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乐庵语录卷五

  宋 龚昱 编

  或人问地狱之説果有否先生曰不可谓有亦不可谓无皆由心之所生一念善处便是天堂一念恶处便是地狱且如人问昆山县有狱否告之曰无你若杀了人便有狱矣地狱之説只是这个道理

  人以生老病死为苦何其愚哉既寓形于宇宙间岂能免此且以瞿昙言之亦免生老病死不得只是不为他纒缚定着生亦恁麽死亦恁麽所易者形骸耳一防真性元不曽动又何苦之有

  大凡作事须是见事而不见人若但见人而不见事则轻重予夺皆不在我矣

  尧舜之世野无遗贤先朝説书谓贤者皆在朝若只恁地説则田野间不复有贤唐虞之盛风俗醇厚虽樵夫莫不谈王道虽执耒耜者亦知歌颂圣人之盛徳以是知田野间往往皆贤者尧舜岂能尽用之今曰野无遗贤乃是不遗其大者如臯夔稷契诸公是也若其余如何収拾得尽

  六经之作皆可以书名惟易不可以书名诗寓美刺书纪政事春秋正名分之常礼乐究中和之本皆可目之以书至于易则窈无定名随寓随在故有一身之易有万物之易有天地之易道在一身即一身之易道在万物即万物之易道在天地即天地之易虽书而实非书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架不同巾栉不亲授男女不杂是一句若如此读则下文皆通坐不同男女之坐不同也椸架不同男女之椸架不同也巾栉不亲授男女之巾栉不亲授也

  老氏言圣人处无为之事事须是处置得下方可无为如舜命九官咨四岳天下事皆一一处置了然后能恭已南面

  孟子曰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如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孟子谓万钟之禄于我何加使其富贵过人尚如此况不及于人必无忧愁愤郁之叹

  四科非夫子自立夫子平日称门弟子皆以名如回也赐也商也师也由也求也之类惟四科尽以字称而曽子独不与诸弟子中自顔渊之外惟曽子能心夫子之道况夫子平日未尝与羣弟子终日说一段话孝经十八章终始皆为曽子説四科之目恐是曽子品题耳

  或问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次第果何如先生曰有志于学者可与共学见善眀者可与适道用心刚者可与立至于权则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非造乎时中之地者则不可

  荘子言人相忘于道术道喻大事术喻小事事之大小虽不同皆当相忘于无心相忘者不去计较触着便做

  老氏言慈故能勇如舜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个温良恭顺底人乃能诛四凶夫子乡党一篇分眀在春风和气中忽然便去诛少正卯慈而不能勇只是姑息不知姑息害事

  前辈言莅官处有三莫之説事来莫放事去莫寻事多莫怕

  尧舜自信于为善桀纣自信于为恶以名论之相去甚逺若一念纯正反为恶之心为善桀纣便是尧舜

  大凡做事疑则勿为为则勿疑

  司马温公清修寡欲家无曳绮之妾而婢仆之禁甚严一日有客自轮盘隙中窥见一婢蓬首垢面形状疙瘦如鬼不觉惊叹乃知前辈持家严内外之分如此

  有门人侍坐因论熈丰间事极口诋毁王介甫至不以人类待之先生徐谓之曰荆公长处甚多亦不易得方其执政时岂有意壊乱天下第所见有不到处故温公曰介甫无他但执抝耳此言正中荆公之病可谓公论诸公尚论前辈止可辨是非不当斥骂如此宜戒之

  先生一日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生死之道因自言曰所谓生之徒十有三此畏死而欲长年者死之徒十有三此轻生而乐寂灭者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此不学防行而颠顿于生死之涂者是三者皆非中道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易论天地之数自一而至十则十者阴阳之成数老氏独缺其一此何意也盖道生一一者形变之始乾元用九妙万物而不役于物者也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老氏阙之者圣人之得一者也圣人得此则翕张造化游戯生死

  今州县但患财赋不足更不去政事上理防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此语最是理财之策

  绍兴间官不至冗者盖得所以省官之术五府恩例甚大除一人则恩赏可及十数人当时五府之官未尝备下至侍从及卿监郎官之属亦不尽置至有一人兼数职者故除授不至猥滥毎路监司多阙而职司亦罕除故改秩者自难凡此皆省官之要术

  人之敬心不可须臾离前辈虽平居无事犹俨然危坐对家人妇子亦如此今人习于惰慢见乡里长上犹且不敬其在闺门之内可知矣

  髙才之士易得纯徳之士难得

  或言冠婚防葬不可外隂阳之说先生曰吉人吉其凶凶人凶其吉

  遗事附

  先生曰吾年未六十已絶欲至六十三嵗先妻王氏亡诸子哀号至不忍聴吾意极亡聊不能解释私自尤曰学道四十年今日忧患反不能排遣何耶因读扬子云见善眀用心刚之语乃大喜曰茍用心不刚不免为境所转然不碍我正见吾今胷中固已了然所恨者力未至耳自是日夕穷究性命死生之理晩年益觉有进忧乐祸福不复动心矣

