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汉司空掾任城樊何休序(○陆氏《音义》曰:“掾,弋绢反。”)

[疏]“汉司空掾”。解云:汉者,巴汉之间地名也。于秦二世元年,诸侯叛秦,沛人共立刘季以为沛公。二年八月,沛公入秦,秦相赵高杀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冬十月为汉元年,子婴降。○年春正月,项羽尊楚怀王以为义帝。其年三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天下为十八国,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汉之间四十一县,都于南郑。至汉王五年冬十二月,乃破项羽军斩之。六年正月乃称皇帝,遂取汉为天下号,若夏、殷、周既克天下,乃取本受命之地为天下号。云“司空”者,汉三公官名也。“掾”者,即其下属官也,若今之三府掾是也。○“任城樊何休序”。○解云:任城者,郡名。樊者,县名。姓何,名休,字邵公。其《本传》云:“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大传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门十有七年。”是也。序者,舒也,叙也,舒展已意,以次叙经传之义,述已作注之意,故谓之序也。

昔者孔子有云:

[疏]“昔者,孔子有云”。○解云:昔者,古也,前也。故《孝经》云:“昔者明王,”郑注云“昔,古也。”《檀弓》上篇云“予畴昔夜梦”,注云:“昔犹前也”。然则若对后言之,即言前;若对今言之,即言古。何氏言前古孔子有云,云,言也。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疏]“吾志在”至“《孝经》”。○解云:案《孝经·钩命决》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也。所以《春秋》言志在,《孝经》言行在。《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见善能赏,见恶能罚,乃是王侯之事,非孔子所能行,故但言志在而已;《孝经》者,尊祖爱亲,劝子事父,劝臣事君,理关贵贱,臣子所宜行,故曰行在《孝经》也。

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

[疏]“此二”至“极致”。○解云:二学者,《春秋》、《孝经》也。极者,尽也。致之言至也,言圣人作此二经之时,尽已至诚而作之,故曰圣人之极致也。

治世之要务也。(○治,直吏反。)

[疏]“治世”至“务也”。○解云:凡诸经艺等皆治世所须,但此经或是惩恶劝善,或是尊祖爱亲,有国家者最所急行,故云“治世之要务也”,言治世之精要急务矣。《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者,谓三王以来也,若大道之时,礼于忠信为薄。正以孔子修《春秋》,祖述尧舜,故言此。考诸旧本皆作“也”字,又且于理亦宜然。若作“世”字者,俗误已行。

传《春秋》者非一。

[疏]“传《春秋》者非一”。○解云:孔子至圣,观无穷,知秦无道,将必燔书,故《春秋》之说口授子夏。度秦至汉,乃着竹帛,故《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也。”戴宏序云:“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齐人胡?子都着于竹帛,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是也。故大史公云:“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董生相胶西王,疾免归家,以修学着书为事,终不治产业。”是也。又《六艺论》云:“治《公羊》者,胡?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阴丰、刘向、王彦。”故曰传《春秋》者非一。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孔子而传五家,故曰非一。

本据乱而作,

[疏]“本据乱而作”。○解云:孔子本获麟之后得瑞门之命,乃作《春秋》,公取十二,则天之数。是以不得取周公、成王之史,而取隐公以下,故曰据乱而作,谓据乱世之史而为《春秋》也。

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论,卢困反,下“持论”同)

[疏]“其中”至“之论”。○解云:由乱世之史,故有非常异义可怪之事也。“非常异义”者,即庄四年,齐襄复九世之雠而灭纪;僖(元缺)年,实与齐桓专封是也。此即是非常之异义,言异于文、武时。何者?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故曰非常异义也。“其可怪之论”者,即昭三十一年,邾娄叔术妻嫂而《春秋》善之是也。

