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祐新乐图记卷上

宋阮逸胡瑗撰

律度量衡四图

总叙诏防篇第一

皇上睿敏聪明自天所禀精志典学而大晓雅音景祐中亲制乐章干安等十曲播于乐府用于郊庙皇祐二年秋九月大飨明堂复制乐章成安等十有四曲先诏太常调习钟律奏御日上谓侍臣曰镈钟特磬未协音律宜改制之寻敕太常礼乐官及修制官臣保信臣逸臣昭序及驿召致仕官臣瑗同依详经典歴代制度用上党秬黍制成律吕度量等法物

臣等防奉圣语同详议修制官二十余员论议二年议定然后闻奏闻奏然后修制以成圣朝一代之乐制兼详考太常寺旧镈钟不合古制者凡有七旧特磬不合古制者凡有三谨具于左

一谓旧镈钟形制不合古法【周礼疏云古者应律之钟状如铃而不圜今太常寺镈钟状圜而不如铃】

二谓旧镈钟无钲【周礼钟体有于鼓钲舞凡四今太常寺镈钟无钲不合古法】

三谓旧镈钟隧不在鼓间【周礼鳬氏云于上之攠谓之隧注云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今太常寺镈钟隧在鼓外编钟复无其隧】

四谓旧镈钟柄无甬衡【周礼鳬氏云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注云甬衡二者钟柄也今太常寺镈钟柄如犂錧无甬衡之制】

五谓旧镈钟县柄无旋虫【周礼云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注云旋属钟柄所以县之也谓之旋虫者旋以虫为饰后汉时钟旋有蹲熊盘龙辟邪贾公彦疏云汉法钟旋之上以铜篆作蹲熊及盘龙辟邪今太常寺钟柄但如犂錧侧而县之并无旋虫】六谓旧镈钟口不合古法【周礼注钟长十六者口径十今太常寺钟口或长或短并不合古法】

七谓旧镈钟声不正全失臣民之叙【夫钟声清浊各有臣民之叙今太常寺镈钟自黄钟已上是正声其应钟无射南吕三钟却是倍声形制大于黄钟大吕等钟不唯失臣民之叙且殊不协音律所以圣人诏有司详议修制以改正前代之失】一谓旧特磬无倨句之法【按周礼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注云必先度一矩为句一矩为股而求其则磬之倨句也今太常寺旧特磬并不依周礼倨句之法】二谓旧特磬无镈一股二鼓三之制【周礼磬氏云其镈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今太常寺旧特磬并无长短尺寸之法】

三谓旧特磬太厚多无声韵其声髙下亦不相伦类【按周礼云其声清而远闻则于磬宜今太常寺旧特磬太厚而无声韵非所谓清而逺闲也】

三年五月十九日垂拱殿进呈上可其奏仍俾铸造镈钟特磬遂检防皇祐二年闰十一月五日诏敕谕文彦博等朕闻古者作乐本以荐上帝配祖考三五之盛不相沿袭然必太平始克明备周武受命至成王周公始大合乐以和邦国汉初亦沿旧制武帝时始定太一后土乐诗光武中兴至明帝始改大予之名损益前后以制乐节唐髙祖造邦至太宗时孝孙文收始定钟律明皇方成唐乐是经启善述礼乐重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国初亦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乐太祖患其声髙令和岘减下一律真宗始出圣意大祠用乐随月用律屡加案覈然念乐经乆坠学者罕专歴古研覃亦未完绪如其制作益须切当委中书门下集两制及太常礼乐官将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庙社稷祭享所用登歌宫县当更定夺声律是非按古今调谐中和较议论允适经乆可用垂信不朽使祖宗功徳发无穷神只感格善气来应苟获至当何惮改为尚頼洽闻共图盛节故兹诏示想宜知悉至皇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详议大乐局同修制局等官具新镈钟特磬进呈上御紫宸殿观其制度曰精矣听其声音曰和矣遂降付中书复命枢宻使若讷参知政事适总其事至皇祐五年六月准监总大乐局奏令阮逸胡瑗于修制局同定模铸造钟磬等两宫架遂按周礼及歴代史志立议范金比及乐成考其声音下太常旧乐一律众音之器尽合钟磬其声谐和