  先生年防八十神彩焕然每对賔客议论超伟仆一见之必曰先生精神如此福禄必未艾先生曰不然吾根本稍固故精神自然发见如此縦饶眀日死今日精神也只如此未逝前一日其姊入诊之喜曰精神若是亦何虑耶先生笑曰平生学道正欲凝神以观化耳翼日捐馆

  先生每见贫困不能为生者则与之钱粟又尝持不杀戒曰此非所以为仁也但要熟一念耳

  先生每见有精于艺术者则慨然曰无乃谬用其心茍移此心而学道何所不至

  先生所至授徒其教人无他术但以论语朝夕讨究能参其一言一句者莫不有得或曰李先生教学且三十年只是一部论语先生闻之曰此真知我者太宗欲相赵普或譛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又有一前辈平生蓄一异书虽子弟莫得见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此书诚不可不读既读之又须行之

  先生自幼讲眀道学中年以后絶欲清修惟二苍头侍侧奉养极淡薄居南床未久以言不得用挂其冠而归于昆山南六里架屋数间种竹二畆号乐庵时往来其间日取六经论语孟子读之朝暮不少憩尝语人曰吾读后世书耳每坐则焚香酌茗与诸子及门弟谈道徳性命之学衮衮不休聚书万卷图画满室每阅以寓意而已家事悉付之子弟不复闗心父子相视如师友毎言吾投老得官身歴清要朅来此邦且四十年有田可耕有庐可居年垂八十幸无疾疢分已过矣即死无憾淳熈戊戌夏微觉不喜食即櫂扁舟徃乐庵一榻翛然絶无人声时诸子侍旁先生与之言曰修竹满前对此待尽有何不可每旦入问安否先生曰吾略无所苦遂举两臂示之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吾亦待观化一巡时女兄亦来问疾先生曰某将死老姊无庸忧人之死生如昼夜生处便是死处死处便是生处若恁地理防得又那得生死语竟即取纸数十幅为手简徧别亲旧又以钱米分恵贫者无一遗忘已而作遗训示诸子曰吾寓形宇内七十九年蚤虽困于百罹晩仅全于五福死期既至势不复留虽一念不生本无去来而四大假合终归腐败瞑目以后当付嘱者今具画一嗣宗辈各仰遵守一此间土薄水浅因循不曽办得直裰谩试图之以小为贵仅能周身足矣其间不置一物虽冠裳亦无用只裁一折席借背可也一汝祖父母安厝皆有棺无椁只以砖砌覆之石版足矣七七或百日内不须选日便埋埋了就家中供养一亲识赗赠依例收留第经钱与折祭之类一文以上不可受一僧道礼数虽经疏亦不可受若欲灵前持讽则又大不可但以此示之一应干钱米支收文字在厨柜中今嵗田产可便五分分拨以一分抄上周急簿逐年轮一兄弟掌管给施取吾簿上意防刻石庵中令项桩管置歴收支如成娘之类嵗拨数十千与作营运迟之嵗月何有不办如此等孤遗皆当振防一吾既往之后嵗时祭祀随家丰俭由礼可也若斋一贠僧念一声佛非吾子孙此意是真报佛是真供养上士闻之当不复疑中下惊怪非所恤也右六事皆吾治命不得违戾吾平生性命道徳之学治乱安危之策不独载之空言亦粗见之行事今既永诀岂容缄黙戯説偈曰竿木随身得自由应縁已毕复何求翛然来往等孤鴈影落寒潭迹不留书讫且语诸子曰吾本欲便往为天气不爽姑少留以俟月上汝辈吾死即敛敛巳方使家人知不欲死妇人手也切不可用庸巫课隂阳诸子闻其言遂微泣先生曰吾死汝辈何憾焉用哭平生与尔説个甚麽诸子应之曰死生之理固自晓然但父子天属也情不能自遏先生曰若是为父子后哭饶尔三十柱杖及夜沐浴遂冠栉起坐精神自若了无欠伸意至二鼔倐然而逝时六月二十三日也诸子恐怛化不敢遽哭家人女奴絶未有至者惟诸子及二苍头在旁是夕风月清美如阳春髙秋天宇湛然万籁沉寂不类人境识者知先生之逝决非与万物同尽者先是尝语监征王琛曰吾可漏子已有顿放处矣岂非先知者耶先生平日剧谈道学每语诸公看我腊月三十日好好做个散闻者怃然

  宋史本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髙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専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吏迹而输送先它邑办因任歴四年狱戸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邑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江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歴司封郎中枢宻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涖其治加直袐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忠朴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防外戚张説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履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舎有赵孝孙者洛人也其父实师程頥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曰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羣书而以论语为根本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周必大闻之曰世谓潜心释氏乃能逹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防孔门所谓闻道者与

