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质疑卷十一

明 杨于庭 撰

定公

立炀宫

左氏及杜预之说是也意如逐君而惧乃请祷于炀公已而昭公死于乾侯意如以为得默佑矣故立其宫如今里伧还愿之类夫叔孙舍以他人逐君而使祝宗祈死意如乃亲逐其君而祷于炀公以祈君死其忍心害理恬然亡忌惮极矣胡氏但谓宫庙有毁而无立而不着季孙之罪则鹘突也

季孙意如卒

卒意如伤之也翬不书卒犹以讨贼望国人焉至是无望矣鲁事益不可为矣

从祀先公

左公谷皆以为顺祀闵僖是也鲁之跻僖公非礼也国人不服久矣阳虎专鲁而欲取悦于衆故假公论而顺祀先公所谓其事则正其情则非也胡氏以为昭公至是始得从祀于太庙夫季氏之忍心于昭公何所不至观其葬而絶其兆域使不得同于先君又欲加以恶諡及祷于炀公而立其宫则其心亦何难于靳昭公之庙祔哉但历考三传并无此事而至冯山始创言之夫左氏公谷皆距孔子不远其说似必有据今不信三传而信千余年後之冯山此余所断乎其不敢从者且季氏之逆此传所谓不待教而诛者奚必以昭公祔庙一事坐之本欲诛乱臣贼子而反令乱臣贼子解脱也

薛弑其君比

称国以弑外之也

公会齐侯卫侯于牵齐侯宋公会于洮

春秋之初患无王也卫朔得罪于主而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纳朔春秋之季患无伯也范中行氏得罪于君而公会齐侯卫侯于牵齐宋又会于洮以救范中行氏呜呼此乱臣贼子之所以接踵于天下而仲尼所以作春秋欤

卫世子蒯瞶出奔宋

辄可以拒父乎曰蒯瞶之族属未絶也灵公未尝废之而更立太子也故书曰卫世子蒯瞶出奔宋又曰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瞶于戚而辄拒父之罪昭昭矣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之罪着矣

姒氏卒 葬定姒

何以不称薨何以不称葬我小君定姒疑者曰削之也削之何恶夺嫡也孰谓定哀之际则微乎

附录

意如卒阳虎请以璵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阳虎欲逐之公山不狃曰彼为君也子何怨焉盖阳虎欲以君礼歛季孙而怒仲梁怀之不顺已公山不狃以为怀之言为鲁君也注以为指意如误矣夫君不在而摄祭但可代君行礼耳焉有公然佩君之玉者乎忍心至此其得死幸尔公山不狃非能忠于鲁君而其责阳虎则正矣

胡氏曰定公虽受国于季氏苟有叔孙婼之见不赏私劳致辟意如以明君臣之义则三纲可正公室强矣是何言之易乎从古以来不幸而立于权臣之手则必须从容濡忍以观其变若力不足而亟欲除之则未有不反受其螫者也魏主髦不胜其忿而欲讨司马昭反为所弑是矣且胡氏不见夫昭公之事乎然则定公如之何曰晏子之对齐景公曰唯礼可以已之庶几矣

申包胥乞师于秦倚墙而哭日夜不絶声勺水不入口者七日其忠过于束帛乘韦之茅夷鸱哉反国而逃赏其仁过于以璧沉河之舅犯矣

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闻王所在而後从王昭王不以为忌子西不以为嫌此所以能复楚也萧王击铜马贼军中不知王所在或言战殁者吴汉曰诸君何患王兄子见在南阳真若主也意仿此诸侯皆叛晋矣而鲁独後于是乎为晋侵郑为晋侵齐至于叔还如郑涖盟而後叛晋鲍文子所谓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衆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菑者以此孔子曰鲁一变至于道是固一验欤

仲孙何忌魏曼多公羊以为讥二名二名非礼也非也考之春秋隐公名息姑闵公名启方成公名黑肱此我君之二名者也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灵公名夷臯成公名黑臀厉公名州蒲秦穆公名任好宋襄公名兹父此伯主之二名者也无骇庆父行父婴齐此我大夫之二名者也荀林父夏徵舒韩不信乐大心此外大夫之二名者也二名何讥焉孔子之母名徵在则固已二名矣

赵鞅前书入于晋阳以叛後书归于晋归者易辞也如入无人之谓也晋于是乎不可为矣

秦公子鍼以富惧选则奔晋卫公叔戍以富见恶则奔鲁信乎富之足以贾祸也石卫尉曰奴辈利吾财耳收者曰知财之为患何不蚤散之耳

春秋质疑卷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朱熹
  春秋辨义卷四·卓尔康
  卷二十六·余萧客
  第十部分·毛公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卷五·张虙
  亨人/兽医·佚名
  刺权第九·桓宽
  喻老耄品第十九·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九·唐慧琳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卷第十·道原
  慧圆居士集序·太虚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缵·唐圭璋

