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礼

    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故要之于神,所谓“国将亡,听于神”,盖人屈抑无所伸故也。如深山之人多信巫祝,盖山僻罕及,多为强有力者所制,其人屈而不伸,必咒诅于神,其间又有偶遭祸者,遂指以为果得伸于神。如战国诸侯盟诅,亦为上无王法。今山中人凡有疾者,专使巫者视之,且十人间有五人自安,此皆为神之力,如周礼言十失四已为下医,则十人自有五人自安之理。则盟诅决非周公之意,亦不可以此病周公之法,又不可以此病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肉刑犹可用于死刑。今大辟之罪,且如伤旧主者死,军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刖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刖足,亦必惧矣。此亦仁术。

    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其先必曰人所恐惧,不可思议,及在后则亦是小人所共知者事。今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书文之,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可阙。故市易之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

    井田至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里之国,则已过其所有;其他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术自城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坟墓,但见表足矣。方既正,表自无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易,旁加损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成,成出革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东西各三万步,一夫之田为方步者万。今聚南北一步之博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夫之田也;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可言(十)[千]乘也,以地计之,足容车千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廛而不征”,廛者犹今之地基钱也。盖贮物之地,官必取钱,不征者,不税敛之也。“法而不廛”,法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已。廛与不廛,亦观临时如何,逐末者多,则廛所以抑末也,逐末者少,不必廛也。

    既使为采地,其所得亦什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所食必不得尽,必有常限,其余必归诸天子,所谓贡也。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采之余,致贡外必更有余,此所谓天子币余之赋也。以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

    卿大夫采地、圭田,皆以为永业,所谓世禄之家。然古者世禄之家必不如今日之官户也,必有法。盖舍役者惟老者,疾者,贫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舍此,虽世禄之家,役必不免也明矣。

    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前日大有田产之家,虽以田授民,然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矣,所得虽差少,然使之为田官以掌其民。使人既喻此意,人亦自从,虽少不愿,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其始虽分公田与之,及一二十年,犹须别立法。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欲求古法,亦先须熟观文字,使上下之意通贯,大其胸怀以观之。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封建必有大功德者然后可以封建,当未封建前,天下井邑当如何为治?必立田大夫治之。今既未可议封建,只使守令终身,亦可为也。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圣人立法,必计后世子孙,使周公当轴,虽揽天下之政,治之必精,后世安得如此!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有何害?岂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

    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又更强明果敢及宰相之有才者。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孝文虽有仁心,然所施者浅近,但能省刑罚,薄税敛,不惨酷而已。自孟轲而下,无复其人。扬雄择圣人之精,艰难而言之正,止得其浅近者,使之为政又不知如何,据此所知,又不遇其时,无所告诉。然扬雄比董生孰优?雄所学虽正当,而德性不及董生之博大,但其学差溺于公羊谶纬而已。

    妇人之拜,古者首低至地,肃拜也,因肃遂屈其膝。今但屈其膝,直其身,失其义也。

    一亩,城中之宅授于民者,所谓廛里,国中之地也。百家谓之廛,二十五家为里,此无征。其有未授闲宅,区外有占者征之,“什一使自赋”也。

    五亩,国宅,城中授于士者五亩,以其父子异宫,有东宫西宫,联兄弟也,亦无征。城外郭内授于民者亦五亩,于公无征。

    十亩,场圃所任园地也,诗“十亩之间”此也,不独筑场纳稼,亦可毓草木也。城在郭外,征之二十而一,盖中有五亩之宅当受而无征者,但五亩外者出税耳。

    二十五亩,宅田、士田、贾田所任近郊之地也,孟子曰“余夫二十五亩”此也。宅田,士之在郊之宅田也;士田,士所受圭田也,兼宅田,共五十亩;贾田,贾者所受之田。孟子曰“卿以下有圭田五十亩”,此言士者,卿士通言之。

    五十亩,官田、牛田、赏田、牧田者所任远郊之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之田;牛田,牧公家牛之田;赏田,赏赐之田;牧田有二:牧六畜者一也,授于乡民者一也。此四者皆以五十亩为区,赏田以厚薄多寡给之。

