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性解上

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又道性善,论自此大定,学者可不复语性矣。荀、韩之说,未尽蠲告子之惑;至於诸儒,惝恍弥甚。故某尝云:孔子之旨,得孟子而益明;孔、孟之心,迄诸儒而转晦。皆由未解孟子性善之说、与易继善成性之说故也。

子言相近,本从善边说,即孟子道性善之意。孟子更斩截言之,使自暴自弃一辈,更无处躲闪;然后相近之说,益为无弊。有功于孔门最大。要之,即本孔子之意言之耳。然孟子却说得有根据,非脱空肚撰者。何以知之?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之一言,是孟子道性善本旨。盖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如五谷之性,不艺植,不耘耔,何以知其种之美耶?故尝谆谆教人存心;求放心;充无欲害人之心;无穿窬之心;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老老幼动,以及人之老幼;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忧之如何?如舜而已,之类,不一言而足。学者果若此其尽心,则性善复何疑哉?而尧、舜之可为,又何待辨哉?故曰,非脱空肚撰者也。

易“继善成性”,皆体道之全功,正对下知人之偏而言而解者;深求之,几同梦说也。一阴一阳之道,天道也,易道也,即圣人之道也。道不离阴阳,故知不离仁,仁不能离知,中焉而已。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中庸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继之,即须臾不离,戒惧慎独之事。成之,即中和位育之能在。孟子则居仁由义,有事勿忘者。继之之功,反身而诚。万物咸备者,成之之候。继之者,继此一阴一阳之道也。则刚柔不偏,而粹然至善矣。如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虽然,未可以为善也。从而继之,有恻隐,随有羞恶、有辞让、有是非之心焉;且无念非恻隐,无念非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时出靡穷焉。斯善矣。成之者,成此。继之之功,即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之谓。向非成之,则无以见天赋之全,而所性或几乎灭矣。故曰,成之谓性;故曰,言体道之全功。

由是观之,则仁者见之谓之仁,即不可谓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即不可谓智。犹中庸贤智之过,即不得谓贤智,从其自贤自智,而姑予之之辞云耳。惟仁智既两失之,而百姓又全昧之,阴阳合一之道於焉大坠,此中古之圣人所以深忧而演易者也。显仁以下,俱是赞易;然言易道,而圣人之道即在其中,而从来解者,俱昧此。至所谓继善成性,则几求之父母未生之前,呜呼!几何不胥天下而禅乎!此悃悃之愚所必欲与宋以来儒者争之,以复还孔、孟之故者。盖几自痛抑焉,而终勿能以已也。

故性一也,孟子实言之,而诸家皆虚言之,言其虚,则恍惚易遁,彼下愚者流皆得分过于天;言其实,则亲切不诬,自大贤以下无所辞罪于己。二说之相去,关系世道人心不小,其敢久置而勿讲欤!盖孔、孟之言性,本天而责人;诸家之言性,离人而尊天。离人尊天,不惟诬人,并诬天矣;盖非人,而天亦无由见也。是故荐蓘勤而后嘉谷之性全,怠勤异获,而曰麰麦之性之有美恶,必不然矣。涵养熟而后君子之性全,敬肆殊功,而曰生民之性之有善恶,必不然矣。人爵、君命之,天爵、天命之,一也。自一命再命,以至九命,皆君命也,指下位之士,而曰君之命止于此,则蔽矣。自有恒以至善人、君子、圣人,皆天命也。指一节之士,而曰天之命止于此,则漏矣。日严只敬,而后君宠日隆;虽君命也,犹吾自命之耳。故曰所以立命也。此孟子尽心知性之旨也。

孟子而后,性学日淆,至于濂、洛,庶几复旦;而所谓刚柔善恶、气质义理之说,去告子所见,不甚相遗。诸子言虽人人殊,要之不离二家。近是,而告子独擅宗风矣。至云: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更不解是何语?嗟乎!世流愈下,论益怪幻,我孔、孟之旨,何由复明于天下哉!而吾儒之学,何以大别于二氏哉!杞忧日深,不自知其言之愈悖,知我罪我,其敬以听之矣。

性解下

或问:继善成性以工夫言,视学者体道亲切之旨,则得矣。顾以孟子、中庸之言性者解易,未若以易解易,孔子赞乾道曰:“各正性命”;又曰:“利、贞者,性、情也”,皆以气化言。继善成性,承上一阴一阳之道来,犹乾道之各正也;何为不可以气化言,而谓是道体之全功矣乎?

