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 中庸之道

普通感性之宗教或信仰,或情理的精神,是孔教人文主义之一部分或一分段。就是这种情理精神产生了中庸之道,它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关于情理精神前面曾经论及,它是与逻辑或论理相对立的。情理精神既大部分为直觉的,故实际上等于英文中的“常识”,从这种精神的显示,即任何信条,凡欲提供于中国人的面前,倘只在逻辑上合格,还是不够的,它必须“符合于人类的天性”,这是极为重要的概念。

中国经典学派的目的,在培育讲情理的人,这是教育的范型。一个读书人,旁的可以不管,第一先要成为讲情理的人,他的特征常为他的常识之丰富,他的爱好谦逊与节约,并厌恶抽象学理与极端逻辑的理论。常识为普通人民人人所有的,而哲学家反有丧失此等常识的危险,因而易致沉溺于过度学理之患。一个讲情理的人或读书人要避免一切过度的学理与行为,举一个例子:历史家福劳第(Froude)说:“亨利八世之与加塞琳离婚,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的观点,则克莱顿主教宣称:“这件事故完全出于兽欲”。若令以常情的态度来评判,则认为两种原因各居其半,这种的见解其实是较为切近于真情。在西方,某种科学家常沉迷于遗传的理想,另一种则着魔于环境的意识,而每个人都固执地以其鸿博的学问与兴奋的戆性竭力证明自己所持之学理为正确。东方人则可以不费十分心力,下一个模棱两可的判断。是以中国式的判断,可以立一个万应的公式: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这样自慰自足的态度,有时可以挑怒一个讲逻辑的人,要问一问到底是怎样?讲情理的人常能保持平衡,而讲逻辑的人则丧失了平衡。倘有人谓中国绘画家可以像毕加索(Picasso)采取完全逻辑的观察,把一切绘画的对象简化到单纯的几何形体,圆锥、平面、角、线条来构图,而把逻辑的学理运入绘画,这样的理想在中国显然是不会实现的。吾们有一种先天的脾气,不信任一切辩论,若为太完全的;又不信任一切学理,若是太逻辑的。对付此等学理上的逻辑怪想,“常情”是最好最有效的消毒剂。罗素曾经很正确地指出:“在艺术上,中国人竭力求精细;在生活上,中国人竭力求合情理。”

崇拜此常情之结果,乃为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它的意思实在相同于希腊的“不欲过分”的思想,中文意思适相同于moderation的字为“中和”,它的意义是“不过分而和谐”;相同于restraint的字为“节”字,意义是“克制至适宜之程度”。《尚书》为中国记载政治公文最早之史籍,内载当尧禅位之时,劝告其继承者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赞美汤说:“汤执中,立贤无方。”《中庸》上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他的意义是谓他必须听取相反的两端议论,而给双方同样打一个对折的折扣。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轨范。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轨”,古代学者遵奉中庸之道,自诩已发现一切哲学的最基本之真理,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覆被了一切,包藏了一切。它冲淡了所有学理的浓度,毁灭了所有宗教的意识。假定有一次一个儒教的老学究与一个佛教法师开一次辩论,这位大法师大概很能谈谈,他能够引出许多材料以证明世上物质的虚无与人生之徒然,这时候,老学究大概将简单地用他的实情而非逻辑的态度说:“倘令人人脱离家庭而遁迹空门,则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与人民,将变成怎样情形呢?”此非逻辑而极切人情的态度,其本身具有一种紧张的力。这个人生的标准不独反对佛教,抑亦反对一切宗教,一切学理。吾人势不复能致力于逻辑。实际,所有学理之得以成为学理,乃一种思想,发育自创始者的心理作用。弗洛伊德神经学学理之内容实即为弗洛伊德(Freud)之化身;而佛教学说之内容,乃佛陀之化身。所有一切学理,不问弗洛伊德或佛陀的学说,都好像基于过度夸张的幻觉。人类的苦难,结婚以后生活之烦恼,满身痛楚的叫化子,病人的呻吟,此等景象与感觉,在吾们普通人可谓随感随忘;可是对于佛陀,则给予其敏感的神经以有力之刺激,使他浮现涅槃的幻景。孔子学说适与此相反,乃为普通人的宗教,普通人固不普于敏感,否则整个世界将瓦解而分崩。