    百亩,乡民所受井田不易者也。此乡田百亩,兼受牧田五十亩,故其征二十而三。

    百五十亩,田百亩,莱五十亩。遂人职曰:“夫廛,余夫亦如之”,廛者,统百亩之名也。又有莱五十亩,可薪者也。野曰莱,乡曰牧,犹民与氓之别。其受田之家,耕者之外犹有余夫,则受二十五亩之田,莱亦半之,故曰“亦如之”,其征二十而三。

    二百亩,田百亩,莱百亩,此在二十而三与十二之征之间,必更有法。

    三百亩,田百亩,莱二百亩者,其征十二。以莱田半见耕之田,通田莱三百亩都计之得十二也。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者,其上园地,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漆林也。

    周制受田自一亩至三百亩,计九等,余夫增减犹在数外耳。

    国中以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野以其免者少,役者多,故早征而晚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多。 

    宅不毛者乃郭中受五亩之宅者,于公则无征。然其间亦可毓草木取利,但于里中出布,止待里中之用也。

    居于田而不耕者,出屋中之粟。

    闲民转移之余无职事者无所贡,故出夫家之征,或征其力,不用力则必有他征,孟子所谓“力役之征”。夫者一夫,家者兼余夫。

    旅师闲粟野之田者,有未受而闲者,或已受之民徙于他处,或疾病死亡不能耕者,其民之有力者权耕所出之粟也,旅师掌而用之。锄粟,助贷于民之粟,或元有官给之本,或以屋粟、闲粟贷之,得其兴积则平颁之。

    币,金、玉、齿、革泉布之杂名。

    近郊疑亦通谓之国中,十一使自赋之者,盖迫近王城,未容井授,故其税十一以为正。

    远郊二十而三,谓远郊地宽,虽上地犹更给莱田五十亩,故其法二十而三。余夫则无莱田,六遂然后余夫有莱田,故遂人职云“余夫亦如之”。国宅无征,则远郊之宅有征可知。

    锄粟,兴助之粟。

    屋粟,不授田徙居之粟。

    闲粟,井田耕民不时死徙,其田偶闲而未归空土,有量力者暂资以为生者之粟。

    此三粟非公家正赋,专以资里宰之师所谓旅师者里中之养,供服器之用,为赏罚之柄。

    廛里与园廛之别:廛,城中族居之名;里,郭内里居之称;园廛在园地,其制,百亩之间,十家区分而众居者,诗人所谓“十亩之间”之田也。作诗者以国地侵削,外无井受之田,徒有近郭园廛而已,故耕者无所用其力,则“桑者闲闲”而多也。十亩之外,他人亦然,则削小无所容尤为着矣。

    一夫藉则有十亩之收尽入于公,一夫税则计十亩中岁之收取其一亩,借如十亩藉中岁十石,则税当一石而无公田矣。十一而税,此必近之。

    夫家之征疑无过。家一人者谓之夫,余夫竭作,或三人,或二人,或二家五人,此谓之家。夫家之征,疑但力征而已,无布缕米粟之征,若岁无力征则出夫布,闾师所谓“无职者出夫布”,非谓常出其布,不征其力则出夫布以代之也。

    周制,上田以授食多者,下田以授食少者,此必天下之通制也。又遂人“上田莱五十亩,中百亩,下二百”。上田莱五十亩,比远郊井受牧田之民二十而税三者无以异;中莱百亩,以肥瘠倍上莱;下莱二百亩,以肥瘠倍中莱;此三等盖折衷之均矣。然授上莱者税二十而三,受下莱者乃多至十二,盖田均则食少者优,不得不加之税尔。“周道如砥”,此之谓也。

    周礼惟太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忘彼。其混混天下之事,当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故议论天下之是非易,处天下之事难,孔子常语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

