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王勃《滕王阁记》“落霞孤鹜”之句,一时之人共称之,欧阳公以为类俳,可鄙也。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乐极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亦记其意义甚远。盖勃文中子之孙,世尚其学,一时之人不识耳。

  东坡《报江季恭书》云:“《非国语》,鄙意不然之,但未暇著论耳。柳子之学,大率以礼乐为虚器,以天人为不相知,云云。虽多,皆此类也。所谓小人之无忌惮者。至于《时令》、《断刑》、《正符》,皆非是。”予谓学者不可不知也。

  曹植《七启》言“食味芳莲之巢龟”,张协《七命》言“食味丹穴之雏鸡”,极盛馔,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过矣。东坡笑曰:“装铺席耳。”东坡之门,稍上者不敢言,如禽聪、蜜殊之流,皆铺席中物也。东坡于古人,但写陶渊明、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柳子厚之诗。为南华写柳子厚《六祖大鉴禅师碑》,南华又欲写刘梦得碑,则辞之。吕微仲丞相作《法云秀和尚碑》,丞相意欲得东坡书石,不敢自言,委甥王谠言之。东坡先索其稿谛观之,则曰:“轼当书。”盖微仲之文自佳也。

  曾子固初为太平州司户。守张伯玉,前辈人也。欧阳公、王荆公诸名士共称子固文章。伯玉殊不顾,问语子固:“吾方作六经阁,其为之记。”子固凡誊稿六七,终不当伯玉之意,则为子固曰:“吾自为之。”其书于纸曰“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云云。子固始大畏服,益自励于学矣。

  长安安信之子允为予言:“旧藏韩退之家集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卷,茧纸正书,有退之亲改定字。后为张浮休取去。”

  欧阳公谓苏明允曰:“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之文,吾意足矣。”呜呼!欧阳公之足,孔子之达,杜子美之无恨,韩退之之是也。

  李伸攵季常,苏子容丞相外孙,为予言:东坡归自儋耳,舟次京口,子容初薨,东坡已病,遣叔党来吊,自作《饭僧文》。所谓在熙宁初,陪公文德殿下,已为三舍人之冠。及元际,缀公迩英阁前,又为“五学士”之首,虽凌厉高躅,不敢言同,而出处大概,无甚相愧者。明日,季常与子容诸孙往谢之,东坡侧卧泣下不能起。

  李义山《樊南四六集》载:《为郑州天水公言甘露事表》云:“宰臣王涯等,或久服显荣,或超蒙委任,待思改作,未可与权,敷奏之时,已彰虚伪,伏藏之际,又涉震惊”云云。当北司愤怒不平,至诬杀宰相,势犹未已,文宗但为涯等流涕而不敢辩。义山之《表》谓“徒思改作,未可与权”,独明其无反状,亦难矣。

  司马文正公薨,范蜀公取苏翰林《行状》作志,系之以铭,翰林当书石,以非《春秋》微婉之义,为公休谏议云:“轼不辞书,恐非三家之福。”就易名铭。蜀公之铭世不传,予故表出之。曰:“天生斯民,乃作之君。君不独治,爰畀之臣。有忠有邪,有正有倾。天意若曰,待时而生。皇皇我宋,神器之重。卜年万亿,海内一统。而熙宁初,奸小氵㸒纵。以朋以比,以闭以壅。乃于黎民,诞为愚弄。人不聊生,天下汹汹。险陂忄佥猾,唱和雷同。谓天不足畏,谓众不足从,谓祖宗不足法,而敢为诞谩不恭。赫赫神宗,洞察于中。乃窜乃斥,远佞投凶。诛钮蠹毒,方复任公。奄弃万国,未克厥终。二圣继承,谋谟辅佐。乃曰斯时,非公不可。召公洛京,虚心至诚。公至京师,朝访夕咨。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日亲万机,勤劳百为。尽瘁忧国,梦寐以之。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无巨细,悉究本末。利兴害除,赏信罚必。曰贤不肖,若别白黑。耆哲俊,野迄无遗。元恶大憝,去之不疑。无有远迩,风从响应。载考载稽,名实相称。天胡不仁,丧吾良臣。天实不恕,丧吾良辅。呜呼已乎,而不留乎!山岳可拔也,公之意气坚不可夺也。江汉可竭也,公之正论浚不可遏也。呜呼公乎,时既得矣,道亦行矣,志亦伸矣,而寿止于斯。哀哉!”