中庸的精神在生活与知识各方面随处都表现出来。逻辑上,人都不应该结婚,实际上,人人要结婚,所以孔子学说劝人结婚;逻辑上,一切人等都属平等,而实际则不然,故孔子学说教人以尊敬尊长;逻辑上男女并无分别,而实际上却地位不同,故孔子学说教人以男女有别。墨子教人以“兼爱”,杨朱教人以“为我”,孟子则两加排斥,却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以爱物。孟子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子思则劝人取中和之道。这三种不同之方式,诚为极动人之比较。

专把性欲问题来谈。性道德上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极端由佛教及喀尔文(Calvin)主义来代表,这一派认为性是罪恶之极点,故禁欲主义为其天然之结论。另一极端为自然主义,这一派推崇传殖力,现代有许多摩登男女是秘密的信徒。这两派意见的矛盾,惹起现代摩登青年所谓精神的不安。像哈佛洛克?厄力斯(HavelockEills),他在性的问题上曾努力寻求纯洁而健全的见解以适应正常人类的情欲,他的见解显然转向希腊民族的意识方面,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意见。至于孔子学说所给予“性”之地位,他认为这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不但如是,且为人种与家族永续的重大关键。其实对于“性”有最明晰之见解者,著者一生所遇,莫如《野叟曝言》。这是一本绝对孔教主义的小说。内容特着重于揭露和尚的放浪生活。书中主角,为一孔教的超人,他奔走说合那些光杆土匪和土匪姑娘的婚姻,劝他们好好替祖宗延续胤嗣。此书与《金瓶梅》不同,《金瓶梅》专事描写浪子淫妇,而《野叟曝言》中的男男女女是贞洁而合礼的人物,结成模范夫妻。这本小说之所以被视为淫书,其惟一原因为作者把书中男女,有意处之尴尬之环境。但是他的最大成果,确为婚姻与家族问题之可信的辩论,并发扬了母性精神。这一个对于“性”的见解为孔教学说关于情欲之惟一表彰者,子思在《中庸》中对于人类七情之意见,盖反覆申述“中和”以为教焉。

今以东方人所称为“过分”的西方学理而取此态度,就觉颇有难色,西方人实在太易于被种种主义所奴役,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种种都是过度膨胀的机械工业制度的后果。人忘却了国家为人民而存在,非人民为国家而生存;像一个共产国家,视人民为某阶级之一员或国家机构的一分子,此等见解衡之以孔子学说对于人生真目的之解释,怕不立即丧失其动人之魔力吗?反对诸如此类的一切制度,人人可以主张其生存之权利而寻求幸福。人类享受幸福的权利,驾乎一切政治权利之上。中国倘成立了法西斯政权,那须得舌疲唇焦去劝服一般仁人君子,谓国家之强力,远较个人之幸福为重要。一位精密观察者观察了当时建立于江西的共产政府,贡献了共产政权所以在中国必须失败的最大理由,不管他如何优越于其他封建军阀统治的区域,其事实为那儿的人民生活太机械化,太不近人情,总是不相宜的。

中国人之讲情理的精神与其传统的厌恶极端逻辑式的态度,产生了同等不良的效果,那就是中华民族整个的不相信任何法制纪律。因为法制纪律,即为一种机械,总是不近人情的,而中华民族厌恶一切不近人情的东西。中国人厌恶机械制度如此之甚,因之厌恶法律与政府的机械论的观法,致使宪法政府之实现为不可能。严厉峻刻之法制统治权,或非人情政治的法律,在吾国盖已屡屡失败,它的失败盖由于不受人民之欢迎。法制政治之概念,在第三世纪中,吾国曾有大思想家建议而付诸实施,商鞅即为实验法制政治之一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大政治家,相秦孝公,威震诸侯,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但其结果,把他的头颅偿付了政治效力的代价。秦本为僻处甘肃边陲的次等邦国,历史上怀疑其混合有野蛮的部落,赖商鞅之努力擘划,建立了勇武的军队,征服了全部中国。乃其统治权曾不能维持四十年,反抗者蜂起,秦社稷卒悲愁地倾覆。此无他,盖其以商鞅所施于秦国之同样政治方式,施之于中国人民全体之故耳。秦代之建筑万里长城,确有其不朽之功绩,然亦为不可恕之“不近人情”,致断送了秦始皇的帝统。