    守祧先公之迁主于后稷之庙,疑诸侯无祧庙,亦藏之于始祖之庙。“谓之圭田”,恐是畦田,若菜圃之类,故授之在近又少也。

猜你喜欢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孔子
  卷一·夏僎
  卷六十八·程川
  卷九·陈启源
  卷一百七十三·秦蕙田
  卷一百七·秦蕙田
  卷二十五·王与之
  丧服四制·姚际恒
  十二入品第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朱子论禅的方法·胡适
  佛塔的光明·太虚
  卷第三十·智旭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十六 罗泰【字宗让三山人】 洪佥宪山水 昔闻李太白读书匡庐峯林卧谐清适仙游蹑高踪有时诵声歇野服披蒙茸虹桥缓孤影岩云远相从白蜺落银汉泻破青芙

  • 后集卷六·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后集卷六    元 孙存吾 编危太朴【临川人】暮冬种稲南谷口凶嵗囷仓虚晚值老农语出口三嘻吁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有麦且勿忧无麦将焉如昔谓厓谷底其俗异黄农浪迹城府归却受淳朴风猎夫不射雁云

  •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班固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吏。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琅邪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从宣历行属县,还至府,令妻子与相见,戒曰:“赣君至丞相,我两子亦中丞相史。”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

  • 卷六前赵录六·崔鸿

    刘曜中 光初四年夏五月终南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时羣臣咸贺以为勒灭之征曜大悦斋七日而后受之于太庙[

  • 卷一·李心传

     上德后 王主宗室附  高宗诞圣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文武昭仁宪孝皇帝讳构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曰韦太后大观元年五月二十夜生于宫中以其日为天申节八月封蜀国公二年正月进广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封康王靖康元年

  • 六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报盐场清形摺·佚名

    康熙四十六年六月二十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窃臣于六月初十日已至仪真掣盐,但因六月内场河浅涸,盐船艰于运行,秤掣无多。目下堵坝蓄水,兼之连日有雨,船只陆续抵所,商民胥悦,江南太平无事。理合具摺

  • 卷四十七·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巻四十七乾隆七年十二月戊子敕谕准噶尔台吉噶尔丹防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尔遣吹纳木喀等请安进贡尽知尔属下人谎言妄行之事声明认罪恭顺奏请朕深嘉予尔称前次奏章并非抗激因本处言语不同

  • 梁士彦传·魏徵

    梁士彦字相如,定安乌氏人。 年少时行侠仗义,不愿在州郡做官。 性情刚烈果敢,喜欢评判别人的是非曲直。 好读兵书,并涉猎经史。 北周时凭军功拜为仪同三司。 周武帝将要与东夏作战,听说梁士彦勇敢果决,便把他从扶风任上郡守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人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②见: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

  • 周书·立政·佚名

    周公作《立政》。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周公曰:「呜呼!休兹知恤,鲜哉!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

  • 卷二十八·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二十八  宋 时澜 撰多方第二十      周书自大诰讫于多方所以经理殷民者何其劳也盖商家贤圣之君六七作德泽在民者深而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奔播窜匿幸灾伺变者尚多有之不幸而武王

  • 答余树东问(二则)·太虚

    问一:印度佛教情形如何?答一:印度人多数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乃混合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而成。其中婆罗门人多,故婆罗门教势较深。问二:佛教与儒教并行,而中国佛教仍难盛行,何故?答二:因为在中国政治地位上,儒家先有其优势,居政治

  • 卷第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四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菩萨。在于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

  • 卷第十六·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十六目录 大鉴下第十三世 · 黄龙慧南禅师法嗣下五十九人 ·石霜琳禅师 ·开元子琦禅师 ·上蓝顺禅师 ·三祖法宗禅师 ·四祖法演禅师 ·五祖晓常禅师 &midd

  • [第十品]根双论·佚名

    [第一]施设分三七九二十二根者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总说分三八〇眼是眼根耶?眼根是

  • 会稽记·贺循

    地理杂志。东晋贺循撰。一卷。循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为阳羡武康令,召拜太常,行太子太傅,卒赠司空。原本久佚,今存千余字为鲁迅等人于《太平御览》、《舆地纪胜》诸书中辑出。凡四条,载少康封子号“越”、会稽山禹

  •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佚名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假托玉皇降授金明七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认为本箓出自梁孝元帝承圣元年(552年)。述以灵

  • 念佛三昧宝王论·飞锡

    凡三卷。唐代僧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