。

  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物而不為。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君人議道,有司守法。君人議道,故議道者君人之徳也;有司守法,故守法者有司之器也。

  古所以治者,當其分也。古所以亂者,違其分也。當其分而勸,違其分而競。勸則事立,競則怨作。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謂也?曰:徳之至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樂也不淫其色。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哀也。無傷善之心,此之謂也。

  古之教者言不足而徵,徵不足而諭,諭不足而類,類不足而辯。古之君子言而已矣,辯其末也。

  天有常運也,地有常勢也,人有常性也,物有常理也。是故天地始者由今日知之,萬世後者由今日知之,雖有至愚之人,而不疑于天、不惑于地,審必然也。審必然則不可敓以辭,不可敓以辭者衆人皆然,而君子為甚。是故聖賢之事出于上古者,雖甚逺必有以信之,雖甚幽必有以明之,雖甚繁必有以詔之,雖甚亂必有以治之。書所以紀逺,而書未必盡信也;信有理言所以交近,而言未必盡聴也;聴有理,故信理者不惑于書。聴理者不惑于言、不惑于書可以為師。不惑于言可以為友、

  漢武帝好馬,而余吾渥洼為之出馬;葉公好龍,而龍亦下之。髙宗好賢,恭黙思道,夢帝賚以良弼,此皆可以謂篤好之矣。

  柱厲叔事莒敖公,不見用而死。其難曰,吾以羞後世不知臣者。狼瞫黜于晉,不肯為亂而死國事,亦以使上知也。

  不肖之君諱言死亡,秦人不敢言死,衰宋之主怒言白也。

  趙王殺其良將李牧,而作山木之謳;項羽既敗,悲歌慷慨泣下沾衣;李斯就戮東市,嘻吁感動。使彼早自警安,有此患哉。

  齊靈公淫于崔氏,崔氏殺之,將死曰請自刃于廟。楚成王求食熊蹯而死,趙武靈王梁武帝探鳥鷇而食,胡亥曰願為黔首。皆不忍平居為善,而希望須臾之生。

  楚靈王聞諸公子被殺,自投車下曰,予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商君設法殘民,及死之日歎曰,為法之敝一至此乎。使此兩人幸而免,猶自以為行之是也。楚荘王曰吾以不祥道民,則災及吾身。

  桀紂可與為善,哀平不可與圖存。非桀紂優也,時勢失也。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而誓司徒司馬司空,此三卿三軍也。諸侯以百乘為軍,不以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下天子也。以百乘為軍者一乘,凡八十家,家出一人,其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其餘以為厮役扈養者,凡一乘則一右,右皆虎賁勇士也。故武王戌軍三百兩,則虎賁三百人。

  漢武帝初好兵,事征伐,故衛青霍去病李廣楊僕諸酷吏皆為用。及後悔之,封丞相為富民侯,而捜粟都尉趙過平都令光更以務農重穀進,天下亦翕然賴之。此一君之身終始相反如此,而隨其取捨,輒皆得人,外則伸威四海,内則安養百姓。世豈乏士哉,常患人主不求也。禮不以近人為達,樂不以易備為樂,事不以便用為利,味不以爽口為美。行之似迂逺,作之似疎拙,居之似愚朴,安之似淡泊,化民成俗,俗既已成,偷偽者不能入。

  物謂之命,生謂之性,道謂之情。情者聖人所貴也,詩書禮樂所由作也,仁義忠信所由顯也。五帝三王所以有其人民也。

  忘情者自以為達,悖情者自以為難,直情者自以為真。三者異趨同亂,不可以為王霸之民。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曰顔囘。季康子問弟子好學,子曰顔囘好之者樂之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聖人之好學也。

