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古经解钩沈卷二十六

长洲余萧客撰

孟子上

孟子

【附补赵岐篇叙】孟子篇叙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叙之意也孟子以为圣王之盛惟有尧舜尧舜之道仁义为上故以梁惠王问利国对以仁义为首篇也仁义根心然后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以公孙丑问管晏之政答以曾西之所羞也政莫美于反古之道滕文公乐反古故次以文公为世子始有从善思礼之心也奉礼之谓明明莫甚于离娄故次以离娄之明也明者当明其行行莫大于孝故次以万章问舜往于田号泣也孝道之本在于情性故次以告子论情性也情性在内而主于心故次以尽心也尽已之心与天通道道之极者也是以终于尽心也篇所以七者天以七纪璿玑运度七政分离圣以布曜故法之也章所以二百六十有一者三时之日数也不敢比易当期之数故取其三时三时者成歳之要时故法之也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可以行五常之道施七政之纪故法五七之数而不敢盈也文章多少拟其大数不必适等犹诗三百五篇而论曰诗三百也章有大小分章赋篇篇趣五千以卒其文无所取法犹论四百八十六章章次大小各当其事亦无所法也盖所以佐明六艺之文义崇宣先圣之指务王制拂邪之隠括立德立言之程式也洋洋浩浩具存乎斯文矣【毛扆影宋蜀大字章句本卷末】

题辞

即序也赵生尚义故不谓之序而谓之题辞也张镒音释【毛扆影宋蜀大字本孙奭音义上】

梁惠王

长老之称依皓首之言刘熙注【史记注四十四】

何必曰利

【附补赵岐章指】言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毛扆校呉文定钞本】

岂能独乐哉

【章指】言圣王之德与民其乐恩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怨神怒则国灭祀絶不得保守其所乐也【同前】

数罟

数音朔丁公着音 张镒音

【注】莩有梅

韩诗也丁音释【并音义上】

斯天下之民至焉

【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章指】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疾之甚也

王请勿疑

【章指】言以百里行仁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沛然谁能御之

【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王若隠其无罪

隠度也刘注【文选注五十六】

为长者折枝

折枝若今之按摩也同【后汉书注五十六】折草树枝陆善经注【音义上】

未之有也

【章指】言典籍攸载帝王道纯桓文之事谲正相纷拨乱反正圣意弗珍故曰后世无传未闻仁不施人犹称成德衅钟易牲民不被泽王请尝试欲践其迹答以反本惟是为要此盖孟子不屈道之言也

则王矣

【章指】言人君田猎以时钟鼓有节发政行仁民乐其事则王道之阶在于此矣故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矣

不亦宜乎

【章指】言讥王广囿专利严刑陷民也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章指】言圣人乐天贤者知时仁必有勇勇以讨乱而不为暴则百姓安之

吾欲观于转附朝舞

防水名出南阳恐悮防为儛顾野王释【疏二上】

睊睊胥谗

睊睊侧目视貌言睊睊然怒目相嫉而相谗也张音释【音义上】

好君也

【章指】言与天下同忧者不为慢游之乐不循肆溢之行是以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也

于王何有

【章指】言夫子恂恂然善诱人诱人以进于善也齐王好货好色孟子推以公刘大王所谓责难于君谓之恭者也【并毛扆校丛书堂録本】

王顾左右而言他

【章指】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无惰其职乃安其身也

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章指】言人君进贤退恶翔而后集有世贤臣称曰旧国则四方瞻仰之以为则矣

未闻弑君也

【章指】言孟子云纣以崇恶失其尊名不得以君臣论之欲以深寤齐王戒于后也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章指】言任贤使能不违其学则功成而不堕屈人之是从已之非则人不成道玉不成圭善恶之致可不察哉

