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论语孟子法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

读论语孟子法【此朱子采二程子说】

程子曰【新安陈氏曰程伯子讳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叔子讳頥字正叔号伊川先生朱子先以明道伊川为别次以伯子叔子为别后以其学同其说同更不分别总称程子河南人】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朱子曰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庆源辅氏曰今之治二书所患不精尔果能熟读精思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脉络条理始终洞然而无纎芥隐昧不明之处则六经之言固可以类推而无不明也○新安陈氏曰既治之治去声不治之治平声按邹晋昭曰此字本平声借用乃为去声故陆氏于诸经中平声者并无音去声者乃音直吏反平声者脩理其事方用其力也去声者事有条理巳见其效也今自此以后亦依陆氏例云○语孟既治学正识精由是而治六经根本正而易为力矣非谓真可不必治而自明也】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庆源辅氏曰圣人作经之意不过欲发明此理以晓人其所以用心而至为圣人者则二书固无不具也至于吾之所以未至圣人之地未得圣人之心者亦惟用心与二书背戻而不合耳○陈氏曰到经明后方知得作经之意识圣人之心体方知他所以用处○新安陈氏曰当味五个所以字】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以豉反】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朱子曰平其心只是放教虚平易其气只是放教寛慢阙其疑只是莫去穿凿今人多要硬把捉教住如何得有个难理防处便要刻画百端讨出来枉费心力少刻只说得自底那里见圣人意○陈氏曰平其心者是虚其心如衡之平不可先立一个定说才先把一说为主于中便如秤盘先加一星了到秤物时如何得铢两之正易其气者欲见得圣人真意时须是和平其气雍容和缓自然而得之乃能黙契○云峯胡氏曰读圣人之书者当知圣人所以用心然非自平其心不可也朱子易賛有曰读易之法先正其心意亦类此】

又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已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曰耳闻自然有得【朱子曰孔门问答曽子闻得底话顔子未必与闻顔子闻得底话子贡未必与闻今却合在论语一书后世学者岂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新安陈氏曰今学者看程朱先生语録皆当以此法看之视问辞如出吾口聴答辞如入吾耳】虽孔孟复【扶又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朱子曰有人言理防得论语便是孔子理防得七篇便是孟子初不以为然看来亦是如此盖论语中言语真能穷究极其纎悉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孔子七篇中言语真能穷究极其纎悉无不透彻如从孟子肚里穿过孟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孟子○云峯胡氏曰气质得于有生之初此曰甚生气质何也曰生来气质有好有不好涵养成后生气质无不好者此生字非自禀赋中来乃自学问变化中来也○新安陈氏曰学之功至愚者明柔者强偏驳者纯粹不特能变化气质谓无好气质者今生出此好气质也】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朱子曰论孟不可只道理防文义得了便了须子细玩味以身体之见前后晦明生熟不同方是切实○二书若便恁地读过只一两日可了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叚或一两叚尔○读论孟须是切己且如学而时习之切己看时曽时习与否句句如此求之则有益矣○或言看论语见得圣人言行极天理之实而无一毫人欲之妄学者之用功尤当极其实而不容有一毫之妄曰大纲也是如此然就里面详细处须要十分透彻无一不尽○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与出门如见大賔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看我实能克己与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庆源辅氏曰读书者能将圣人言语切己体察则定无枉费工夫一日当有一日之功若欲只做一话说则是口耳之学耳】

又曰论孟只剰【石证反】读着【陟略反语助辞下同】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朱子曰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论孟须是熟读一一记放心下时时将来玩味久久自然贯通○庆源辅氏曰学者须是将圣人言语熟读深思昼夜玩味则可以开发吾之知识日就髙明涵养吾之徳性日就广大方始见得圣贤言近而指逺故其意思自然厌饫饱足若以语言解着则意便死于言下自然局促蹇浅而有枵虚不足之意】