  齊桓欲用管仲,求之于魯。魯施父曰不如殺之。衛鞅為秦伐魏破魏師,魏安釐王曰吾悔不用公叔痤之言以誅鞅也。夫不忍克已為徳而謀害人之臣,猶竊鈴掩耳也。智止于自欺而已。

  教民者禮樂為急,非謂三王之禮五帝之樂也,時禮時樂,禮諭其制,樂諭其功,百姓鼓之舞之而不敢叛焉。

  教民以學,為将行之也;試人以言,為將用之也。是故學不可行者,君子弗取也;言不可用者,君子弗詢也。書曰無稽之言勿聴,弗詢之謀勿庸。

  智不求隠,辯不求給,名不求難,行不求異。推鬼神虚無詭聴易視乘人以[缺]如此者,執而殺之。

  民難聚也而易散,難安也而易危。聚之有道,安之有術,不出于人情而已矣。

  叔贛問曰:尚書記人之功忘人之過,春秋収毫毛之善貶纎芥之惡,二者無異乎?曰:無異。何謂無異也?曰:忘其過不忘其惡,貶其惡無貶其過。

  仁義禮智信,五者霸王之器也,愛之而仁,利之而義,嚴之而禮,謀之而智,示之而信,之謂霸。仁不待愛,義不待利,禮不待嚴,智不待謀,信不待示,之謂王。王者率民以性者也,霸者動民以情者也。性者莫自知其然,情者如畏不可及。王者百年而立百年而備百年而裕百年而衰百年而踣,有過之矣。霸者十年而立十年而備十年而裕十年而衰十年而踣,有不及矣。率人以教人,其政乃純;率人以事神[案此句人字一本訛作神],其鬼乃神。政之不純,教之過也;鬼之不神,事之過也。教人過于觳,事神過于瀆,民不見嚴而煩是亵非瀆乎[案此二句有脱佚字]古之事神者必有則弗徵弗徵民弗信也,必無則弗畏弗畏民弗從也。事神若疑,故筮則弗非,盟則弗叛,禱則壹,齋則潔,言則信,令則從,居則謹,行則順,郊則見帝,廟則見先王,奥則見主,而誰職思亂。

  任天下之憂者,相天下者也。苦天下之重者,君天下者也。任天下之憂者,非憂敗也。言以已為天下法,苦天下之重者,非實可苦也;言富貴之非已伊尹,非憂天下任天下之憂者也,故舉于畎畝而相湯舜禹,非樂天下苦天下之重者也,故受天下禪也。

  古之君子為義于其學,為功于其業。義非其學,雖刑不避。為政者有以徇之,而勸事師也,功非其業,雖賞不就;為政者有以置之,則勸事君也,事師貴一,事君貴一,一之外毋敢動其心。人人一以事師,人人一以事君,天下治矣。義非其學,雖刑不避者誰歟?曰若齊景公虞人魏絳欒氏之臣是也。功非其業,雖賞不就者誰歟?曰若董安于屠羊説者是也。

  五經者五常也:詩者温厚仁之質也,書者訓告信之紀也,易者淵微智之表也,春秋褒貶義之符也。惟禮自名,其道専也。

  利已者亡,利民者霸。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者王。君臨臣喪以桃茢先,非古也。周之未造也。古者教民不倍死,臣已死,君不忍呼其名。

  事師者北面,言臣之也。就養無方,死則為三年之服,言子之也。故受道焉不敢倍,倍之者君不以為臣,士不以為友。故善事其師者,必善事其親;善事其親者,必善事其君。故人君莫不欲其臣之善師也,故立師保之官;人父莫不欲其子之善師也,故易子而教。

  孟子曰:人之性善,人之性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可謂言過其實矣。人之性善,且有上有中有下。于上也又有上焉,于中也又有中焉,于下也又有下焉,九品也。故上者聖,中者君子,下者有常。不及乎聖而為仁,不及乎君子而為善,不及乎有常而為齊民。故性不同也而善均,善不同也而性均,故人不可以為堯舜,猶堯舜不可為人也。壽莫如召公,不能至乎聖而止;夭莫如顔子,亦不能至乎聖而止。使召公而夭使顔子而壽,其材亦若是而止矣。此性之不可過也。人何可為堯舜哉?故開難到之期者,人不能信也;人不能信者,學不能益也。

