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定分第二十六

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 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置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 以为天下正者,则奏天子;天子名,则主法令之民,皆降受命发官。 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 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者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数 日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 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于主法令之吏,皆各 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书明年月日时所问法 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吏民之所问法令之所谓,皆以 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民之问法令者 ,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 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 有键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 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剟禁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一岁受法令以禁令。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 置一法官,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比秦一法官。郡县诸侯 一受禁室之法令,并学问所谓。吏民欲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 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 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吏遇民不循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 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 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则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敢开一言以 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轴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 治奉公,民愚则易治也。此皆生于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西行也, 其不几亦明矣。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夫卖者满市,而盗不 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焉而逐之;名 分已定,贪盗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其议 人异而无定。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 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尧舜犹将皆折而奸之,而况 众人乎?此令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之道也。今先圣人 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不师受之,而人以其 心意议之,至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 ,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轴贞信,民皆愿悫,而各 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 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势治而治之则治。故 圣王治治不治乱。

夫微妙意志之言,上智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 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智者而后能 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智。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 贤。故圣人为法 ,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智遍能知之。为置法官 ,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 刑死者,非不刑杀也,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治之, 故天下大治也。

猜你喜欢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種·朱熹
  存飬第四卷·朱熹
  目录·子华子
  《尚書古文疏證》卷卷六下·阎若璩
  幽梦影序·张潮
  卷十·姜宝
  卷六·王安石
  提要·俞庭椿
  卷十八·姚际恒
  中国古代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钱穆
  卷三·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玄奘
  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太虚
  佛说布施经·佚名
  第十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九晓类五言古奉和湘东王冬晓应令三韵 【梁】萧子晖歩櫩光欲通曙鸟向西东烛灭传余气帷香开晓风繁花无处尽惟销寒镜中宿郊外晓作       【隋】王 衡残星落檐外余月罢窗东水

  •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四十四·赵尔巽

      赵国祚 许贞周球 徐治都胡世英 唐希顺李麟 赵应奎赵赖 李芳述 陈世凯 许占魁   赵国祚,汉军镶红旗人。父一鹤,太祖时来归。天聪间,授三等甲喇章京。国祚其次子也。初授牛录额真,屯田义州。从征黑龙江。取前屯卫、中

  • ·上廖仪卿座师书·丁曰健

    二月中旬,接奉赐书,恭志起居曼福;入春以后,自当康健胜常。翘企程门,无任驰溯。仰叨庇佑,黾勉供职,幸无陨趣。小儿启蒙,尚不甚拙。舍弟南北两处安信常通,诸称平顺,堪以仰慰慈廑。台地大局粗安,盖藏素足,各商运贩各省

  • 周智光传·刘昫

    周智光,原来以骑马射箭从军,经常立战功,不久任副将。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使,镇守陕州,与他亲近。朝恩凭借扈从的位置,受到很多皇上恩宠,奏请的事情大多同意,多次在皇上面前赏赐提拔智光,多次升为华州刺史、同华二州节度使及潼关

  • 月河所闻集·莫君陈

    (宋)莫君陈 撰 每大起居,宰执待班于垂拱隔门外东廊庐中,三帅庭下声喏,卷帘及半,起身答之。祖宗之制也。 江行,夜则维舟于浦溆。前后或作婴儿啼,勿怪,此乃獭相呼声。 徐总少卿善行气,能瘦其一支,自云:「合就杏金丹,服二两,可延五百岁

  •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司马迁

    平阳侯【正义】:晋州城即平阳故城也。曹参者,沛人也。【集解】:张华曰:“曹参字敬伯。”【索隐】:地理志平阳县属河东。又按春秋纬及博物志,并云参字敬伯。【正义】:按:沛,今徐州县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珪璋牺牲,令祝宗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礼可以干福乎?”晏子对曰:“婴闻之,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

  • 提要·胡渭

    【臣】等谨案大学翼真七卷国朝胡渭撰渭有禹贡锥指别着録是书卷一分四目曰大学二字音义曰先王学校之制曰子弟入学之年曰乡学之教卷二分三目曰小学之教曰大学之教曰学校选举之法卷三分三目曰大学经传撰人曰古本大学曰改

  • 卷一百七·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防第五十五定公五年考异宋板传夏归粟于蔡上越入呉上共有圈 袒而示之背曰示作视正嘉同 足利本报观虎之役

  • 提要·真德秀

    【臣】等谨案政经一卷宋真徳秀撰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而以行政之迹列于后题曰以别之末附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録其后载徳秀帅长沙咨呈及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诸篇葢后人所益如心经

  • 卷一百七(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佚名

    △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二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譬如须弥山。若诸杂色至其边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众生至菩萨边者,若瞋心。若净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萨婆若色。世尊,我从今日於诸菩萨。生尊重心如须弥山。世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第四十四   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意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旣得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爲不悅。如須摩提菩薩秦言

  • 俱舍论记 第二十六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六卷沙门释光述分别智品第七之一分别智品者。决断重知故名为智。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智品者。前品明果。此品明因。因望果亲故次辨智前品初说至智非见耶者。就此品中。大文有二。一明诸

  • 乐邦文类卷第四·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杂文(三十三首) 维摩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 智觉禅师 延寿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 慈恩法师 窥基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 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 法界宗莲花章·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续法集门人法贤较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派。至海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极。一切教法。至圆而极。如来说经。华严而极。古德判释。贤首而极。故今依彼教观。开合五门百法。若非大经莲花。无由取喻

  • 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佚名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祈祷仪及赞词、愿文。

  • 东度记·方汝浩

    明代幻化神魔小说。20卷100回。方汝浩著。明崇祯万卷楼刊本,全名为《新编扫魅敦伦东度记》,题“荥阳清溪道人著”,“华山九九老人述”。卷首有序,署“崇祯乙亥岁立夏前一日世裕堂主人题”;有东度记引,署“崇祯乙亥夏日华山

  • 宝生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