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六十六

日本山井鼎

物观 撰

春秋左传注疏第十四

僖公十五年

考异足利本传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于作于宋板永懐堂同注宣三年传曰三作二永懐堂同为是 得囚谓幸言必败谓作为宋板永懐堂同 反首乱头发下垂也发下有反字 亦所以杜絶令不得通外内杜作抗永懐堂同 自曰上天降灾此凡四十七字检古文皆无晁杜注亦不得有有是后人加也谨按自曰上天以下释文混入于注当细书也元文无自字曰上天降灾五字大书又按四十七字作四十二字为是 若将晋侯入则夫人或自杀永懐堂若作君 神道助教惟此为深惟作唯宋永同释文邳满悲反【二叶】元文满作蒲驷音士【六叶】士作四 偾扶粉反【同上】偾作愤 愤方问

反【同上】愤作偾 防满末反【七叶】满作蒲 免音问又作才音同【八叶】正误才当作絻元文上作絻下作免 丧息浪反后同【十叶】后下有注字 车防着复音服是车下伏兔【十三叶】兔作菟 数色主反【十五叶】数下有音字 舍字又反音舍【十七叶】正误当作舍如字又音舍 蛾一音五和反【同上】和作何疏此仍为礼也【一叶右八行】宋板为作非 皆马迁之妄也【三叶左三行】也作耳 传称许君焦瑕葢是其二【四叶右五行】葢下有焦瑕二字 俗本作屦者履是在足之服【八叶左四行】谨按履恐屦误 不当舍此而往彼也【九叶右一行】往作注 上爻与二其位相值【十二叶右五行】二作三筮从后而知【十五叶左八行】筮作筮

补遗宋板注则九月则作周足利本同释文构本又作讲【十四叶】上作讲下作构 舍字又反音舍【十七叶】作舍如字又音舍疏晋侯生获【二叶左八行】宋板生作称 晋献公婆于贾【三叶右八行】婆作娶 象木闻【五叶左三行】木作未 下文【十二叶右八行】文作又 后如有【左三行】如作始 后脱之弧【十四叶右五行】脱作説 卜以用【十五叶左三行】以作之

僖公十六年

考异足利本注鲁丧齐乱宋襄公不终无公字释文与音预敛力验反公与小敛本亦公与敛【十九叶】元文作公与音预敛力验反本亦作公与小敛谨按今本见文妄改元文又脱作字于义不通 见贤徧反【二十叶】徧作遍

僖公十七年

考异足利本注乙亥十月八日无十字宋板永懐堂同释文妻七许反下同【二十三叶】正误许当作计 招上遥反【二十四叶】元文上作之 少计照反【同上】正误计当作诗 为于伪反【二十五叶】作为长丁丈反谨按据为长字而误补遗释文妻七许反【二十三叶】许作计宋板同 少计照反【二十四叶】计作诗宋板同疏雍宜【二十五叶右四行】宋板宜作官

僖公十八年

考异足利本传而从师于訾娄从作后永懐堂同谨按诸注疏本及林直解皆同崇祯本

补遗宋板疏今君臣【二十六叶右四行】今作令

僖公十九年

考异足利本注东夷皆社祀之祀作祠谨按嘉万崇祯本为同耳按释文作祠为是释文【二十九叶】补脱东径音经谨按当在属朱欲反下今本作东经故省之

补遗释文嫡或作适丁歴反【三十一叶】作适妻丁歴反本或作嫡 溃戸外反【三十二叶】外作内疏汉书之倒【三十叶右一行】宋板倒作例 是以用【左五行】以作不

僖公二十年

释文暮本亦作音暮【三十四叶】元文作莫音暮本亦作暮疏言新有故在【三十二叶左一行】宋板在作木正嘉同

僖公二十一年

考异宋板传任宿须句上有圈释文向本亦作向许亮反【三十六叶】元文作向许亮反本亦作向 羲本或作戏许宜反【三十七叶】作伏戏许宜反本或作牺又作羲疏文七年公防诸侯及大夫【三十六叶右一行】正误及当作晋

补遗宋板疏诸侯及大夫【三十六叶右一行】及作晋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六十六

猜你喜欢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晏婴
  三式 第十七·王符
  ●翼善鉴第九(十九案)·徐谦
  迩言卷六·刘炎
  第三十二章·王夫之
  卷三十一·朱熹
  卷四十七·程川
  卷五十八·顺治
  (十八)朱子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省察·钱穆
  司巫/神仕·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五·瞿汝稷
  甲二 正宗分——乙一 显一乘境·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二十·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杜行顗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留元崇·唐圭璋

