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近思录集注卷七

【朱子曰此卷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伊川先生曰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人之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葢其尊徳乐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防彖传 叶氏曰贤者之进将以行其道也自非人君有好贤之诚心则谏不行言不聴岂足以有为哉 易传下同】 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须而恬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安其常也【需初九传 叶氏曰静退以待时而终至于失常者其身虽退而志则动也】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传曰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

非其道则有悔咎故必推原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也【永按朱子本义谓筮得此卦者当为人所亲辅然必再筮以自审有元善长永正固之徳然后可以当众之归而无咎与程传意异传专以君臣相比言之】 履之初九曰素履往无咎传曰夫人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求去乎贫贱耳非欲有为也既得其进骄欲必矣故往则有咎贤者则安履其素其处也乐其进也将有为也故得其进则有为而无不善若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交战于中岂能安履其素乎【叶氏曰欲贵之心胜则必不能安行乎素位而亦卒无可行之道矣】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羣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大人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否六二传】 人之所随得正则逺邪从非则失是无两从之理随之六二苟系初则失五矣故象曰弗兼与也所以戒人从正当专一也【叶氏曰随六二与九五为正应然下比初九苟随私昵必失正应】 君子所贵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故曰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初九传永按世俗以势位为荣君子以道义为贵故宁舍非道之车而安于徒步】 蛊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传曰士之自髙尚亦非一道有懐抱道徳不偶于时而髙洁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髙尚其事者也象所谓志可则者进退合道者也【问知止足之道与量能度分者何以别朱子曰知止足是能做底量能度分是不能做底 叶氏曰懐抱道徳伊尹太公是也知止足之道张良疏广是也量能度分徐穉申屠蟠是也清介自守严光周党是也】 遯者隂之始长君子知防固当深戒而圣人之意未便遽己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圗其蹔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朱子曰小利贞小指隂小之小况当遯去之时事势已有不容正之者程説虽善而有不通矣 伊川说小利贞云尚可以有为隂已浸长如何可以有为所説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恐也不然王允是算杀了董卓谢安是乗王敦之老病皆是他衰防时节不是漫长之时也兼他是大臣亦如何去此为在下位有为之兆者则可以去大臣与君存亡如何去 叶氏曰强此之衰扶君子之道未尽消艰彼之进抑小人之道未骤长】 明夷初九事未显而处甚艰非见几之明不能也如是则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见怪而迟疑其行也若俟众人尽识则伤已及而不能去已【叶氏曰初九伤犹未显而曰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葢知几而去之速处人之所难而不疑也楚王戊不设醴酒而穆生去之曰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当时虽申公之贤犹以为过其后申公受胥靡之辱至是欲去而不得矣】 晋之初六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苟上未见信则当安中自守雍容寛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则悻悻以伤于义矣故曰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然圣人又恐后之人不达寛裕之义居位者废职失守以为裕故特云初六裕则无咎者始进未受命当职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于上而失其职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槩乆速唯时亦容有为之兆者【永按裕者不急进亦不遽退孟子所谓无官守言责则吾进退绰绰然有余裕者也兆事之端为之兆谓若孔子之不去鲁示以道有可行之端也】 不正而合未有乆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防而固守【睽六三传 永按顺理安行者随时之宜无心遇合也知几固守者知事之防不苟求合也】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危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困象传 朱子曰致命伊川解作推致是命虽説得通然论语中致命字都是委致之致 永按陨获谓为穷戹所压而颠坠消落】寒士之妻弱国之臣各安其正而已苟择势而从则恶之大者不容于世矣【困九四传】 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见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见用以不得行为忧恻也葢刚而不中故切于施为异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矣 革之六二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顺则无违悖时可矣位得矣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故己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徳当进行其道则吉而无咎也不进则失可为之时为有咎也【叶氏曰己日乃革之谨之至也革固不可遽然当其时处其位有其才岂容自已故辞曰征吉无咎】 鼎之有实乃人之有才业也当慎所趋向不慎所往则亦陷于非义故曰鼎有实慎所之也【鼎九二传 叶氏曰有才者急于有为不暇谨持所向如荀彧之类是也】 士之处髙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艮六二传 永按拯者救其随者随其失也处髙位不可坐视其失在下位则有职所不及力所不能者矣】 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乆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艮象传 叶氏曰逾越常分据非所据又出位之尤者】 人之止难于乆终故节或移于晩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乆人之所同患也艮之上九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也故曰敦艮吉 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变也传曰当信之始志未有所从而虞度所信则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从则是变动虞之不得其正矣【叶氏曰未有所从则中无私系苟志有所系则好恶成于中是非变于外】 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知命之不可求故自处以不求若贤者则求之以道得之以义不必言命【朱子曰程子言义不言命之説有功于学者亦前圣所未发之一端君子之所急当先义语义则命在其中如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此只説义若不恤义惟命是】

