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

释意密显无常迹义 释教密显解脱义广前名字功德品也

四相品之第三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唯有密语无有密藏

案。僧亮曰。二密[雨/复]常。前已开发。今释上偈云开微密。不言藏者。以佛无藏故也。自下诸譬。明无短故。所以不藏也。法瑶曰。上来广说身口密义。似若如来必有藏积秘吝之怀。是以迦叶。明佛乃有密语。无有密藏。如来成其所说也。僧宗曰。时众于上。粗已领解。将欲更彰身智。在万累之表。申述昔教未说之意。是以迦叶。命言领解。但昔日[雨/复]相事多。事须广拂。下文对佛捉昔偏教。次第开洗。所谓开微密也。唯有密语者。迦叶探取佛意。言唯有密语。无密藏也。何者。以昔常机未至。不得说常。而无常之教。乃意在于常。岂有秘密耶。宝亮曰。此下将广解脱故。先显圣意。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者。即广意密也。道慧记曰。前开身口密。此开意密也。智秀曰。此下重开口密

譬如幻主机关木人(至)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案。僧亮曰。幻者术浅。不欲人知。如来不浅。常欲人知。岂名为藏。慧诞曰。幻者所作。但令人见。不令人得。佛则不尔。常愿众生同我所得。岂名为藏耶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案。僧亮曰。此下诸譬。佛成迦叶所说也。秋月虽明。有目乃见。于无目者。名为藏也。佛法亦尔。于智者为显。愚者为[雨/复]也。宝亮曰。佛广说十譬。前八譬。一向明无秘藏。第九譬。释教明所以不先说深法者。为众生故也。第十譬。明众生若不在此五时教中学者。非佛于彼有情故也。此第一譬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积金银(至)是故不得名为秘藏

案。僧亮曰。并是明佛无秘藏义

善男子譬如长者虽有一子(至)昼夜殷勤教其半字

案。僧亮曰。初说小后说大。似如有隐。故以譬申之。众生具缚。应闻具教。理数相感。诣师之义也。心小而闻满字教者。必不能受。譬不速成也。乃说一切诸法无常牵令入。或如将还也。三乘偏教。喻以半字也

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案。僧亮曰。大乘六行。满字之譬

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至)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案。智秀曰。明以无大机。致感小教。岂是秘吝[雨/复]藏。而不说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案。智秀曰。合譬结旨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至)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案。宝亮曰。若不于佛五时教中学者。岂是佛咎

迦叶复言我定知如来世尊(至)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案。僧亮曰。证上半字也。僧宗曰。领解自申所怀也。但昔言未洗。人疑不除。今广引昔偈。令释取以施权之旨也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至)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案。僧宗曰。广出说偈之缘起。以显随时设教之不同也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至)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案。僧亮曰。证无藏也。亦欲以下。况上明二乘尚无。况如来也。僧宗曰。前偈证有余涅槃。此偈证无余涅槃也。虽复合牵一偈。意在下半偈耳。迹不可寻者。身智俱亡也。此亦昔言。故应拂也。下释云。近于菩提。菩提涅槃。无有方所。事绝近情。谓难寻也。偈旨如此。谁能解耶

佛言迦叶夫积聚者(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

案。僧亮曰。明有为有资。尚无藏积。况乃无为不须者耶。宝亮曰。积聚二种。一有为二无为者。谓道积众行。非是世间之财宝也。声闻捉想。心中行道。不得其所。故言有为也。又协相修善。去佛果辽远。终日生死之谓也。无为如来行者。若能谨依六行。修道进德。不取有无之相。故名无为。又若忘相行道。取佛果速。因中说果。亦言无为也

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至)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案。僧宗曰。去无至者。虽有出苦之名。及其造极。此处无迹。故无至也。是故于此婆罗树间者。谓法身之迹。妙绝难寻。寄大解脱。而示灭也

佛告迦叶所言大者(至)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

案。僧亮曰。答彼问下句云广为众生说也。常旨已宣。今所广者。广大义也。僧宗曰。名字功德品中。非不一往举释大体。而未释大义。是以此中。引八大人觉。取舍容为义也。智秀曰。上云是大涅槃。能建大义。未释所以。今明有大德故。建大义也。明骏案。正广解脱也。上名字功德品。已略明解脱。亦粗释今日所以称大也。极果万德。略举其三。以成秘密之藏。而以解脱一德。用当经题者。涅槃是无累总名。以多义训。取解脱。是其一也。是故问曰。云何于此经。即请经名经力及流通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所以前品答云。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于大涅槃。放舍身命。已是略显解脱也。阙一问说法有几种。上四相已广前品流通法也。从有余无余涅槃已来。至此具广三德也。后四依品以下。广显流通人也

