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自序

春秋经解自序

始余读左氏爱其文辞知有左氏而不知有春秋也其后益读公羊谷梁爱其论説又知有二书而不知有春秋也左氏之事证于前二家之例明于后以为当世之事与圣人之意举在乎是矣然考其事则于情有不合稽其意则于理有不通意者传之妄而求之过欤乃取春秋之经治之伏读三年然后知所书之事与所以书之之意是非成败襃贬劝戒之説具在夫万有八千言之间虽无传者一言之辩而春秋了可知也或曰舍三传则春秋之事不见不见其事而自为之説是诬也虽然彼恶知三家之善诬也哉或先经以始其事或后经以终其説曰某日为某事某人为某辞其详至于数百千言又臆圣人之意此某事也讳之而后云某也此某为之也欲有所见而后云某也观之经则简略而难知寻之传则明白而易见故后之学者甘心于见诬而有志之士虽有疑于其説欲质之而莫得其术于是是非蜂起各习其师务立朋党以相诋訾甚于操戈防而相伐也岂不悲哉彼恶知古今虽异时然情之归则一也圣贤虽异用然理之致则一也合情与理举而错诸天下之事无难矣且尝谓圣人之辞至约也然而不惧后之人惑者何也恃情与理以自托其言而传之于后世后之贤者亦恃情与理而能知圣人于千百世之上而不疑六经之传由此道也且圣人之有作欲以绳当时之是非着来世之惩劝使人皆知善之可就而罪之可避也故明着之经今曰考之经而无见必待传者之説而后明是圣人之经徒为虚文而已且圣人岂必后世有三家者为之传乎其无为传则春秋遂无用于世矣假如圣人知后世必有为之传者岂不曰吾经之不明则传者得为异説以纷纶吾辞吾辞将不信于后世安得不为此虑也耶是故其辞必完具于一经之间其事必完具于一辞之中虽然圣人岂敢以一辞之约而使后世之人晓然知吾之所喻哉故辞之难明者则着例以见之例不可尽也则又有日月之例焉又有变例以为言者然后褒贬是非之意见矣夫事之多变则辞之不同例之不一与日月之叅差不齐盖不可胜视及其慎思而精考则若网在纲举而振焉顺乎其有条理也圣人以辞与例成其书以情与理而自托其言则所以虑后世者亦至矣辞与例其文也情与理其质也文质不备君子不为完人文质不备春秋不为完经世之学者舍情理而专求乎辞例之间是以多惑而至于失也左氏之失也浅公羊之失也险谷梁之失也迂左氏求圣人之意而不得一皆以事言之而略其褒贬故常取于近而失之浅公羊谓圣人欲以成后世法必有惊动人之耳目而难言者故常志于难而失之险谷梁谓圣人苟致意焉不当浅近易知必有委曲而深者故常求于逺而失之迂虽然是三家之失其又有説左氏自以为所传当时之事足以取信于后世虽失之浅而不嫌公羊谷梁自以为传当时之事略矣不得不为险迂之论以自见呜呼学圣人之道而方且以自见为心宜其不合而多失也今余非固薄三家之论以为三家之论不去则学者之疑不决而圣人之经终不可复见故度当时之事以情考圣人之言以理情理之不违然后辞可明而例可通也于经之下各析而解之名曰春秋经解噫后之君子其有意于情理之説乎吾言其有取焉尔其无意于情理之説乎吾言其有罪焉尔

猜你喜欢
  国风·陈风·佚名
  卷十七(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孔颖达
  序·何休
  盟會要第十·苏舆
  第四章 21·辜鸿铭
  卷九·叶梦得
  卷四·朱鹤龄
  卷三百六十三·佚名
  卷七·道世
  卷一·佚名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道宣
  释慈航救国方案序·太虚
  身命观与人生观·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四高适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琱戈蒙豹尾红斾挿狼头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赠杜二拾遗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一作说】寻经剩欲

  • 六本第十五·王肃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萌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

  • 东都事略卷九·王称

    本纪九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神宗第六子也母曰钦成皇后朱氏以熈宁九年十二月七日生赤光照室十年授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改镇彰武封延安郡王七年神宗宴百官于集英殿哲宗初侍立于朝天表