【恃则命可取有得虽万钟有不辨礼义而受之矣义有可取如为养亲于义合取而有不得则当归之命尔叶氏曰命虽定于事物之先实显于事物之后义虽因事物而有实着于应酬之时如去就辞受要决于义而后命从之以显苟欲以命决之可乎故君子求之道义而已命不必言也 遗书下同】 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有人遇一事则心心念念不肯捻毕竟何益若不防处置了放下便是无义无命也【叶氏曰遇事不能处是无义处置了不能放下是无命】门人有居太学而欲归应乡举者问其故曰蔡人尠习戴记决科之利也先生曰汝之是心已不可入于尧舜之道矣夫子贡之髙识曷尝规规于货利哉特以丰约之间不能无留情耳且贫富有命彼乃留情于其间多见其不信道也故圣人谓之不受命有志于道者要当去此心而后可语也 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曽子易箦须要如此乃安【朱子曰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程子引易箦之事葢以道之重于生明正之安于死言有夫子所言之志而后能有曾子所处之事耳非以闻道便为得正亦非以闻道而得正者便无余事而可以死也 问曾子易箦当时若差了这一着唤做闻道不闻道曰不论易箦与不易箦只论他平日是闻道与不闻道平日已是闻道那时万一照管不到也无奈何问若果已闻道到那时也不曽放过曰那时是正终大事既见得自然不放过】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朱子曰伊川说实理有不可晓防云实见得是实见得非恐是记者之误见字上必有漏落理自是理见自是见 实理与实见不同葢有那实理人须见得确定若不实见得又都间了 叶氏曰本以人心见处而言惟实见是非之理然后为实理葢理无不实但见有不实耳 永按叶氏説亦可通】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实不见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所不安人之一身尽有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之使为穿窬必不为其他事未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说礼义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临利害则不知就义理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实见及其蹈水火则人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有见不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别昔曾经伤于虎则他人语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终不似曽经伤者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得也【朱子曰致知便要穷究彻底真见得决定如此程子虎伤之譬甚好 今人行到五分便是他只知得五分譬诸穿窬稍是个人便不肯做葢真知穿窬之不善也虎伤事亦然】得之于心是谓有徳不待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朱子曰这不待勉强不是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只是见得通透做得顺便如所谓乐循理防意思】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成仁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朱子曰曽见人解杀身成仁言杀身者所以全性命之理人当杀身时何暇更思量我是全性命之理只为死便是生便不是不过就一个是故伊川説生不安于死至于全其性命之理乃是旁人看他说底话非是其人杀身时有此意也】 孟子辨舜跖之分只在义利之间言间者谓相去不甚逺所争毫末尔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才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若无利害何用计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南轩张氏曰无所为而为之者义也有所为而为之者利也叶氏曰义如是则命亦当如是】 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于道且只得所存正分别善恶识防耻如此等人多亦须渐好 赵景平问子罕言利所谓利者何利曰不必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穏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如释氏之学皆本于利故便不是【朱子曰程子谓作一事须寻自家穏便处皆利心如此则善利之间相去毫髪苟辨之不明其不反以利为善者鲜矣 问义安处便为利只是当然而然便安否曰是也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何利如之此利字即易所谓利者义之和利便是义之和处然那句解得不似此语却亲切正好去解那句义初似不和而却和截然不可犯似不和分别后万物各得其所便是和不和生于不义义则和而无不利矣 叶氏曰释氏恶死则欲无生恶物欲乱心则絶灭人伦推其本心惟欲利己而已是贼义之大者】 问邢七乆从先生想都无知识后来极狼狈先生曰谓之全无知则不可只是义理不能胜利欲之心便至如此也【邢七邢恕也附章惇为恶朱子曰此言以责人言之则恕以教人言之则切】 谢湜自蜀之京师过洛而见程子子曰尔将何之曰将试教官子弗答湜曰何如子曰吾尝买婢欲试之其母怒而弗许曰吾女非可试者也今尔求为人师而试之必为此媪笑也湜遂不行 先生在讲筵不曽请俸诸公遂牒戸部问不支俸钱户部索前任厯子先生云某起自草莱无前任厯子【本注旧例初入京官时用下状出给料钱厯先生不请其意谓朝廷起我便当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也】遂令户部自为出券厯又不为妻求封范纯甫问其故先生曰某当时起自草莱三辞然后受命岂有今日乃为妻求封之理问今人陈乞恩例义当然否人皆以为本分不为害先生曰只为而今士大夫道得个乞字惯却动不动又是乞也因问陈乞封父祖如何先生曰此事体又别再三请益但云其説甚长待别时説【朱子曰某因说甚长之意思之后来人只是投家状便是陈乞了以至入任事事皆然古者人有才徳即举用当时这般封赠朝廷自行之何待陈乞程先生之意恐然也观后来郊恩都不曾为太中陈请则乞封赠程先生亦不为之矣 问封父母此自朝廷合行之礼当令有司检举行下亦不必俟陈乞也曰如此名义却正 问若是应举得官便只当以常调自处虽陈乞封防亦可曰本以应举得官则当只以常调自处此自令常人言之如此可也然朝廷待士却不当如此伊川先生所以难言之也但云其说甚长则是其意以为要当从科举法都改变了乃是正耳】 汉防贤良犹是人举之如公孙者犹强起之乃就对至如后世贤良乃自求举尔若果有曰我心只望廷对欲直言天下事则亦可尚已若志富贵则得志便骄纵失志则便放旷与悲愁而已 伊川先生曰人多説某不教人习举业某何尝不教人习举业也人若不习举业而望及第却是责天理而不修人事但举业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尽力求必得之道是惑也 问家贫亲老应举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何修可以免此伊川先生曰此只是志不胜气若志胜自无此累家贫亲老须用禄仕然得之不得为有命曰在己固可为亲奈何曰为己为亲也只是一事若不得其如命何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苟不知命见患难必避遇得防必动见利必趋其何以为君子【朱子曰死生有定命若合死于水火死于刀兵看如何逃不得此説虽甚麄然所谓知命者不过如此若这里信不及才见利便趋见害便避如何得成君子】 或谓科举事业夺人之功是不然且一月之中十日为举业余日是可为学然人不志此必志于彼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问科举之妨功朱子曰程先生有言不恐妨功惟恐夺志若一月之间着十日事举业亦有二十日修学若被他移了志则更无医处矣 以科举为为亲而不为为己之学只是无志以举业为妨实学不知曽妨饮食否只是无志也 非是科举累人自是人累科举若髙见逺识之士读圣贤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耶 科举亦不害为学但今人把心不定所以为害才以得失为心理防文字意思都别了 外书】横渠先生曰世禄之荣王者所以録有功尊有徳爱