加以中国人文主义者不断宣传其教义,而中国人民在过去常统治于个人政权之下,故“法制纪律”中国人称为“经”者之不足,常能赖“便宜行事”中国人称为“权”者来弥补。所谓“权以经济之穷”。与其受治于法治的政治,中国宁愿赞成贤能的政府,贤能政府是比较的近人情,比较的有伸缩性。这是一个大胆的思想——天生有如此众多的贤人,足以遍布全境而统治一个国家!至谓德莫克拉西能从点算普通人民意见混杂的投票中获得真理,亦属同样大胆的论断。两种制度都有不可免的缺点,但以人为标准的制度总是对于中国人的人文主义,中国人的个人主义和爱好自由,是较合脾胃的。

这个癖性,缺乏纪律,成为吾国一切社会团体的特性,一切政治机关、大学校、俱乐部、铁路、轮船公司——一切的一切,除掉外国人统制的邮政局与海关——都有这样的特性。其结果则为引用私人,嬖宠弄权,随时随地如法炮制有不学而能者。只有一颗不近人情的心,铁面无私的性格,始能撇开私人的感情作用而维持严格之纪律,而这种铁面在中国殊不受大众欢迎,因为铁面都是不纯良的孔教徒。这样养成了缺乏社会纪律之习惯,为中华民族之最大致命伤。

是以中国之错误,毋宁说是太讲人情。因为讲人情其意义相同于替人类天性留余地。在英国对人说:“做事要讲情理”,等于教人放任自然。你读过萧伯纳著的《卖花女》吗?那剧本中那位卖花姑娘的爹爹杜律得尔要向歇琴斯教授敲一张五镑钞票的竹杠时,他的理由是:“……这样合理吗?……这女儿是我的。你要了去,我的份儿呢?”杜律得尔更进一步地表征中国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他只索取五磅,而拒绝了歇琴斯教授所欲付给的十磅。因为金钱太多了会使他不快活,而真实的人文主义者所需要的金钱只消仅够快活,仅够喝一杯酒。换言之,杜律得尔是一位孔教徒,他知道怎样求快活,且也只需要快活。因为时常与情理相接触,中国人的心上,发育了一种互让的精神,盖为中庸之道的天然结果。倘有一位英国父亲打不定主意,是把他的儿子送进剑桥大学呢?还是送进牛津大学?他可以最后决定把他送进伯明汉(Birmingham)。这样,那儿子从伦敦出发而到达了白莱却莱,既不转而东向剑桥,又不转而西向牛津,却是笔直地北指而往伯明汉。他恰恰实行了中庸之道。这一条往伯明汉之路是有相当价值的,因为笔直的北去,既不东面得罪了剑桥,也不西面得罪了牛津。倘使你明白了这个中庸之道的使用法,你便能明白近三十年来全盘的中国政治,更能从而猜测一切中国政治宣言的内幕而不致吃那文字火焰之威吓了。

猜你喜欢
  论语觧卷五·张栻
  孝经定本·吴澄
  卷四十七·冯复京
  第十五章 及时婚配·佚名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戴圣
   说剑第三十·刘文典
  诏圣第五十八·桓宽
  卷五百二十四·佚名
  度五神通品第五·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维摩诘经纪闻答客问言·太虚
  起世因本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一·佚名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岩·隋树森