说者疑惑,

[疏]“说者疑惑”。○解云:此“说者”,谓胡?子都、董仲舒之后,庄彭祖、颜安乐之徒。见经传与夺异于常理,故致疑惑。

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

[疏]“至有”至“戾者”。○解云:此倍读如反背之背,非倍半之倍也。言由疑惑之故,虽解经之理而反背于经。即成二年,逢丑父代齐侯当左,以免其主。《春秋》不非而说者非之,是背经也。任意者,《春秋》有三世异辞之言,颜安乐以为从襄二十一年之后,孔子生讫,即为所见之世,是任意。任意者,凡言见者,目睹其事,心识其理,乃可为见,故《演孔图》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也”。而颜氏分张一公而使两属,是其任意也。反传违戾者,宣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案隐三年传云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者,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谓二日乃食,失正朔于前,是以但书其日而已;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谓晦日食,失正朔于后,是以又不书日,但书其月而已。即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以此言之,则日食之道不过晦朔与二日,即宣十七年言日不言朔者,是二日明矣。而颜氏以为十四日日食,是反传违戾也。

其势虽问不得不广,

[疏]“其势”至“不广”。○解云:言说者疑惑,义虽不是,但其形势已然,故曰“其势”。虽复致问,不得不广引外文望成其说,故曰“不得不广”也。一说谓颜、庄之徒以说义疑惑,未能定其是非,致使倍经、任意、反传违戾,是以何氏观其形势,故曰“其势”;维?畏人问难,故曰“维问”;遂恐已说穷短,不得不广引外文望成已说,故曰“不得不广”也。“维”误为“虽”耳。

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

[疏]“是以”至“不解”。○解云:此“师”谓胡、董之前公羊氏之属也。言由庄、颜之徒解义不是,致地问难,遂尔谬说至于百万言。其言虽多,犹有合解而不解者,故曰“犹有不解”矣。

时加酿嘲辞,(○酿嘲陟交反)

[疏]“时加酿嘲辞”。○解云:颜安乐等解此《公羊》,苟取顽曹之语,不顾理之是非,若世人云“雨雪其?,臣助君虐”之类是也。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疏]“援引”至“句读”。○解云:三传之理不同多矣,经之义随经自合,而颜氏之徒既解《公羊》,乃取他经为义,犹贼党入门,主人错乱,故曰“失其句读”。

以无为有,

[疏]“以无为有”。○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甚可闵笑者,

[疏]“甚可闵笑者”。○解云:欲存《公羊》者,闵其愚暗;欲毁《公羊》者,笑其谬通也。

不可胜记也。

[疏]“不可胜记也”。○解云:言其可闵可笑处多,不可胜负,不可具记也。

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

[疏]“是以”至“俗儒”。○解云:《左氏》先着竹帛,故汉时谓之古学。《公羊》汉世乃兴,故谓之今学,是以许慎作《五经异义》,云“古者,《春秋左氏》说;今者,《春秋公羊》说”是也。治古学者,即郑众、贾逵之徒,贵文章矣。谓之俗儒者,即《繁露》云:“能通一经曰儒生,博览群书号曰洪儒,则言乖典籍、辞理失所名之为俗,教授于世谓之儒。”郑、贾之徒谓《公羊》虽可教授于世,而辞理失所矣。

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夺,《左氏》可兴。

[疏]“至使”至“可兴”。○解云:贾逵者,即汉章帝时卫士令也。言“缘隙奋笔”者,庄、颜之徒说义不足,故使贾逵得缘其隙漏,奋笔而夺之,遂作《长义》四十一条,云《公羊》理短,《左氏》理长,意望夺去《公羊》而兴《左氏》矣。郑众亦作《长义》十九条十七事,专论《公羊》之短,《左氏》之长,在贾逵之前。何氏所以不言之者,正以郑众虽扶《左氏》而毁《公羊》,但不与谶合,帝王不信,毁《公羊》处少,兴《左氏》不强,故不言之。岂如贾逵作《长义》四十一条,奏御于帝,帝用嘉之,乃知古之为真也,赐布及衣,将欲存立,但未及而崩耳。然则贾逵几废《公羊》,故特言之。

