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复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萨於诸过患善能除断。谓若菩萨於自身中所有过患勤行除断。若他身中诸有过患教令断灭。不堪任者即当舍离。何等是过患。所谓於佛法僧不生尊重。及於戒学并诸圣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处不生尊重。自生我慢轻易於他。顺诸爱境逆背涅槃。起於我见有情寿者士夫养者补特伽罗等见。执空断见执常无常。不乐诸圣亲附愚人。远离清净持戒之者,尊重供养破戒之者,随逐恶友弃舍善友。毁谤如来甚深经典。复於深经而生惊怖。懒堕懈怠轻贱己身。志性下劣无有威光。亦无辩才非处造恶。不应疑处乃生疑惑。所应疑处而不能疑。盖障缠缚谄诳随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乐著利养贪爱种族眷属国土。起诸爱见贪爱众会。复常习近外道典籍。厌离正法破毁誓愿。惯习修作不善之法。於诸善法而不惯习。亲洽於彼非出家人。又复亲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诸外道。不乐阿兰若处。食不知量。而不亲附师尊长宿。凡所习诵亦不知时。又复不知所行方处。微细戒学亦不尊敬。观其小罪不生怖畏。於其痴暗根性之者计为寂静。於其高胜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诸邪执常出恶言:於诸可爱及不可爱色相之中随顺执著。见瞋恚者不起慈心。见苦恼者不生悲愍。见疾病者不起厌离。见彼死者不怀惊怖。於火宅中不求出离。不能审细伺察其身。不观戒行。何者已作。何者当作。何者现作。而悉不能审细伺察。不应思惟而起思惟。不应计度而起计度。不应追求而起追求。非出离中计出离想。非道之中计正道想。未得所证计已得想。世俗所作专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广大善法常所远离。毁谤大乘之法。称赞声闻乘法。毁谤深信大乘之人。称赞修行声闻道人。常与他人而共言讼。常兴斗诤恶口粗言:为性高倨自恃胸臆。?参毒暴恶恣其贪婪。语无诚信轻毁他人。非说而说言多虚妄。爱乐计著诸有戏论。此等是为种种过患。菩萨善断如是过患已,离诸戏论勤修空观。菩萨虽复多修空观。然於处处其心流散有所乐住。菩萨即时於诸境处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由境空故。观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观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菩萨又复勤行观察诸相皆空。菩萨虽观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而为对碍。是故乃观无有内相。无内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系心。於身亦无外相可得。亦无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系著外相离故身相亦离。由内诸相得断灭已,勤行发起修习意乐由多修习诸观行故。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毗钵舍那。所修之行中无间断。所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诸法自性。是毗钵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於三摩呬多心欢喜无悔。何以故?若戒清净及戒具足。是即菩萨瑜伽之行。以戒具足故增长瑜伽。戒具足故修习瑜伽。此说名为修瑜伽行。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修瑜伽之行。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持如来修多罗教。何等为十。一者为护正法故听闻受持不为资财。二者为守护教故听闻受持不为利养。三者令三宝种得不断故听闻受持不为求他恭敬。四者为欲摄受安住大乘诸有情故听闻受持不为名称。五者为利益无依无救诸有情故听闻受持。六者为令苦恼有情得安乐故听闻受持。七者为令无慧眼者得慧眼故听闻受持。八者为彼住声闻乘者说示声闻道故听闻受持。九者为彼住大乘者说示大乘法故听闻受持。十者为自取证无上智故听闻受持。不为求彼下劣乘故。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持如来修多罗教。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持律教。何等为十。一者善知於律。二者善知律之仪范。三者善知律甚深义。四者善知律微细相。五者善知应作不应作。六者善知自性违犯。七者善知施设违犯。八者善知波罗提木叉所起因缘。九者善知声闻律法。十者善知菩萨律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持律教。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解轨则所行境界威仪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善学声闻学处。二者善学缘觉学处。三者善学菩萨学处。四者於彼一切学处修习具足。五者於所行轨则得具足已,而能远离非沙门行。六者以是因缘故。菩萨不於非处非方非时所行。七者於其沙门轨则所行得具足已,不为诸沙门或婆罗门非理讥毁。八者令他亦如是学。九者所行轨则得具足故。容相端严威仪寂静。十者具足威仪而无诈异。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解轨则所行境界威仪具足。