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空行品第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和拘舍罗。於五阴为行相。若念五阴有常为行相。念五阴无常为行相。念五阴苦。言五阴是我所是为行相。念五阴寂静为行相。世尊,菩萨摩诃萨不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为行相。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行般若波罗蜜。设欲有所得是亦为行相。若菩萨念言:有作是学者为学般若波罗蜜。是亦为行相。作是学者,当知菩萨未有沤和拘舍罗故。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为住色为分别色坐。分别色便作行色求。已作是行不得离生老病死苦。菩萨复不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处於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六情。复分别十八性。复住於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各分别计校作色求。亦复不能脱生老病死苦。是菩萨尚不能逮声闻辟支佛地证。况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事不然。以是故。当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舍利弗问须菩提,当云何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是沤和拘舍罗。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於色痛想行识不作相行。亦不言五阴有常无常。於五阴亦不作苦乐行。亦不作是我所非我所行。於五阴不作空无相无愿行。於五阴亦不作寂静行。以是故。舍利弗。以五阴空为非五阴。五阴不离空。空不离五阴。五阴则是空。空则是五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空。假令空者亦不离十八法。十八法亦不离空。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为是沤和拘舍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者亦不见不行者,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何以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报言:以般若波罗蜜状貌本实不可得见故。何以故?所有者无所有故。是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所见。所以者何。菩萨悉知诸法所有无所有。有三昧名於诸法无所生。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限广大之用。非声闻辟支佛所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三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三昧使菩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颇复有馀三昧。须菩提报言:亦复有馀三昧令菩萨疾成得佛。舍利弗问言:何者是。须菩提言:有三昧名首楞严菩萨行。是三昧亦疾得佛。复有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月三昧。作月幢三昧。诸法印三昧。照顶三昧。真法性三昧。必造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印三昧。三昧王所入三昧。王印三昧。力进三昧。宝器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如是等三昧。菩萨摩诃萨悉学已便疾得佛。舍利弗。复有无央数不可计三昧。菩萨所应学。亦复令菩萨疾得佛。须菩提承佛威神言: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者,已为过去佛所授决已,今现在诸佛亦授其决已,亦不见三昧亦不念三昧。亦不贡高念言我得是三昧。亦不念言我住是三昧。都无三昧想。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菩萨无有异。菩萨则是三昧。三昧则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尔等无有异。而善男子不知诸法等三昧。何以故不知。菩萨以不见是三昧。是故不知。於是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我所叹誉。汝於诸空寂行者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耶。佛言:当作是学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想有所得有所见。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世尊报言:吾我及众生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不可得不可见。本净故。十二因缘不可见。常净故。苦习尽道不可见。常净故。不可见欲性形性无形性。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常净故。不可得见六波罗蜜。从须陀洹乃至佛。常净故不可见。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净。世尊报言:不生不有不可见。无所为是为净。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学何法。世尊报言:菩萨作是学於诸法无所学。何以故?法不尔如凡人所入。舍利弗白佛言:法云何世尊,佛报言:法之所有如无所有作。是有故言无所有。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有而有。世尊报言:五阴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凡夫愚人随痴入爱。於中作痴行为两际所得而不知不见法所不痴者,而为入於名色入於六入入於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虽入其中法所无者及更念。亦复不知亦不见。不知不见何等。佛言:不知五阴不见五阴不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是法堕於凡夫愚人之数而不出於何。不出於欲形无形界。不出於声闻辟支佛法。不出而复不信。不信何等。不信五阴空不信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亦复不祝於何所不祝不住於六波罗蜜。不住於阿惟越致地。乃至佛十八法不祝以是故谓为凡夫愚人。便入於眼耳鼻舌身意。入於五阴六衰入於十八性入於淫怒痴入於诸见入於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入於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作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耶。佛言:如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出萨云若。舍利弗白佛言:何以故?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佛言:以菩萨摩诃萨无沤和拘舍罗。以想念入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想念入萨云若。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生萨云若慧。舍利弗白佛言:菩萨当云何学般若波罗蜜而令菩萨成萨云若慧。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学如成萨云若慧如应无所见无所得。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佛言:不见一切法空故。

猜你喜欢
  阴持入经卷上·佚名
  覆徐润琴居士书·太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二·石雨明方
  卷第二十·佚名
  卷五十·佚名
  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玄沙师备
  婆薮槃豆法师传·佚名
  俱舍论疏 第十七卷·法宝
  纪念释迦牟尼佛·太虚
  卷第八十·佚名
  卷第六·佚名
  卷第一·函昰
  卷第十七·佚名
  卷第九(日字号)·朱时恩
  混沌一气分天地·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水云集·汪元量

    宋 汪元量 撰湖州歌九十八首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臯亭山上【吴本下】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万马如云在外间玉阶仙仗罢趋班三宫北面议方定遣使臯亭慰伯顔殿上羣臣嘿不言巴延丞相趣降笺三宫共在珠帘下万骑虬须