之厚之示恩遇之不穷也为人后者所宜乐职劝功以服勤事任长亷逺利以似述世风而近代公卿子孙方且下比布衣工声病售有司不知求仕非义而反羞循理为不能不知防袭为荣而反以虚名为善继诚何心哉【文集】 不资其力而利其有则能忘人之势【叶氏曰人之歆动乎势位者皆有待于彼也惟不借其力而利其所有则己自重而彼自轻 孟子説】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乃能【朱子曰人须是读书洞见此理知得不求富贵只是本分求着便是罪过不惟不可有求之之迹亦不可有求之之心 语録下同】是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麄衣恶居贫皆恐人非笑不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防惟义所在【叶氏曰义之所在死生去就有所不顾岂有懐龌龊之见畏人非笑者哉】

近思録集注卷七

猜你喜欢
  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晏婴
  ●通慧鉴第十四(二十九案)·徐谦
  卷四十五【起昭公九年尽十二年】·杜预
  继善篇 第一 凡四十七条·范立本
  卷九十七·卫湜
  第59章·老子
  卷二十九·王道焜
  卷八 燕礼第六之二·李如圭
  卷二十九·顺治
  卷十·王植
  昭公·昭公十五年·左丘明
  襄公·襄公二十八年·左丘明
  兴显品第九·佚名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二)·太虚
  佛说十地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回 大宋朝锡爵酬庸 镇国王扶危济困·萧晶玉