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离慳嫉。何等为十。一者自为施主。二者教他行施。三者赞叹布施。四者见他施时心生随喜。五者令馀施主庆快利喜。六者见施他时不应生念此应施我勿施於他。我族应得他族非得。七者菩萨发如是心。令诸有情一切皆得济命资具悉获安乐。八者令诸有情悉能成就胜出世间最上安乐。九者菩萨作如是念。我常勤修利有情事。十者菩萨作如是念。我终不起慳嫉之心。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离慳嫉。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为十。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二者於一切有情起无障碍心。三者於一切有情起无瞋恼心。四者为一切有情广行布施。五者守护戒行。六者修持忍辱。七者发勤精进。八者安住禅定。九者修习胜慧。十者积集彼一切智。菩萨如是依无二心之所积集。何以故?菩萨於一切有情平等积集故。以一切有情为所缘境而积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证得法性。菩萨自能出离大火宅已,复令他人亦悉出离。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无高下。善男子,譬如长者有其六子。而一一子称可父意。慈爱怜惜而悉同等。是等诸子幼无所识复不明了。其父同以方便训育。一时父舍然火起。而彼诸子各各异处。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时彼长者可作是念。此诸子等令同出邪。前後出邪。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长者以平等心怜爱无异。是时诸子虽各异处。以等爱心俱时令出。佛言:善男子,菩萨亦复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圣者,久处生死大火宅中。愚痴无识复不明了。各各散在诸趣之中。菩萨为救度故。随以方便俱时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静界中。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能承事供养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二者如说修行。是为供养。三者为诸有情作利乐事。是为供养。四者摄受有情。是为供养。五者为诸有情随顺所行。是为供养。六者不舍誓愿。是为供养。七者不舍菩萨事业。是为供养。八者如说能行。是为供养。九者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为供养。十者不舍菩提心。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来。是故以法供养即为供养如来。又积集如来所说,是即如说修行。发起诸利乐事。是即利乐有情。施作有情事业。是即摄受有情。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愿微劣弃舍菩萨事业之者,即不能顺有情行增长誓愿坚固菩萨事业。又若起虚妄语志意缺减。即不能如说能行。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於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无所证。即不能不舍菩提之心。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无所得亦无所证。是故汝今应如是知。以法供养。是为承事供养如来非财供养。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能承事供养如来。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为十。一者菩萨舍家出家离诸亲友眷属知识犹如死故。摧伏我慢。二者毁己形好被服坏色随顺正法故摧我慢。三者剃除须发执持应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四者为乞食因缘卑下其心。与旃陀罗童子而无有异故摧我慢。五者常作是念。我从他乞我之身命系属於他故摧我慢。六者我所受食以清净故诸佛所许故摧我慢。七者为欲亲近阿阇梨师长圣众故摧我慢。八者我具威仪轨则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见皆欢喜故摧我慢。九者於诸未具佛法之者愿当得具故摧我慢。十者於彼忿恚恼害诸有情中。我当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摧我慢。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生净信。何等为十。一者福行成辨。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圆满。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见。四者不依邪师故得意乐具足。五者离谄诳故得正行无曲。六者根性利故而得胜慧。七者相续清净故得离诸障。八者远离恶知识故常得亲近诸善知识。九者常求诸善说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十者於佛所说法中具大信故而能离诸邪执。了知如来广大威德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生净信。。