    赵岩,字鲁瞻,号秋巘。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寓居溧阳(今属江苏省)。生卒年不详。宋代丞相赵葵后代。早年遭遇鲁王(雕阿不剌,弘吉刺氏贴木之子)诬谤而退居江南。赵岩长于诗,在太长公主前曾立赋八首七律,大

  • 卷二十四·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二十四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进三大礼赋表【朱注唐祀南郊即祠太清宫太庙谓之三大礼 旧书文苑本传天寳末献三大礼赋 新唐书本传天寳十三载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鲁訔曰公奏三大礼赋

  • 七言巻二十·洪迈

      七言〈原缺〉

  • 卷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九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春帆集【尽戊辰一年】客京师忽四年戊辰二月以外舅陆翁抱恙扶侍南归水程濡滞凡四閲月舟中多暇以诗送日翁虽手颤不能执笔每口授余书见余作又

  • 卷三十三·志第九·历三·张廷玉

        ◎历三   ▲大统历法一下   日月五星平定三差   太阳盈缩平立定三差之原。   冬至前后盈初缩末限,八十八日九十一刻,就整。离为六段,每段各得一十四日八十二刻。各段实测日躔度数,与平行相较,以为

  • 名山藏卷之八·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八◆典谟记八十二年正月上谕行在工部臣修治孔子庙元宵节上观灯午门赐羣臣及耆老宴羣臣进诗命翰林第高下赐钞有差并赐耆老钞帛二月随州饥赈之按问长史之不言者上退坐右顺门里衣

  •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一月辛亥朔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升湖广宝庆副将牛射斗为贵州威宁总兵官黄州副将马良灿、为江西南赣总兵官洞庭副将王允吉为四川川北总兵官  ○壬子上幸畅春园  ○谕领侍卫内大臣等、朕

  •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臣李侍尧、福建巡抚臣徐嗣曾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卷一百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一百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叙传第七十上 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宋祁曰今越本无之字】子文初生弃於瞢中而虎乳之【

  • 郭祖深传·李延寿

    郭祖深是襄陽人。梁武帝初起兵时,以门客的身份跟随。后来又跟随蔡道恭在司州。北方沦陷后南归。上书陈说边境的情况,不被采用。后被选拔为县令兼南梁郡丞,改任后军行参军。梁武帝对家人溺爱疏于教育,朝政废弛,祖深就抬着棺

  • 尚书疏衍自序·陈第

    余少受尚书家庭读经不读传注家大人责之曰传注适经门户也不由门户安入堂室余时俯首对曰窃闻经者径也门户堂室自具儿不肖欲思而得之不敢以先入之说锢灵府耳家大人黙然阅嵗诘以疑义余谬缕悉以对家大人曰是不无一隙之明顾

  • 卷十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三宋 朱子 撰学礼六之上【此篇凡数皆凖令式借用大字】钟律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隂【泠音零纶音伦仑卢昆反 应劭曰大夏西戎之国也】取竹于嶰溪

  • 卷十九·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十九宋 王昭禹 撰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几凭以为安者筵肆于地以为位者几筵之设其意微矣先王设官司其物而已故曰司几筵几有五则玉雕彤漆素之属是也席有五则莞藻次蒲熊之属是也

  • 卷十五·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五    明 夏良胜 撰三重之义 【命官之制 审刑之制 田赋之制兵戎之制 崇勲之制】舜典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庻绩咸熈分北三

  • 征求佛生年考·太虚

    兹接中国佛教会公函云:“迳启者:查释尊降生之年,各家考据不同,迄今未曾确定。以是现在国内所用佛历均不一致,竟有距至数百年之久者。兹由本会议决,推定大德暨谛闲、印光、圆瑛等诸法师,许止净居士,负责考定,以便通告全国一律遵

  • 法华义记卷第六·法云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信解品之余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句也。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

  • 周易章句证异·翟均廉

    清翟均廉撰。11卷。翟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此书取《周易》古今各本互相考校,将其篇章次序及字句、句读之异同逐卦逐爻悉为排列,校勘颇为精密,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按”二字别之

  •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佚名

    三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罗什译之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同本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