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禁使第二十四

题记:本篇讲述君主权力和行使权力的方法,即君臣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相互制约,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应加以利用的主要方面。

国君役使和限制臣下的东西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所以论定功劳,调查罪行不能不审慎。赏功罚罪,但国君不确知其中的道理,那同没有法度是一样的。凡是懂得法度的都懂依仗权势统治的方法。所以古代帝王不仗恃他的强悍而是仗恃他的权力;不仗恃他的忠信而是他的统治方法。如今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是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所以凭借外部力量即使道路遥远也一定能到达。掌握了测量方法即使非常深也一定能测出来。就像离娄在黑夜中连高大的山也看不见,而清晨的阳光明亮,他能够辨别天上的飞鸟,地上秋天的毫毛。所以眼睛能看见东西是靠太阳的光明。善于掌握权势的君主不需多设官吏而有廉洁的效果,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事物。现在治国的人,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么怎么去禁止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的是暂时的。通晓治国方法的国君不会这样。分开他们的权势,使谋私之道有障碍,所以他的势力难以隐瞒私利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凶恶也不敢做坏事。所以古代帝王重视权力的运用。

有人说:“君主持虚心、稳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就能使事物得到相应的查验,经过查验就能发现奸邪。”我认为不是这样。官吏在远离国君千里之外的地方决断政务,十二月按时将决断的事登在簿书上。一年一计,而君主听一次,即使有所怀疑也不能断定,因为物证不足。但是东西出现在眼皮底下眼睛就不能看不到,声音在耳边响起就不能听不见。所以东西在眼前就能辩别;言论响起就能论定。所以治理清明的国家的法制,人民不能隐藏他们的罪恶,就像眼睛不能使见到的一切逃出心的审视一般。政治昏乱的国家不是这样,只凭官吏众多。官吏虽众,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而且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用以互相保证的。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这不是不顾念亲情,而是人民不容他们隐瞒。君主与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就无未能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利益一致,罪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罪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无妨碍,这个制度,贤者不能增加,不贤的人不能减少。所以,治国可以不要贤人,不要智者,是由于运用了正确的统治方法。

原文: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

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不见;清朝日撽,则上别飞鸟,下察秋豪。故目之见也,托日之势也。得势之至,不参官而洁,陈数而物当。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

或曰“人主执虚、后以应,则物应稽验;稽验,则奸得。”君以为不然。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听,见所疑焉,不可蔽,员不足。夫物至,则目不得不见;言薄,则耳不得不闻。故物至则变,言至则论。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众吏。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异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知,治之数也。

猜你喜欢
  非儒上第三十八(阙)·墨子
  論衡校釋卷第十二·黄晖
  卷五·胡广
  卷七十五·卫湜
  尚书稗疏卷四下·王夫之
  卷六·赵鹏飞
  春秋诸国统纪卷六·齐履谦
  卷十二·李光地
  卷十四·姜炳璋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一·唐慧琳
  觉社丛书出版之宣言·太虚
  慈宗要藏序·太虚
  论 传 戒·太虚
  佛教僧寺财产权之确定·太虚
  阿陀那识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洪咨夔·唐圭璋

      咨夔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人。嘉泰二年进士。累官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端平三年(1236)卒,谥忠文,有平斋词一卷。   沁园春   寿俞紫薇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高山乔木,青云老

  • ◆稼村先生王义山(稼村类稿)·顾嗣立

    义山,字符高,富州人,生于宋嘉定间。义山治《易》兼词赋,四以赋荐。景定壬子,为九题之冠。壬戌试别闱发榜,考官见义山名,皆以得人为贺。廷试乙科,授永州司户关,累升通判瑞安军府事。丙子,宋大皇诏官民归附,遂还故山,以读书着文为事

  • 五集卷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四古今体一百六首【甲辰四】渡河有作昨日有风息夜半宵隂未雨霁晨清拈香彩幕?致敬【二月廿二日自杨家庄行宫唘跸渡黄河例设 彩棚拈香瞻礼 河神】开櫂兰舟稳渡平