猜你喜欢
  卷之十四·牧云通门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二·神会
  卷四十二·佚名
  观经序分义卷第二·善导
  大乘二十颂论·龙树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佚名
  卷四·丹霞子淳
  卷第八·契嵩
  山家绪余集卷下·善月
  卷第三十·霁仑超永
  卷之四·佚名
  成实论 第十四卷·佚名
  佛说四愿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章 公子受封·屠隆

    【粉蝶儿】〔小生上〕奕叶貂蝉。报国方当年少。看家传豹略龙韬。录忠勋。褒隐逸。闻道玺书将到。奈亲恩罔极。君恩难报。老臣已逐渔樵去。圣主难忘麟阁功。延赏又沾门荫贵。敕书新下未央宫。小生木龙驹是也。伯父汾阳

  • 才调集卷一·韦縠

    (唐)韦縠 撰○白居易【十九首】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疎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

  • 给——·徐志摩

    我记不得维也纳, 除了你,阿丽思; 我想不起佛兰克府, 除了你,桃乐斯; 尼司,佛洛伦司,巴黎, 也都没有意味, 要不是你们的艳丽,—— 玫思,麦蒂特,腊妹, 翩翩的,盈盈的, 孜孜的,婷婷的, 照亮着我记忆的幽黑, 像冬夜的明星, 像暑夜的游萤,——

  •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班固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

  • 第三十三回 隆孝养迭呈册宝 泄逆谋立正典刑·蔡东藩

      却说赵世延为四川平章政事,虽经逮问,究竟燕蜀辽远,往返需时,未能刻日到京。京中帝位已虚,太子应承大统,自然择日登陛,遂于三月十一日即帝位于大明殿。循例大赦,当即颁诏道:  洪维太祖皇帝,膺期抚运,肇开帝业;世祖皇帝,神机

  • 帝王经世图谱卷一·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图书卦章经纬表里图大衍揲蓍之图大易阖辟徃来之图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汉儒谓伏羲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凡九畴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刘歆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九·佚名

    正统元年闰六月乙丑朔○丙寅遣官持节册楚府典簿傅凤女为武陵王季堄妃武昌府知事谢本女为黔阳王季埱妃良医副王志学女为东安王季塛妃武昌护卫百户蔡瑢女为岳阳王季境妃○以楚王孟烷第三女湘乡郡主配王谦永安懿简王庶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万历二十三年正月甲戌朔元旦节免庆贺○大学士赵志皋张位陈于陛沈一贯题称臣等备员辅弼受恩深重与在廷诸臣不同谨诣会极门行庆贺礼是日颁赐四辅臣上尊珍馔 仁圣懿安康静皇太后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

  • 苏绰传·令狐德棻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是魏国侍中苏则的九世孙。历代都担任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父亲苏协,曾任武功郡守。苏绰少年时喜好学习,博览群书,特别擅长算术。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太祖在东都门外为他饯行。临分手时,太祖问道:“你家子

  • 卷十一 先进第十一·邢昺

    [疏]○正义曰: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圣贤相次,亦其宜也。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孔曰:“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礼乐因世损益,后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先进有古风,斯

  • 卷十二·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考卷十二宋 叶梦得 撰闵公庄闵之际庆父叔牙季友之事三家惟公羊得之最左氏略同然皆不终其说谷梁盖全无闻据庄公即位二年而见庆父伐於余丘则已为大夫矣後二十五年季友始见如陈末年叔牙始见卒则庄公三

  •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如幻三昧经二卷 慧琳撰  善住意天子经三卷 慧琳撰  太子刷护经一卷 慧琳撰  太子和休经一卷 慧琳撰  大乘显识经二卷 慧琳撰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 玄应撰  大

  • 中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六三)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初一日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行道。中路欣然而笑。尊者阿难见世尊笑。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缘笑。诸佛如来.无

  • 瑜伽论记卷第十(之上)(论本第三十八至四十)·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卷第三十八菩提品即所学处五品中第五品。七法中第七法也。菩提名觉。于此品也广明果德菩提之义名菩提。三明心。四出列。五无上。此中所辩无上菩提。既证真实现大神通成就自他。须有果证。故成就品后此

  • 四教义卷第一·智顗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自从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虚。仰寻斯旨。弥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然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

  • 宛陵群英集·汪泽民

    十二卷。元汪泽民、张师愚合编。汪泽民,字叔志,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延祐五年 (1318)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川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后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

  • 契丹国志·叶隆礼

    旧题南宋叶隆礼奉敕撰。二十七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隆礼为淳祐七年(1247)进士,书在淳熙七年(1180)上进,其间相距六十七年,殊乖常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证,此书为元中叶人撰,假托隆礼之名。书凡《帝纪》十二卷

  •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佚名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赞说忿怒王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