恨先师观听不决,多随二创。

[疏]“恨先”至“二创”。○解云:此先师,戴宏等也。凡论义之法,先观前人之理,听其辞之曲直然,以义正决之。今戴宏作《解疑论》而难《左氏》,不得《左氏》之理,不能以正义决之,故云“观听不决。”“多随二创”者,上文云“至有背经、任意、反传违戾”者,与《公羊》为一创;又云“援引他经失其句读”者,又与《公羊》为一创。今戴宏作《解疑论》多随此二事,故曰“多随二创”也。而旧云公羊先师说《公羊》义不着,反与《公羊》为一创,贾逵缘隙奋笔夺之,与《公羊》为二创,非也。

此世之馀事,

[疏]“此世之馀事”。○解云:何氏言先师解义虽曰不是,但有已在《公羊》必存,故曰此世之馀事。馀,末也。言戴氏专愚,《公羊》未申,此正是世之末事,犹天下闲事也。旧云,何氏云前世之师说此《公羊》不得圣人之本旨,而犹在世之末说,故曰世之馀事也。

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

[疏]“斯岂”至“过哉”。○解云:“守文”者,守《公羊》之文。“持论”者,执持《公羊》之文以论《左氏》,即戴宏《解疑论》之流矣。“败绩”者,争义似战陈,故以败绩言之。“失据”者,凡战陈之法,必须据其险势以自固,若失所据,即不免败绩。若似《公羊》先师,欲持《公羊》以论《左氏》,不闲《公羊》、《左氏》之义,反为所穷,已业破散,是失所依据,故以喻焉。

余窃悲之久矣。

[疏]“余窃悲之久矣”。○解云:何邵公精学十五年,专以《公羊》为已业,见《公羊》先师失据败绩,为他《左氏》先师所穷,但在室悲之而已,故谓之“窃悲”。非一朝一夕,故谓之“久”。后拜为议郎,一举而起,陵群儒之上,已业得申,乃得公然叹息。

往者略依胡?生《条例》,(○?音无。)多得其正,

[疏]“往者”,至“其正”。○解云: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故何氏取之以通《公羊》也。虽取以通传意,犹谦未敢言已尽得胡毋之旨,故言“略依”而已。何氏本者作《墨守》以距敌《长义》,以强义,为《废疾》以难《?梁》,造《膏肓》以短《左氏》,尽在注传之前,犹郑君先作《六艺论》讫,然后注书,故云“往者”也。何氏谦不言尽得其正,故言“多”尔。

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隐括,古夺反,结也。)

[疏]“故遂”至“墨焉”。○解云:隐谓隐审,括谓检括,绳墨犹规矩也。何氏言已隐审捡括《公羊》,使就规矩也。然则何氏最存《公羊》也。而谶记不见者,书不尽言故也。而旧云善射者,隐括令审,射必能中,何氏自言已隐括《公羊》,能中其义也。凡木受绳墨,其直必矣,何氏自言规矩《公羊》,令归正路矣。

猜你喜欢
  ●《物犹如此》重刊序·徐谦
  丽泽论说集録卷二·吕祖谦
  迩言卷四·刘炎
  卷十八·陈士元
  继承父亲的遗志·孔子
  序·钟泰
  第一章 总论·佚名
  卷五·秦蕙田
  夫乐者乐也(1)·戴圣
  书纂言卷一·吴澄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钱穆
  自序·慧开
  第七卷·僧祐
  佛说太子刷护经·佚名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天骥·唐圭璋

      天骥字仁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摸鱼儿   灯花   又何须、向明还灭,寒花点缀孤影。玉龙度海吹鱼浪,烟淡宝钗横鬓。斜又整。是虫滴骊珠、两两相交颈。夜长人静。凭玉果低抛,金钱暗卜,此意有谁领。   欢娱事,料

  • 夏竦·唐圭璋

      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生于雍熙元年(984)。以父死事补官。景德四年(1007)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仁宗朝,累擢知制诰,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召入为宰相,为言者所攻,改枢密使。封英国公,后改封郑。皇祐二年(1050)卒,年六

  • 第一折·佚名

    (外扮孟府尹同老旦王夫人领家僮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请皇家俸,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嫡亲的三口儿家属,老夫人王氏,所生一女,名曰孟光,小字德耀。老夫幼年间曾为

