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介传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唐拱死于漳州时,众人知道唐家贫穷,想凑钱为他送葬,唐介虽然年龄幼小,却婉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后被人提拔为武陵县尉,又调任平江县令。李财主富有而吝啬,官吏们对他巧取豪夺没有得到满足,诬告他杀人祭鬼。岳州太守逮捕他家老小,不分皂白地加以拷打,都不承认。又派唐介去刑讯,没有什么证据。太守大怒,向朝廷报告,朝廷派御史方偕下来,换一个监狱分别审问李家老小,结果与唐介所审相同。太守以下全部受罚,方偕受赏,唐介也没有主动请功。

唐介又调任莫州任丘县知县。任丘处于辽使往返的道路上,驿站官吏常被使者敲诈勒索,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传令说:“法令没有规定供应的一概不得供应,胆敢毁坏我处的一草一木,就坚决关押。”使者都服服帖帖地离开了。边境水塘年年发大水,淹没良田,中人杨怀敏主持治理,用城西四十一村蓄洪,唐介主持筑堤,老百姓受了益。又改任德州通判,转运使崔峄拿库存绢帛高价配售给老百姓,唐介扣住这道命令不下达,并向安抚司揭发此事。崔峄大为不满,数次派人追逼唐介快快下文。唐介总是拖延,最后终于没有执行这道命令。

后来调到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任殿中侍御史。启圣院新造“龙凤车”,装饰珠玉,唐介批评说:“这里是太宗的牌位所在,不可喧闹亵渎;后宫稀奇侈靡的玩具,也不能超出制度的规定。”皇上立即下令毁了龙凤车。张尧佐一步登天的诏命草拟升任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反对,又请中丞王举正同百官一起讨论,结果剥夺了张尧佐两个官职。不久,张尧佐又被任用为宣徽使、河阳知府,唐介对百官说“:皇上是想封他宣徽使,而以河阳知府为名,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然而百官都明哲保身,只唐介坚决出面反对。仁宗说“:任职令是中书省下的。”唐介于是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之日曾私自织造错金的奇妙锦缎,勾结宦官,在皇宫寻找内应,才谋得相位;现在又重用张尧佐,显然是想勾结得更紧。建议皇帝撤掉文彦博,任用富弼为相。又批评谏官吴奎脚踩两只船,措词严厉。

仁宗大怒,拒绝看他的奏章,声称要把他调到偏远的地方去。唐介慢慢读完皇帝的意见后说:“臣受忠义的鼓舞,坐监狱、赴刑场也在所不惧,怎会害怕边远地方呢?”仁宗急忙召见执政大臣说“:唐介发表意见是他的职责。至于说文彦博是通过我的嫔妃才得到宰相职位的,岂有此理?启用宰相,嫔妃岂得干预?”当时文彦博在旁,唐介指责说:“彦博应该反躬自省,假使有这种丑事,不能隐瞒。”彦博不停地谢罪,仁宗更加恼怒。梁适喝斥唐介,让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也上前救护他。结果,仁宗把他降级为春州别驾。王举正认为这个处罚太重了,仁宗醒悟过来,第二天又改派到英州,撤了文彦博的职,吴奎也贬到地方去了。仁宗怕唐介死在路上,自己背上伤害耿直大臣的恶名,就派中使护送他。梅尧臣、李师中都作诗热情地赞美他,从此他坦率耿直嫉恶如仇的美名轰动天下,士大夫们谈论“真正的御史”时,都必然说“唐子方”,而不敢直呼其名。

几月后,受提拔主管郴州税务,任潭州通判、复州知州,又被召回京城任殿中侍御史。到朝廷谢恩时,仁宗慰劳他说:“您从被降职到地方以来,从未写信回来谈私事,可算是操守坚贞啊。”唐介叩头谢恩,从此议论时事更无所顾忌。不久对仁宗说:“臣既然担当御史,说的不被听从必然要力争,争得太激烈了就会得罪陛下,希望能辞职。”于是调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开封府判官,又任扬州知州,再转任江东转运使。御史吴中复向仁宗说:“唐介不应该长期担任地方官。”文彦博重当宰相后也对仁宗说“:唐介从前对我的批评,确实很针对我的缺点,希望您能采纳中复的意见。”但仁宗只调他到河中。

很久以后,调回京城任度支副使,升天章阁待制,再到谏院任职。仁宗从至和年以后,很少与臣下勾通。唐介说:“君臣关系好比是天地,天地交泰,才是正理。希望能经常召集群臣,做些指示,共同讨论事情,以造福于天下。”又说:“后宫不该替别人向皇上伸手要官;诏命的草拟不通过中书的情况,应该设法制止;赐给嫔妃的钱物,已比前代多几十倍,而且还在天天增长,没有止境,应有所限制;监司推荐的官员多是些只会深文周纳、咬文嚼字的具体办事员,请您下令,精选品行端正、善良敦厚的才子,不可使歹毒刻薄者混入;派往各地的采购人员欺侮地方,应撤回,所需物品直接交给监司采办;兖国公主夜晚擅自开启禁宫的门,应警告宿卫人员的主管,严格宫禁的规章制度。”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御史中丞韩绛弹劾宰相富弼,富弼回家请求辞职,韩绛也等待处罚。唐介与王陶批评韩绛中伤大臣,结果韩被免职。唐介与右宰相不和,请求外调,任荆南知府。任命书经过门下省时,被知银台司何郯扣住退回,于是重新留任为开封代理知府。不久因为弹劾了陈升之,调任洪州知州。又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瀛州知州。

