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朱子曰:“静是就心上言,安是就身上言。静安颇相似,安盖深于静也。”今按:是心静了,还求能身安,则身之安更进于心之静。何得谓宋儒重言心,轻言身。理学家语语必归落到实际人生上,亦岂空作哲理高论,便算能事已尽。
又曰:“公但能守得块然黑底虚静,不曾守得那白底虚静,须将那黑底打成个白底,使其中东西南北玲珑透彻,虚明显敞,如此方是虚静。若但守得黑底虚静何用。”今按:朱子此处分别黑的虚静与白的虚静,可谓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道家好言虚静,庄子书中并屡引颜渊为说。周濂溪言,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颜子之学,先有外面一套规模。庄老道家亦不得谓其非有外面一套规模,则其言虚静亦应是白底非黑底。孔门四子言志,孔子有吾与点也之叹。亦因三子志于外,而曾点则有一番虚静之意。但曾点心中决不能如颜子般白。宋明儒中亦多重视与点一叹者,不先存黑白之辨,则终有病。西方人绝少言虚静,此亦中西文化一相异。
又曰:“定静安,是未有事时胸次洒然。虑是正与事接处对同勘合也。”今按:西方人只注意与事接处,事后乃觅一段休闲娱乐时间。然仍与事接,特转换一对象耳。不似中国人要一胸次洒然时。
又曰:“定静安虑得五字,是功效次第,不是工夫节目。定静安三字须分节次,其实知止后皆容易进。能虑能得最是难进处。多是至安处住了。能虑去能得地位虽甚近,然只是难进。挽弓到临满时,分外难开。”今按:近人好言进步,实是要先知止,始能进。否则今日进了,若见为昨日之未进,即是退。明日进了,又见为今日之未进,仍是退。岂不永求未来之进步即见为以往之退步,进退漫无标准而永无止境乎。又功效与工夫不同。朱子又说:“工夫全在知止,能字盖滔滔而去,自然如此者。”又说:“知止只是先知得事理如此。”今按:此处却是中国文化传统义利一大辨所在。所谓事理,乃指其事该如此。所谓得,乃指此事达到该如此地位,亦即所谓义。非是其事要达到我所欲的地位,此则为利。为父当知止于慈,为子当知止于孝。知一止处,自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而后能得。所得仍是此慈孝止处。而对如何慈如何孝的功效次第,则逐步有进了。此与近代西方科学进步的观念大不同。
猜你喜欢 非儒上第三十八(阙)·墨子 慎大览第三·吕不韦 泾野子内篇卷十六·吕柟 乡党第十·孔子 卷三十五·陈经 尚书句解卷六·朱祖义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卷四十一·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四·瞿汝稷 佛说心明经一卷·佚名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一·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六·佚名 荣枯一如·佚名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