  • 卷十七·贯休

    钦定四库全书 禅月集卷十七 唐 释贯休 撰 五言律诗 乞食僧 擎鉢貌清羸天寒出寺迟朱门当大道风雪立多时似月心常净如麻事不知行人莫轻诮古佛尽如斯 寒望九峯作 九朶碧芙蕖王维图未图层层皆有瀑一一合吾庐雨歇如争出

  • 农歌集补钞·吴之振

    戴昺春日偕兄弟侍屏翁游晋原分得外字因集句而成春雨晴亦佳,适与赏心会。初日照高林,幽泥化轻壒。步屟随春风,始觉天宇大。牵怀到空山,逍遥白云外。青松夹路生,童童状车盖。清川带华薄,阴壑生虚籁。性达形迹忘,傲然脱冠带。薄

  • 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卷之二·张居正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严考察○隆庆元年十二月丙申上谕吏部朝觐官来

  •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春。正月。甲戌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停止朝贺筵宴。  ○日食。  ○朝鲜国王李焞、遣陪臣俞集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节。及进□山戊不□贡礼物。宴赉如例  ○丁丑。谕太常寺

  • 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访查李清所著书一并销毁事致江浙等省督抚函·佚名

    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访查李清所著书一并销毁事致江浙等省督抚函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径启者:李清所著《诸史同异录》一书,语多悖缪。现在奉旨将四库全书内抄录者撤出销毁,又李清所著《南唐书合订》、《南北史合

  • 读例存疑卷三十一·薛允升

    刑律之七贼盗下之二发冢夜无故人人家盗贼窝主共谋为盗公取窃取皆为盗起除刺字发冢:凡发掘(他人)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监候)。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为从减一等。)若(年远

  • 张咏传·脱脱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少年时意气豪放,不拘小节,即使贫贱时外出交游,也不肯居人之下。太平兴国五年(980),濮州推举进士,舆论以张咏为首位被推荐人。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便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

  • 忽辛传·宋濂

    忽辛,赛典赤赡思丁之第三子,至元初即以功臣贵族之子而入宿卫军。至元十四年(1277),授兵部郎中。十五年,出任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河南地方多强盗,往往群聚山林,劫杀过往旅客,官军无力剿捕。忽辛实行招安政策,遣土豪持官府文书

  • 卷十一·陈天祥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辨疑卷十一    元 陈天祥 撰孟子滕文公上周公岂欺我哉○注文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公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之言而叹其不我欺也文王大圣人古今皆师宗之以公眀仪之贤岂不知此何须直至闻周

  • 第十九章略谈文学艺术之属·梁漱溟

    真、善、美三词常见于世,三者固皆人生所有事。真与善,吾书既多言及之,而未及于美,此章将略为一谈。 治科学者意在求真,其真不出吾前文所云四真实品之前二者。然真莫真于破除所知障,是则非世人想象所及矣。世间一切相幻妄非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至有差别不者。此下第五明六种种姓。就中。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姓先后。三明从姓.果退。四明学.凡种姓。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

  • 四教义卷第二·智顗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大门第二辨所诠者。夫教是能诠理是所诠。故因理设教籍教显理。即理非教即教非理离理无教离教无理。故思益经云。菩提之中无文字。文字之中亦无菩提。离菩提无文字。离文字无菩提。以离菩提无文

  •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三·通奇

    住華亭船子法忍寺嗣法門人行謐等編住浙江嘉興府秀水縣棲真禪寺語錄順治丁亥十二月十八日入院。山門以杖指云:重重寶樓閣,無礙解脫門。須從這裏直入,不得俯首躊躇。何故?大丈夫兒合,自繇拽杖便入。佛殿昔日釋迦老子道:若以色

  • 御定月令辑要·李光地

    二十四卷。图说,一卷。李光地等奉敕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圣祖以明朝冯应京所撰《月令广义》二十五卷体例粗备,但采录有关著述繁简失当、雅俗不分,特命李光地等另行编纂,门类因仍其旧,删除无稽之谈,增补未备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