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缘觉品第十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颁宣。菩萨为缘觉乎。於是菩萨目睹诸法。何谓目睹一切法空。无有像类而不可坏。现在觉观法不可灭。故谓缘觉。诸佛经籍不可思议。晓了诸萌悉如泥洌无有内外则不可获。一切诸法不起不灭。人之本际则泥洹也。所号本净但著言耳,则无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称语无所达。所以者何。其言则空。口之所说不解已无。法本之际佛道之无。分别观斯故曰缘觉。自察色阴但是声耳。此色阴者,计於色生唯有名矣。以离言声则无有阴。其色阴者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因口作号所言亦空。不起不灭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况口言乎。目睹色阴则为痛痒。痛痒阴灭则不有名。因口之说号为痛痒。痛痒阴身无我。所以者何。所谓痛阴其言则空不起不灭。言不著身则无所住况於言乎。晓痛痒阴。即观想阴若寂想阴则无思想想阴号耳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说思想阴者,其言则空不起不灭。分别言已不著自然。心无所立何况口言:观想阴已则生死阴已灭。行阴则无生死。所谓行阴无身无我。所以者何。所号行阴言其则空。不起不灭但著言耳。不得久存况口所说,观行阴已则有识阴。假使识阴惔然寂灭,则此识阴但阴声耳。所以者何。其号识阴是则空耳。不起不灭其言自然。无所住止况言说乎。是五阴者皆无所有。分别本无故曰缘觉。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缘对而致无缘不缘诸因讲说有言无言:五阴之事。於此一切永无所著。不造众因故曰缘觉。於是佛颂曰:

目睹一切法,分别知之空。不著於诸色,究竟莫有相。现在观此法,解空知自然。分别了澹泊,不可得根源。

现在获於斯,晓五阴如此。则为平等觉,缘觉无思念。众生志无为,其心不可获。本际无有起,净无无思议。

一切人不起,观见无所灭。诸法无动兴,是谓为无为。众生皆泥洹,省察是所趣。无人犹若影,故曰为无为。

不用是名称,群黎为泥洌不起无所灭,如口所叹咏。敢可说悉空,人不解非言:是故为众生,示现说泥洌

口所发假言,无处亦无念。因口而有训,求本不可得。阴不在本际,口言无所显。诸声所称说,人际亦无念。

一切愿泥洹,本无及始际。澹然无放逸,则救有所将。本净游乎响,众生亦复然。无形则空寂,本净无心念。

法本为若此,假名而赞扬。其源不可得,所以有言说。不以谀谄事,而可分别解。其际则空无,便了众生本。

其言不依讲,口言无所显。诸群黎如此,则不著人本。所发阴则空,其声无所别。其说亦如此,而际亦复然。

其无谛如是,觉已无所念。是则平等道,缘觉无思议。觉了於本色,此但阴声耳。寂灭斯色阴,则无有言声。

自然释之去,是则曰无形。吾我既自然,睹之无有处。因言谓之阴,色本不有身。其声皆归空,不起亦不灭。

因口而告言,求本不可得。其说因痴兴,号之谓色阴。现在观识阴,诸声无所有。此阴以寂灭,则无有响阴。

於此远离身,所谓吾我者,计已自然空,未尝有坚祝口之所缘阴,识阴则虚空。口言本则寂,不起无所灭。

若有所颂说,察之悉本无。无黠之所言,故演为色阴。诸音无有说,其限不可得。不起无所灭,无处而不决。

无尘劳侵欺,亦不造诸法。不执无所舍,莫调不泥洌彼亦无寂灭,不有所睹见。不乐施欲埃,不怠不精进。

不乱不一心,彼亦无守戒。非物可成就,何故当持禁。五道非有念,无思亦如斯。不恐无所畏,不脱而不缚。

虽讲无所演,是为色所入。一切法音然,无获莫著言:现在逮是觉,无尽之法说。以成是三昧,则无诸响声。

目自分别此,响之等如称。诸法亦如是,无言不有著。晓了因缘者,知音无所有。故号平等道,是谓为缘觉。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现在分别。有明无明。是行非行。有识不识。色与不色。六入无入。诸习不习。痛痒非痛痒。恩爱莫爱。不受舍受。有与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无。如是观者,故曰缘觉。於是佛颂曰:

现在了无慧,未尝倚为明。不成立有形,若如水中影。聪达晓诸义,不著一切法。假使不倚经,是则慧者相。

明与身无异,一切诸法相。觉了此缘趣,故曰为缘觉。所号身之行,其躯无所造。永不有内外,则超生死体。

终始犹芭蕉,非根无有貌。不起莫有灭,等譬如虚空。现在晓了此,则勇猛菩萨。斯号平等圣,缘觉如无念。

分别一切法,寂行如幻化。其识自然尔,现在晓了之。忽然解斯心,知识行如之。诸所道示想,明识诸法空。

分别识其然,一切无所著。了如是法者,知识亦如幻。所可号名色,身及诸音声。众貌空不成,是谓自然相。

心驰骋六情,如幻化无言:现语非音声,计自然悉空。久远来习之,因发诸入处。彼则分别习,名自然如空。

习以成悉无,游念起众更。若晓习本寂,则知法无祝目睹习自然,睹众更悉寂。不兴凶罪殃,故曰为缘觉。

晓了诸痛痒,皆空如本净。譬如泡起顷,志敬空无形。断除众恩爱,则从无著法。情欲已永尽,故曰为缘觉。

若受而不受,则空无有有。非形何成就,譬之如野马。吾无所兴想,身生亦如是,计本自然生,无根非有形。

以离起灭法,则不畏当终。未当复成身,一切得自在。现在获此慧,永无有著者,又缘觉之音,则造菩萨行。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是之故。赞扬菩萨为缘觉也。亦当知是善权方便。如来用是之故光耀菩萨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也。

