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65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1)。民之难治,以其知之(2)。

故以知治国,国之赋;不以知治国,国之德(3)。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4)。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5)。

【题解】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敌视人民的愚民思想。老子这种“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主张,跟第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互相补充的。这种愚民政策,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者所遵循,有时则变本加厉,是“理有固然”的。

注释:

(1)王弼、傅奕、范应元及宋刊河上公本皆如此。道藏龙兴碑本,“为道者”作“为士者”,“愚之”作“娱之”。景龙,“民”作“人”。敦煌唐写本,下“之”字作“民”。马王堆本甲本作:“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乙本,“故曰”作“古之”,“明”后五字损掩。

(2)道藏严遵本如此。龙兴碑本,“民”作“人”,无下“之”字。释者以下句“故”字属此句,作“以其知故”。下句,范作“以其知多也”,傅作“以其多知也”,诸王本作“以其智多”,景龙、敦煌作“以其多智”。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甲本,“治”字损掩。张松如《校读》:“此与上文‘将以愚之’句为韵,当如严本作‘以其知之’。”

(3)依据马王堆本,参照诸今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故以知知国,国之贼也;不以知知国,国之德也。”甲本同,惟“国”字作“邦”。马王堆本“治”字讹作“知”,据今本改。傅奕作:“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也。”王、范及诸唐本,无两“也”字。“知”字或作“智”。“德”字,敦煌一唐写本与道藏龙兴碑本、赵至坚本、李荣注、成玄英疏,皆同马王堆本,作“德”。他本皆同傅奕作“福”。张松如说:“‘福’、‘德’义可通。《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注:‘犹福也。’《晋语》:‘夫德,福之基也。’这可能是古本‘德’字被后人改作‘福’字的缘由。”

(4)诸王本如此,惟“恒”字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甲本同,“是”字作“此”。傅奕本、最近马王堆本,惟前“恒”字作“常”,后“恒”字作“能”。龙兴碑,“亦”下有“为”字。两“稽”字,严遵本、敦煌六朝写本、景龙、开元、景福、诸唐本及宋刊河上公本与宋徽宗、司马光、赵至坚诸本,俱作“楷”。陆德明《释文》:“严、河上作‘楷式’。”张松如说:“‘稽’、‘楷’同声相假,本字当作‘楷’,‘稽’,为‘楷’之借字。《广雅·释诂》一:‘楷,法也。’是‘稽式’,即法式也。”

(5)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反”字及末三字损掩。乙本,“与”字损掩,“反矣”作“反也”。前二句,河、王、傅同马王堆本;敦煌六朝写本作“玄德深矣远”,下句误夺。严遵本,无下“矣”字。景龙本、敦煌唐写本、赵至坚本及《道德真经注疏》,俱无三“矣”字。道藏龙兴碑本,无“玄”字并无三“矣”字。后一句,诸王本,上有“然后”二字。傅奕、司马光、范应元诸本,作“乃复至于大顺”;叶梦得《老子解》作“乃大顺”。蒋锡昌《校诂》:“物,万物也。反,借为返。大顺者,大顺自然,即指道而言。此言玄德深远,人主与万物皆返于真,然后乃同至于道也。”

【今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使人民聪明,而是用“道”来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正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用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利。

认识这两者之间的道理,也是一个准则。经常了解这一准则,这就叫做微妙深奥的德行。微妙深奥的德行,是多么精深宏远啊,它与万物同归于“道”,这样才能达到非常顺畅的境界。

猜你喜欢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左丘明
  山国轨第七十四·管仲
  孝至卷第十三·扬雄
  外篇鲁缪公第七·汪晫
  帝学卷一·范祖禹
  卷八○·邱濬
  经济文衡后集卷五·佚名
  让精神更丰盈·李叔同
  第七章 3·辜鸿铭
  春秋传卷一·胡安国
  卷九·何楷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戴圣
  隐公·隐公四年·左丘明
  观农务品第十一·佚名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须溪四景诗集卷四·刘辰翁

    宋 刘辰翁 撰冬景冬日可爱此日荷天公宁须挟纩重一寒偏更老可爱莫如冬不恨乗驹隙犹愁闭烛龙身如花正午春入眼偏浓有喜融霜鬓何堪借酒容至尊何处在流涕献无从负暄虽霜晴可爱容我俯前轩纵是围燕玉何如负赵暄自怜台背痒

