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1)。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6)。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7)。”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8)。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9)。
【题解】
本章跟前章前半部分一样,老子反复宣扬他的指导思想———“无为”的好处和作用。文中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文中也提出一些变化、发展的观点,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提法也是可取的。
注释:
(1)傅奕如此,王、范大致相同。“其脆易判”,河上公作“其膬易破”。范“脆”作“脃”。王及《释文》,“判”作“泮”。景龙、开元、景福、敦煌、龙兴碑及唐宋诸本,多同河上作“破”。韩非《喻老》所引只前二句。“持”字、“谋”字下各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全部损掩,甲本只残留一句作“其安也易持也”及“易谋”二字,余尽损掩。毕沅说:“《说文》无‘脆’字,有‘脃’字。云:‘小耎易断也。’‘膬’字云:‘耎易破也。’是脃、膬同义。泮、判字通。”《说文》:“判,分也。”
(2)敦煌六朝写本残卷如此。孙盛《三国志·孙策传评》:“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未言引老,或系偶合。马王堆本甲乙本,全部损掩。傅、范二“于”字皆作“乎”。河上、王弼无“其”字,贾谊《新书·审微》篇所引,作:“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参照河上、王、傅、范写定如此,傅、范“毫”作“豪”,河上、王“成”作“层”,今校改。马王堆本乙本,“合抱之”三字损掩,“生”、“起”二字俱作“作”,末二句作“百干之高,始于足下”。甲本,末二句作“百仁之高,台于足(下)”,“仁”是“仞”的假借,“台”是“始”的省写。严遵、龙兴碑及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千里之行”作“百刃之高”,敦煌唐人写本残卷,于“百刃之高”前,更有“而”字,下句俱作“始于足下”。
(4)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甲本损掩。
(5)王、傅、范诸本如此。河上、景福、敦煌与《释文》《群书治要》诸本,无“是以”二字。严遵,“是以”作“故”,下“故”字作“则”。董思靖本,无“圣人”二字。
敦煌“无执”上并有“圣人”二字。马王堆本甲乙本各有损掩,残缺不能成读,互相补缀,可以写作:“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6)依据河上、王,参照马王堆本写定如此。河上、王,“恒”字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甲本同,惟“而”上有“事”字。傅、范如河、王,无“也”字,而“于”下多一“其”字。“其”、“几”古通。
“几”训近。“其成”即“几成”。傅、范作“其几成。”“其”系代词,是后世演化的用法。龙兴碑及赵至坚本,“民”作“人”,盖避唐讳而改。
(7)参照马王堆本乙本及河、王诸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故慎终若始”,下句“则”后三字损掩。乙本作:“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宋吕知常《道德经讲义》,“慎”字作“谨”。诸通行本俱作“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无“故曰”或“故”字。惟傅奕、宋徽宗、邵若愚、董思靖、彭耜诸本,下有“矣”字。今据马王堆本乙本,著录“故曰”二字,以明下句为古时成语矣。“矣”字则从河上、王诸通行本删掉。
(8)王、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是以圣人”四字损掩,“货”字作,“不贵”与“复聚”上各有“而”字。乙本省第二“而”字。韩非《喻老》所引,作“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又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他本皆无“归”字。敦煌一本与道藏龙兴碑、赵至坚本,“复”作“备”。傅奕、宋徽宗、邵若愚、董思靖、彭耜诸本,“复”上有“以”字。开元及强思齐、唐玄宗御制本,下“人”作“民”。任继愈《新译》:“复,补救、弥补。”
(9)依据傅、范,参照马王堆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也”字。
傅、范,“弗”字作“不”,依马王堆本改。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无“而”字。李约本及景龙、敦煌、《群书治安》诸本,“也”作“焉”。他本并无“也”字、“焉”字。韩非《喻老》所引作“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今译】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萌芽的时候,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化;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防止事故,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动乱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大树,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谁去做,谁就会把所干涉的事情搞坏,谁把持,谁就会把所把持的东西丧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失败;不把持,所以没有损失。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把事情搞坏。所以说:“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他不稀罕难得的货物;把没有学问当作学问,以补救众人经常犯下的过错。(用上述原则去)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猜你喜欢 朝事第七十七·戴德 卷四十·陈祥道 卷十一·邵宝 第十九章 5·辜鸿铭 第十七章 2·辜鸿铭 第十一章 23·辜鸿铭 春秋四传纠正·俞汝言 卷十一·朱鹤龄 卷三十三·盛世佐 譬喻品第十二·佚名 梵网经序·佚名 佛教与国际反侵略·太虚 佛说鹦鹉经·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