  • 第三节 写通俗文艺·老舍

    在抗日战争以前,无论怎样,我绝对想不到我会去写鼓词与小调什么的。抗战改变了一切。我的生活与我的文章也都随着战斗的急潮而不能不变动了。“七七”抗战以后,济南失陷以前,我就已经注意到如何利用鼓词等宣传抗战这个问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十月丁丑朔时享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璧恭代泰宁侯陈良弼武定侯郭大诚各分献○大学士沈一贯揭报辽左锦州虏警○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言九月初五日未时日缠角太阴太白同尾度见于午午未次舍相逼星见异月同见尤异月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六 【起丙辰汉宣帝元康元年止壬辰汉成帝建始四年】凡三十七年 表例说 见第二十一及二十二二十三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六>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

  • 谠论集卷五·陈次升

    (宋)陈次升 撰奏弹内侍王道臣风闻内臣王道先与内臣裴彦臣等同恶相济协势为奸不敦人臣之礼有陵君父之心中外传闻孰不扼腕除彦臣已先得罪而琳之过恶臣已别具弹奏而道之情罪亦不可赦伏望圣慈一就指挥施行奏弹内侍梁从政臣

  • 廉希宪传·宋濂

    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之子,自幼就身材魁伟,举止与一般儿童不同。十九岁时入王府侍奉皇弟世祖,深得世祖宠爱。希宪特别好读经史,手不释卷。有一天正读《孟子》,忽闻世祖召见,匆忙将书揣入怀中。世祖问《孟子》书中所言何事,希

  • 食货二四·徐松

    盐法至和二年七月十九日,龙图阁直学士何中立言:「陕西编敕:应蕃界青白盐并犯禁者「者」字疑当移入下「至死」后。,罪至死奏裁。边民犯者甚众,圣恩宽恤,减死剌配远州军「远」字下疑脱「恶」字。。在禁经时,欲乞指定刑名,令逐处

  • 五年·佚名

    (戊辰)五年清同治七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庚戌。詣仁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于大王大妃殿。仍受賀,頒赦。敎文若曰:惟時撫辰,邦籙迓大來之運,太歲在戊,慈齡回載夙之期。播告之修,擧欣然喜。恭惟孝裕獻聖宣敬正仁慈惠弘德純化

  • 卷三百八十七·佚名

    △初分不可动品第七十之二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依本性空教授教诫诸有情类令勤精进。作是言:善男子,汝於善法当勤精进。若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时。於此诸法勿思惟二及不二相。若修四静

  • 告全国僧寺住持·太虚

      ──二十年九月在北平作──  一、应废止中国佛教会及各省市各县市佛教会,改组为某县市僧寺联合会。由“各县市僧寺联合会”,再联合为“某省僧寺联合会”。由“各省僧寺联合会”,再联合为设于首都之“全国僧寺联合

  •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善导

    比丘僧善导撰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

  • 摄大乘论序·无著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唐虞之前。图谍简少。姬周以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

  • 卷十五·彭绍升

    居士传十五李长者传李长者。名通元。唐宗室子也。为人美须髯。朗眉目。丹唇紫肌。天禀超特而学无常师。迹不可测。少留情易道。妙尽微旨。年四十余专精内典。甞游五台。入善住院。逢异僧授以华严大旨。将别。长者曰。

  • 东山存稿·赵汸

    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1319—1369)撰。汸,字子常。休宁 (今属安徽)人。长于经学,所著有《周易文诠》。晚年筑东山精舍,时人称东山先生。明洪武二年(1369) 曾预修 《元史》。汸门人汪荫裒辑其遗文为一编,后范准又收

  • 东林十八高贤传·佚名

    往余令钟陵。曾过东林寺虎溪桥上远公社。竟作牛马走骚驿之场。为之慨然。去今十余年。乃得东林十八高贤传读之。诸公皆粪壤富贵。膏肓泉石。心超净秽之区。境际人天之胜。令人脉脉心动。抠从亡阶。况亲承接引。妙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