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论语

卷一 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音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音洛]乎?人不知而不愠[纡问切],不亦君子乎?(子,孔子也。同门曰朋。学说,文觉也。习者,习熟其所学。时习,言无时而不习也。愠,怒也。)

学者,觉其所固有而已,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心本无体,虚明无所不照。为物所诱,为意所蔽,为情所纵,而昭昭者昏昏矣。是故贵于觉也。不觉则何以习?禹曰:“安汝止”,习此者也。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习此者也。孔子“为之不厌”,习此者也。无时而不习,即无时而不明,满天地皆春风和气也。其为说何如哉!于是而有同志来自远方,则知学者益广矣。此其为乐又可量哉!虽然知学者自知,不知学者自不我知,安可强也?世之人昏昏逐逐,醉生梦死视圣贤门户不翅若冰炭,正可怜悯耳!安得以其不知而遂愠乎?君子之心如太虚澄然,何愠之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去声],而好[去声]犯上者,鲜[上声]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名若,孔子弟子,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犯上,陵犯长上也。鲜,少也。作乱,为逆乱之事也。)

“本立而道生”以下有疑,更待细勘。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弟即道即仁,何本何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即机巧之巧。令,美也。仁,人心也。)

得其本心,斯谓之仁。意态浮动,务说人之观听,此何所用心哉!故曰:“鲜矣仁!”言如此等人少有仁者,深不然之之辞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去声]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省,察也。不欺于心为忠,不欺于言为信。传者,传道也。习,实时习之习。)

传而不习,则所学者不在己,何贵于传也。然而日用功夫,往往多就交际应酬上走作,故曾子三省,以忠信为先。记曰:“忠信大道”。易曰:“忠信所以进德”。谋不忠,交不信,则所以传而习之者,何事哉!

子曰:“道[去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诸侯之国也。时者,农隙之时。)

只一道字,便非春秋战国气象。古注训治,殆未然也。敬事下联着信字,节用下联着爱人字,为国者所当深体。

子曰:“弟[上声]子入则孝,出则弟[去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泛,广也。众,谓众人。亲,亲炙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余暇也。文,即六艺之文。)

入孝出弟,为弟子者职分所当尔。然不谨则慢忽,不信则诈欺,不泛爱众则偏私,泛爱而不亲仁,则无所决择,以成其德行。有余力最宜玩味,见得圣门,力行功夫,凿凿精实。学文非所急也,学而一篇多说孝弟忠信四字。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贤易色者,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也。致,犹委也。)

贤贤而下即是古人实学,吾必谓之学矣。所以极言其学之,在是也。四事虽排说,独以贤贤易色揭之章首,最是紧切处。使好善之诚不能胜物欲之念,率是以往,横流莫遏。事君亲,交朋友,其弊有不可胜言者,安能各尽其分乎!曰贤,曰易,曰竭,曰致,曰信,不可草草看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重,端重也。威,威严也。固,坚固也。无、毋通,与勿皆禁止之辞也。惮,畏难也。)

气轻志浮,故不重。不重则所学易摇。主忠信而下,所以学也。所主者忠信,大本立矣。自然重,自然威,自然固。又须得如己者友,乃有益。不如己,是与己不相似,非同志也。友同志矣,又须不惮改过,过而不改,虽友同志无益也。或曰不如,犹言不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不怠于终也。追远者,不忘于远也。)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本未始不厚也,于所厚者。薄始无所不薄耳。能慎终,能追远,安得不一反而归于厚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平声]?抑与之与[平声,下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温,和也。良,善也。恭,敬也。俭,不侈大也。让,谦逊也。)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以得之”三字,当看是得也,非我求也,非彼与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去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在而违,父没而倍者,多矣。观其志,观其行,而于父之道,三年无改则终身之所守定矣。所以为孝,有志,有行之可观,而其道可以无改,非不义之父也。如或非道,又当权宜。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者,天则之自然,人文之品节也。和,即中和之和,斯指和而言。小大由之,言上下所共由也。)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即礼之所以为礼也。苟知和之为礼,而礼之用未尝不和,则安有不可行者哉!有子所谓知和而和,岂恣纵无法度之谓,而以礼节之者,特区区文貌之末欤?

