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①,以求知②。于是l饩涨五x矣③,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4),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⑤。执事不以鼓(6),使归即7)君之惠也。臣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0),其谁敢德?”王日:“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11),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2)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13),死且不朽。若不获命(14),而使嗣宗职(15),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16),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17),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②求:索取。知(zhiyTpg);l饩漯漱I子,在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③于是:在这个时候。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4)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⑤馘(gU0):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6)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①即戮(lu):接受杀戮。(8)惩:戒,克制。忿:怨恨。(9)宥(y0U);宽恕,原谅。(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13)宗:宗庙。(1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15)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16)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17)致死:献出生命。

【译文】

晋国人想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换回知。这时l饩漱w经担任晋国的中军副帅,所以楚国人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知回答说:“两国兴兵交战,臣下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您的左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那么感谢我吗?”知莹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臣下没有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您回到晋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知回答说:“臣下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不知道要报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就是敞国国君把我杀了,我死了也不朽。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l饩满Cl饩卤N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事要职,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礼待知,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读解】

知不愧为一代辩才,他选取了一个战无不胜的立足点:国家利益。用国家利益作为盾牌,把楚共三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对手再也无言以对,于无可奈何之中不得不罢手。知的防守几乎达到了最佳境界,无懈可击。

如果完全以为知是灵机一动,随机应变地在玩外交辞令和技巧,并不完全对。他所打的国家利益的牌,既是一种技巧和策略,同时也是合乎情理的真实观念。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从前传统的价值观念已不为人们所信奉,一切注重实№利益,成了普遍的时代潮流。大概除了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之外,很少有人关注现实利益之外的东西。即使祖先、神灵,在很多情况之下也不过是个招牌,一种表面文章,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一切实№利益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作为一个忠臣必须烙守的原则,也是他言行举止的归依。如果连这一点也不顾,那么为臣的基本原则便丧失了。无论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们在实№中或多或少地要追问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性,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总要有一个最终的依托。价值、观念、信仰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人也可以在其中作出选择。但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必须关注的,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国家利益,实№上,他们的个人利益、个人命运,也是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利益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如果抽取了国家利益,们爱国主义就成了空洞的、抽象的精神,实№上是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

国家利益是非常实在的,非常具体的。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应当用自己的实№行动来体现,同样,平民百姓也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因为大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猜你喜欢
  卷四·郑玄
  小问第五十一·管仲
  《公孫龍子注》跋·谢绛
  孟子通卷二·胡炳文
  卷三·赵鹏飞
  卷十七·蔡卞
  卷一百十四·秦蕙田
   序·田骈
  大梵天王劝请品第二十五·佚名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法海观澜卷第四(目录)·智旭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七·佚名
  佛说大净法门经·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八十三    宋 陈起 编李涛蒙泉诗稿 南山 南山思美人也彼美人兮在南山之阳岂不尔思道阻且长彼美人兮在南山之侧我不见兮寤寐思服彼美人兮悠悠我思何以予之琼瑰玉佩 南山三章章四句 登高

  • 拾遗·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拾遗    宋 贺铸 撰古风一首 答僧讷 守讷郑氏子字敏中三代第进士讷亦两至礼部既壮祝髪事师圆照本公庚午十二月相遇于金陵以长篇见投其自叙于此因答之 唐代衣冠高四姓天宗之亚荥阳郑

  • 提要·林同

    (臣)等谨案孝诗一巻宋林同撰同字子真号空斋福清人祖瑑直宝章阁父公遇字养正荫补宁化尉以不忍违亲乞奉祠服阕调户曺不就自营精舎以居扁曰寒斋同其长子也与弟合字子常俱有隠操后元兵至福州抗节死之林希逸鬳斋续集中与其兄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八·佚名

    万历三十年二月甲子朔祭 三皇子 景惠殿以收回祭设赐辅臣○吏部左侍郎曾朝节<锍-釒>辞新命 上优诏不允○荫永嘉大长公主裔孙郭梦兆重庆大长公主玄孙周居经崇德大长公主曾孙杨天佐永淳长公主嫡孙谢<棥心>功各送国

  • 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五十九·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五十九      宋 苏辙 撰刺客列传第三十六专诸者呉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呉也知专诸之能子胥既见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言伐楚欲自为报雠也非能为呉呉王乃止子胥

  • 卷一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八校讐略【四】武英殿校刋二十二史考证【史记至後汉书共一百六十六条】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正义亭亭在牟隂按牟隂汉唐皆无其县汉地理志泰山郡钜平县下云有亭亭山祠牟隂是钜平二字之误又监本

  • 卷十六·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六     宋 杨简 撰大雅一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

  • 卷二十五·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二十五 明 冯复京 撰国风秦一秦谱云秦者陇西谷名于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周孝王封伯翳末孙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曽孙秦仲宣王命作大夫秦仲孙襄公平王初讨西戎以

  • 卷十七·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七大雅三集传说见小雅集说【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熊氏禾曰案小雅集传云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文王大明緜三篇国语皆以为两君

  • 闵公·闵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传】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舟之侨曰:「无德而禄,殃也。殃将

  • 行品第九·佚名

    於是世尊告须菩提言: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从因成就般若波罗蜜。是时诸会菩萨大弟子诸天人意念言: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持辩才说耶是佛威神乎。须菩提知诸菩萨大弟子天人意之所念。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

  • 卷第二·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二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爰洎魏晋。逮于大隋。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鸱蹲鹤立之都。二十有二国。其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八国虽曰各保名器。并皆宣译佛经。能使

  • 鲍明远集·鲍照

    10卷,刘宋鲍照撰,《四库全书》收录此集。《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10卷,而注日梁6卷,然则后人又续增矣。此本为明正德庚午朱应登所刊,云得自都穆家,卷数与《隋志》合。未审即《隋志》旧本否。考其编次,有后人重辑之明验,知非

  • 尸子·尸佼

    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

  • 义府·黄生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二卷,四百零三条。上卷分论群经词语,下卷分论史子集词语,并兼及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古碑文,又疏证南朝梁人陶宏景《冥通记》词义。注重“因声以求义”、

  • 思怜诗·宋应星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

  • 灵芬馆词话·郭麐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