  • 卷二百五十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己巳朔,知熙州、端明殿學士、兼龍圖閣學士王韶為資政殿學士、兼制置涇原秦鳳路軍馬糧草。先是,韶自熙州入覲,與二府議夏國事於資政殿,韶請一中人在軍中往來奏事。王珪曰:「中人監軍

  • ●卷六·邵伯温

      伯温崇宁中居洛,因过仁王僧舍,得叶子册故书一编,有赵普中书令雍熙三年为邓州节度使日,谏太宗皇帝伐燕疏与札子各一道,其忧国爱君之深,言出乎文章之外者,虽杂陆宣公论事中不辨也。疏曰:武胜军节度使臣赵普。右臣自二月中,伏

  • 目录·徐鼒

    ——纪七、列传五十八(凡六十五卷)卷第一(纪第一)弘光(上)卷第二(纪第二)弘光(下)卷第三(纪第三)隆武(附绍武)卷第四(纪第四)永历(上)卷第五(纪第五)永历(中)卷第六(纪第六)永历(下)卷第七(纪第七)监国鲁王卷第八(列传第一)后妃弘光邹太后

  • 序·王世贞

    夫国之有典也,则号令庆罚皆在焉。其曰典者何?志常也。曰异典者何?志非常也。诸创国者皆不为常者也。其业可大而法可久,习之则为常,是故曰典也。自古有天下之盛者,莫过唐、虞、三代。唐有天下,举亩{亩厶}之鳏民而委之政,既得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九·佚名

    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丑朔时享太庙遣驸马都尉谢诏代○是日日食一分五秒例免救护礼部尚书袁炜言臣闻唐一行曰日君道也无朏魄之变古之太平日有不食或月变行而避之或五星潜在其下御侮而救之或涉交数浅或在阳历阳盛阴微则不食

  •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旧新年之厂甸热·李定夷

    北京有一最不可解之事,即所谓逛庙逛会是也。夫所谓庙者会者,并非有特殊之风景,可以娱目骋怀,亦不过人逛人而已,即如照例旧年新正。有所谓厂甸香厂,为都中人士游观之所。今年香厂已经停止开放,所开放者,仅一厂甸。其实厂甸一处

  • 厍狄伏连传·李延寿

    厍狄伏连,字仲山,本名伏怜,讹音连,代人。他归附..朱荣,官至直阁将军。后来跟随神武帝高欢,被赐爵为蛇丘男。天保初年,被封为仪同三司,不久加封为开府。他性情质朴,勤于公事。守卫宫殿,朝夕不离开皇帝的住所,因此很被天子知遇。然

  • 唐介传·脱脱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唐拱死于漳州时,众人知道唐家贫穷,想凑钱为他送葬,唐介虽然年龄幼小,却婉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后被人提拔为武陵县尉,又调任平江县令。李财主富有而吝啬,官吏们对他巧取豪夺没有得到满足,诬告他杀人祭鬼

  • 目录·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六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目録 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卷一圣孝卷二圣德卷三圣德卷四圣德卷五圣学卷六圣治卷七圣治卷八圣治卷九圣治卷十敬天

  • 卷二百六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六十人物志一百四十列女传二十八旗蒙古列女传三正黄旗蒙古护军三达色之妻关氏正黄旗蒙古护军巴什一之妻和氏正红旗蒙古马甲二坠之妻李氏正红旗蒙

  • 春秋随笔卷下·顾奎光

    泸溪县知县顾奎光撰桓宣继弑而书即位者外援既定内位既固从容成礼无复危疑畏惮之心可以见乱贼之得志也桓公元年三月公防郑伯于垂即书郑伯以璧假许田所以结郑也宣公元年夏书公防齐侯于平州公子遂如齐即书齐人取济西田所

  • 卷三百四十二·佚名

    △初分愿喻品第五十六之二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亦毕竟离。善现,内空毕竟离。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

  • 佛说自爱经·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国王诣佛所。遥见精舍。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五体投地。稽首足下。却长跪白。愿以来日。于四街道请佛及僧。施设微食。普令愚民知佛至尊。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五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五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圣行品中起卷广明集谛。文为三。初明集谛。次会通。三料简。初又三。一标名。二释体。三明是非。初标名二。先牒章门。次释云集因能得阴果。故言是阴因

  • 咸平集·田锡

    诗文别集。北宋人田锡撰。三十卷。锡字表圣,洪雅(今属四川)人。太平兴国进士。累官谏议大夫,史馆修撰。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慕魏徵、李抗之为人。历事两朝,始终以谏诤为己任。原集五十卷,此本仅三十卷,乃后人重辑。含

  • 注大乘入楞伽经·佚名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