有子曰:“信近[去声,下同]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去声]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义者,宜也。复,践行也。因,由也。宗,犹尚也。)

信所以明义,恭所以行礼,非二物也,何以谓之近?若曰其蔽也。贼无礼则劳彼善。于此云尔,由是而得,所可亲之人,乃庶几可尚焉,故曰亦可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去声]学也已。”

不求安饱,能敏事慎言,非笃志力行者,不尔。然须识所敏者何事,若区区末务,则何就正之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音洛],富而好[去声]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七多切]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平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谄,以言媚人也。骄,矜肆也。可者,仅可而未尽之辞。《诗?卫风》淇澳之篇:治骨角者,切而复磋;治玉石者,琢而复磨。往,谓所已言者。来,谓所未言者。)

贫无谄,富无骄,虽愈于常人之病,然未必忘贫富也。乐与好礼,则忘矣。此君子所以无入而不自得。子贡因悟切磋琢磨之旨,知学问之无穷,是告诸往而能知来也,故夫子喜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苟知人则知所向方矣,不知从何所决择?子夏、子游、子张,尚不知夫子,况他人乎?所以知不知者安在?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者,得也,不失其本心之谓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居中而不动也。拱者,众星环向而朝之也。)

德者,政之所出,民之归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断也。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语)

“思无邪”一语,所以示万世读诗之大法,不然则郑卫国风适滋荡者之邪心乎

子曰:“道[去声,下同]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导也。齐,一之也。免者,苟免于刑也。格,正也。)

德礼者,人心所同。有非律之于其外也,故有耻且格。为民父母行政而使之苟免无耻,亦可怜矣。虽然犹有政也,犹苟免也,后世徒刑而不及政,斯民遂至于不免且不暇免,悲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如字]心所欲,不逾矩。”(古者十五入大学。逾,过也。矩,所以为方者,即天则也。)

此章六节,当提起学与天命,作纲领看。志者,所向之一;立者,所守之定;不惑者,所见之明。由是,乃进而知天命焉。所谓志学,学此者也。学而至于知天命,则至矣。六通四辟,彻底洞然,无所不觉,无所不照,过此以往,复何所知哉,但熟而已。曰耳顺,是应酬上无纤毫疑碍,无一事之不熟也。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隐微处无纤毫渗漏,无一念之不熟也。释氏,虎穴魔宫皆为佛事,淫坊酒肆尽是道场,渠所谓任意纵横,亦从心所欲矣。谓之不逾矩,可乎?不逾矩,吾圣人所以经世,所以建皇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樊迟,名须,孔子弟子。御,御车也。孟孙即懿子也。)

所谓“无违”,在于以礼。然则非礼以顺其亲者,不谓之顺,乃所谓违也。以礼者,养生丧死,种种中节,无过不及之谓。玩一“以”字,人子之责甚重。孟僖子,使其子学礼,故告之“以”,是欤?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子,名彘。)

自疾之外,略无一事贻亲之忧,亦可谓孝矣。虽然无妄之疾,乃有所以致之,其为毁伤一也。故曰唯其疾。唯字与其字,不可不深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去声下同]。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彼列切]乎?”(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养,谓口体之奉也。)

孩提之童,知爱其亲,本未始不孝也,惟不敬,故失之敬,则私意断绝。本心昭融,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于是乎在养。而不敬,与兽畜之者无异,谓之孝可乎?虽然指能养者而言耳。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音嗣]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供馈之也。曾,则也。)

得父母于容色之间,非先意承志者不能。然须识所以难者何在。若嘻嘻媚悦,不以其道,则非所难也。服劳具馔,亦皆人子事,但不可专以是为孝耳。和气浃洽,天性昭明,骨肉之间,无非大顺。四子问孝,答之不同,而其人品亦自可见。游、夏,圣门高弟,违礼节、危父母之事,宜无有也,故直以敬与色难警策之。即此,便是学问用力精微处,且未有不敬而能顺色者也。四者皆当以敬为主。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回,姓颜,字子渊,孔子弟子。省,察也。私,谓退处燕安,自适之际。发,醒发也,觉也。)

颜子地步已大段莹彻,当其不违如愚之时,心融意会,非他人所能知也。然学问之士,苟自得矣。目色之间,便有不言而喻者。回也,必待发于私而后知其不愚者。夫子之言,殆喜辞也。且以诏门弟子。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于虔切]廋[所留切]哉?人焉廋哉?”(廋,匿也。)

