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诗书

    周南召南如干坤。“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家邦,言[当]学文王者也。

    蝀者,阴气薄而日气见也。有二者,其全见者是阴气薄处,不全见者是阴气厚处。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李翱有言:“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近之。“顺帝之则”,此不失赤子之心也,冥然无所思虑,顺天而已。赤子之心,人皆不可知也,惟以一静言之。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夫诗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险求之,今以艰险求诗,则已丧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

    文王之于天下,都无所与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只观天意如何耳。观文王一篇,便知文王之美,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万事只一天理。舜举十六相,去四凶,尧岂不能?尧固知四凶之恶,然民未被其虐,天下未欲去之。尧以安民为难,遽去其君则民不安,故不去,必舜而后因民不堪而去之也。

    高宗梦傅说,先见容貌,此事最神。夫梦不必须圣人然后梦为有理,但天神不间,人入得处便入也。万顷之波与污泥之水,皆足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若圣人起一欲得灵梦之心,则心固已不神矣。神又焉有心?圣人心不艰难,所以神也。高宗只是正心思得圣贤,是以有感。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故曰天曰帝者,皆民之情然也,讴歌讼狱之不之焉,人也而以为天命。武王不荐周公,必知周公不失为政。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义则无难也。

    书称天应如影响,其福祸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心至公也,至众也。民虽至愚无知,惟于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于事不干碍处则自是公明。大抵众所向者必是理也,理则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于人可也。“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则拜”,禹也;“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钦明文思”,尧德也;“浚哲文明,温恭允塞”,舜德也。舜之德与尧不同,盖圣人有一善之源,足以兼天下之善。若以字之多寡为德之优劣,则孔子“温、良、恭、俭、让”又多于尧一字;至于八元、八凯,“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则其字又甚多,如是反过于圣人。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盖知所本。

    今称尚书,恐当称“尚书”。尚,奉上之义,如尚衣尚食。

    先儒称武王观兵于孟津,后二年伐商,如此则是武王两畔也。以其有此,故于中庸言“一戎衣而有天下”解作一戎(衣)[殷],盖自说作两度也。孟子称“取之而燕民不悦弗取,文王是也”,只为商命未改;“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此事间不容发,当日而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绝则为独夫;故“予不奉天,厥罪惟均”。然问命绝否,何以卜之?只是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当时岂由武王哉?

    灵台,民始附也,先儒指以为文王受命之年,此极害义理。又如司马迁称文王自羑里归,与太公行阴德以倾纣天下,如此则文王是乱臣贼子也。惟董仲舒以为文王闵悼纣之不道,故至于日昃不暇食;至于韩退之亦能识圣人,作羑里操有“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之语。文王之于纣,事之极尽道矣,先儒解经如此,君臣之道且不明,何有义理哉?如考槃之诗永矢弗过、弗告,解以永不复告君过君,岂是贤者之言!

    诗序必是周时所作,然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辨也。如言“不肯饮食教载之”,只见诗中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便云“教载”,绝不成言语也。又如“高子曰灵星之尸”,分明是高子言,更何疑(一)也。

    七月之诗,计古人之为天下国家,只是豫而已。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两玉相攻则无所成必石以磨之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凌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便道理出来)

猜你喜欢
  幼官图第九·管仲
  进东宫备览序·陈模
  卷二·黄道周
  第十五章 4·辜鸿铭
  卷五·姚际恒
  小毖·佚名
  君臣第二十三·商鞅
  禁使第二十四·商鞅
  大乘方广总持经全文·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涅槃无名论第四·僧肇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圆悟克勤
  佛教纪元论·太虚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
  彻悟禅师语录序·彻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四十六·彭定求

        卷746_1 【赠温州韩使君】陈陶   康乐风流五百年,永嘉铃阁又登贤。严城鼓动鱼惊海,   华屋尊开月下天。内使笔锋光案牍,鄢陵诗句满山川。   今来谁似韩家贵,越绝麾幢雁影连。   卷746_2 【闲居寄太学卢

