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八)朱子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省察

以上两章,略述朱子论敬论静。宋明理学家言心地修养,主要即在此两字。此下当续述朱子论心地修养工夫之其他方面,首当略述其论心之已发未发与涵养察识工夫者。

自伊川有《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之说,杨龟山以下至李延平,相传以默坐澄心,观喜怒哀乐未发以前气象为宗旨。朱子从学延平,乃自始即于其默坐澄心之教不加深契。及延平卒后,朱子追寻师说,有孤负教育之意,每一念此,未尝不愧汗沾衣之语。而伊川又有凡心皆属已发之说,湖湘学者从之,遂主先察识,后涵养,与龟山延平一脉适处相反地位,朱子因又亲赴长沙,与张南轩讨论两月而归,又继之以书问往返。最先朱子折从南轩,亦主人心大体莫非已发,于延平默坐澄心以观大本之教显又放弃。但此下屡经转变,始主已发未发,兼顾交修,融会湖湘与道南之两派,而自创新义,乃曰恨不得奉而质之李氏之门,然以先生所已言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或不远矣。此乃朱子斡旋师门之自信语。朱子汇集其与南轩往复诸书,合为一编,称之曰《中和旧说》。此诸书,虽为未臻定论前之意见,然其以工夫证验本体,剖析精微,悟解亲切,玩研心体,指陈其亲证实体之经过,曲折详明。此下理学诸儒,对此诸书,皆甚重视。因其于辨认心体工夫上指示绵密,可供寻索。惟此处不再重述,此下乃其获得结论后之所云。

朱子有《与湖南诸公论中和书》,大意谓:

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喜怒哀乐之情发焉,而心之用可见。以其无不中节,无所乖戾,故谓之和。然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但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而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

至是始确然提出程门敬字,奉为修养要法,以为持敬之功,贯通乎动静之际,而曰:

静中之动,非敬孰能形之。动中之静,非敬孰能察之。

又曰:

未发之前是敬,固已立乎存养之实。已发之际是敬,又常行于省察之间。

乃以一敬字双绾已发未发涵养省察而求工夫之一贯。至于先涵养后省察之意,亦已于上引文中见之。

但《中庸》原文,明指喜怒哀乐之已发与未发,今所讨论,则已越出乎喜怒哀乐之外,而直指心体以为言。伊川又说,才说知觉便是动。朱子云:

此恐说得太过。若云知个甚底,觉个甚底。如知得寒,觉得煖,便是知觉一个物事。今未曾知觉甚事,但有知觉在,何妨其为静。不成静坐只是瞌睡。

知觉乃是心体,有个知觉,但非知觉了什么,此乃心体未发时,只可谓之静中有动,不可谓才说知觉便是动,则又将成为心无未发。

朱子又一条云:

未发之前,须常恁地醒,不是瞑然不省。若瞑然不省,成什么大本。问:常醒便是知觉否?

曰:固是知觉。知觉固是动否?曰:固是动。然知觉虽是动,不害其为未发,若喜怒哀乐则又别。

此条与上条不同。上条云有知觉何妨其为静,此条云知觉固是动。然此差异,无关宏旨,其谓心有知觉,仍属未发则一。然则如何乃可以谓之已发?伊川又云:才思即是已发。朱子于此甚加赞许,谓此意已极精微,说到未发界至十分尽头。因曰:

心之有知,与耳之有闻,目之有见,为一等时节,虽未发而未尝无。心之有思,与耳之有听,目之有视,为一等时节,一有此则不得为未发。

此等分别,显已越出《中庸》原书本旨甚远。凡宋代理学家辨认心体,不得不谓乃是受了唐代禅宗之影响。伊川《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之语,亦可谓是从禅学转来。但谓理学受禅宗影响则可,谓理学即是禅学则大不可。此下再当论及朱子辟禅语,乃可明白到此两者间之区别。

猜你喜欢
  诚明篇第六·张载
  卷三十四·湛若水
  孟子集编卷十 ·真德秀
  读四书丛说卷一·许谦
  卷六十四·程川
  卷八·吴澄
  卷一百九·秦蕙田
  序·傅恒
  没有勇气不行·梁漱溟
  不退转品第十一·佚名
  卷三百二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七·玄奘
  中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关于弥勒道场之谈话·太虚
  卷第四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八格言·梁章钜

    章钜少承庭训,先资政公每作书,必为章钜讲明其义。尝自署书室曰“四勿斋”,谓“无益之念勿起,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言勿说,无益之物勿食”也。每为人书楹帖,必用格言。谓章钜曰:“人来乞书而不以格言