  古之教者,詩書禮樂。至仲尼益之以易春秋,樂自此沒矣。禮者徳行之本也,詩者言語之本也,書者文學之本也,春秋者政事之本也。此四本者,君子之所盡心也。

  聚無功之人者,乏百姓之食也。地不加闢而賦粟倍,民不益進而廪餼廣,貧則不能富也,流則不能止也,殍則不能救也。此率人而使食人也,人相食則不祥莫大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門人問曾子,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施之已曰忠,施之人曰恕。

  聖人之功與人同也,聖人之徳與人同也。聖人之性不可及也。聖人之功不過治人,聖人之徳不過治身,聖人之性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惡可及哉。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是故舉功徳以言聖人者,其由不知聖人者也。

  有材而不知道,材非其材也;有功而不知道,功非其功也。

  古者祭蓋必有配,配必有尸,尸者人道也。非祭人則無尸。

  天子七廟,二王後六廟,諸侯五廟,孤卿四廟,大夫三廟,上士二廟,官師一廟。故生異宫者祭異廟也。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如何斯可謂之無為矣?曰:因堯之臣,襲堯之俗,用堯之政,斯孔子謂之無為也。正朔無所改,制度無所變,教令無所易,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王者承極敝之後者則新之,改正朔以新其時也,異徽號服色以新其目也,殊聲音律吕之變以新其耳也,一制度法令以新其俗也,非所謂無為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后繼湯武伐,其義一也。

  不王不禘,非諸侯不祫。祫及其壇墠。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及其夾室。

  廟有二昭,漢之失禮也,古者一昭一穆。

  非學之難,知所學之難也。非所學之難,知道之難也。非知道之難,知行道之難也。知所學者亦鮮矣,知道者吾未之見也。譬知道者其猶止水乎,止水能盡物之形,此之謂一以貫之。

  商賈有千百之利則勤,農夫有終嵗之食則勉,是其樂之者也。為道者亦然。苟得其樂終身不厭,苟為不得終身愁苦,亦勤之而已矣。如商賈之謀富,農夫之望嵗,安有不及哉。詩曰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今之為學者多若此,勿為名則名隨之,勿為利則利隨之,故學者去名利之心而已矣。

  徳之親民甚于子孫,子孫天性也,服有時而殺,廟有時而遷。至于徳,或累十世,民悲思享嘗之,詩曰豈弟君子胡不萬年。

  賓之初筵,飲酒之禮也。古者非祭祀不飲酒,不至于醉。書曰庶國飲惟祀徳將無醉。

  秦之亡不亦宜乎,多為利者大夫則君之,婦人則客之,以是教其民焉,民是以共利之。為政者慎所以導民,導民于善其報亦善,導民于惡其報亦惡。詩曰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莫之為仁者而謂之不可為,猶莫之行而忌逺也。熊蹯之美,不食則不知其美。知熊蹯之美者,必其食之者也。先王之禮,其猶熊蹯乎。

  庶子為後為其母,不敢貳尊者也。庶祖母之喪三年,非禮也,吾未之聞也。

  聖人之治天下,結之不以恩惠,威之不以刑罰,不為而治者,民自治也。一曰宗族,二曰師友,三曰賓客,四曰祭祀,五曰喪紀。

  所謂命者道而已矣。生死貴賤貧富,道之制也。君子以為命,所謂天者,人而已矣。人歸之則為諸侯,諸侯歸之則為天子,人之制也,非已制也。君子以為天,知道者其知命也,知人者其知天也。

  孫不後祖,故有嫡子無嫡孫。嫡孫者繼嫡子者也。為嫡子三年,為嫡孫朞祖不以孫為後也。祖不以孫為後,孫亦不敢後祖也。然則孰後,後嫡子。嫡子死有子則廟,廟則以昭穆治之;無子則不廟,不廟則不以昭穆治也。孫後祖者,惟始封君及始為大夫之嫡子,前死者子未為後其孫代之,于是乎為祖三年。後者後宗廟也。庶子不為長子,三年言不為後也。禮曰祖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此之謂也。 

猜你喜欢
  御制读左传·杜预
  卷一百六十五·山井鼎
  卷二十四·朱熹
  卷六·易祓
  卷八·许谦
  庄子年表·马叙伦
  叙官·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七·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二·唐慧琳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智升
  指月录卷之三十·瞿汝稷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志第十四 职官·房玄龄