所以者,趋向之大概,容可勉强也。所由者,日用之实事,渐不可以伪为矣。若夫所安,则出于中心之诚。然虽欲掩之,而自有不可掩者,曰视曰观,犹在事迹,察其所安,得之心术之微也。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直何益哉?学者于此,行着习察而反求其所安者,何事焉,则当有凛然于不睹不闻之际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者,旧所得也。新者,新所进也。)

所贵于师者,求日新之功也。温故而有以知新,可为师矣。不温即画,断难语进。温故习不已,知新进不穷。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囿于形体之名。)

子贡之达,宜不可以器名矣,而曰女器。然则君子所以不器者,果安在哉。天德昭融,六通四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大率先言者,未必能行。诚力行,虽不言可也。夫子欲其从后言之,所以抑子贡,使之就实耳。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遍也。比,偏比也。)

君子之心公普,小人之见偏私。心本未始不广大也。意我,窒之耳。一日克己,何比何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乃践履。思者,所以致其知也。罔,无也。殆,危也。)

学而不思,则无致知之功,故罔。思而不学,则无力行之实,故殆。罔者,空虚无实。殆者,臲卼不安。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攻,即攻击之攻。异端,非正道而别起一端,以诬民者也。)

正道昌明,异端自然衰止,不必攻也。求以胜之,反为害耳。须识孟子距杨墨,辟许告,与夫子之意不殊,方明此义。孟子亦只是正人心,或曰攻治也。

子曰:“由!诲女[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姓仲,字子路,孔子弟子。知,即觉也。)

苟有真知,无非实学。以不知为知,可乎?记曰:忠信大道。道只是朴实,不虚伪。会此朴实之旨,即知矣。夫子每每提一知字,只埋头说起,不言所知者何事,最妙。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去声]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姓颛孙,名师,孔子弟子。干,求也。禄,仕者之俸也。疑,未信也。殆,未安也。阙者,空阙也。尤者,人咎。悔者,所以自咎也。)

言招忧,行招辱,其祸大矣,何以禄为?多闻阙疑而又慎言,其不疑者自然寡尤。多见阙殆而又慎行,其不殆者自然寡悔。寡尤寡悔,不忧不辱,即所以为禄也。故曰:在其中,然任官择人,实未有言行不修而足以得禄者。子张不问学而问干禄,夫子因其病而勉之,婉而不迫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哀公,鲁君,名蒋。举,提拔也。错诸枉,犹言置之枉者之上也。枉,不直也。)

人心是非之公,一举错而服不服,如影响可厚诬哉。大凡直道皆足以服人,枉道皆足以致戾,不独人才也,举其一端之大者耳。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临,临民也。庄,端庄也。孝于亲,慈于众。举善,举用善人也。不能,未进于善者。劝者,相勉从善也。)

斯民尊君亲上之心,本未始不敬,本未始不忠,本未始不劝。上之人无道以临之,遂使民彝冺乱,不获尽其分。季康子,鲁大夫也,由是而知所以临民,则善矣。抑思敬忠以劝,所以事其君哉。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而问之。书,周书君陈篇。善兄弟曰友。)

兄弟同气也,能孝于亲,自然克念同气。故书中论孝,专说友于兄弟,此风俗之枢机。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也。政者,正也。施于有政,特由是而推之耳。然则夫子虽不仕,未始不为政也。何者而谓之政哉?千载斯言,可为太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五兮切],小车无軏[音月],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輗,辕端横木,缚以驾牛领者。小车,驷马车也。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两服马领者。)

信则事,事皆实。无信则事事皆虚。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因者,礼之大本。损益者,礼之节文也。)

能继则不失其所因,虽百世如一日,况十世乎。惜周之后,无有继之者。大本既失,而三代损益之变,遂以弗嗣。如之,何其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非其鬼,是非礼典所得祭者。)

邀福于非鬼,而先王礼典辄废不讲,后世之通患也。人病无所见,见其为义而不能果决以进,则何贵于见乎?圣人才说知,便说勇,才说致知,便说力行。见义不能勇为,见不义亦必不能勇改。