  • 广州四先生诗巻四·佚名

    临清诗选赵介字伯贞番禺人博通六籍虽厯官医卜之説浮屠老子之书靡所不究气宇豪迈与物无芥蔕兴至即挥毫赋诗人莫测其涯也父璟元临江路治中与母连丧介孤愤读书遂无复仕进意植二松于所居轩扁曰临清葢以渊明自儗也时有李韡

  • 第二十六回 台湾岛战败降清室 尼布楚订约屈俄臣·蔡东藩

      却说诸清将歼灭滇藩,陆续班师,到了北京,闻尚之信、耿精忠,亦已逮到治罪。原来尚之信归命后,清廷屡促出师,他只逗留不进,及三桂已死,始从征广西,驻军宣武,会之信弟之孝,谋袭藩位,遣藩下人张士选赴京告密。清京遂遣侍郎宜昌阿

  • 卷之八十·佚名

    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兵部尚书乐韶凤奉香币往奉安之以是月十五日行事祭用牛羊豕各一仍令临濠行大都督府及各军民诸司官自初六日为始斋戒至期陪祀御制祝文曰古今有国家者盛修四时之祀以奉上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五·纪昀

    列传元 【三十九】○元三十九刘因吴澄程巨夫赵孟俯 邓文原 袁桷曹元用 齐履谦刘因吴澄程巨夫赵孟俯邓文原袁桷曹元用齐履谦△刘因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为儒家父述刻意问学邃性理之说中统初刘肃宣抚真定辟为武邑

  •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崔有 。○崔有 平章事滋之子。 性恬退不求名仕宦十年不迁。 忠烈久闻其名卽位除监察杂端。 迁侍丞上* 直言时事 旨流大靑岛。 承旨赵仁

  • 周朝瑞传·张廷玉

    周朝瑞,字思永,山东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职中书舍人。光宗即位,他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上疏请求收留录用前朝的忠臣。不久陈述刚开始执政时应注意的三项要务,即:一、任用仁爱贤能的人;二、推广皇上的恩惠;三、远离

  • 二三 一种有趣味的工作·邹韬奋

    我因为做过七八年的英文教员,便噜噜苏苏地讲了一大堆关于英文的教授法或研究法,但这不是什么英文教授法的书,我就把这件事告一结束吧。倘若这里有些意思可供给诸君研究外国文的参考,那就算是没有白说的了。我这七八年的英

  • 乘马数第六十九·管仲

    桓公问管子曰:“有虞策乘马已行矣,吾欲立策乘马,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战国修其城池之功,故其国常失其地用。王国则以时行也。”桓公曰:“何谓以时行?”管子对曰:“出准之令,守地用人策,故开阖皆在上,无求于民。

  • 泉水·佚名

    --出嫁女的思乡曲【原文】"毖彼泉水(1),亦流于淇(2)。"有怀于卫,靡日不思(3)。娈彼诸姬(4),聊与之谋。出宿于泲(5),饮饯于祢(6)。女子有行(7),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8)。出宿于于(9),饮饯于言(10)。

  •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佚名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lsquo;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rsquo;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lsquo;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聲論。音聲語言。內外因起。名字訓釋。普遍無窮。假使帝釋。於梵王所。聽受聲明。盡其天壽。足滿千歲。亦不能知聲論邊際。我一念頃。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疏释上等者。立义文云。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今此正释也。科动静不一不异。如次是前二门。与不相离义。顿说实难故成前后。观智境者。以体非名相之法故。言念之所不及言念尚所不及。岂落

  • 大元延祐重刊人天眼目后序·智昭

    昔越山晦嵓昭禅师。于宋淳熙间。编集五家宗旨。名曰人天眼目。流布丛林。传写既久。未免有乌焉亥豕之误。其写本亦多不同。曰彼曰此。互有得失。暇日参考同异。讹者正之。阙者补之。妄者削之。犹虑未善。然其元本排列

  • 文昌杂录·庞元英

    北宋庞元英撰。庞元英于宋元丰五年(1082)入尚书省为主客郎中,元丰八年罢职,本书即是这3年多时间的日记随笔。尚书省旧有“文昌天府”之称,故名。六卷,补遗一卷。主要记载有关宋代朝章、典故材料。于元丰年间初行之新

  •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智旭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