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章

章句云“夫岂有所倚著于物”,一“物”字,定何所指,小注中自有两说:其云“为仁繇己而繇人乎哉”,则是物者,与己对者也;其云“不靠心力去思勉”,则是物者,事也。两说似乎难通。乃孟子曰“物交物”,则外物与己耳目之力而皆谓之物,盖形器以下之统称也。 

本文三句之中,理事异致,各有其倚,则各有其不倚。所云“倚”者,统词也。凡其所倚,即谓之物。则章句所云物者,亦统词也。 

以“经纶天下之大经”言之,则其所不倚者,不倚于外物,而非不倚于心力之谓。所以然者,人伦之事,以人相与为伦而道立焉,则不特尽之于己,而必有以动乎物也。尽乎己者,己之可恃也。动乎物者,疑非己之可恃也:自非天下之至诚,则倚父之慈而亲始可顺,倚君之仁而上以易获。其修之于己者既然,则以立天下之教,亦但可为处顺者之所可率繇,而处变则已异致。唯夫天下之至诚,“肫肫其仁”,极至而无不可通,则虽如舜之父、文王之君,而我所以事之者,一无不可与天下共见而共繇之,初不倚君父之易顺易获而相得以章也。乃若心力之必尽,则如舜,如文,其为怨慕,为竭力,为小心,为服事,则固同于困勉者之笃行,非不思不勉而无待于心力。此以知:以物为外物而云“不繇人”者,为“大经”言也。 

至于“立天下之大本”,则初无所因于人,即欲倚之而固不得。特其“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之卓然,有以存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斯至诚之“渊渊其渊”者,涵天下万事万物之节于静深之地,不但学问之事无所藉于耳目,而警觉之几亦无所资于省察。理以不妄而存,而非择理以固执;欲以从心而不逾,而非执理以拒欲。未有所喜乐,而天下之待喜待乐者受益焉;未有所怒哀,而天下之待怒待哀者听裁焉。要皆藏密以立道义之门,而择执之心力不与焉。此“不靠心力”之说,为“大本”言也。 

若夫“知天地之化育”,则至诚之“浩浩其天”者:其心之正,即天地之心;其气之顺,即万物之气;于其所必化而知其化,于其所必育而知其育;不但非恃心力以推测,而亦不如介然通天地之情、介然知万物之感者,倚天地之所著见、万物之所往来者以为知之之迳。此如仁恕之分:恕有推有譬,而即倚于情;仁之欲立欲达,无所倚于感也。知化之事,其为用最密,而所摄最大,则其有倚、无倚之分,为际尤微。此朱子所云“自知得饱,何用靠他物去”。此“物”字之义,又即以天地制化育之理、万物受化育之迹而言也,则不但不以对己之物为物,并不但以在己之耳目心力为言矣。 

经纶,有迹者也;立本,有主者也;知化,则无闲如字者也。其见功愈微,则其所倚者愈微,而其所谓物者益愈细。乃在立本之所谓物,以性为主,而以形为客;知化之所谓物,则凝于我之诚为主,而诚之察于天地万物与我相为动者为客。则在立本而言物者,专于己之中;在知化而言物者,通于己之外:此又以翕辟而分表里也。 

勉斋“不思不勉”之说,亦止可为立本言,而不能通于经纶、知化,合朱子所言而后尽其旨。均云“倚”,均云“物”,同中之异不明,欲以一语煞尽之,鲜不泥矣。 

既云“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又云“其渊其天,非特如之而已”,则似至诚之德非至圣所能比拟。潜室、双峰苦执此语,强为分析,如梦中争梦,析空立界,徒费口舌。 

乃朱子又谓“外人观其表,但见其如天如渊;至诚所以为德,自家里面真是其天其渊 ”,虽小异前说,终是捕风捉影。上章云“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系之“时出之”上,则固自其足出未出者言之。章句固曰“五者之德充积于中”,则亦自家里面之独喻者,而非外人之所能见,可知已。 

东阳迷谬执泥,乃谓“圣人见得圣人真是天、真是渊,众人见其如天如渊”,似此戏论,尤为可恶。楞严经言比丘入定,邻僧窥之,唯见水而不见人。如此,方是圣人见圣人真是天渊之的实证据,不然则亦如之而已尔。圣德既不易知,而又撮弄字影,横生亿计,其妄更无瘳矣! 