  • ◆王总管翰(友石山人遗稿)·顾嗣立

    翰字用文,灵武人。先世本齐人,没于西夏。元初,赐姓唐兀氏。从下江淮,以领兵千户镇庐州,家焉。翰初名那木罕,年十六,领所部有能名。省府交荐,除庐州路治中,改福州路,寻以同知升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二县。擢江西福建行省郎中。平

  • 第十回 孟丽君花烛潜逃·陈端生

    第十回孟丽君花烛潜逃陈寅恪评:端生再生缘之文如此,则平日之诗文亦非凡俗,可以推见。惜其所著绘影阁集,无一字遗传。(编者按:以下省略)至于绘影阁之取名,自与“绘影绘声”之成语有关,而长生之集名绘声阁,即从其姊之集名而来,固

  • 卷八十五·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八十五 宋 陆游 撰 子虡当以十月离淝上喜而有作 十月霜侵客子衣片帆讣以发淮淝山林独往我何敢州县徒劳儿未非传舍方寒索调护里门终日待来归解装且共灯前语万事真当付一欷 病来 抱疴虽可验

  • 卷四百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五 陈崇德 别张朝昇太学 朝发金陵道暮泛龙江潮驰心在桑梓宁辞归路遥送客星初散离人酒半消秋风起天末秋月明通宵俯仰吟怀壮逸兴何飘飘念子青云器高

  •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赵尔巽

      杨名时 黄叔琳子登贤 方苞 王兰生留保 胡煦 魏廷珍任兰枝 蔡世远 沈近思 雷鋐   杨名时,字宾实,江南江阴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李光地为考官,深器之,从受经学。散馆,授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用光地荐也。

  • 卷一百二十五 寶元二年(己卯,1039)·李焘

      起仁宗寶元二年十一月盡是年閏十二月   十一月戊子朔,出內庫真珠估緡錢三十萬,賜三司。上諭輔臣曰:「此無用之物,既不欲捐棄,不若散之民間,收其直助糴邊儲,亦可少紓吾民之斂也。」   刑部郎中、直集賢院王皞上唐餘錄

  • 卷上·江休复

    山谷《茶磨铭》云:“楚云散尽,燕山雪飞,江湖归梦,从此祛机。”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尺籍得此名邪?狄青自延安入枢府,西府迓之,累日不至,问一路人,不知乃狄子也。既云未至,因谩骂曰:“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 查序·沈起

    向读觉庵存稿,拟辑年谱,自恨才疏学浅,无从起手,盖世稍远而年湮矣。至东山老人,国初名最着,家乘竟一传之不存,岂因革之际有所隐讳欤?然并无所为隐讳也。公开我族之文运,衣被一时者泽甚深长,著作富而传者绝少失,今不采葺,后渐散失,讵

  • 提要·裴骃

    【臣】等谨案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宋裴骃撰骃字龙驹河东闻喜人官至中郎外兵曹参军事迹附见宋书裴松之传骃以徐广音义麤有发明殊恨省畧乃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所引证多先儒旧説张守节正义尝备述所引

  • 阮卓传·姚思廉

    阮卓,陈留尉氏人。祖父阮诠,是梁散骑侍郎。父亲阮问道,是梁宁远岳陽王府记室参军。阮卓年少聪明,立志研读经书史籍,擅长谈论,尤其擅长五言诗。性情至孝,其父随岳陽王出镇江州,染病去世,阮卓那年才十五岁,亲自从都城奔赴江州,水汤

  • 卷一百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

  •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司马迁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於古之卫君。【集解】:文颖曰:“六国时,卫但称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索隐】:按:庄者,严也,谓严威也。按:自汉明帝讳庄,故已後“庄”皆云“严”。孝景

  • 春秋集传辨疑凡例·陆淳

      集传取舎三传之义可入条例者于纂例诸篇言之备矣其有随文解释非例可举者恐有疑难故纂啖赵之説着辩疑有三传繁文可以例包者则但举例如后不复繁释学者将览辩疑宜先观纂例取舍义及此巻首诸凡之意  凡三传叙事有先后

  • 卷四十三·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三学一小学程子曰古人虽胎教与保傅之教犹胜今日庠序乡党之教古人自防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日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销铄更

  • 卷上·王应电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图说卷上明 王应电 撰九州分星      八风 十二风职方氏九州图    大明一统图六官?掌王躳后宫王朝士庶子 六官咸统百官府畿内外六官分治鄕遂都鄙侯国 六官【赋式 任地 委积质剂 旗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下·道宣

      读诵篇第八 正纪十四人 附见七人。   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传一。   魏益州五层寺释法建传二。   益州招提寺释慧恭传三。   眉州隆山鼎鼻山释法泰传四。   唐终南山蓝谷悟真寺释慧超传五。   

  •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佚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时期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该书为中医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 至两汉又略有增损改易。全书共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