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苟论第四 自知

自知

原文:

三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於不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恶人闻其过尚犹可。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於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於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於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

译文:

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过失,一定要依靠正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设置师保,这是用来举发天子过错的,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天子尤为严重。国存身安不用到外部寻求,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过失。尧有供想进谏的人敲击的鼓,舜有供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汤有主管纠正过失的官吏,武王有供告诫君主的人所甩的摇鼓。即使选样,他们仍担心不能了解自已的过失。而当今的君主,贤能并比不上尧舜汤武,却采取掩蔽视听的做法,这还靠什么了解自己的过失?楚成王、齐庄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杀,吴王,智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灭亡,宋、中山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绝国,晋惠公、赵括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被俘,钻荼、庞涓、太子申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过失而兵败身死。所以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过失更坏事的了。

范氏出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了他的一口钟。这个人想背着钟快点跑开,可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想把钟打碎弄走。拿术槌一敲,钟轰然作响。他怕别人听见钟声来同自己争夺,就急忙把耳朵捂了起来。不愿别人听到钟声是可以的,不愿目己听到就是胡 涂了。做君主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不正象这种情况一样吗?不愿别人听到自己的过失倒还可以。

魏文侯宴饮,让大夫们评论自己。有的人说君主很仁义,有的人说君主很英明。轮到任座,任座说;“您是个不肖的君主。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给您的儿子,因此知道您不肖,”文侯听了很不高兴,脸色上表现了出来。任座快步走了出去。按次序轮到翟黄,翟黄说:“您是个贤君。我听说君主贤明的,他的臣子言语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因此我知道您贤明。”文侯很高兴,说;“还能让他回来吗?”翟黄回答说:“怎么不能?我听说忠臣竭尽自己的忠心,即使因此获得死罪也不敢躲避。任座恐怕还在门口。”翟黄出去一看,任座当真还在门口。翟黄就以君主的命令叫他进去。任座进来了,文侯走下台阶来迎接他,此后终生都把任座待为上宾。文侯如果没有翟黄,就差点儿失掉了忠臣。对上能够顺应君主的心意来尊显贤者,大概正是说的翟黄吧!

猜你喜欢
  子路篇·孔子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晏婴
  第十五章 四禁·梁启超
  卷二论学篇·杨时
  原序·高士奇
  卷二十一·夏僎
  四称第三十三·管仲
  卷十一·朱熹
  月令明义卷一·黄道周
  诗经稗疏卷一·王夫之
  问慧品第一·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王亨彦
  指月录卷之二·瞿汝稷
  时轮法会设千僧斋上堂·太虚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一出 魔氛·李渔

    〖北粉蝶儿〗(净扮贼首,末扮中军,引众上)人世魔王,那里是人世魔王,冒神威把天兵生抗。一样的饥吃饭,渴饮壶浆,只比那赤眉毛,蓝面孔,增些奇状。俺只道吓愚民,略逞强梁,又谁知力加雄,威渐猛,直做到至尊无上!古往今来盗贼赊,杀人谁个最堪

  • 卷九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六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弱冠齐高帝引爲诸王侍读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止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出卒谥曰贞白先生】 告游篇 性灵昔既

  • 卷一百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初寮小集王安中字履道阳曲人第进士政和中自大名主簿累擢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防出镇燕山府召除检校太保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贬象州有初寮集许

  • 回声·刘半农

    一他看着白羊在嫩绿的草上, 慢慢的吃着走着。 他在一座黑压压的 树林的边头, 懒懒的坐着。 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 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 他和着羊颈上的铃声, 低低的唱着。 他拿着枝短笛, 应着潺潺的流水声, 呜呜的吹着

  • 卷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司马光

      起重光大荒落(辛巳),盡旃蒙作噩(乙酉),凡五年。   孝獻皇帝建安六年(辛巳、二O一年)   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曹操就榖於安民。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旣新敗,其衆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遠師江

  • ●卷二十一·徐梦莘

      政宣上帙二十一。   起宣和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乙未,尽二月。   正月二十三日乙未圣旨王昂接伴大金国贺正旦使事不谨可特勒停。   二十四日丙申金国贺正旦大使卢州管内观察使孛堇(改作贝勒)高居庆副使大夫守大理

  • 卷之七百九十三·佚名

    ○自避暑山庄启銮。幸木兰  ○浙江巡抚熊学鹏奏、江山县知县禀报闰七月初九等日。阴雨连绵。山水并发。沙石冲泻。计南乡二十八都三乡口等处。被水冲压田地。约有一千九百余亩。现饬各农佃上紧挑复。赶种荍麦。应

  •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十一月辛未朔上驻跸宁远州  ○壬申。上驻跸中后所之东  ○喀喇沁镇国公。善巴喇锡等、进宴。  ○癸酉。上驻跸王保河地方  ○赐锦州、义州、广宁等处官兵、银缎有差。  ○吏部议

  • 第八八出示光绪二十年三月十四日一一二一七-五·佚名

    新竹知县刘,因庄书郑镜清等三人承充,出示晓谕各庄补用直隶州、代理新竹县正堂刘为出示晓谕事。案奉宪饬,设立庄书额缺,以为稽查逃粮、匿契等弊,业经各前县,遵照定章,举充办理,分别示谕在案。嗣因庄书陈永

  • 卷二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八 朱批王景灏奏摺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日四川巡抚【臣】王景灏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一介愚陋世受 国恩当 圣主纪元伊始由郡守遽

  • 卷四·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宋 宋敏求 编帝王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改元开元赦改元天宝赦改天宝三年为载制改元上元赦去上元年号赦改元永泰赦改元大历赦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朕闻元皇纂历则天地以裁规大圣握图法隂阳以施化故

  •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林语堂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28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29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语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

  • 明堂位·姚际恒

    明堂,蔡邕谓「明堂、太庙、辟雍,同实异名」,今不可详考,大抵以其向明,故曰明堂。若其制度,考工大戴二记各别,考工犹近古,大戴难信也。诸儒以明堂位尊美周公,夸饰鲁事,或云鲁人为之,或云三桓之徒为之,皆非也。春秋时,去周公已远,犹为

  • 十八性品第三·佚名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

  •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太虚

    ──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著。今至上海以克兰佩居士函赠刊物之察阅,始知三十三年居士曾出“中国佛

  • 凤仙谱·赵学敏

    中国第一部凤仙专著。著者赵学敏,清代药物学家。字依吉,号恕轩。钱塘(今杭州)人。长期对药物进行采集、调查、栽培、研究,在其成名著作《本草拾遗》中,补充辑录了《本草纲目》未收药物716种。《凤仙谱》约成书于1787~1813

  • 东坡易传·苏轼

    易学著作。又名《毗陵易传》。宋苏轼撰。全书共九卷。苏籀《栾城遗言》载:苏洵晚年作《易传》未成而卒,命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由此可知苏轼这本书包含了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的《易》解成果。苏籀《栾

  • 蜕岩词·张翥

    二卷。元张翥 (1287—1368)撰。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 (今属山西临汾) 人。著有《蜕庵集》,本编附载诗集之后而自为卷帙。《宋史》张翥本传称,张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殁后无子,其遗稿不传。传者有乐府律诗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