如实思之,言“如”、言“其”,果有别耶?前章所云“如天”、“如渊”之天渊,兼德与形体而言。天者青霄之谓也,渊者深泽之谓也,指天渊之形体以拟其德之相肖也。此云“其渊”、“其天”之天渊,则以德言耳。化育之广大即谓之天,有本之静深即谓之渊,非指青霄深泽而为言也。前章云“溥博”,即此“其天”者也;云“渊泉”,即此“其渊” 者也。此所云“渊渊”,即“如渊”之谓也;“浩浩”,即“如天”之谓也。是词有一顺一逆之别,而文义一也。 

非“聪明圣知达天德者”,但不知其经纶、立本、知化之统于诚以敦化;而经纶之笃厚、立本之静深、知化之广大,即不谓尽人知之,而亦弗待于至圣。凡有血气者之尊亲,亦但于其见而敬之、言而信之、行而说之。至于足以有临、足以容、执、敬、别之德,充积在中,溥博渊泉,与天渊合撰者,自非至圣之自知,亦孰能知之? 

朱子煞认三“其”字,其说本于游氏。游氏之言,多所支离,或借迳佛、老以侈高明,朱子固尝屡辟之矣。至此,复喜其新奇而曲从之,则已浸淫于释氏。而不知释氏所谓理事一相,地、水、火、风皆从如来藏中随影出现,正“自家里面真是天渊”之旨。若圣人之教,理一分殊,天自天也,渊自渊也,至诚自至诚也,岂能于如渊如天之上,更有其渊其天、当体无别之一境哉? 

广平以上章为至圣之德,此为至诚之道,语本有病,必得朱子“诚即所以为德”一语以挽救之,而后说亦可通。使其不然,则“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可不谓之德而谓之道乎?经纶、立本、知化,道之大者也。乃唯天下至诚为能之,则非备三者之乃为至诚,而至诚之能为三者。故曰“诚即所以为德”,德大以敦化而道乃大也。 

上章因圣而推其藏,故五德必显,然至于言及“时出”,则亦道矣。盖言圣则已属道,有临而容、执、敬、别,皆道也。故推其“足以”者有川流之德,以原本其道之咸具于德也。 

此章之言道者,唯大经、大本、化育,则道也;所以经纶之、立之、知之者,固德也。肫肫、渊渊、浩浩之无倚者,皆以状其德矣。盖言诚则已属德,仁也、渊也、天也,皆其德也。故推其所为显见于天下者,而莫非道之大也。 

以此言之,则广平道、德之分,亦无当于大义,而可以不立矣。是以朱子虽取其说,而必曰“非二”以救正之。乃朱子之自为释也,则固曰“承上章而言‘大德敦化’”,又已明其言德而非言道矣。 

然其所为存游氏之论者,则以末一节,或执郑康成之说,将疑夫至诚、至圣之为两人;故必分别大经、大本、化育之为道,而聪明睿知、仁义礼知之为德,固有不妄、达以一诚者之为大德;有其大德而圣德乃全,有其圣德而至诚之所以能体夫大道之蕴奥可得而知,诚则明,明而后诚无不至也。故朱子曰“此非二物”,又云“此不是两人事”,其以言至圣之躬体而自喻之,固已明矣。 

然朱子于此,则已多费转折,而启后人之疑。是其为疵,不在存游氏瓜分道、德之说,而在轻用康成“唯圣知圣”之肤解。康成之于礼,其得当者不少,而语及道、德之际,则岂彼所能知者哉?因仍文句,而曰“唯圣知圣”,则其训诂之事毕矣。朱子轻用其说,而又曲为斡旋之,则胡不直以经纶、立本、知化为圣人之化,而以至诚之不待有倚而自肫肫、渊渊、浩浩者为敦化之德之为安乎? 

惟无倚之仁、无倚之渊、无倚之天,肫肫、渊渊而浩浩,故根本盛大而出不穷,而大德之所显所藏,极为深厚,自非躬备小德者不足以知之。唯其有之,乃能知之。因有其敦化者,而后川流不息;既极乎川流之盛,自有以喻其化之所自敦矣。如此,则岂不晓了串彻,有以尽夫中庸之条贯而不爽。 

夫章句之支节,何居乎又存康成之言以为疑府,而复假广平之说以理乱丝耶?郑说汰,则游说亦可不留矣。至有吮康成之余沈,如新安所云“知尧、舜唯孔子”者,则适足以供一哂而已。 

猜你喜欢
  卷二·杨士勋
  □□第六十(阙)·墨子
  提要·马永卿
  卷六五·邱濬
  第十五章 35·辜鸿铭
  卷十一·毛奇龄
  卷四·吴廷华
  卷二十·姜炳璋
  卷三百八十九·佚名
  阿速达经正文·佚名
  原序·晁迥
  第二卷·僧祐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上·佚名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751_1 【早春左省寓直】徐铉   旭景鸾台上,微云象阙间。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   远籁飞箫管,零冰响珮环。终军年二十,默坐叩玄关。   卷751_2 【寒食宿陈公塘上】徐铉   垂杨界官道,茅屋倚高坡。