亦运而已矣

【章指】言征伐之道当顺民心民心悦则天意得天意得然后乃可以取人之国也【并毛扆校匏庵藏本】

反其旄倪

老也丁音释【音义上】

则犹可及止也

【章指】言伐恶养善无贪其富以小王大夫将何惧也【毛校匏庵本】

邹与鲁哄

哄构也构兵以鬭也刘注【音义上】

死其长矣

【章指】言上恤其下下赴其难恶出于已害及其身如影响自然也

则是可为也

【章指】言事无礼之国不若得民心与之守死善道也

彊为善而巳矣

【章指】言君子之道正已任天彊暴之来非已所招谓穷则独善其身者

君请择于斯二者

【章指】言太王去邠权也效死而守业义也义权不并故曰择而处之也

焉能使予不遇哉

【章指】言谗邪构贤贤者归天不尤人也【并毛校匏庵本】

公孙丑

夫子当路于齐

当仕路也綦母邃注【文选注二十三】

惟此时为然

【章指】言德流之速过于置邮君子得时大行其道是以吕望覩文王而陈王图管晏虽勤犹为曾西所羞也【毛校丛书堂本】

无是馁也

言以道义配之则能充塞无是馁也陆注【音义上】

则具体而微

体者四肢股脚也具体者皆微者也皆具圣人之体微小耳体以喻德也刘注【文选注五十三】

未有盛于孔子也

【章指】言义以行勇则不动心养气顺道无效宋人圣人量时贤者道偏是以孟子究言情理而归之学孔子也【毛校丛书堂本】

此之谓也

【章指】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优劣不同故曰逺人不服修文德以怀之

此之谓也

【章指】言国必修政君必行仁祸福由已不专在天言当防患于未乱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修古之道邻国之民以为父母行今之政自已之民不得而子是故众夫扰扰非所常有命曰天吏明天所使也

不足以事父母

【章指】言人之行当内求诸已以演大四端充广其道上以匡君下以荣身也

反求诸已而已矣

【章指】言各治其术术有善恶祸福之来随行而作耻为人役不若居仁治术之忌勿为矢人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章指】言大圣之君由采善于人故曰计及下者无遗策举及众者无废功也

君子不由也

【章指】言伯夷柳下惠古之大贤犹有所阙介者必偏中和为贵纯圣能然君子所由尧舜是尊

战必胜矣

【章指】言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章指】言人君以尊德乐义为贤君子以守道不回为志

而可以货取乎

【章指】言取与之道必得其礼于其可也虽少不辞义之无处兼金不顾

此则寡人之罪也

【章指】言人臣以道事君否则奉身以退诗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言不尸其禄也

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章指】言执职者劣借道者优是以臧武仲雨行而不息段干木偃寝而式闾

予何言哉

【章指】言治道不合者不相与言王驩之操与孟子殊君子处时危行言逊故不尤之但不与言至于公行之丧以礼为解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章指】言孝必尽心匪礼之逾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可谓孝矣

何为劝之哉

【章指】言诛不义者必须圣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王道之正也

又从为之辞

【章指】言圣人亲亲不文其过小人顺非以谄其上也【并毛校丛书堂本】

有私龙防焉

防如字或读如防割之防非也张音 龙防谓冈垄防而髙者陆注【并音义上】

自此贱丈夫始矣

【章指】言君子正身行道道之不行命也不为利回创业可继是以君子以龙防之人为恶戒也【毛校丛书堂本】

宿于昼【画】

画齐西南近邑音获刘注【史记注八十二】

长者絶子乎

【章指】言惟贤能安贤智能知微以愚喻智道之所以乖也

士诚小人也

【章指】言大德洋洋介士察察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此之谓也

吾何为不豫哉

【章指】言圣贤兴作与天消息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并毛校丛书堂本】

非我志也

【章指】言禄以食功志以率事无事而食其禄君子不由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滕文公

厥疾不瘳

【章指】言人当上则圣人秉仁行义髙山景行庻几不倦论语曰力行近仁盖不虚云

吊者大悦

【章指】言事莫当于奉礼孝莫大于哀恸从善如流文公之谓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周人百亩而彻

家耕百亩彻取十亩以为赋也刘熙注【孝经疏三】

则在君与子矣

【章指】言尊贤师智采人之善善之至也修学校劝礼义民事正经界钧井田赋什一则为国之大本也【毛校呉文定本】

【注】捆犹叩防也

防击也丁音释【音义上】

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与露同丁音释 张音释

秋阳以暴之

周之秋于夏为盛阳地綦母邃注【文选注五十九】

恶能治国家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盖归反蔂梩而掩之

蔂土笼也梩土轝也丁音释【音义上】

命之矣

【章指】言圣人縁情制礼奉终墨子尚同质而违中以直正枉怃然改容盖其理也【毛校呉文定本】

为之诡遇

横而射之曰诡遇刘注【文选注一】 诡计以要禽也陆注【音义上】

未有能直人者也

【章指】言修礼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贵君子不许是以诸侯虽有善其辞命伯夷不屑就也【毛校丛书堂本】

景春曰

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刘注【宋本文选注三十四】

此之谓大丈夫

【章指】言以道匡君非礼不运称大丈夫阿意用谋善战务胜事虽有刚心归柔顺故云妾妇以况仪衍【毛校丛书堂本】

媒妁之言

谓媒氏酌二姓之可否故谓之媒妁也丁音释【音义上】

与钻穴隙之类也

【章指】言君子务仕思播其道达义行仁待礼而动苟容干禄逾墙之女人之所贱故弗为也

食功也

【章指】言百工食力以禄养贤修仁尚义国之所尊移风易俗其功可珍虽食诸侯不为素餐

何畏焉

【章指】言修德无小暴慢无强是故夏商之末民思汤武虽欲不王末由也已

独如宋王何

【章指】言自非圣人在所变化故谚曰白沙在湼不染自黒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言辅之者众也【并毛校丛书堂本】