英宗治平元年,唐介回京任御史中丞。英宗说“:您在先朝时有敢于仗义直言的美誉,因此我才任用您,不是听了左右人的建议才用您的。”唐介说“:臣没有什么优点,陛下把我说得太好了,我愿意对您尽忠尽力。自古以来想求得天下大治的君主,都不一定要找到惊世骇俗、空前绝后的政策,主要的思路不过是顺乎人心而已。祖宗传下的治世良方,现在都还有踪可寻,望您能以祖宗已经完成了的大业为镜子,天下就会沾您的光了。”次年,唐介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太原知府,英宗对他说:“我认为黄河以东地区的重要性,不在中央政府执法官之下,暂时麻烦您去担此重任吧。”西夏常常侵扰代州边境,并在边境修筑了多个堡垒。唐介派兵撤掉了这些堡垒,发函对西夏晓以利害,于是夏人就不敢再动了。

神宗即位后,召他回来任三司使。熙宁元年(1068),升为参知政事。从前,宰相在待漏舍审阅下面送来的文书时,同僚不能知道。唐介对曾公亮说“:政府官员不了解文书的内容,皇上一旦问起来怎么回答?”从此才容许同僚同看,后来就习以为常了。神宗想起用王安石,曾公亮也顺势推荐他,唐介却说王安石难当大任。神宗说“:王安石的文学才气不够吗?治政能力不够吗?经术不够吗?”唐介回答说:“王安石虽然有学问,但泥古不化,会读书不会活用,因而迂腐顽固,若让他执掌政事,必然会剧烈地变更传统。”散朝后又对曾公亮说“:如果王安石真的受重用,天下必然受害,你们应该明了这一点。”中书省曾呈送拟任官员表,几天无法决定,皇帝说“:可以请王安石最后裁定。”唐介说“:您以为王安石可以重用,重用就是了,岂能让中书省把政事交给一个翰林学士来决断?臣近来听说您常让某事某事请王安石决定,王同意就办,不同意就不行,既然这样,宰相等官还有什么用?这恐怕不是信任大臣,必然是认为臣等无才。我愿意先被罢官。”

王安石任宰相后,启奏皇上说:“皇上直属的中书省处理政务的答刂子(下行文书),都用圣旨的名义,不合理的却有十之八九,应该只让中书省发牒(平行文书)。”神宗吃了一惊。唐介说:“从前寇准发答刂子(下行文书)调冯拯的官职,不合理,遭到冯拯的控告,太宗认为‘:前代中书省只用堂牒(平行文书),权臣趁机作威作福。太祖看到中书的堂帖(下行文书)比圣旨还威风,就取消了中书行下行文书的权力。现在又重新用答刂子(下行文书),这与堂帖有什么不同呢?’张洎解释说:‘废掉了答刂子(下行文书),那中书省行文就没有格式可参照了。’太宗说‘:重要的事由皇帝直接发敕,该用答刂子的小事,也应该先请示皇帝。’所以以后中书的答刂子都称为圣旨。像王安石所说的,那政令就不是皇上所发了。如果宰相忠诚有才,也是越权,若不是那么忠诚能干,岂不误了国家大事?”神宗觉得有理,才没有变更。唐介从此多次同王安石争论。王强辞夺理,而神宗又偏袒他,唐介不胜羞愤,背上发疽而死,年六十岁。

唐介为人淳朴豪爽,以敢讲真话而为人所惧。每次言官空缺,朝野都希望唐介能补任,以便看他发挥才干。神宗称他是先帝遗留给他的忠臣,因而很重用他。但他直接管政事之后,正应大展所长,却受王安石阻扰,少所建树,声名反而不如他担任谏官、御史时。病重时,神宗问起他的病情就哭,还亲往他的宅第吊唁他,因为画师所画的遗像不太准确,神宗还拿出皇宫中收藏的画像赐给他的家人。追认礼部尚书,谥号“质肃”。儿子叫淑问、义问,孙子名恕。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七 儒林·姚思廉
  卷三 周紀三·司马光
  ●崇禎長編卷之十五·汪楫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一·李心传
  ◎礼八(吉礼)·徐天麟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九十一·佚名
  ◎牡丹花下风流鬼·李定夷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一·司马光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上·袁枢
  史记集解序·司马迁
  董昌传·欧阳修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十一·允禄
  明鉴易知录卷八·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大经·唐圭璋