  • 第十齣~第十八齣·崔时佩

    第十齣 目成淸醮【光光乍】〔末淨丑上〕和尙出家。身上挂袈裟。有人请我修功果。眞个快活光光乍。〔末〕徒弟。今乃二月十五日。啓建道场。铺设坛面。扬旛击磬。说法诵经。等待老夫人小姐拈香。就去请张先生拈香。〔

  •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六权德舆奉和韦谏议奉送水部家兄上後书情寄诸兄弟仍通简南宫亲旧并呈两省阁老院长驷牡龙旗庆至今一门儒服耀华簪人望皆同照乘宝家风不重满籝金护衣直夜南宫静焚草清时左掖深何幸末班

  • 东都事略卷四十八·王称

    列传三十一  曾致尧字正臣抚州南丰人也举进士稍迁秘书丞爲两浙转运使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介旧恩以进致尧劾其罪太宗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徙知寿州再迁主客贠外郎爲三司盐铁判官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来归其弟继迁亡入碛

  •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复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蔡东藩

      却说石闵幽主擅权,复下令城中,略言:“孙刘构逆,已得伏事,支党并诛,不及良善。此后与官同心,尽可留住,否则任令他去,不复相禁。”遂大开城门,纵使出入。于是羯人相率出城,填门塞道,独赵人陆续趋入,远近争集,闵知羯人不为己用,因

  • 皇王大纪卷二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康王祭祀曰自包羲氏教民养牲以荐神只后圣有作为政于天下必本诸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有天下者祭百神是故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歳徧

  • 一六九 寄谕署步军统领英廉密缉偷窃《永乐大典》正贼并覆奏访缉情形·佚名

    一六九 寄谕署步军统领英廉密缉偷窃《永乐大典》正贼并覆奏访缉情形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署步军统领 尚书英<廉>,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奉上谕:英廉奏黄寿龄遗失《永乐大典》六册,于七月十五日夜,

  • 五 水果莲生·周作人

    东昌坊口东北角的水果摊其实也是一间店面,西南两面开放,白天撤去排板门,台上摆着些水果,似摊而有屋,似店而无招牌字号,主人名莲生,所以大家并其人与店而称之曰“水果莲生”云。平常是主妇看店,水果莲生则挑了一担水果,除沿街叫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

  • 梁纪十九 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550)·司马光

    梁纪十九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 [1]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辛亥朔(初一),梁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宝。 [2]陈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将二万人军于南野以拒之。路养妻侄兰陵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

  • 再版记言·辜鸿铭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的牛津运动》一书出版后,很受欢迎,需求量极大,因此有必要再版。这次出版,基本上没什么变动,只是附上了一封写给《字林西报》的信,和一篇关于德龄公主(实为郡主)《紫禁城的两年生活》一书的书评。同时还收录

  • 六年·佚名

    天啓八年上之六年(戊辰)春正月1月1日○朔癸亥,上御崇政殿,行正朝望闕禮。○幸魂宮,行正朝拜謁禮。○接待所啓曰:「兩差送言於臣等曰:『汗以爲仲男、高化逢、高倍等,有往來兩國之勞,授以職名。接遇之際,雖不可坐於交椅,亦宜別鋪紅

  • 第十二章 2·辜鸿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辜讲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雍)在另一个场合问什么构成道德高尚的生活。孔子回答:“当出门做事的时候,总是

  •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

  • 佛法的做人道理·太虚

    ──二十四年六月在江苏第一监狱讲──今天因谢次长、王司长、钮典狱长介绍,到此与大众见面谈话,甚为有缘!现在依据佛法的做人道理,与大众略谈。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从自然界的万物,得到自身生活之所需,而更要人与人之间的

  • 卷第十六·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一 述曰:&ldquo;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生。故曰:&lsquo;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rsquo;当知一

  •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佚名

    (一名一切法义王经)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先悉是编发梵志。其名曰优楼频骡迦叶等。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 国初礼贤录·佚名

    国初礼贤录,一卷,原文未题撰者姓氏。一说刘基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记:‘此书艺文志、千顷堂书目皆作基撰。然录中所载,即明太祖任用基及叶琛、章溢、宋濂四人事,且有基驰驿归里,居家一月而薨之文,则非基所作审矣。’故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