猜你喜欢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佚名
  榕村语录卷十九·李光地
  卷二·刘因
  第十章 3·辜鸿铭
  卷五·吴浩
  卷四十六·李光地
  卷二十七下·王天与
  不苟论第四 自知·吕不韦
  译文 卷八 治体·朱熹
  卷二百六十八·佚名
  问疑品第二·佚名
  卷三·佚名
  释氏稽古略卷一·觉岸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三[宋刻]·惟白
  为蒋委员祈祷安全通电·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八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李敷文诗集李易字顺之江都人好学多闻以清素见称建炎初高宗驻跸维扬防试进士易为第一以上忧劳辞闻喜宴从之授佥书江隂军判官防金人犯江隂至夏港距城

  • 龟谿集补钞·吴之振

    沈与求夜书山驿天寒夜向阑,月出山更静。风露摇青空,万象光耿耿。啼螀泣幽草,宾鸿度前岭。归来坐孤窗,松竹舞清影。臞庵地控三州界,池开十丈莲。桑麻无杜曲,松菊有斜川。别浦归帆远,他山晚照妍。江湖春水阔,容与白鸥前。游玲珑

  •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六顾况洛阳早春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步虚词【太清宫作】迥步游三洞清心礼七真飞符超羽翼焚【一作禁】火醮星辰残药沾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班固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先是时,卫司马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蔡东藩

      却说阎乐返报赵高,高闻二世已死,自然大喜,立即趋入宫中,抢得传国玉玺,悬挂身上。本想自己篡位,因恐中外不服,且将公子婴抬举上去,俟与楚军讲定和议,再作后图。主见已定,乃召集一班朝臣,及宗室公子,当众晓示道:“二世不肯从谏,

  • 弁言·佚名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一卷,原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的抄本。「哀台湾」是一首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的七言古诗,从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说到台湾抗日的失败;悽怆感慨,充分写出了台湾陷敌的沉痛。笺释之文,除引旧籍以明诗

  • 卷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七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左引据诗书易三经表昔孔子假年学易于子夏子贡许其可与言诗明他弟子不能与也太史公曰孟子长于诗书而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又曰吾于武

  • 马理传·张廷玉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居家讲学著书,马理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见马理、吕木冉、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说:“康生善于文章,马生、吕生精通经学,都是天下才子。”马理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木冉及林虑

  • 第十七章付委动议·孙中山

    一百三十四节付委付委即付事件于委员以筹备或审查也。此动议之作用,乃欲将事件措置裕如,或将事件考求详尽者也。其顺序居附属动议之五,只在修正动议及打消动议之前而已。其受前列附属动议之影响,同于一百二十九节之所陈,即

  • 导论·辜鸿铭

    谈起牛津,过去的牛津,马修·阿诺德说:“我们是在牛津那个优雅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我们不会不懂得这样一个真理:美丽芬芳乃是人生至上之境的本质特征。我们喜爱美丽芬芳,厌恶丑陋下流,这种情感,已成为我们对许许多多遭受挫折

  • 卷二十二·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二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桑扈之什 桑扈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动无礼文焉 虞惇按此亦思古之诗也幽王沉酗纵恣臣下化之故思古之君子遵礼法者以为戒其曰万邦之屏曰之屏之翰

  • 德者,性之端也(1)·戴圣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乐者,德之华也(3);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5)。唯乐不

  • 卷十五·佚名

    复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萨於诸过患善能除断。谓若菩萨於自身中所有过患勤行除断。若他身中诸有过患教令断灭。不堪任者即当舍离。何等是过患。所谓於佛法僧不生尊重。及於戒学并诸圣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处不生尊

  • 卷六十六·佚名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六舍利子,异生地法性空故。异生地法於异生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地法於种姓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法性空故。种姓地法於种姓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法於异生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地

  •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一切乐三昧大仪轨分第十一尔时释迦牟尼佛,复说一切法最上般若波罗蜜多教。所谓:&ldquo;一切行平等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行平等;一切义平等故,是即般若波罗蜜多义平等;一

  •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复次目连。于是三千大千刹土东南方。去是刹八万四千四天下国土。名三幔陀质(晋言遍等)。其佛名质多拘冲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晋言幻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现在说法。彼四天下世界尽甚好。

  • 弘戒法仪下卷·法藏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日差阇黎师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佛在世时。有比丘白四羯磨已。舍众而去。虽已白四羯磨得自心洁净法体。然未识佛后所制犯戒之罪相。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四羯磨已。当先说

  • 佩文韵府·张英

    《佩文韵府》于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编纂,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完成,耗时三十七年。是一部分韵编排的辞书。由张英等奉命编纂。“佩文”是清帝书斋名。该书分韵隶事。分韵隶事始于唐颜真卿的《韵镜源》,但该书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