猜你喜欢
  与廖笏堂先生书(二通)·太虚
  顿渐品第八·释法海
  佛说三厨经·佚名
  卷第九·慧苑
  卷之七·即非如一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卷十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六·澄观
  卷二·佚名
  菩提资粮论卷第一·龙树
  序·觉岸
  律仪之研究·太虚
  卷第三十九·普瑞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神会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试一出 先声·孔尚任

    ◎康熙甲子八月〖蝶恋花〗(副末毡巾、道袍、白须上)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日丽唐虞世,花开甲子年;山中无

  • 五集卷九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九十古今体六十八首【甲寅六】湖北巡抚惠龄湖南巡抚姜晟各报二麦收成八分有余诗以志慰楚之省本北南分地广更兼穑事殷二麦足为大田接八成欣以隔朝闻【朝夕之朝 惠

  • 七言巻十八·洪迈

      七言〈原缺〉

  • 卷一百七十八·毕沅

      ◎宋纪一百七十八 ∷起旃蒙赤奋若正月,尽著雍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禥,太祖十一世孙,父嗣荣王与芮,理宗母弟也,嘉熙四年四月九日,生于绍兴府荣邸。初,荣文恭王夫人全氏梦神言:“帝命汝

  • ●卷一百九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九十七。   起绍兴九年七月,尽十月十一日戊午。   七月王伦蓝公佐往金国。   王伦以奉使金国至东京权留守到东京留守孟庾至京师伦遂与其副蓝公佐渡黄河北去至北留伦不还独遣公佐归。   金人杀兀室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九·佚名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乙丑朔 重建大明门内千步廊○丙寅 西苑刈谷得嘉禾二穗至四穗者共九十七本 赐督理侍郎张守直银二十两纻丝一表里○丁卯 祭 先师孔子 命尚书郭朴行礼御史胡维新奏报六月中虏从宣府张家口堡入犯寻趋大同

  • 二十六 曹寅奏报江南收成并请圣安摺·佚名

    康熙四十三年五月二十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访得,江南全省今年大麦已经全收。小麦江以北有九分、十分收成不等;江以南只因五月初九日大雨,至十三日方晴,不曾打晒,上垛者,少为伤损,今合计收成共有七分。

  • 第二三六清册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一一五○九--三五·佚名

    新竹知县沈,申报县内教堂及教士清册台北府新竹县为造送事(注)。遵将光绪十八年冬季分,卑县境内建设大小教堂,并教士人数姓名,造具清册,呈送察核。今开:一、卑县城内义学左边,有英国教堂一座,系华式。堂内并

  • 第二节买卖·佚名

    第一卖糖间内器椇字立卖糖间内器椇字人张汝襟,缘上年振作白糖间生理,有明买过旧大水桶五尸、旧■〈石屚〉碢内有破裂,计壹千参佰个、杉旧糖柜参张、旧■〈石屚〉菜■〈木量〉壹枝;以上计本银玖拾贰元。今欲别图生业,愿将此

  • 自序·陶元珍

    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之剧变期而上古与中古之分野也。在此期内,政治上之剧变为统一之破坏,社会上之剧变为阶级之构成,民族上之剧变为汉族之失势与异族势力之膨胀,思想上之剧变为儒学之就衰与佛老思想之普遍,经济上之剧变为人

  •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卷三·佚名

    咸丰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九月初一日同治二年三月初八日八月二十五日同治三年正月十七日二十五日六月十五日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九月十五日十一月二十五日同治七年

  • 耶律良传·脱脱

    耶律良,字习睰,乳名苏,著帐郎君之后裔。出生于乾州,在医巫闾山读书。学问既已广博,准备进入南山修习学业,友人阻止他说“:你又没有个驾车马的仆人,就这样千里奔波,即使你将来见识过人,年纪也老了。现在如果赶紧出来做官,还行有余

  • 弇山堂别集卷四·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盛事述四勲臣歴三公勲臣以太师为极凡八人若李韩公善长张英公辅不为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张英公懋张昌公鹤龄徐定公光祚不为太保以躐加故也独翊国公郭勋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师五加太

  • 方域八·徐松

    怀远城此上天头原批:「广南西路。移后。」仁宗天圣三年五月八日,广南西路提点刑狱、转运司言:「相度郑天益请移怀远军城并古阳县及都巡检廨宇,就江口寨镇江西岸起置,控扼安化等州处蛮人出入,久远甚为稳便。」初,帝虑劳百姓,令

  • 四书劄记卷三·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中庸中庸首章已包尽全篇之意夫子谓一隂一阳之谓道又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性也两仪道也不睹不闻非真是无睹闻止情未发时便是 朱子云戒惧是由外言之以尽于内非是就一刻说乃是大概说大抵

  • 卷十三·张尔岐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郑注句读卷十三济阳张尔岐撰既夕第十三【郑目录云士丧礼之下篇也既已也谓先葬二日已夕哭时与葬间一日凡朝庙日请啓期必容焉此诸侯之下士一庙其上士二庙则既夕哭先葬前三日大戴第五删小戴第十四别録名

  • 金刚针论·佚名

    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婆罗门言。众典之内。四围陀正。又于此中念为其正。又此念中能所诠正。又于此中能诠为正。唯此最上无法过此。世若无此业云何作。由此能诠。若爱若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Sarva -buddha^n%gavati^-dha^ran!i^ 。全一卷。又称诸佛集会经。唐代提云般若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记述佛陀怜悯众生怖惧生死,而于恒伽河畔集十方诸佛,共说息灾延命之咒及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