    且说大宋神宗天子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驾下有位忠良,姓高名廷赞,表字耀侯,乃镇国王高琼之子,东平侯怀德之孙,曹夫人所生。为官正直,秉性慈仁,忠君报国,惜老怜贫,扶危济困。仗义轻财,满朝文武,无不敬畏,草野居民,多受

  • ●慶芝堂詩集卷五·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古詩三 ◆五言古詩三◆ 贈陳石閭 贈戴通乾 寄答李眉山 寄贈戴通乾 送孫在原迴黔南龍泉縣任 壽喬山人兆三八十初度 送王齊岳歸里 送同年戈絅公赴開化令 題李于野秋夜對月圖 寄贈朱泗山 寄贈許覲光

  • 卷九十三·徐世昌

    王汝璧王汝璧,字镇之,铜梁人。乾隆丙戌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有《铜梁山人诗集》。纳凉蕙风吹暗绿,荷露落轻阴。即此成幽赏,因之寄远心。褰衣看纻缟,仰面数辰参。不觉凉生掖,徘徊月上簪。七夕和昌谷韵果然天外

  •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脱脱

        宗室世系十五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九·黄以周

      哲宗   △绍圣元年(甲戌,一○九四) :(《长编》卷四百八十五绍圣四年四月丁酉日下原文有云,诏元丰八年五月以后至元祐九年四月十一日终,是四月以前当称元祐九年。窃考《长编》,元符元年六月改元,其正月上已书元年,此当依彼

  • 萧渊明传·李延寿

    萧渊朗的弟弟萧渊明,字靖通。从小便受梁武帝的喜爱,被封为贞陽侯。太清元年(547),他任豫州刺史,百姓们到朝廷上表,陈叙了他的德政,将碑树立在州门内。当石匠从肥陵采来做碑的石头时,萧渊明请厨夫设帐,召集了很多人,亲自领人将

  • 萧韩家奴传·脱脱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

  • 卷五·佚名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五)第五则赶缯船,十四只。内水师提标左营「国」字七号船一只:身长五丈七尺,头起■〈乔亢〉四尺五寸、尾起■〈乔亢〉三尺二寸。船头长二丈一尺,面匀宽一丈八寸、底匀宽九尺三寸;船中长一丈八尺,面匀宽

  • 纲鉴易知录卷八·吴楚材

    后秦纪始皇帝纲 庚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贲袭齐,王建降,遂灭齐。目 初,齐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五国,五国各自救,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与宾客多受秦间金,劝王朝秦,不修战备,不助

  • 却乱第十四·王诩

    却乱第十四 月去箧第十四 【原文】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

  •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广果天授记品之余   世尊。如是色蕴无有分量。无所住持亦非入解。何以故。以色自性不可得故。若诸法非作则无积聚。由积聚故说名为蕴。

  • 不空罥索咒经·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逋多罗山顶观世音宫殿所居之处。于彼山中多有娑罗波树多摩罗树。瞻卜华树阿提目多迦华树等。更有种种无量无边诸杂宝树。周匝庄严。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复有无量首陀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五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五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念三宝品第十八之四论曰。谓诸菩萨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惊怖。如般若经说。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设

  • 省斋集·廖行之

    10卷。附录2卷。(宋)廖行之撰。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衡州(今衡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岳州巴陵县尉,以亲老辞归。改宁乡主簿,未赴任。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多循绩。《宋史·艺文志》载其有

  •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佚名

    早期上清经中有所谓“三奇”,《玄都九真明科》将之列为“玄都上品”,其第三奇则为《太上素灵大有妙经》。故该经出自六朝。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曰三国帛和得《大有经》,盖指《大有三皇文》。大渊忍尔《道教史研究》认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强思齐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 (生卒年不详) 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 (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该书将上

  • 至正直记·孔克齐

    元代笔记。4卷。孔克齐撰。又称《静斋至正直记》或《静斋类稿》。撰成于至正年间,故名。四卷,有《粤雅堂丛书》本。 《学海类编》本作五卷,题作《静斋直记》。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庄敏、顾新校点本。其内容相当

  • 舍卫国王十梦经·佚名

    全一卷。东晋昙无兰译。又称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国王不黎先泥十梦经、十梦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系增一阿含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九经之异译单行经。另有二异译本,即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及舍卫国王十梦经。不梨先泥,为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