病于夏畦

今俗以二十五亩为小畦五十亩为大畦刘熙注【史记索隠二十八文选注二十六】

可知已矣

【章指】言道异不谋迫斯强之段泄已甚矙亡得宜正巳直行不纳于邪赧然不接伤若夏畦也

何待来年

【章指】言从善改非坐而待旦知而为之罪重于故譬犹攘鸡多少同盗变恶自新速然后可也【并毛校匏庵本】

驱蛇龙而放之菹

泽生草言蒩綦母邃注【文选注四】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知者行尧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见贬絶者刘注【史记注四十七】

圣人之徒也

【章指】言夫忧世拨乱勤以济之义以匡之是故禹稷骈踬周公仰思仲尼皇皇墨突不及污圣贤若是岂得不辩也【毛校匏庵本】

陈仲子

齐一介士也刘熙注

螬食实者过半矣

螬虫也李实有虫食之过半言仲子目无见也同

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仲子自织屦妻纺纑以易食也缉续其麻曰辟练丝曰纑也同【并宋本文选注二十九】

盖禄万钟

盖音盍丁音 张音【音义上】

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章指】言圣人之道亲亲尚和志士之操耿介特立可以激浊不可常法是以孟子喻以丘蚓比诸巨擘也【毛校匏庵本】

离娄

【注】黄帝亡其珠

案庄子以珠喻妙至道耳非实亡其珠也丁音释【音义上】

谓之贼

【章指】言虽有巧智犹须法度国由先王礼义为上不仁在位播越其恶诬君不谏故谓之贼则上下相须而道化行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法则尧舜以为规矩鍳戒桀纣避逺危殆名諡一定千载而不可改也

而强酒

【章指】言仁所以安莫若为仁恶而弗去患必在身自上达下其道一焉

自求多福

【章指】言行有不得于人一求诸身责已之道也改行饬躬福则至矣

家之本在身

【章指】言天下国家各依其本本正则立本倾则踣虽曰常言必须敬慎也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章指】言天下倾心思慕向善巨室不罪咸以为表德之流行可以充四海也

逝不以濯

【章指】言遭衰逢乱屈服强大据国行仁天下莫敌虽有亿万无德不亲执热须濯明不可违仁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人之安危皆由于已先自毁伐人乃攻讨甚于天孽敬慎而已如临深渊战战恐栗也

此之谓也

【章指】言水性趋下民乐归仁桀纣之敺使就其君三年之艾蓄而可得一时欲仁犹将沈溺所以明鍳戒也

哀哉

【章指】言旷仁舍义自暴弃之道也

而天下平

【章指】言亲亲敬长近取诸已则迩而易也

未有能动者也

【章指】言事上得君乃可临民信友悦亲本在于身是以曾子三省大雅矜矜以诚为贵也

必为政于天下矣

【章指】言养老尊贤国之上务文王勤之二老逺至父来子从天之顺道七年为政以勉诸侯欲使庶几于行善也

次之

【章指】言聚敛富君弃于孔子冉求行之同闻鸣鼓以战杀人土食人肉罪不容死以为大戮重人命之至也

人焉廋哉

【章指】言目为神候精之所在存而察之善恶不隠知人之道斯为审矣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貎为哉

【章指】言人君恭俭率下移风人臣恭俭明其亷忠侮夺之恶何由干之而错其心

子欲手援天下乎

【章指】言权时之宜嫂溺援手君子大行拯世以道道之指也

则不祥莫大焉

【章指】言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

可也

【章指】言上孝养志下孝养体曾孙事亲可谓至矣孟子言之欲令后人则曾子也

而国定矣

【章指】言小人为政不足闲非贤臣正君使握道机君正国定下不邪侈将何闲也

有求全之毁

【章指】言不虞获誉不可为戒求全受毁未足惩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

无责耳矣

【章指】言言出于身驷不及舌不惟其责则易之矣

在好为人师

【章指】言君子好谋而成临事而惧时然后言畏失言地故曰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不慎则有患矣

克有罪

【章指】言尊师重道敬贤事长人之大纲乐正子好善故孟子讥之责贤者备也

而以餔啜也

【章指】言学优则仕仕以行道否则隠逸免寘穷处餔啜浮沈君子不与是以孟子咨嗟乐正子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圣受尧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闇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法也