所言涅槃者无诸疮疣(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疮譬苦也。以无苦故。名为涅槃。若但自治。不名大灭。灭一切苦。乃名大灭也。悉治已者。谓有信也。虽未即差。已为差因也。僧宗曰。上释大义。此释涅槃义也。疮疣是累。既无疮疣。即是解脱。此中先明能治众生。引医师为喻。下去出体。广明解脱也

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至)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案。僧亮曰。金刚后心。烦恼尽处。得涅槃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案。宝亮曰。若依如下文。涅槃能为一切众生。作解脱因缘处也。阎浮提众生。有二种。一者有信。二者无信。释有信者。有二种释。一谓。从佛出世。有随教修行。得信首根立者。悉名治已。自未立已还。有信未定。不免阐提。故束为无信人也。二者值佛。能生一念善已上。乃至信首根立。悉名治已。若不能生一念善者。并为无信也

世尊何等名涅槃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将欲明色之与智。为解脱故。致发斯问。涅槃名解脱者。昔说涅槃。是三事中。解脱今正其名也。敬遗记僧宗曰。圆德妙体。居万累之表。故称解脱也。涅槃是彼国语。就彼释义。应有别辞。此间解脱。即是翻彼释义之名也。昔曰孤灭解脱。所以称涅槃者。以身智为累。故以灭累。为解脱也。智秀曰。此下三翻。第一出体。第二佛以譬显其旨也。第三显譬与所譬同异也。以昔辨解脱。身智俱无。而滥该佛果。是以此第一翻。辨正解脱之名也

迦叶复言所言解脱(至)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案。僧亮曰。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者。以无累为解脱。身智无累。亦是解脱。先定之也。二乘解脱者。分段烦恼灭。称为解脱。而身智有为。非解脱也。如来身智无为。得名解脱也。云何住者。谓相假名义得立住。若其无色解脱之名。依何而住。非色者。声闻身智。亦无粗结。直以少故。说为非色耳。僧宗曰。将明无累。先正其体。体苟不无。则孤灭权显。论其枢要。在于色耳。今言声闻非色者。不能垂形六道也。为众生故。说非色者。昔教但言舍身尽灭。不说三事。既无三事。则无法身垂应之色。故言非色也。云何住者。假执昔教。无色为难。欲令佛释二乘之人。非都无色。是故佛以非想为喻。实有细色。说为非色二乘。涅槃亦尔。小应色直是于时不得说也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大般涅槃行解脱之义

案。僧亮曰。众生所好不同。广赞解脱。明无苦不尽。无乐不备。称情合愿。汲引多矣。僧宗曰。欲使无累之德。显于未闻。故复重谓。即是广为众生说也

佛赞迦叶善哉善哉(至)是故如来不名命终

案。僧亮曰。生老病死。众苦之本。故先明也。再说死者。前明老死。后明病死也。明骏案。此下广名字功德品中。八味具足也。前文唯言五者不老。六者不死。略不云生之与病。此中具述四患也

如来清净无有垢秽(至)生贪夺想解脱不尔

明骏案。广第四清凉也。疮疣斗诤。皆不清凉。因事而广触类长之余效此也

又解脱者名曰安静(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三者安也。夫不安者。则求等侣。无上安隐。无忧无喜。不须等侣也

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八者快乐也。苦以逼切为义。今明无逼。以显快乐也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一者常也。无常则流动不停也。今以广大如海为譬。前品以常释大。今此以大释常。反[雨/复]为义。乃至无上上。亦如是也

又解脱者名曰恒法(至)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明骏案。广二者恒也。常以不迁无动嶷然为义。恒以豆然不改为义。亦左右之辞耳。所以未举虚空无际无迹。盖言终曰恒然者也

猜你喜欢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佚名
  卷三十二·彭绍升
  辩中边论颂·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楚石梵琦
  罗睺罗品第四·佚名
  大雲初分密语健度第四·佚名
  在光孝寺上堂法语·太虚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印光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七卷·世亲
  大智度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卷上·佚名
  第八 伽陀集·佚名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状次第·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陈梦雷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六·彭定求