曰:然,请为子以易解易。资始流形,言天之生物也;各正葆合,言天之成物也。物成然后性正,人成然后性全。物之成以气,人之成以学,人物之性,岂可同哉! 且大彖何不言:“万物资始,各正性命”?而必系之”乾道变化”之下?又何不曰:“元亨者、性情也”,而必系之“利贞”之下乎?非元始时无性,而收藏时方有性也;谓性至是始足耳。注:“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此其解也。今老农收种,必待受霜之后;以为非经霜则谷性不全,此物理也,可以推人理矣。君子语性,不当智出老农下也。是故,资始流形之时,性非不具也,而必于各正葆合见生物之性之全。孩提少长之时,性非不良也,而必于仁至义尽见生人之性之全。继善成性,又何疑乎?

非惟然也。各正、葆合,虽曰天道,孰非人道?今夫一草一木,谁不曰“此天之所生”,然滋培长养,以全其性者,人之功也。庶民皆灭之所生,然教养成就以全其性者,圣人之功也,非滋培长养能有加于草木之性;而非滋培长养,则草木之性不全。非教养成就,能有加于生民之性;而非教养成就,则生民之性不全。故亟系之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此乾元之大,尤不可无体元之圣人也。吾乌知乾道之资始流形,非即圣人之资始流形;乾道之各正葆合,非即圣人之各正葆合乎?而况继善成性之功之彰彰者乎?

故曰:“天地民物,皆吾性分内事”。中庸言中和位育,又言至诚尽性而极之。尽人物,赞天地,皆指性之全体言。谓必如是,方可以语性。故曰:“成之者,性也”,即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之说也。成之也者,诚之也;诚之也者,人道也,而天道于斯乎见矣。故曰:“性也”。凡经文言:忍性、养性、尽性、成性,皆责重人道,以复天道。盖人道不修,而天道亦几乎息矣!孟子言心性,篇篇皆是此意。孟子真深于易者,故孟子不言易;孟子之言,无非易也。

或曰:继善成性之旨,则闻命矣。若夫善恶之不齐,判然婴孺;叔虎之生,知其必灭羊舌。性有不善,昭于前册,又可没耶?

曰:鄙哉,若言!告子固云:以尧为君而有象。凡此形据,孟子岂不知之?正如其父攘羊,证之何为;未足卖直,适彰悖乱耳,何必!傲象丹朱、商均系尧、舜亲子,岂曰不教?卒无能改于其德,似皆性成,而实非然也。朱均自甘不肖,若肯改行率德,直旦夕间事,谁能御之。叔虎覆宗,偶符向母之言;假使叔虎闻言,早自祓濯,必不至此。君子立言,务使贤者益劝于善,而不肖者咸悔其恶,斯可耳。胡乃旁引曲证,以深锢不肖之路?若曰:皆天之所限,人何与焉!不亦宽甚矣哉!孟子道性善,正为象、虎一辈言之,直是大不得已。向使普天下无一不善人,孟子何故又道性善?何不晓人意也?

孔子言性相近,亦正为善不善之相远者而言。即孟子道性善之意;孟子之意,以为善人之性、固善;虽恶人之性,亦无不善。不为,非不能也。谓己不能则自贼;谓人不能则贼人,使皆尽心为善,虽人人尧、舜可矣。此孟子之旨也。舜不好善而好傲,便是象;象不好傲而好善,便是舜,舜象之分,岂绝相远哉!蒸人不奸,象之善端,于斯毕现。太甲颠覆,一日迁义,卒为贤主;倘终不悔,便与朱、均何异?不责心而责性,不罪己而罪天,天与陆,不任受也。与孟子争性善,直是醉人言事,喃喃不了;自谓无一错,却何止于错也。

荀、杨语性,已是下愚不移。宋儒又强分个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谓气、情、才皆非本性,皆有不善;另有性善之本体,在“人生而静”以上。奚翅西来幻指,一唱百和。学者靡然宗之,如通国皆醉,共说醉话;使醒人何处置喙其间。噫,可痛也!