  • 卷四百七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六 孟洋 别家 仆夫早严驾行行之楚乡依依恋故里尊俎临道傍亲友偕集送儿女泣成行邻国非遐征岁月未可量白露涂郊原秋草日焜黄沙禽并栖宿鸿雁东西翔

  •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晁崇 张渊 殷绍 王早 耿玄 刘灵助 江式 周澹 李修 徐謇 王显 崔彧 蒋少游·魏收

    扒小道必有可观,况往圣标历数之术,先王垂卜筮之典,论察有法,占候相传,触类长之,其流遂广。工艺纷纶,理非抑止,今列于篇,亦所以广闻见也。晁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也。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述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

  •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文宗五·宋濂

        ◎文宗五   三年春正月辛未朔,高丽国王桢遣其臣元忠奉表称贺,贡方物。癸酉,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甲戌,赐燕铁木儿妻公主月鲁金五百两、银五千两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隆庆元年七月甲寅朔孟秋享太庙○巡按直隶御史艾可久论劾礼部左侍郎潘晟南赣兵部右侍郎吴百朋各贪冒不职状晟上辩乞休 上以其所论无事实留待讲读如故而吏部亦覆言百朋当巢寇反侧有经略才輙易不便有旨令策励供职○乙卯

  • ○“新政权”怎么又延期?·陶希圣

    ◎一、“新政权”又延期影佐、周佛海在本年一月初间预定二月二十二日成立所谓“新中央政府”,因此他们赶着开青岛会议,接着又开上海会议,准备所谓“中央政治会议”的开会。事不如人愿,为什

  •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七·允秘

    传五【亲王】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传尼堪太祖髙皇帝孙原封广略贝勒褚英第三子初征多罗特栋防诸部有功天聪九年五月大兵征明山西随贝勒多铎率偏师入宁锦界牵制明西援兵崇徳元年封固山贝子十二月上征朝鲜李倧遁尼堪随豫亲王

  • 甲申传信录卷九·钱士馨

    戾园疑迹昔江充作奸治巫蛊,卫太子据矫节杀充。使者以反闻。孝武使丞相屈■〈敄上〈厂外毛内〉下〉捕之。太子出亡,至湖,匿鸠泉里。孝武寻悔,无杀太子意,太子卒自缢。孝昭五年,阳夏男子成方遂居湖,故太子舍人谓曰:『子状貌似卫

  • 李重传·房玄龄

    李重,字茂会,江夏钟武人。父亲李景,任秦州刺史、都亭定侯。李重少时爱好学习,有文章辞彩;早年父母双亡,同几个弟弟居住,以友爱著称。二十岁当本国中正,谦让没有就职。后来当始平王元勰的文学,上疏陈述九品之制道:“先王议定制度

  • 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佚名

    远行地摄方便波罗蜜伽陀。色清净故果清净,果色二同一切智。若一切智清净时,如虚空界不断坏。菩萨出过於三界,断尽烦恼而现生。无老病死现灭度,斯即是行般若行。世间欲色之淤泥,愚人处中如风旋。亦如鹿在屋中转,智者如禽飞虚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十·法藏

    (尽法界品)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第七远行地知识内。初举法劝修中三。先指后位次。颂前法。三善财得利益。初中开敷树花者。若约位此地是有行有开发无相住故名也。约事此天在香树楼阁中故立此名。二颂前法者临去殷勤嘱付

  • 卷第一百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三 【论】第八道场中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主不动地。 【经】

  •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九·明盂

    住雲門顯聖寺門人淨範編山陰嗣法弟子祁淨超較訂佛祖歷傳像讚毘婆尸佛世種剎帝利,受身了無相,母槃頭婆提,以幻出諸幻,不動遍塵剎,至尊以化王。復以一微塵,含攝蓮華藏,華藏復有塵,海會亦無量。是處寶莊嚴,幻出諸形像,世界與眾生,幻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侯善渊

    古代内丹术书。宋侯善渊(太玄子)注。一卷。实为修炼时颂读的一篇咒词。据称颂读之可“护命养生,神明佑助”。咒词每句均加注解,以显明要义。如“我命著我”句注:“性命俱备,精气神全。颂曰:‘养气全神别有方,安魂定魄

  • 洞玄灵宝玉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佚名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斋坛安镇经目》著录《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本经当出自六朝。述诣师及为师威仪。

  • 元诗纪事·陈衍

    四十五卷。清陈衍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纪事》似为完稿,亦未见刊本。陈

  • 宋朝事实·李攸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 (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

  •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记述中国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著作。吕思勉撰。1959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初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全书共100余万字,22章。第1章至第13章叙述政治史,主要是隋唐五代王朝的兴衰史,基本采用纪事本末体。有隋室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