手之舞之

【章指】言仁义之本在于孝弟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况于歌舞不能自知盖有诸中形于外也

此之谓大孝

【章指】言以天下之贵富为不若得意于亲故能怀协顽嚚底豫而欣天下化之父子加亲故称盛德者必百世祀无与比崇也【并毛校吴文定本】

其揆一也

【章指】言圣人殊世而合其道地虽不比由通一轨故可以为百王法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徒杠成

杠方桥也张音释【音义下】

日亦不足矣

【章指】言重民之道平政为首人君由天天不家抚是故子产渡人孟子不取也【惠校旴郡重刋廖氏本】

有故而去

谓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綦母邃注【通典九十九】

何服之有

【章指】言君臣之道以义为表以恩为里表里相应犹若影响旧君之服盖有所兴风谕宣王劝以仁也

则士可以徙

【章指】言君子见几而作故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不济也

君义莫不义

【章指】言君以仁义率众孰不顺焉上为下效也

大人弗为

【章指】言礼义人之所以折中履其正者乃可为中是以大人不行疑礼

其间不能以寸

【章指】言父兄已贤子弟既顽教而不改乃归自然

而后可以有为

【章指】言贵廉贱耻乃有不为不为非义义乃可申

当如后患何

【章指】言好言人恶殆非君子故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仲尼不为已甚者

【章指】言论语曰疾之已甚乱也故孟子讥逾墙距门者也

惟义所在

【章指】言大人之行行其重者不信不果所求合义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章指】言人之所爱莫过赤子视民则然民懐之矣大人之行不过是也

可以当大事

【章指】言养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终行之髙者事不违礼可谓难矣故谓之大事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章指】言学必根源如性自得物来能名事来不惑君子好之朝益暮习道所以臻也

将以反説约也

【章指】言广寻道义详説其事要约至义还反于朴説之美者也

未之有也

【章指】言五霸服人三王服心其服一也功则不同上论尧舜其是违乎

蔽贤者当之

【章指】言进贤受上赏蔽贤显戮故谓之不祥也

君子耻之

【章指】言有本不竭无本则涸虚声过实君子耻之是以仲尼川上曰逝者如斯

非行仁义也

【章指】言人与禽兽俱含天气就利避害其间不希众人皆然君子则否圣人超絶识仁义之生于已矣【并毛校吴文定本】

武王不泄迩

案注云泄狎也案媟训狎今注以泄训狎借声训耳丁音释【音义下】

坐以待旦

【章指】言周公能思三王之道以辅成王太平之隆礼乐之备盖由此也【毛校呉文定本】

晋之乘

晋名春秋为乘者取其善恶无不载丁音

楚之梼杌

楚谓春秋为梼杌者在记恶而兴善也同【并音义下】

则丘窃取之矣

【章指】言诗可以言咏颂太平时无所咏春秋乃兴假史记之文孔子正之以匡邪也

予私淑诸人也

【章指】言五世一体上下通流君子小人斩各有时企以髙山跌以陷污是以孟子恨不及乎仲尼也【并毛校呉文定本】

古经解钩沈卷二十六

猜你喜欢
  恃君览第八·吕不韦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条·范立本
  卷七·李光坡
  礼记析疑卷二十三·方苞
  卷一百七十八·山井鼎
  目录·陈大章
  卷十·杨复
  卷九·毛应龙
  卷二·朱鹤龄
  序·梁漱溟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佚名
  愚闇品第十三·佚名
  卷二十二·佚名
  无量义经序·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下·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侯寘·唐圭璋

      寘字彦周,晁谦之甥,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南渡居长沙。曾官耒阳县令。卒于乾道、淳熙间。有懒窟词。   水调歌头   题岳麓法华台   晓雾散晴渚,秋色满湘山。青鞋黄帽,忺与名士共跻攀。窈窕深林幽谷,诘曲危亭飞观,俯

  • 卷八十三·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八十三 宋 陆游 撰 病起杂言 国不可以无菑眚身不可以无疢疾无菑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昆夷玁狁无害於周之王辟土富国无救於隋之亡壮夫一卧多不起速死未必皆羸尫古来恶疾弃空谷往往

  • 卷328 ·佚名

    宋祁 初到郡斋三首 温省绸缪罢,乡州偃息时。 鹤情归不怨,凤德老无衰。 月树供园蓀,仙囊续宴卮。 自惭淮守薄,千里与言诗。 宋祁 初伏休沐 伏时诏休偃,闭门谢朋侪。 羲和挟升阳,晓气红崔嵬。