  •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

  • 卷七十三·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十三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周 镳【一首】镳字仲驭金坛人崇祯戊辰进士南京礼部员外郎为阮大铖所杀有十四哀诗孝子魏君学洢有鸟栖中林夜半巢忽覆两羽既倾折遗雏宁复鷇嗟哉魏公子痛父无能救乞食向长

  • 广陵诗钞·吴之振

    王令寒林石屏虢山之远数千里,虢石之重难将持。舟车虢来每苦重,釜盎尚弃不肯携。苟非世尚且奇怪,孰肯甚远载以来。何况虢人自珍秘,得一不换千琼瑰。流传中州盛称尚,主以诧客客见祈。世人贱真珍贵假,见者喜色留肤皮。强材美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一年春正月甲申朔 上不御殿命成国公朱希忠代行拜 天礼于玄极宝殿文武群臣及四夷贡使诣奉天门行五拜叩头礼 免百官宴赐莭钱钞○乙酉顺天府官进春 上不御命司礼监捧入○丙戌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彭城

  •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佚名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九月初六日,往征明国锦州一带和硕豫亲王,遣纳穆、苏巴、赖赛,携自锦州城逃出汉人门二前来报信。是日,恩特木率八家各一人,往迎前去鄂木布楚虎尔处贸易之胡来色、诺木图二人。是日,拜赛自鄂木布楚虎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杜祁公衍墓志铭欧阳修故太子太师致仕祁国公赠司徒兼侍中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先本出于尧之后厯三代常为诸侯后徙其封于杜而子孙散适他国者以杜为氏自杜赫为秦将军后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

  • 宋白传·脱脱

    宋白字太素,河北大名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善做文章了。他常游历于..、杜之地,曾借宿于张琼家,张琼乃一武将,他钦佩宋白的才华,所以对宋白招待得十分周到。宋白性情豪爽刚直,崇尚气节,注重友情,在词坛上颇有名声。建隆二年(961

  • 卷二百七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七上 朱批史贻直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二十日吏部左侍郎仍兼管户部侍郎事【臣】史贻直谨 奏【臣】奉 旨差往福建审理乔学尹及禅济布等案又面

  • 卷一百三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一 朱批宋可进奏摺 雍正三年三月初一日署陕西凉州总兵官【臣】宋可进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臣】於雍正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据【臣】子新补 河南开封府都司宋爱在京蒙 皇上颁赐【臣】 御

  • 卷第九十九·佚名

    军职五殿帅王守斌罢军职移镇加恩制天圣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门下。师帅之臣。心膂攸属。寄深宿卫。则留制八屯。礼缛优贤。则往厘十乘。式示均劳之旨。爰稽易地之文。用奖老成。载颁渥命。忠果雄勇宣力翊戴功臣、殿前都指

  • 第二十章 因果·佚名

    高忠宪《家训》道:&ldquo;除妻妾之外,都是不属于自己的女色。奸淫他人妻女,妻女被人奸淫,短命损福,祸及子孙,都有明显的报应。少年人应当竭力保守清操,看身体如白玉,一失足就粉碎;看此事如毒药,一入口即丧命。坚忍一时,受用终

  • 三十三  小取·墨子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

  • 辨方便與僧制·欧阳竟无

    不畏聖言,天下無是非,當前之糾謬不能,遂亦無希望于後日,而教之危險何可勝言?漸既非比丘,亦未從政,又不與聞近時法事。然數十年讀書,是非則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陳于當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現在者,必將有救于未來。世尊之遺囑雲何?淪胥之

  • 摩诃萨品第十五·佚名

    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亦当复说所以为摩诃萨者何。佛告舍利弗便说。舍利弗言:菩萨於诸妄见悉断是故名为摩诃萨。何谓诸见妄见。吾我见有人见及众生见有断见有常见有见无见五阴见十八性见十二衰见有谛见十二因缘见有三十七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一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一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者。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

  • 苏城舞会·巴尔扎克

    《苏镇舞会》发表于七月革命前夕的1829年,尚属巴尔扎克的试笔之作。作品描述了一个贵族小姐的不幸的婚姻。她由于贵族经济的衰败和封建门阀观念的日趋破灭的影响,导至婚姻的悲哀。作者形象地刻画了复辟时期贵族的尴尬地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元照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