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惟净译)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离八难。何等为十。一者离不善业。二者如来所立禁戒而不违越。三者远离慳吝。四者於先佛所植众德本。五者勤修福行。六者智慧具足。七者善解方便。八者胜愿具足。九者多起厌患。十者发勤精进。善男子,菩萨不造不善业故不堕地狱。设或示现生地狱中。亦不受彼地狱极苦。复不久处地狱之中。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恼心。何以故?谓以菩萨本性具修十善业故。以是因缘。菩萨不堕地狱。又善男子,菩萨於如来禁戒不违越故。不堕畜生之趣。设或示现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又善男子,菩萨不起慳吝。不以慳因缘故堕饿鬼趣。设或示现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饿鬼之苦。又善男子,菩萨不生邪见之家。设生於彼亦不坏净信。而菩萨者,常得善知识共相会遇。何以故?菩萨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众德本。而常於彼正见家生。於彼生已净信具足。亦复广大增长净信。又善男子,菩萨诸根亦不缺坏。若复诸根有所缺坏。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何以故?菩萨广集福德勤修福行。常尊重供养如来塔庙若法若僧。常所亲近作诸胜行。由胜行广修於己。乃得诸根圆具。以圆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又善男子,菩萨不生边国。其中有情愚騃聋哑。色力不具无所堪任。善言恶言不晓其义。於佛法中非其法器。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是故菩萨常生中国。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复为智者所许。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恶言悉晓其义。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门婆罗门。何以故?先所修习智慧力故。又善男子,菩萨不生长寿天。若生其中。虽有无数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办。是故菩萨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爱乐亲近而可化度。何以故?菩萨善具方便故。又善男子,菩萨不生无佛世界。若生其中。即不见佛不闻法不供僧。是故菩萨生於三宝具足佛刹之中。何以故?由昔所修胜愿具故。又善男子,菩萨若闻诸可厌事。无有不生厌恶心者,何以故?菩萨才闻是事。即起厌患之心。生厌患已发勤精进。修诸善法断诸恶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能远离八难。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不忘失菩提心。何等为十。一者远离谄诳。二者正而无曲清净洁白。远离追求犹豫分别。三者受持佛法。四者於法而不祕惜。五者远离法慳。六者不作障法因缘。七者无不实语。八者摄受大乘之法如说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为渐入大乘故起亲近想。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说法人起师尊想。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宿命通。何等为十。一者供养诸佛。二者摄持正法。三者修持净戒。四者除疑离障。五者多生欢喜。六者多作观想。七者常住定心。八者生处清净。九者常受化生。十者得明利识。善男子,菩萨由广供养佛故。即能尊重正法。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缘。能於正法受持读诵。以所得法广为他说。由是不惜身命。勤行修习受持正法。复能修持净戒。戒有三种谓身语心。由其三业戒清净故。即能除疑离诸障染。何以故?先由戒行清净。即能除疑离障。离疑障故多生欢喜。以心喜故多作观想。由观想故常住定心。心住定故生处清净。处清净故常受化生。以化生故得明利识。识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千无数生中宿命通事。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得宿命通。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不离善知识。何等为十。一者不离见佛或闻或念。二者不离闻法。三者不离供僧。四者不离於诸佛菩萨。赞叹礼拜合掌恭敬或复顶礼。五者不离於多闻人所听受说法。六者不离听受波罗蜜多法。七者不离听受菩提分法。八者不离听受三解脱法。九者不离听受四梵行法。十者不离听受一切智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不离善知识。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远离恶知识。何等为十。一者远离破戒人故。即能离恶知识。二者远离坏正见人。三者远离坏轨范人。四者远离坏正命人。五者远离耽湎之人。六者远离懈怠之人。七者远离沈没生死之人。八者远离背菩提人。九者远离习近白衣之人。十者远离诸烦恼故。能离恶知识。善男子,菩萨虽於如是等处皆悉远离。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恶心生恼害心生轻慢心。菩萨但起是心。如佛所说,一切有情诸界缘成。性欲相染习相近故即有所坏。是故我今离所习性。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能远离恶知识。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如来法身。何等为十。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净身。三者得无尽身。四者得积集善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不可计度难测之身。七者得不思议身。八者得寂静身。九者得等虚空身。十者得妙智身。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如来法身。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何等分位菩萨得如来法身。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萨得平等身。何以故?而此菩萨。能离一切险恶之身。遍知一切菩萨地法。二地菩萨得清净身。善具净戒故。三地菩萨得无尽身。已离一切瞋恚故。四地菩萨得积集善身。积集诸佛法故。五地菩萨得法身。了知一切法故。