猜你喜欢
  十五、释虫·佚名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朱熹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晏婴
  非乐上第三十二·墨子
  提要·吴如愚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五·佚名
  经济文衡前集卷五·佚名
  卷三·黄道周
  卷二十三·胡广
  洪范口义卷下·胡瑷
  书传卷十六·苏轼
  卷十一·佚名
  叹衍品第二十三·佚名
  达赖逝矣西藏将奈何·太虚
  宗镜录卷第四十一·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毛珝·唐圭璋

      珝字元白,号吾竹,桐山人。有吾竹小稿一卷。   浣溪纱   桂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踏莎行   题草窗词卷   顾曲

  • 片玉词 全文·周邦彦

    瑞龙吟(大石 春景)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

  • 卷五·乾隆

    卷五陇西李白诗五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醱醅。此江

  • 卷六百八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六吴融阌郷寓居十首【一作卜居一本阌郷上有壬戌岁三字】阿对泉六载抽毫侍禁闱可【一作不】堪多【一作衰】病决然归五陵年少如相问阿对泉头一布衣【自注阿对

  • 卷四百九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三年三月盡是年四月   三月戊申朔,詔:「諸路經略司講求護耕之策,勿令賊計得行,致失春事。其新復城寨,有近邊未耕處,聲言召人開耕,令不能測。」   又詔編敕及春秋頒降條其勿印賣【一】。(舊錄云:「自熙寧以來

  • 权势纪·张瀚

    自古为国家患者无如权臣,盖势重危国,势轻危身,危国者难制害大,危身者易翦害小,信然已。我国家自罢宰相,分任六部,复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胪列其间,命曰九卿。军旅属之世冑,设五军都督府司其籍伍,而训练检阅,复以文臣总理机务

  • 明英宗睿皇帝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二景泰元年秋七月癸卯朔 太上皇帝在迤北○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遣礼部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显偕瓦剌知院使臣完者脱欢等使迤北瓦剌遣书其可汗曰我国家与可汗自祖宗以来和好往来恩意甚

  • 第二三二札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一五○九--一五·佚名

    台北知府吉,层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饬新竹县缓查教堂及教士札新竹县特调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加十级、纪录十次吉为行知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蒙护理臬道宪唐札:「本年十一月初五日,奉闽浙总督部

  • 一四七九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等情折·佚名

    一四七九 陕甘总督勒保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等情折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陕甘总督臣勒保跪奏,为遵例并折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二条持论偏谬之处,各省有无照本抽改,又地方文武各官去

  • 卷六十九·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九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师古曰邽音圭】後徙金城令居【师古曰令音零】始

  • 卷二百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刑考【十一】徒流乾隆三十一年申定问拟旗人?常罪名及因公获谴仍行折枷鞭责例定例八旗人等遇有流徒罪名均折枷责完结嗣因旗人渐染恶习有甘为败类

  • 卷四十八·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八   宋 王与之 撰中【音仲下同】春教振旅郑康成曰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习振旅兵入收众专于农【○王氏曰春阳用事非兵之时○郑锷曰是时兵当藏也】王昭禹

  • 佛理要略·太虚

    一 因缘生法──向上增进心 甲 破无因及邪因 乙 正因缘法 &n

  • 祖庭钳锤录卷之下·费隐通容

    明嗣祖沙门 费隐通容 辑着居士 夏春晖 龚士龙 较福州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徧参名宿。法无异味。归里结庵於姜峰绝顶。不下山者三年。妙喜庵于洋屿。师之友弥光。与师书云。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欵何如。师不

  • 不必要的胜利·契诃夫

    《不必要的胜利》是契诃夫1882年在莫斯科学习医学时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之一。茨威布希和伊尔卡是一对性格迥然不同的父女。茨威布希用无奈之心去归顺和适应生活,甘心做生活的奴隶。伊尔卡向命运抗争,坚决要做自己的主人

  • 史记疑问·邵泰衢

    三卷。清邵泰衢撰。《史记》成书后,班固议其宗旨,刘知几议其体例,而邵泰衢引异议一一论断。如说《高祖本纪》里,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与情理不合;李陵得里言杀匈奴万余人,太夸大了,等等。《疑问》参审勘察,比较准确。《史记疑问》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佚名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与大乘流转所有经同本先出。

  • 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日月天子宫,说佛菩萨名,及咒。普贤菩萨言,二十一日六时持诵,至心忏悔,能破坏阿毗地狱。复说一咒以拥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