      元崇字积翁,泉州人。宝庆中、充广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又曾知连州。   菩萨蛮   江头日落孤帆起。归心拍拍东流水。山远不知名。为谁迢递青。   危桥来处路。尚带潇湘雨。楚尾与吴头。一生离别愁。

  • 第二十九出 天变(中吕调萧豪韵)·丁耀亢

    (外鸣鼓角,众扮马、赵、温、岳四将舞上)水火风雷不可当,全凭善恶定兴亡。爱民惜命真天子,降福兴灾有玉皇。俺乃马、赵、温、岳四帅,今奉玉帝敕旨,钦差北极玄武帝君,往大明国考察善恶,只得在此伺候。(末扮真武披发

  • 秦妇吟译文及注释·韦庄

    译文中和癸卯年春三月,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像很悲哀的样子。我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

  • 列传第十八 长孙俭 长孙绍远 弟澄 兄子兕 斛斯征·令狐德棻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

  •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张廷玉

        马世奇 吴麟征 周凤翔 刘理顺 汪伟 吴甘来 王章 陈良谟 陈纯德 申佳允 成德 许直 金铉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祖濂,进士,桂林知府。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柯劭忞

      陈思济 梁贞 申屠致远 雷膺 徐毅 滕安上 萧泰登 张完 权秉忠王兴祖 黄肯播   陈思济,字济民,睢州柘城人。幼读书,即知大义。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廉希宪等行中书省于陕西,命思济佐之。中统三年,召希宪入

  • 卷之三百七十九·佚名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一月。丁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外记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奎顺、电悉。西甯四面受敌。着督同邓增、设法固守。现在董福祥已入河州。军声大振。撒

  • 曾肇传·脱脱

    曾肇,字子开,考取进士后,调任黄岩县主簿,被推荐任郑州教授,升任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有关文献残缺不全,先辈儒生各人都凭想象,无法核实。曾肇在职期间,纠正了前辈的不少错误。亲

  • 朱纨传·张廷玉

    朱纨,字子纯,长洲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封官景州知州,调到开州。嘉靖年初期,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历四川兵备副使。与副总兵何卿共同平定深沟诸砦番。五迁到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五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第二年

  • 卷十六上·沈枢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十六上    宋 沈枢 撰明哲门 汉高祖不宿柏人 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寇於东垣过柏人贯高等壁人於厠中欲以要高祖高祖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高祖曰柏人者迫於人也遂不宿而去 穆生以

  • 布连斯奇界约·佚名

    中国政府为划定疆界事,特遣多罗郡王、和硕额驸策凌,内大臣、伯四格,兵部侍郎图理琛等会同俄国特遣全权大臣内廷大臣伯爵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商订如左:北自恰克图河流之俄国卡伦房屋,南迄鄂尔怀图山顶之中国卡伦鄂博,此卡伦房

  • 第35章·老子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1)。往而不害,安平泰(2)。乐与饵,过客止(3)。道之出言(4),淡兮其无味(5)。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6)。【题解】此章是老子对“道”的歌颂。“道”虽看不见,听不着,说不出,却

  • 序·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序 昔者孔子之教天下道不外乎六经而礼乐为王者之事当世必皆各有成书如周礼仪礼之类不容以意为之损益其所手定惟易书诗春秋四者易衍十翼春秋修旧史皆述也而有作焉若书诗第以弃取见义而已易春秋之为书一明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五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五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一三结乃至九十八使。尽是佛经。唯除五结九十八使。此非佛经。此章中应除此二论。曾闻尊者瞿沙作如是说。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十书记宏道编书问寄云居颛大师曩闻法驾南来不胜忻慰竟以病缘未获亲炙慈光至今抱歉无已展读尊录真行解圆融末世法柱也羡企羡企不肖以薄福下愚入山随例秪知樵锄糊口禅

  • 得心集医案·谢星焕

    医案。清谢星焕撰。六卷。星焕有《谢映庐医案》 已著录。本书系谢氏遗著,经其次子谢杏园搜集整理,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分伤寒、中风、头痛、虚寒、内伤、痿证、痫厥、便秘、癃闭、吐泻、风火、痰饮、疟症、肿胀

  • 北征录·金幼孜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八年(1410),成祖北征阿鲁台,幼孜扈从出塞。自二月十日出征,至七月十六日回京,于行军途中据鞍起草。详记成祖言行与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气候、见闻,实为随军日记。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斗争以

  • 尚书考异·梅鷟

    五卷。明梅鷟撰。《尚书》有今、古文之分,由汉儒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系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而成,因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自壁中得《尚书》四十五篇,系用古文字书写而成,因称古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