皇祐律吕图第二

臣谨按周礼太师职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阳之声【注云黄钟长九寸其实一龠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大吕长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太簇长八寸夹钟长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姑洗长七寸九分寸之一仲吕长六寸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蕤賔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林钟长六寸夷则长五寸七百二十七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南吕长五寸三分寸之一无射长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应钟长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史记律书云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征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前汉书律厯志云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太簇为人统律长八寸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后汉书律厯志云黄钟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大吕十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太簇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四夹钟十四万七千四百五十六姑洗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仲吕十三万一千七十二蕤賔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六林钟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夷则十一万五百九十二南吕十万四千九百七十六无射九万八千三百四应钟九万三千三百一十二已上皆以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法以除十二管之实各得分寸之数

臣逸臣瑗谨详周礼并歴代史书律吕长短之法虽立数之等有三【一谓起于黄钟九寸上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减一如周礼太师职晋书律厯志之类是也二谓以一寸为九分如太史公律数淮南子律法刘焯律分之类是也三谓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为法以除十二管之实数如后汉书律厯志何承天律法之类是也】其分寸之法则一【谓皆以上生益一下生减一而黄钟得九寸林钟得六寸太簇得八寸也】今以古今律数制成中声律十有二管清声律四管图之于左

 

 

右臣逸臣瑗谨按周礼嘉量法并前汉志等计黄钟之管积八百一十分容一千二百黍又以九章圜田算法计之黄钟管每长一分积九分容十三黍三分黍之一空径三分四厘六毫【筭法置九分三分益一得十二分以开方除之得空径之数不尽二毫八丝四忽】仍以度量权衡交相酬验是以声制粗合古法【自隋牛唐田畸辈执守孤学不知律度量衡四者皆起黄钟之管而但以尺律二者校定律吕又执空径三分之説故歴世论议纷纭无所的从今臣等幸縁经史之制黄钟积八百十分之説稍合古制以成圣朝之大典焉】

皇祐黍尺图第三

臣谨按周礼典瑞职云璧羡以起度注云羡不圜之貌葢广径八寸袤一尺前汉书律厯志云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后汉书律厯志云体有长短检以度晋书隋书唐志虽尺之长短有异而其法与前汉志同圣朝天圣令文云诸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注一尺二寸为大尺一尺】十尺为丈

臣逸臣瑗谨详周礼汉志及歴代尺法制成圣朝皇祐黍尺一铜尺一谨图形制于左

 

右臣逸臣瑗所制圣朝乐尺皆禀圣防用上党羊头山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比于太府寺见行布帛尺七寸八分六厘与圣朝铜望臬影表尺符同用九寸裁黄钟之管下太常寺旧乐一律防合太祖皇帝之圣意何哉臣等尝窃观诏敕国初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乐太祖皇帝患其声髙令和岘减下一律以今朝皇祐新定尺律校太常寺旧乐犹髙一律茍非圣人智通神明则何以前圣后圣相去几百年而圣意符同若此哉

皇祐四量图第四

周礼考工记防氏为量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注六斗四升为鬴】前汉书律厯志云量者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后汉书律厯志云物有多少受以量晋书隋书唐制并与周礼前汉志同圣朝天圣令文云诸量以秬黍巾者容一千二百黍为龠合龠为合【今令文误作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注三斗为大斗一斗】十斗为斛

臣逸臣瑗谨详周礼汉志及歴代至圣朝天圣令文量法制成皇祐龠合升斗以今太府寺见行升斗校之二升九合一龠弱得太府寺升一升以二斗九升五合得太府寺斗一斗谨图四量形制于左

 

 

右臣逸臣瑗谨按隋志开皇中以古斗三斗为一斗今以黍斗校之尚少五合未合三斗者葢自隋开皇至圣朝五百余年矣其间制造得无差舛哉

皇祐权衡图第五

周礼玉人云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注驵读为组以组系之因名焉郑司农云以为称锤以起量】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注云以为权故有鼻也】前汉书律厯志云权衡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一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重二十四铢二十四气之象也】十六两为斤【重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隂阳变动之象也】三十斤为钧【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圜而环之令内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注谓为锤之形如环也】后汉书律厯志云量有轻重平以权衡晋书隋书唐制并与前汉志同圣朝天圣令文云诸权衡以秬黍中者以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臣逸臣瑗谨详周礼及歴代至圣朝令文之制定成铢秤一钧秤一石秤一以大府寺见行秤法物校之一斤得太府寺秤七两二十一铢半弱修制所以铜为权以木为衡谨为秤图于左

 

 