六地菩萨得不可计度难测之身。积集一切不可计度甚深法故。七地菩萨得不思议身。积集善巧方便故。八地菩萨得寂静身。远离一切戏论及离诸烦恼故。九地菩萨得等虚空身。能现无量广大身故。十地菩萨得妙智身。积集一切所知法故。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与菩萨法身有别异不。佛言:善男子,身无有别。其功德相而各有异。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身无有别功德相异。佛言:善男子,身实无异。何以故?身者积集所成同一相故。然功德相而各有异。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功德相异者,其事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今说喻以明斯义。譬如摩尼之宝若不磨治与磨治者,二宝俱名摩尼之数。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宝。光明焕耀莹洁可爱。与不磨治不可伦比。菩萨身摩尼宝。如来身摩尼宝。亦复如是,如实皆同。然菩萨身摩尼之宝。对如来身摩尼宝前。说其清净。光明之相不可伦比。何以故?以如来身摩尼之宝广大无量。满有情界及虚空界。光明显焕照耀而住。所以者何。如来身摩尼宝者,磨治清净离一切垢。不可以菩萨身摩尼之宝而为伦比。何以故?菩萨有馀垢故。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与彼望夕。圆明相远体无殊异。法有差渐故。如来之身菩萨之身。亦复如是,俱名为身。然菩萨身光明照耀。对如来前不可伦比。其犹初二与十五月。善男子,是故当知。说如来身与菩萨身。虽同一相而功德异。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金刚不坏身。何等为十。一者不为贪瞋痴所坏。二者不为忿恼疲倦骄慢颠倒见等所坏。三者不为世间八法所坏。四者不为恶趣之苦所坏。五者不为一切苦所坏。六者不为生老死苦所坏。七者不为一切外道他论所坏。八者不为诸魔及魔眷属所坏。九者不为声闻缘觉所坏。十者不为一切欲境所坏。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金刚不坏之身。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为大导师。何等为十。一者得他信许。二者为他所敬。三者善作指引。四者为他依止。五者能为济命。六者善备资粮。七者富有财宝。八者无其止足。九者为作先导。十者善到一切智城。云何是得他信许。乃至善到一切智城。善男子,如海导师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许。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若诸佛若佛之声闻弟子皆悉信许。又善男子,如海导师得婆罗门刹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养。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得一切学无学众。及馀天龙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养。又善男子,如海导师能於旷野险难之中为作指引。令其安隐不生疲倦。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能於生死旷野险难之中。为诸有情指引其道。令知烦恼恶贼之处。使获安隐不生疲倦。又善男子,如海导师为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使令得出旷野险路。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能为诸外道等而作依止。使令得出生死旷野大险恶道。又善男子,如海导师能为王官及馀人众。设以所须作其济命。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能为耽著生死诸有情类。设以方便作其济命。又善男子,如海导师随诸方处若行若住。与诸商众同涉旷野险恶道路期至城邑。是时导师善备资粮令诸商众同出旷野险恶之道。乃至安隐得到城邑。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随欲往诣亲近佛所。欲为摄受广多有情。过大生死险恶道中。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是故菩萨善备福智诸行资粮。又善男子,如海导师欲止诸方富有财宝资生缘具。所谓金银琉璃摩尼珊瑚车渠等宝。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广集一切佛法胜行。又善男子,如海导师於其财宝希取无足。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於圣法财积集无足。又善男子,如海导师与诸商众善为先导。何以故?为主宰故。善增益故。所作胜上故。能以爱语而摄受故。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能为一切有情而作先导。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分位胜上故。为胜主宰故。出实语故。又善男子,如海导师具力能故得到城邑。菩萨大导师亦复如是,具胜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善男子,此等是为菩萨得他信许乃至善到一切智城。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为大导师。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知正道。何等为十。一者善知道路平坦。二者善知道路险恶。三者善知道路安隐。四者知其道善。五者善知道路流润枯涸。六者善知道路处所。七者善知道路之相。八者善知道路正直。九者善知道路诘曲。十者善知道路出要。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善知正道。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能说示无颠倒道。何等为十。一者应以大乘所度有情。即为宣说菩萨道法。不说声闻道法。二者应以声闻乘所度有情。即为宣说声闻道法。不说菩萨道法。三者应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即为宣说一切智法。不说缘觉道法。四者应以缘觉乘法所度有情。即为宣说缘觉道法。不说一切智道。五者著於我执法执诸有情类。如应为说空无我法。不说我及有情寿者养育补特伽罗道法。六者依著二边有情。即为宣说离二边法。不说著二边法。七者散乱有情。即为宣说止观道法。不说散乱之法。八者爱著戏论有情。即为宣说真如道法。不说愚夫爱著戏论之法。九者乐著生死有情。为说涅槃道法。不说生死之法。十者住邪道有情。为说离其过失荆棘之法。不说烦恼荆棘之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能说示无颠倒道。