  欧阳公平生尊用韩退之,于其学无少异矣。退之作《处州孔子庙碑》,以谓“白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焉。然而,社祭土,稷祭谷,勾龙、弃,乃其佐享,非其专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当座,以门人为配,白天子而下,北面拜跪荐祭,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勾龙、弃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勾龙、弃、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事皆无如孔子之盛。所谓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其贤过于尧、舜远者,此其效欤。”永叔作《谷城县夫子庙记》,乃云:“后之人徒见官为立祠,而州县莫不祭之,则以为夫子之尊,由此为盛。甚者乃谓生虽不得位,而没有所享,以为夫子荣,谓有德之报,虽尧、舜莫若,何其谬论者欤?”是欧阳公以退之为谬论矣。

  眉山老苏先生里居未为世所知时,雷简夫太简为雅州,独知之,以书荐之韩忠献、张文定、欧阳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三公自太简始知先生。后东坡、颖滨但言忠献、文定、文忠,而不言太简,何也?予官雅州,得太简荐先生书,尝以问先生曾孙子符、仲虎,亦不能言也。简夫,长安人,以遗才命官,其文亦奇,《国史》有传。《上韩忠献书》:“简夫启:昨年在长安,累获奏记,及入蜀来,路远颇如疏怠,恭惟恩照,恕其如此,不审均逸名都,寝食何似。简夫向年,自与尹师鲁别,不幸其至死不复相见,故居常恨,以谓天下后生无复可与议论当世事者,不意得郡荒陋,极在西南,而东距眉州尚数百里。一日,眉人苏洵携文数篇,不远相访。读其《洪范论》,知有王佐才;《史论》得迁史笔;《权书》十篇,讥时之弊;《审势》、《审敌》、《审备》三篇,皇皇有忧天下心。呜呼!师鲁不再生,孰与洵抗邪?简夫自念道不著,位甚卑,言不为时所信重,无以发洵之迹。遽告之曰:如子之文,异日当求知于韩公,然后决不埋没矣。重念简夫,阻远门藩,职有所守,不获版约袂、疾指快读洵文于几格间,以豁公之亲听也,但邑邑而已。洵年逾四十,寡言笑,淳谨好礼,不妄交游;亦尝举茂才,不中第,今已无意。近张益州安道,荐为成都学官,未报。会今春将二子入都,谋就秋试,幸其东去,简夫因约其暇日,令自袖所业,求见节下,愿加奖进,则斯人斯文,不为不遇也。”《上张文定书》:“简夫启: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尔。令人欲糜珠齐芝,躬执匕箸,饫其腹中,恐他馈伤。且不称其爱护如此,但怪其不以所业投于明公,问其然,后云:‘洵已出张公门下矣。又辱张公荐,欲使代黄柬为郡学官。洵思遂出张公之门,亦不辞矣。’简夫喜其说。窃计明公引洵之意,不氐一学官,洵望明公之意,亦不氐一学官,第各有所待也。又闻明公之荐,累月不下,朝廷重以例捡,执政者靳之,不特达。虽明公重言之,亦恐一上未报,岂可使若人年将五十,迟迟于涂路间邪?昔萧昕荐张镐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愿明公荐洵之状,至于再,至于三,俟得其请而后已,庶为洵进用之权也。”《上欧阳内翰书》:“简夫启:简夫顷年待诏公车府,因故人苏子美始拜符采,不间不遗,许接议论。未两三岁,而执事被圣上不次之知,遂得以笔舌进退天下士大夫。士大夫不知刑之可惧,赏之可乐,生之可即,死之可避,而知执事之笔舌可畏。简夫不于此时,毕其平生之力,以谨自附于下风,而方从事戎马间,或告疾于旧隐,故足迹不至于门藩,书问不通于左右者,且十余年矣。岂偶然哉?盖有故耳。执事之官,日隆于一日,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简夫见弃于时,使与俗吏齿,碌碌外官,多谤少誉,方世之视其言,不若鸿毛之轻,故姓名不见记于执事矣。夫人重之不为,简夫肯为轻哉!方俟退于陇亩之中,绝于公卿之间,而后敢以尺书问阍吏,道故旧之情。今未能毕其志,而事已有以夺之矣。伏见眉州人苏洵,年逾四十,寡言笑,淳谨好礼,不妄交游,尝著《六经》、《洪范》等《论》十篇,为后世计。张益州一见其文,叹曰:‘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简夫亦谓之曰:‘生,王佐才也。’呜呼!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于人,则简夫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闻左右。恭惟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是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陈希亮,字公弼,天资刚正人也。嘉中,知凤翔府。东坡初擢制科,签书判官事,吏呼苏贤良。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贤良也?”杖其吏不顾,或谒入不得见。故东坡《客次假寐》诗:“虽无性命忧,且复忍斯须。”又《九日独不预府宴登真兴寺阁》诗“忆弟恨如云不散,望乡心似雨难开。”其不堪如此。又《东坡诗案》云:任凤翔府签判日,为中元节不过知府厅,罚铜八斤,亦公弼案也。东坡作《府斋醮祷祈》诸小文,公弼必涂墨改定,数往反。至为公弼作《凌虚台记》曰:“东则秦穆公祈年橐泉,南则汉武长杨五柞,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计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公弼览之,笑曰:“吾亲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乎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后公弼受他州馈酒,从赃坐,沮辱抑郁抵于死。或云,欧阳公憾于公弼有曲折东坡,不但望公弼相遇之薄也。公弼子忄造季常,居黄州之岐亭,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归之。元丰初,东坡谪黄州者,执政疑公弼废死自东坡,委于季常甘心焉。然东坡、季常相得欢甚,故东坡特为公弼作传,至比之汲黯,曰:“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崔德符戏语予曰:“果如元丰执政之疑,东坡之悔,岂释氏忏悔之悔乎?”