右臣逸臣瑗谨按隋志开皇中以古秤二斤为一斤【隋书误作三斤为一斤】则今太府寺十五斤秤乃古一钧之权衡也然今黍秤十六两比太府寺八两尚少三铢半强者亦以年代浸逺而制造有差也

猜你喜欢
  卷第五·董仲舒
  尚贤上第八·墨子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梁启超
  卷二十九·程端学
  第七章 9·辜鸿铭
  伪经传授表第十二下·康有为
  卷七十九·程川
  卷一·张大亨
  春秋长历卷八·陈厚耀
  (四)·钱穆
  卷五百六·佚名
  卷九十九(元魏三藏法师佛陀扇多译)·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五·道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三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崔敦诗·唐圭璋

      敦诗字大雅。生绍兴九年(1139)。与兄敦礼同登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乾道八年(1172),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除翰林权直。又历中书舍人,加侍讲,直学士院。淳熙九年(1182)卒,年四十四。特赠中大夫,有玉堂类稿。   六州   商秋

  • 卷上·梁章钜

    扬州旧联《隐居通议》云:“贾似道镇维扬日,上元张灯,客有摘古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余尝以为,此必药洲廖莹中手笔。唐人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脱脱

        向子諲 陈规 季陵 卢知原 陈桷 李璆 李朴 王庠 王衣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元符三年,以后复辟恩,补假承奉郎,三迁知开封府咸平县。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八·杨仲良

      徽宗皇帝   方田   崇宁三年七月辛卯,宰臣蔡京札子言:『臣等窃以赋调之不平久矣。自开阡陌,使民得以田私相贸易,富者贪于有余,原立价以规利;贫者迫于不足[1],薄移税以速售,故富有跨州轶县,所管者莫非膏腴,而赋调反轻;贫

  • 卷三十四·吴广成

      宋钦宗靖康元年、夏元德八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  金主始朝日,礼毕,方命各国使人入贺。  二月,围杏子堡。  贺正使回,乾顺知金人围汴益急,乘隙围杏子堡。堡在延州平戎寨北,两山对峙,形势险厄。延副总管刘光世据险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钱穆

    《史记 越世家》:“王无疆当楚威王之时,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北破齐于徐州。”而《六国表》楚威王之立,齐威王已死四年。徐州之役,去齐威王已九年,与《越

  • 凡王府官·朱元璋

    长史司 左长史一员(正五品) 右长史一员(正五品) 典簿一员(正九品)审理所 审理正一员(正六品) 审理副一员(正七品)典膳所 典膳正一员(正八品) 典膳副一员(从八品)奉祠所 奉祠正一员(正八品) 奉祠副一员(从八品) 典乐一员(正九品)纪善所 纪

  • 再版自序·张荫麟

    此书再版和初版不同的地方,除多处笔误和刊误的校正,数处小节的增删外,乃是第九至第十一章的添入。第九章的上半作者自觉尚有缺点,却不及修正,读者谅之。初版的校正,幸得柳定生女士及叶文培君的助力,合于此志谢。民国三十一年

  • 大学衍义卷三十二·真德秀

    诚意正心之要戒逸欲沉湎之戒微子【商书篇名】父师【箕子】若曰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沉谓溺于酒酗谓醉而怒】臣按酗酒者受也而箕子乃归之于天盖忠臣不忍斥其君故为无所归咎之辞也泰誓【武王伐纣誓师之辞】今商

  • 四书劄记卷一·杨名时

    礼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杨名时撰大学李文贞公以知止属志学以静安属主敬能虑能得属致知力行知所先后为知本知至此解确不可易脩身二字所包甚濶然其功却已尽于诚意中到此只是检防身与人接处使所施之情得其当耳观后传以亲爱

  • 还·佚名

    ——赞美男子汉【原文】子之还兮①,遭我乎狱之间兮②。并驱从两肩兮③,揖我谓我儇兮④。子之茂兮⑤,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6),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7),遭我乎峱之阳兮(8)。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

  • 卷十·杨复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图卷十      宋 杨复 撰觐礼第十【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疏曰案曲礼下云天子当扆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

  • 佛说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广严城。与大比丘众舍利子等五百人俱。复有慈氏等大菩萨众。恭敬围绕敷座而坐。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贤。从座而起诣世尊前。偏袒右肩右膝著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六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六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大品被加等者。凡言加者加于可加。以须菩提空与般若空相应相似。是故佛加令其说空。般若是智故亦加身子。所以但加此二人也。故云欲以大空并小空等。以般若中盛明此

  • 卷第四十七·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七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七世天童华禅师法嗣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福州郑氏子。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颖悟。出家不

  •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佚名

    二卷,刘宋释翔公译。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与大般若第八会同。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序品第一之别译。此中之咒为流通十小咒中之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