猜你喜欢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本)·义寂
   第七十則 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胡兰成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佚名
  界论·佚名
  卷第二十四·居顶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本)·智周
  卷三百五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三·志磐
  复李虎居士书·太虚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佚名
  第二卷·圆瑛
  塔铭(附)·本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太虚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诗镜卷十三·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三 明 陆时雍 编 宋第二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以祖父并葬始宁县遂移籍会稽晋孝武时袭封康乐公累迁黄门侍郎时宋公位相国以为从事中郎迁世子左卫率及宋受禅降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 卷二百八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 袁凯 雨雪 雨雪雨雪凄风如刀我行中野而无縕袍我寒我饥谁复我知四无人声但闻熊罴罴欲攫我熊欲夺我我身??进退不可进固难矣退亦安止还望旧乡远隔江

  • 李廌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少以文章谒苏轼,颇受赏识,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后苏轼与范祖禹同荐于朝,未果,遂绝意仕进。谓颖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

  • 序·陈蝶仙

    当欧洲十九世纪中,商战最剧之时,而大陆之东,支那之地,忽有不学无术,恃其天真烂馒之身以出,而与环球诸巨商战者。翳何人?翳何人?其惟我浙之胡雪岩乎!君名光墉,世居浙江,雪岩其号也。由商而宦,保膺道员,以钦赐黄褂入朝。闻虽以一身兼

  • 卷五·王世贞

    ○文臣异途国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进士、乡科、岁贡、选贡而已。其任子及国初贤良方正、人材举荐亦次之。其有不由是途而登大位者,略纪于是:太子少师、赠少师、荣国公姚广孝,左布政使吴印、华克勤,俱以僧。其翰林应奉李愿证

  •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三月。丙辰朔。谕吏部。马叶曾、吴正治、王无咎、曹申吉、李昌祚、胡亶、由翰林官转用。今在外练习有年。俱着内升。  ○谕礼部。国家推恩列爵、加厚亲藩。兼重内壸。理宜考订旧制、锡号貤

  • 第二十节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梁启超

    时加里波的方闻故乡尼士被割于法,愤怒填膺,往往窃叹曰:“不图今在故国,乃反为外国人。”深不满于加富尔(著者按:前第十八节所记加里波的在国会痛骂加富尔及撒王出为调解之事实,在1861年南北意大利全统一之后。前误据他书录入

  • 卷一百二十七·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七宋 赵汝愚 编方域门河议上仁宗论修商胡口    刘 敞臣闻天有时地有势民有力圣王之建功谋事者不与天分时不与地分势不与民分力则功成而事立今朝廷以河决商胡议必塞之臣窃谓过

  • 卷九·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九长洲余萧客撰仪礼上仪礼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孔子壁中得古文礼五十七篇其十七篇与前同而字多异六萟论【山堂考索续集八】士冠礼筮于庙门王彪之以为礼冠自卜日不必以三元也何承天礼论【御

  • 卷十五·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十五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皇极经世书观物篇【此篇论皇帝王伯之治有穷仲尼之道无穷及汉唐秦楚好生好杀之异】孔子赞易自羲农而下【夫子赞述周易自伏羲神农以降】序书自尧舜而下【序尚书

  • 卷七·姚舜牧

    <经部,诗类,重订诗经疑问> 钦定四库全书 重订诗经疑问卷七 明 姚舜牧 撰 小雅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飨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

  • 卷五·佚名

    △如来性品第四之二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與欲已更遮學處第五十三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大衆爲作捨置羯磨.難陀知已向   餘苾芻作如是言我先妄與爾欲.[一]由與欲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 卷之二十五·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五 临济第十五世祖 讳祖先。嗣华藏。 宁宗戊午四年。 临济第十五世卧龙祖嗣宗统(一十四年)。 祖住常州荐福。上堂曰。十五日以前明似镜。十五日以后黑似漆。正当十五日。又且如何。莺迁乔木频频语。

  • 论书表·虞龢

    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书事,搜访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数,编次二王、羊欣等人书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丰富,其中所记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道德经》换鹅、掣笔不脱等遗闻佚事,成为书林佳话,久为传颂。有《法书

  • 续红楼梦·秦子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0卷。秦子忱著。卷首题有“秀水郑师靖”的序和“易水谭溁”的题词。清嘉庆四年(1799)原刊本问世,以后有数种坊刻本。作品内容沿着神、鬼、人3条线索离合引伸,叙述了宝玉、黛玉之间上天入地、寻寻

  • 熹庙谅阴记事·顾炎武

    《熹庙谅阴记事》以编年形式记载自明泰昌元年九月光宗驾崩,明熹宗继位,至该年年底这一时期朝廷中发生的争斗。

  • 八识规矩补注·佚名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