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事后得及其它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②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恶,错误。②其:这里代指自己。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零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查自己的过错,少怪罪别人,不就能够消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连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读解】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子张也曾经向孔子请教过“崇德,辨惑”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这里樊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却是另外一番话了。这又一次使我们看到,孔子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里,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已经回答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里樊迟问怎样提高品德时,孔子又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后得也就是先难后获,都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意思。看起来,樊迟多少有一点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罢,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上回答同一个意思,一再叮咛告诫。
关于樊迟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个是改正缺点错误的问题。孔子开的是老处方,也就是开展自我批评,要求“过则勿惮改”。(《学而》)或者如《卫灵公》篇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总之是多检查自己,少怪罪别人。如我们。头语所说:“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还有一个是辨别迷惑、糊涂的问题。当子张提出同一问题时孔子举出的是一本爱恨生死的糊涂帐。这一次回答樊迟,孔子举出的却是亡命徒的问题。为了一点小事,一时愤怒到极点,完全不考虑后果,动辄拼命,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不仅使自己性命难保,还连累到父母、妻子和儿女。这样的人不是最迷惑、最糊涂的了吗?
遗憾的是,这种最迷惑、最糊涂的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也还不少。他们不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且还有火药枪甚至最新式最先进的手枪在握,动辄弄出人命来,危害社会治安。文明进化到令天,而迷惑、糊涂者依然如故,这怎不令人遗憾呢?
其实,不仅是这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批评的问题,先事后得的问题,也都是我们一般人很不容易处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对樊迟说的几点道理,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而记取。
猜你喜欢 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孔颖达 春秋纂言总例卷二·吴澄 卷三·蔡卞 卷五·张洽 卷一·刘玉汝 桓公·桓公八年·左丘明 相刺第二十·桓宽 卷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福田健度第三十四·佚名 道行经持品第八·佚名 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智旭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太虚 佛说诸法本经(出中阿含别翻)·佚名 一休与五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