或问且将语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即协反】洽耳【朱子曰圣人言语粗底做粗底理防细底做细底理防不消得拣择语孟恁地拣择了史书及世间粗底书如何看得○问龟山与范济美言学者当以求仁为要曰须要将一部论语粗粗细细齐理防过自然有贯通处却防得仁方好近日学者病在好髙读论语未问学而时习便说一贯读孟子未言梁王问利便说尽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说系辞某解语孟和训语注在下面要人精粗本末字字为咀嚼过○问论语莫也须拣个紧要底看否曰不可须从头看无精无粗无浅无深且都玩味得熟道理自然出曰读书未见得切须见之行事方切曰不然且如论语第一便教人学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三省也可谓甚切○论语中有紧要底有泛说底今且要着力紧要底便是防别此最不可若如此则孟子一部可删者多矣圣贤言语粗说细说皆着理防教透彻盖道体至广至大故有说得易处说得难处说得大处说得小处若不尽见必定有窒碍处○庆源辅氏曰人才只将二书紧要处看便只是要求近功速效与天理巳不相似所谓固是好者盖姑取其向学求道之意耳正使其有近功速效亦必至于偏枯蹇澁岂复有优游厌饫贯通浃洽之意】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朱子曰孔子言语一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包含无限道理无些渗漏如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数句孔子初不曽着气力只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委曲详尽说尽道理若孟子便用着气力依文按本据事实说无限言语方说得出此所以为圣贤之别也○论语之书盖孔子大槩使人优游厌饫涵泳讽味孟子之书大槩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事实亦此意也如论语所言出门如见大賔使民如承大祭非礼勿视聴言动之类皆是存养底意思孟子言性善存心养性见孺子入井之心四端之发若火始然泉始达之类皆是要体认得这心性下落扩而充之于此等语玩味便自可见○孔子教人只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含蓄得意思在其中使人自求之到孟子便指出了性善早不似圣人了○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着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门弟子集则其人亦甚高不可谓轲死不○论语不说心只说实事孟子说心后来遂有求心之病○问论语一书未尝说一心字至孟子只管拈人心说来说去曰推是心曰求放心曰尽心曰赤子之心曰存心莫是孔门学者自知理防个心故不待圣人苦口到孟子时世变既逺人才渐不如古故孟子极力与言要他从个本原处理防否曰孔门虽不曾说心然答弟子问仁处非理防心而何仁即心也但当时不说个心字耳○或云论语不如中庸曰只是一理若看得透方知无异论语是每日零碎问答譬如大海也是水一勺也是水所说千言万语皆是一理须是透得推之其他道理皆通又曰圣贤所说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之论语则说学而时习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下得字各自精细真实工夫只一般须是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谓同也○孟子所谓集义只是一个是字孔子所谓思无邪只是一个正字不是便非不正便邪圣贤教人只是求个是底道理○孔子教人极直截孟子较费力孟子必要充广孔子教人合下便有下手处○鲁齐许氏曰先儒说出体用尝谓孔孟未尝言此及子细读之毎言无非有体有用者如忠告而善道之忠告体也善道之用也虽有善为说辞者无忠告之心则不可虽有忠告之心不能善道之则犯于讦直不能入又如居上不寛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寛敬哀其体也体立而后用行无此三者则夫所行之得失与夫繁文末节皆无足观矣程子谓学者当以论孟为本论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圣人所以作经之意必有定见然后沛然无所疑非后世牵合勉强所可拟也程子于语孟中反覆致意其防深矣有本有末有体有用圣人之言无所偏滞之万世无先儒读书精察见圣人立言之意】

又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待洛反】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朱子曰语孟只熟读玩味道理自不难见且如老苏軰只读二书便翻绎得许多文章出来譬如攻城四面牢壮只消攻得一面破时这城便是自家底了如今学者若先读得语孟二书十分透彻其他书都不费力触处便见○庆源辅氏曰尺度可以量长短权衡可以称轻重理义可以别是非能知道则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成○新安陈氏曰理义可以别是非如尺度可以量长短权衡可以称轻重也】

又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朱子曰人之为学若不从文字上做工夫又茫然不知下手处若是字字而求句句而论不于身心上着切体认则又何益且如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何故孔门许多弟子圣人竟不曽以仁许之虽顔子之贤而尚不能不违于三月之后圣人乃曰我欲斯至盍亦于日用体验我若欲仁其心如何仁之至不至其意又如何又如说非礼勿视聴言动盍亦毎事省察何者为非礼而吾又何以能勿视勿聴若毎日如此读书庶防看得道理自我心而得不为徒言也○庆源辅氏曰读语孟而不知道则是口耳之学未尝着心玩味未尝至诚涵泳未尝切己体察也故读虽多何益于事】

读论语孟子法

猜你喜欢
  定分第二十六·商鞅
  卷八十四·湛若水
  卷四十七【起昭公十四年尽十六年】·杜预
  卷十一·刘因
  卷十五·佚名
  卷十二·胡广
  卷十二·佚名
  卷三十五·鄂尔泰
   天运第十四·刘文典
  慎行论第二 疑似·吕不韦
  季夏纪第六·吕不韦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梁漱溟
  卷十七·佚名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羣玉诗集巻中·李群玉