      缵字继翁,严陵人,居钱塘。宁宗杨后兄次山之孙。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琴,有紫霞洞谱。时作墨竹。   八六子   牡丹次白云韵   怨残红。夜来无赖,雨催春去匆匆。但暗水新流芳恨,蝶凄蜂惨,千林嫩绿迷空。  

  • 郑无党·唐圭璋

      元党,西州士人。   临江仙   不比寻常三五夜,万家齐望清辉。烂银盘透碧琉璃。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试问嫦娥还记否,玉人曾折高枝。明年此夜再圆时。阖开东府宴,身在凤凰池。

  • 第十出 离愁·李渔

    〖南新水令〗(旦上)萍踪寄海魂无定,况朝来染些新病,医可将谁倩?(小旦上)漫嗟吁,有人陪你,害恹恹症。〖浣溪纱〗(旦)常恨天台不似凡,桃花无主惜红颜。才遇惜花花转瘦,悔前番。(小旦)你为多情生挂碍,我从平地起波澜。人未见花花也瘦,甚相

  • 卷六十五·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五目録仙佛类释迦出山息轩画【金密公璹】杨秘监释迦出山像【金路仲显】题龙眠释迦出山像【元柳贯】题释迦出山图【元柳贯】狱中见壁画佛【唐刘

  • 御选元诗卷二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二五言古诗十陆广与金伯祥虞克用清夜聨话浩荡即扁舟纡徐适广路元云蔽重隂澄湖莽洄沍客雁度寒洲渔罾挂荒墅故人欣会面握手出深愫古箧唘奇文微吟发清趣念兹慎勿忘朂哉纪良晤邵光祖宿良夫契友

  • 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柯劭忞

      ○选举一   △学校 科举   自世祖以来,科举议而未行,士之进身,皆由椽吏。其岁贡之法曰吏习儒书,儒通吏事。奉行既久,考选多不如法。仁宗即位,设科取士,论才首德行,衡文先经术,立法之善,易世不能废也。惟以稔知吏弊,凡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八年秋七月乙酉朔诏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王伦假端明殿学士为奉迎梓宫使大理寺丞陈括为尚书金部员外郎假徽猷阁待制副之殿中侍御史张戒复上疏请外则姑示通和之名内则不忘决战之意而实则严兵据险以守

  • 第二百一十八·胡三省

    唐纪三十四〔起柔兆涒滩(丙申)五月,至九月,不满一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至德元年〔(丙申﹑七五六)载,祖亥翻。〕1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炅,古迥翻。炅不书姓,承上卷安禄山将攻鲁炅事也。炅自颍川走保南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年四月乙丑朔享太庙遣英国公张维贤恭代○兵部覆贵州抚臣胡桂芳奏金筑土司改流应每年选拨营兵八十名防守从之○丙寅兵部题覆督臣涂宗浚陈御虏机宜谓自扯力克故后六载之中我无日不言封事也卜酋未婚虏妇犹以未婚

  • 卷之一千二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三)·王彦威

    旨寄张之洞唐景崧有人奏日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深入使彼有内顾之忧着商奏电直督李鸿章致总署报日以我所赍国书文理不全不允开议加给国书似仍无济电(三件)使日张荫桓邵友濂奏和战相为表裹请饬统兵大员实力防剿折闽督杨昌浚致

  • 三〇 青莲阁·周作人

    我们于辛丑(一九〇一)八月初二日到上海,在那里耽搁三天,初四日乘轮船出发,至初六日上午到南京。据日记上所载如下:“初二日,晴。晨至上海,寓宝善街老椿记客栈。上午至青莲阁,啜茶一盏。夜至四马路春仙茶园看戏,演《天水关》《蝴

  • 扈载传·欧阳修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授校书郎,主持史馆工作,又升任监察御史。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

  • 赵炳传·宋濂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父赵弘,有勇有谋,元初为征行兵马都元帅,官阶至奉国上将军。炳自幼失父母,由堂兄抚育。十二岁那年,因饥荒往平州去投亲靠友,途中遇盗,兄将被杀,炳哭着请求代兄死。盗很惊异,也很感动,把他们都放走了。刚二

  •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苏舆

      《春秋》曰“王正月”,《傳》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翥和改正朔,易服色,製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製此

  • 榕村语录卷三·李光地

    上论二不迁怒不贰过若只当作顔子所养之粹便不是答应好学正靣须知此正是顔子从事用力处也【自记】子游是已知澹台之为人而举二事不是才见二事而概其为人【自记】反之有心在奔而殿一而字当众奔而独殿非无心居后者也反之

  • 卷第八·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八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二智二解脱  明智三证净颠倒等持修  此章愿具说云何他心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

  • 论语拾遗·苏辙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