    《书》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所以奖导民萌,裁成庶政。《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执法在南宫之右,上相处端门之外,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黄帝置三公之秩,以亲黎元,少昊配九扈之名,以为农正,命重黎于天地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礼志三(军仪)·脱脱

        ◎礼志三(军仪)   皇帝亲征仪:常以秋冬,应敌制变或无时。将出师,必先告庙。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独树;无独树,即所舍而行之。或皇帝服介胄,祭诸先帝宫庙,乃阅兵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佚名

    宣德十年六月辛丑朔行在礼部进 宣宗章皇帝梓宫出葬仪注一文武百官自六月初十日为始于本衙门斋宿至十一日早衰服朝临如仪至发引日止一京师内外至祔祭日止皆禁音乐一自发引前三日禁屠宰至葬毕止一皇亲公侯伯文武四品以

  • 卷之一千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三十八·李锴

    列传十六齐诸臣传章章者事景公公饮酒七日夜不止章諌曰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婴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聼之则臣为制也不聼又爱其死婴曰幸矣章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乆矣于是公遂废酒【

  • 卷六中·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六中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直顺天府今大兴县为古蓟 燕所都史记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张守节正义曰召公始封葢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至王喜二十

  •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林语堂

    一個人在外省為官時總比在京師為官時對國家的貢獻大。蘇東坡在元佑四年(一0八九)七月到達杭州,任浙西軍區鈐轄兼杭州太守,時年五十二歲。他弟弟子由已經由戶部侍郎升任吏部尚書,賜翰林學士;那年冬季,子由以皇帝特使身份出使

  • 附录二 重要简碑纪录表·佚名

    纪年碑文碑址存失备考明万历三十二年以后(至迟在天启四年以前)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澎湖县马公镇天后宫。存是碑高约丈余,为台湾现存最古之碑碣。考「明史」,荷人至澎湖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0四);沈有容亲莅澎湖谕退

  • 卷八·班固

    ○性情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 中庸纂笺卷二·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或问名篇之义程子専以不偏为言吕氏専以无过不及为説二者固不同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説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中之义未之前无所偏倚之名也无过不及者程子所谓中

  • 卷三十六·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三十六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首章之説曰张子言礼为安佚之道而不言其为性之有也然既为安佚之道则其为性之有明矣学者必以此意推之然后可以破告子荀卿之説或问二章之説曰程子以为湍水即子之説

  • 不要冒充内行·孔子

    【原文】 子曰:“盖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知之次也。” 【注释】 ①盖:大概。②作:创作。③识(zhi):记。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能凭空创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才能。我

  • 提要·

    【臣】等谨案节孝语録一卷宋徐积撰积字仲车山阳人登进士第元祐初以荐授扬州司户叅军为楚州教授厯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徳郎监中岳庙卒政和六年赐諡节孝处士事迹具宋史卓行传是书为其门人江端礼所録文献通考载一卷与今本合

  • 古文尚书冤词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七岁受尚书即闻有今文古文之分以问经师经师勿告也崇祯十六年国子助教邹镛疏请分今文古文尚书而专以今文取士为言会京师戒严不及报曲水社修禊事山隂张杉谓众曰毁经之祸萌矣国家取士三百年专用朱子之

  • 十二门论讲录·太虚

      ──民国十二年上学期在佛学院讲──   纲要    一 明一论之宗要    二 序全文之品节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五 释本论之名题     甲 释十二     乙

  • 第十七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庚二 道场加行 分二  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

  • 荒政丛书·俞森

    清俞森编。系宋代董煟、明代林希元、屠隆、周孔教、钟化明、刘世教及清代魏禧七家著述及俞森所撰《常平仓考》、《义仓考》、《社仓考》的汇刊本,计五卷。末附俞森撰《郧襄赈济事宜》及《捕蝗集要》。其中俞森撰《三

  • 吕氏春秋白话文译文·吕不韦

    也叫《吕览》。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共二十六卷,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其著述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进行思想与理论准备。书中内容兼容儒、道、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思想。《汉书·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