  晏公不喜欧阳公,故欧阳公自分镇叙谢,有曰:“出门馆不为不旧,受恩知不为不深,然足迹不及于宾阶,书问不通于执事。岂非飘流之质,愈远而弥疏;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动常得咎,举辄累人。故于退藏,非止自便;偶因天幸,得请郡符。问遗老之所思,流风未远,瞻大邦之为殿,接壤相交。”晏公得之,对宾客占十数语,授书史作报。客曰:“欧阳公有文声,似太草草。”晏公曰:“答一知举时门生,已过矣。”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二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李焘
  元史纪事本末卷四·陈邦瞻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七·徐乾学
  ◎曾毓隽幸脱虎口·刘以芬
  二四八 署理两广总督德保为查缴违碍书籍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卷三十一·朱轼
  卷十三·高士奇
  史记集解卷二十·裴骃
  卷二十三·李天根
  王延之传·李延寿
  范延光传·欧阳修
  孟珙传·脱脱
  第一讲·孙中山
  三、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蒋廷黻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自序·连横

    《台湾通史》既刊之后,乃集古今之诗,刺其有系台湾者编而次之,名曰《诗乘》。子舆有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是诗则史也,史则诗也。余撰此编,亦本斯意。夫台湾固无史也,又无诗也。台为海上荒土,我先民入而拓之

  • △第二折·康海

    (〔赵简子上〕俺,赵卿的是也。那中山狼被俺一箭射着,走的来影也似没寻处。虞人们,快赶上者!兀那路傍树上拴着驴儿,有个傻立地。他敢晓得中山狼么?俺们向前去问他一遍咱。〔下〕〔末上〕自家,东郭先生的便是。本待往中山去进

  • 卷四百四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八十二 李梦阳 郊坛値雪 凤辇连宵发鸡鸣雪满畿严随黄钺至清遶翠华飞伏谒深沾佩朝回半湿衣悬知清切地冲默迓天威 卧病酬

  •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子悦 恬 洽 协 劭 荟 洽子殉 珉 劭子谧)·房玄龄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

  •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赵尔巽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一国治乱,君相尸之。一方治乱,岳伯尸之。清制:疆帅之重,几埒宰辅。选材特慎,部院莫儗,盖以此也。开国而后,戡藩拓边,率资其用。同治中兴,光绪还都,皆非疆帅无与成功。宣统改元,始削其权

  • 第二百一十九·胡三省

    唐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丙申)十月,尽强圉作噩(丁酉)闰月,不满一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上》至德元年〔(丙申、七五六)〕1冬,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既。2上发顺化,〔宋白曰:庆州,贞观以来为弘化郡,天宝后为安化郡,至德

  • 卷之四十八·佚名

    洪武三年春正月辛卯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置巩昌平凉二卫指挥使司○癸巳 上以王保保为西北边患复命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

  • 读史记十表卷六·汪越

    南阳 汪越 撰髙祖功臣年表第六【正义曰髙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萧曹等】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勲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

  • 宗越传·李延寿

    宗越,南陽叶县人。本来是南陽的次等门第。安北将军赵伦之镇守襄陽,襄陽有很多杂姓,宗越更被降为贱役门第。最初出来做官补任郡吏。父亲被蛮人所杀,宗越在街市上刺杀了仇人。太守夏侯穆嘉奖他的这种精神,把他提拔为队主。蛮

  • 自当传·宋濂

    自当,蒙古族人,英宗时由速古儿赤升监察御史。在大兴县检案情,其中有被冤枉而关押者。此人曾见有骆驼死于道旁,便拿回家腌于瓮中。恰巧当时官府骆驼被盗,搜捕甚急,不问明实情将此人抓去审问,屈打成招。自当审阅其供词,疑为冤案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朔。 甲申,遣吉安侯陆亨镇成都。 黑气亘天。 赐国子生钞,人二锭、绵一斤。 丙戌,置马驿一十八,自岳州至辰州府凡一千八十一里,以六十里为一驿,岳州府三,巴陵县曰岳阳,曰

  • 卷二十五中·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五中宋 杨复 撰宗庙中 祭礼九中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述立也立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子

  • 卷四十一·道世

    △供养灾第三十八(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三宝平等,旷若虚空。理无怨亲,事绝贵贱。是以随力虔诚,普供内外,务存遗相,冀兴普遍。故昔毗舍佉母别请罗汉五百,如来讥诃,显说平等。故知心无限极,则遍及十方;财无多少,则心周法界也。▲

  • 佛说佛十力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是时佛告诸苾刍言。汝等当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有十种力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广大胜处。于

  • 卷第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三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尾施缚多罗缘世尊复告大王。汝当谛听。乃往古昔。我为求无上正觉利益有情。乃有转轮圣王。名大喜见。七宝具足。获四神通。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别说。

  • 律宗会元卷下·守一

    诸文戒行门第六依体起修名为戒行事钞(上一)云。言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须广修方便。捡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於前。名为戒行。故经云。虽非触对。善修方便。可得清净。文

  • 金壁玄文·廖瑀

    宋代廖瑀撰,风水著作。

  • 不空罥索咒经·佚名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