    今体七言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防防云中逺树黒离离依防水戍闻疎鼔掩映江村见酒旗风暖艸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金塘路中山川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人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

  •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蔡东藩

      “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这是元朝的伯颜,拒绝宋使的口头语,本没有甚么秘谶,作为依据。但到事后追忆起来,却似有绝大的因果,隐伏在内。宋室的江山,是从周主宗训处夺来。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

  • 卷第十一·徐鼒

    秋七月,明鲁大学士张国维会师西兴。江上兵每日蓐食鸣鼓,登陆搏战;日中,复转舵还戍:率为常。徐鼒曰:书大学士系之鲁何?以别于福京也。癸丑(初四日),我大清兵克嘉定,明在籍前左通政侯峒曾、进士黄淳耀等死之。诸乡兵来者渐众,李成栋

  • 卷五十五·宋·蒋一葵

    【徽宗佶】 〔道院上章,册帝为教主道君皇帝。〕 徽宗即位,下诏求直言,及上书与廷试直言者,俱得罪。京师有谑词云:“当初亲下求言诏,引得都来胡道。人人招是骆宾王,并洛阳年少。自讼监宫并岳庙,都教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九年二月丁酉朔启蛰行祈谷礼于 玄极宝殿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祭先师孔子命大学士徐阶行礼○戊戌祭 太社稷命英国公张溶代○己亥祭 帝社稷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添设怀柔永平二道兵备各一员调山按察司副使温景葵于永

  • 胡适留学日记台北版自记·胡适

    这几十万字的日记,最初用《藏晖室札记》的标题,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后来改称《胡适留学日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仍用《胡适留学日记》的标题,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借这个机会,改正这里面几个错误:一、页七九七,《读〈

  • 王鏊传·张廷玉

    王鏊,字济之,吴地人。父亲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十六岁时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相传诵他的文章。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成化十年(1474),参加乡试,第二年参加会试都是第一名,廷试第三名。授编

  • 汉纪三十九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85)·司马光

    汉纪三十九汉章帝元和二年(乙酉,公元85年) [1]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又诏三公曰:“安静之吏,悃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

  • 读书録卷八·薛瑄

    所谓知几者扵事未形着而识其防也非圣人其孰能之凡祸患伏扵无形之中惟圣人则知几而防之扵未然故能消其祸众人不知几而图之扵已着则已无及矣迷扵利欲者如醉酒之人人不堪其丑而已不觉也耳目之聪明为魄魄者形之神也口鼻之

  •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佚名

    宋 滕珙 撰仁义类论事物自然之分答江元通此段谓学者求仁精义未尝不相为用尝谓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而于其间事事物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维上下定位不易毫厘之

  • 春秋集传微旨卷下·陆淳

    唐 陆淳 撰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左氏云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刘康公徼戎将遂伐之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不听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凡京师败曰王师败绩

  • 春秋集传详说卷十一·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僖公三【是歳襄王十二年宋襄十一年】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此宋襄图伯之始事也宋虽先代之后爵维公未尝受命于周居干方之任今欲踵齐桓之行事当请命天子号召四方同奬王室诸侯或有未至懐而辑之待

  • 空行品第十二·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和拘舍罗。於五阴为行相。若念五阴有常为行相。念五阴无常为行相。念五阴苦。言五阴是我所是为行相。念五阴寂静为行相。世尊,菩萨摩诃萨不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学三

  • 卷第十九·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九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施主请升座提纲 定州崔禅师州将王令公於衙署请升座。拈拄杖曰。出来也打。不出来也打。僧出曰崔禅聻。师掷下拄杖曰。久立令公。伏惟珍重。 风穴沼禅师郢州李

  • 第十六 等起·佚名

    一有罪无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无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无记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

  • 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佚名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书出于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至玄宗开元末年(741年)或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至五代末(960年)间。述外丹理论,释药物隐名,可补《石药尔雅》只缺。

  • 唐律疏义·长孙无忌

    唐朝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唐长孙无忌等奉敕撰。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全书共分为十二篇,三十卷,五百条(现存《唐律疏义》为五百零二条)。分为律文和疏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唐律的律文。后一部分是律疏,即对法典原文

  • 春秋集传纂例·陆淳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