      大经字仲常,丰城人。建阳县主簿。授泉令,不行。除从事郎、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有胖斋集,不传。   酹江月   子庆母八十   人生八十,自儿时祝愿,这般年数。滴露研朱轻点笔,个个眉心丹字。萱草丛边,梅花香

  • 卷101 ·佚名

    高似孙 九怀 浙水府 越山兮青青,江波兮喷薄。 万里兮长风,引惊澜兮去之。 夫君兮以渊为期,水何为兮劳苦。 越山兮升云,江水兮未平。 举酒兮讯君,将与余兮心倾。 若有人兮飐云旗,舞神鱼兮踏文

  • 巻二十二·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二   明 袁表马荧 编王检讨集一五言古诗感寓吾闻上古初浑灏本一气羲皇肇人文龙马飒已至轩鸿垂衣绅唐虞臻至治橧巢邈以逺黼黻日云贵云胡苍姫还酒薄真味鳯衰其如何寥落匪一世其二双

  •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脱脱

        宰辅一   宋宰辅年表,前九朝始建隆庚申,终靖康丙午,凡一百六十七年,居相位者七十二人,位执政者二百三十八人。后七朝始建炎丁未,终德祐丙子,凡一百四十九年,居相位者六十一人,位执政者二百四十四人。   叙

  • 卷六十四·谷应泰

      ○平杨应龙   神宗万历十七年,四川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反。按播州,夜郎且兰地,汉属郡。唐贞观初,分北界,置郎州,领六县,已,改播州。干符三年,南诏寇陷太原,杨端应募决策,驰白锦,   出奇兵定之,授武略将军。值唐乱,留

  • 正统临戎录·哈铭

    锦衣卫指挥使杨铭,正统十三年三月内,同父杨只,随同金吾左卫指挥使王喜,往瓦剌公干回还。十四年二月内,随父同指挥使吴良,赍送赏赐往瓦剌地面也先太师处。五月内,到于地名边克哈札儿。 (「到于地名边克哈札儿」,「边克」原作「

  •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李希圣

    义和拳者,起自嘉庆时,有严禁,犯者凌迟。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八月,荣禄嗾杨崇伊,请太后復出听政。康有为以言变法获罪,所连坐甚多,逢迎干进者,皆以攻康有为为名,稍与龃龉,则目为新党,罪不测。张仲炘黄桂鋆密疏,言皇上得罪祖宗,

  • 卷之四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二三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清查四库书底本事致质郡王永瑢等函·佚名

    一二三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清查四库书底本事致质郡王永瑢等函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报到接奉台函,敬悉查办四库书底本内印本残缺遗失,将该提调等议处。所缮折稿虽为妥协,唯四十五年查办时曾照纪大人处所存书目抄录一

  • 问明卷第六·扬雄

    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悖乎!”聪明其至矣乎?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敢问大聪明。”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或问:“小每知之,可谓师乎?”

  • 卷三十 论语十二·黎靖德

      ◎雍也篇一   △雍也可使南面章   问:"'宽洪简重',是说仲弓资质恁地。"曰:"夫子既许它南面,则须是有人君之度,意其必是如此。这又无稽考,须是更将它言行去看如何。"〔义刚〕   问:"'雍也可使南面',伊川曰:'仲弓才德

  • 春秋集传纂例卷十·陆淳

    唐 陆淳 撰鲁大夫谱第三十八公子子般【庄公子】子恶【文公子】子视【子恶弟】公子偃【宣公子】 公子鉏【宣公子】 公衡【衡父成公子】子野【襄公子】公衍【昭公子】公为【公叔务人也昭公子】公果【昭公子】公贲【

  • 四谛论 第三卷·佚名

    四谛论 第三卷婆薮跋摩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灭谛品第五经说苦灭。云何此言。何所因起。何法为灭。何相何事何缘灭名。何义无余灭。离灭舍断弃。此七义何异。云何尽无余。名为灭谛。不说念念灭等。若渴爱灭名

  • 第十四章 婆罗门罗睺罗时代·多罗那他

    此后,旃檀波罗王出世,护持阿波兰多迦国境,据说此王享寿一百五十岁,在位大约也有一百二十年。对于佛殿与僧伽大行供养,此外,对于佛教所做诸如此类事业的传说就没有了。此际国王的朋友婆罗门因陀罗度卢婆修持帝释法获得成就,请

  • 集古录·欧阳修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

  • 论衡·王充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

  • 樵语·湛若水

    嘉靖甲申冬,我师甘泉先生既主南雍教事,?习振颓,率德约礼,一月而大纲陈,三月而众务举。于是开讲院以授及门之徒,辟观光馆以处四方来学之士。谆诲之余,首出《大科训规》,次出《知新明论》,次出《二礼训测》,次乃出《樵语》焉。盖

  • 世要论·桓范

    一卷。三国魏桓范 (?—249)撰,清马国翰辑。桓范,字元则,沛国人。正始年间官拜大司农,后被司马懿杀死。《隋志》法家有 《政要论》十二卷,《旧唐志》作 《代要论》十卷。在一些著作中引用《世要论》文字时,又称它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