        卷196_1 【元次山居武昌之樊山,新春大雪,以诗问之】孟彦深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怀君欲进谒,谿滑

  • 卷三十·阮阅

      ●卷三十·咏茶门  唐赵《因话录》载其家兵部君性尤嗜茶,能自煎,谓人曰:“茶须缓火炙,活水煎。”坡有“活水还须缓火煎”,恐亦用此。〔黄常明《溪诗话》卷七〕  五代时郑遨《茶诗》

  • 论句法第十七·王骥德

      句法,宜婉曲不宜直致,宜藻艳不宜枯瘁,宜溜亮不宜艰涩,宜轻俊不宜重滞,宜新采不宜陈腐,宜摆脱不宜堆垛,宜温雅不宜激烈,宜细腻不宜粗率,宜芳润不宜噍杀;又总之,宜自然不宜生造。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

  • 唐诗镜卷十九·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十九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一 李白【三】 七言古诗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东风已緑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

  • 第七歌 情哥郎你要出香房·刘半农

    情哥郎你要出香房,眼泪汪汪落胸膛。我郎好像脱线鹞子怏怏去,勿知落勒啥村方。鹞子,纸鸢也。脱线鹞子,谓纸鸢之断线者。

  • 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房玄龄

    姚兴,字子略,苌之长子也。苻坚时为太子舍人。苌之在马牧,兴自长安冒难奔苌,苌立为皇太子。苌出征讨,常留统后事。及镇长安,甚有威惠。与其中舍人梁喜、洗马范勖等讲论经籍,不以兵难废业,时人咸化之。 苌死,兴秘不发丧,以其叔父

  • 卷之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十七·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十七 唐 张守节 撰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史记十七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

  • 崔廓传·李延寿

    崔廓字士玄,博爱安平人。父亲崔子元,在齐朝为燕州司马。崔廓幼时孤苦贫困,母亲地位低下,因此不被同族人所看重。开始做里佐,屡次遭受别人羞辱,于是愤激而起,逃进山中,开始博览群书,很多书都通览涉及。太行山以东的学者都以他为

  • 卷二·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二     元 程端学 撰桓公元年或问曰郑伯以璧假许田左氏谷梁两易之说已辨于归祊之时矣然先儒以讳易称假为讳国恶而隐之者何也曰假许田者郑伯也何必为郑伯讳乎曰先儒谓言假则有归道者何也

  • 读书丛说卷三·许谦

    元 许谦 撰大禹谟三谟皆陈于帝舜之前乃舜典之余事禹谟自格汝禹以下舜晚年事以禹王天下故在臯益前允若兹一章万邦咸寜以上以效验言稽于众以下以工夫言稽众从人则嘉言罔伏不虐无告则万邦咸寜不废困穷则野无遗贤后臣克

  • 卷十·孙复

    <经部,春秋类,春秋尊王发微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尊王发微卷十宋 孙复 撰昭公名稠襄公子景王四年即位昭谥也容仪恭明曰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防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音韶】蔡公孙归生郑罕虎

  • 第27章&nbsp;哀公问·戴圣

    哀公问于孔子说:“大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君子在谈到礼的时候,为什么态度是那样地恭敬?”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资格来谈论礼。”哀公说:“不要客气。请您一定讲一讲。”孔子说:“本人听说:人活这一辈子,最要

  • 卷十九·佚名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能善知四摄法行。何等为十。一者行利益施摄化有情。二者行安乐施三者行无尽施。四者利益语。五者如义语六者如法语。七者如理语。八者利益行。九者同财而行利益。十者同其济命受用等事。

  • 卷第十五·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五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佛告大王。当于尔时。散弹长者于十二年饥俭亢旱。供养千圣独觉。于时帝释助作功德。来降大雨者。大王。莫作异见。其散弹长者。即我身是。大王。我于过去。

  • 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孙冯翼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 后汉纪·袁宏

    东晋袁宏撰。三十卷,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是继《前汉纪》之后,又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它记载了自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终结为止,共198年的历史。体例仿荀悦《汉纪

  • 寂志果经·佚名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当于巴利文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为长阿含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之异译。系佛陀应阿阇世王之请问,而详述沙门之日常生活及现生所受殊胜之果报;因而令阿阇世王忏悔弑父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