  • 卷十一·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十一明 李蔉 编晁冲之二十一首古乐府大星何厯厯小星烂如石掖垣崔巍横紫防十二羽林森北极今夕何夕月欲沉虎抱空闗龙厌直峥嵘北斗着地垂手去瓠瓜不盈尺严陵醉卧光武傍浮楂正值天孙织王良挟策飞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六年三月庚申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官祭 裕陵○辛酉工部言巨马桥所费不赀现今部库如洗殿门城工及二王婚礼尚且那借无措而河身比旧桥共盈三分有二沙虗且厚桥址难安必于上流砌筑遏水归桥刷沙见底恐所议二十万金未

  • 第四三九谕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二二二三--四·佚名

    新竹县正堂周,发给谕戳与九芎林庄总理卢保安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给发谕戳奉公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据竹北一保九芎林庄廪生陈叔宝等禀称:「缘宝等九芎林庄,原有总理林焕荣、即施前宪任

  • 读例存疑卷四十九·薛允升

    刑律之二十五断狱下官司出入人罪辩明冤枉有司决囚等第检验尸伤不以实决罚不如法长官使人有犯断罪引律令狱囚取服辩赦前断罪不当闻有恩赦而故犯徒囚不应役妇人犯罪死囚覆奏待报断罪不当吏典代写招草官司出入人罪:凡官司

  • 冯元兴、曹昂传·李延寿

    冯元兴,字子盛,东魏郡肥乡人。从小有节操,被举荐为秀才。朝臣元叉很赏识他,元叉执掌朝政,引用他为尚书殿中郎,兼领中书舍人,并让他参与朝廷大事。他严于律己,态度谦恭,人们对他并不恼恨。元叉犯罪被朝廷赐死,冯元兴也被免去官职

  • 杨贵妃传·欧阳修

    玄宗贵妃杨氏名玉环,是隋代梁郡通守杨汪的四世孙女。其家后来徙居入籍蒲州,便成了永乐县人。杨氏幼孤,养于叔父家。起初成为寿王之妃。开元二十四年(736),武惠妃逝世,后廷妃嫔中没有合于玄宗心意的人。有人上言说寿王妃容

  •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四十八工部二营造二仪仗一【大乐制度并中和韶乐制度附】诸司职掌凡制造皇帝皇太子亲王卤簿车驾等项仪仗及修理者除金银器皿於内府成造其余器仗照数行下军器等局委官督工计料依式修造完备进赴

  • 卷十四 十四之二·孔颖达

    《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疏]“《瞻彼洛矣》三章,章六句”至“罚恶焉”。○正义曰:作《瞻彼洛矣》诗者,刺幽王也。以幽王不能爵命赏罚,故思古之明王能爵命诸侯,赏善罚恶焉,以刺今之不能也。爵

  • 佚文篇第六十一·王充

    孝武皇帝封弟为鲁恭王。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得佚《尚书》百篇,《礼》三百,《春秋》三十篇,《论语》二十一篇,闻弦歌之声,俱复封涂,上言武帝。武帝遣吏发取,古经《论语》,此时皆出。经传也而有〔闻〕弦歌之声,文当兴于汉,喜乐得闻

  • 榕村语録卷十·李光地

    周易二正义中释屯彖传以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雷雨之动满盈为皆卦所以名分之则始交而动是释亨难生险中是释贞雷雨满盈是释建侯今思之屯象称云雷解彖称雷雨则屯之时犹未解也彖传变云言雨者欲以见屯之必解则雷雨之动四

  • 左传折诸卷二十五·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五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定公元年春王正月仲逹疏此年不书正月者公即位在六月故也然则正月之时公未即位元必不改未改之日必乗前君之年于时春夏当名此年为昭公三十三年但史官定防须有一统不

  • 菩提达摩考·胡适

      ——中国中古哲学史的一章  菩提达摩的传说在禅宗史上是一件极重要的公案。禅宗尊达摩为初祖,造出许多无稽的神话,引起后来学者的怀疑,竟有人怀疑达摩为无是公、乌有先生一流的人。我们剔除神话,考证史料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三劝求佛身二。初分科二。初标下随释三。初标章二。初述意。二征释四重。初重二。初问二答二。初双标。方便两教即藏通。常住佛身即别圆。二何故下双释。岂可劝求等者荆溪云。非是专令求于劣身。既劝

  • 卷之十一·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一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全编赞三教圣人图中华去西域十万奇里瞿昙先孔老四百余年迹有向背道无间然总刹土以同居孰彼孰此融三际于当念谁后谁先机前觑破三老鼻孔一串稍涉

  • 淞隐漫录·王韬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