猜你喜欢
  卷第七·董仲舒
  乐庵先生语录后序·龚昱
  近思录集注卷七·江永
  卷三十一【起襄公十年尽十二年】·杜预
  卷十·陆陇其
  卷七十四·沈廷芳
  卷三十五·高闶
  诗故卷四·朱谋玮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佚名
  卷十二(惟净译)·佚名
  卷五百一十五·佚名
  卷一百六十·佚名
  缘觉品第十·佚名
  卷第三十七·智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宗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烂果·闻一多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 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 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 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 烂破了我的监牢, 我的幽闭的灵魂 便穿着豆绿的背心, 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

  • 列传第二十九 袁彖孔稚珪刘绘·萧子显

    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祖洵,吴郡太守。父觊,武陵太守。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史公,彖之小字也。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顗尸江中,不

  • 卷八十八 南凉録一·崔鸿

    秃髪乌孤 秃髪乌孤河西鲜卑人其先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众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其母胡掖氏梦一老父被髪左袵乗白马谓曰尔夫

  • ●卷十五·邵博

      王勃《滕王阁记》“落霞孤鹜”之句,一时之人共称之,欧阳公以为类俳,可鄙也。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乐极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亦记其意义甚远。盖勃文中子之孙,世尚其学,一时之人不识耳。   东坡《报江季恭书》云: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三·乾隆

      唐  中宗皇帝  【庚寅】嗣圣七年【是年九月周武氏天授元年】春正月帝在房州  二月太后防贡士于洛城殿  贡士殿试自此始【补阙薛谦光上疏曰选举之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今之选人咸称覔举奔竞相尚諠诉

  • 雍正八年一月至雍正十年十二月·蒋良骐

    雍正八年正月,景陵宝成山上产灵芝三本,宣付史馆。二月,命锡本朝公爵嘉名。国子监司业崔纪疏言:国子监例,每年咨取各省贡监生赴监肄业,其不来者托送规礼,即准为到监,给告假印票,永不缴销。伏思贡监生中实有道远资难,不能赴监之人

  • 皇王大纪卷五十七·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景王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出于女郑禆灶曰晋君将死矣齐栾髙氏皆嗜酒信内多怨彊于陈鲍氏而恶之或告陈无宇曰栾施髙彊将攻陈鲍无宇授甲见鲍国使视二子则皆将饮酒无宇曰彼虽不信闻我授甲则必逐我及其饮

  •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佚名

    八四二 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等呈请据情谢恩片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据新授太常寺少卿孙士毅、赞善韦谦恒、候补国子监司业王太岳、曹锡宝等呈请据情代奏,恭谢天恩,理合将原呈一并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班固

    (魏豹,田儋,韩王信)【原文】魏豹,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齐

  • 牛弘传·魏徵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本姓燎。 祖父燎炽,郡里任中正。 父亲燎允,在北魏任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牛。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面的见了他,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会富贵,好好养他。”他长大后,长满胡须,容貌魁伟,生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索隐】: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案:张晏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臣瓚以为重黎氏是司天地之官,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北”字,非也。扬

  • 卷三十八【起襄公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八【起襄公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经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注景公即位通嗣君也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宋司马光撰范祖禹又续为之説宋中兴艺文志曰自唐明皇时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按此説舛错辨己见孝经正义条下】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进孝经説劄子曰仁宗朝司马光

  • 提要·顾栋高

    【臣】等谨案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国朝顾栋高撰栋高字震沧无锡人康熙庚子举人官内阁中书舎人乾隆辛未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后特恩加祭酒衔终于家是编成于乾隆壬申序文案语皆称臣葢经进之本凡分二十一类其序中抒所

  • 任法第四十五·管仲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则不然,合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誉;舍数而任说,故民舍实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离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

  • 商书·说命下·佚名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薛;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

  • 友会谈丛·上官融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北宋上官融撰。三卷,据作者自序称共六十则。今存有《宛委别藏》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虽亦为三卷,但仅存三十则,仅及自序所云之半数,疑已有所缺佚。作者自序称,喜读“古今小说洎志怪之书”,在游历各地

  • 建炎笔录·赵鼎

    杂史。南宋赵鼎撰。3卷。上卷自建炎三年(1129)起至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止,称《己酉笔录》。中卷自绍兴六年八月起至同年九月十七日止,称《丙辰笔录》。下卷自绍兴七年九月至同年十二月十二日,称《丁巳笔录》。是书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