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4)。

【题解】

本章前一部分阐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云云,反对社会上的一切变革,这就是反历史主义的。

注释:

(1)此依劳健《古本考》写定。叶梦得本、范应元本同。《淮南子·道应训》下句引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王、傅与诸唐本均无“天下”二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乙本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馀悉同甲本。广明本、赵孟烦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两“已”并作“矣”。已、矣、也三字,古可通用。《说文》:“矣,语已词也。”矣,亦作已。《经传释词》:“矣,犹‘也’也。”斯,则、就。恶,丑。

不善,恶。

(2)敦煌本、遂州碑本、顾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景福、庆阳、蟠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頫本,及《后汉书·朱穆传》注引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纯说:“‘有无相生’以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有无相生,犹言互相依存。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形,王弼作“较”。毕沅《考异》:“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作‘较’。”训表现、显现。长短是相对的,有了长才显出短来。今人还有“相形见绌”的说法。倾,马王堆本作“盈”,河上公、王弼、傅奕等本均作“倾”。倾,斜,犹言依靠。音,单音。声,和声。

和,和协,和谐。前后,马王堆本作“先后”,今改从普通本。随,出现。马王堆本前五句末都有“也”字。马王堆本有“恒也”二字,今本无,故从今本。

(3)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马王堆本“处”作“居”,甲本“圣”假作“声”,损“不言之教”四字。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句末有“也”字。处事,等于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采取放任主义。

(4)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等四“不”字,马王堆本均作“弗”。万物作焉而不辞,依河上公、王弼、林希逸、苏辙等本。陆希声、开元及《太平御览》七六引皆无“焉”字。傅、范及唐人乌本残卷、龙兴碑均作“万物作而不为始”,可参考。作,兴起。不辞,魏源《老子本义》:“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犹言不拒绝,即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有,据为私有。恃,凭借、依靠。为而不恃,是说(圣人)有所施为,但不求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弗居,是说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不去,不会失去。

【今译】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恶来了。所以,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短在对立中互相显现,高下在对立中互相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在对立中互相区分。因此,圣人处居无所作为的境地,施行不用言词的教化。

万物兴起而不拒绝,生成万物而不据为私有,有所施为而不恃恩求报,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永存。

猜你喜欢
  八佾篇·孔子
  不苟论第四·吕不韦
  卷四·朱熹
  卷十六·程公说
  第十四章 24·辜鸿铭
  提要·郑小同
  卷二·山井鼎
  目录·黄镇成
  候人/司右·佚名
  卷十七·佚名
  卷五百九十三·佚名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佚名
  浴佛功德经·佚名
  三报论原文·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杨慎

      【臣】等谨案诗话补遗三巻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等书已着録又尝作升庵诗话其门人杨达之刻之此其戌云南后所作其门人曹命编次者也慎在戌所无文籍可稽著书惟凭腹笥中如称宋本杜甫集丽人行中有足下何所有红渠罗袜穿镫

  • 勉斋集钞·吴之振

    黄幹答曾伯玉借长编白露下百草,迅商薄秋林。幽人起长叹,感此节物深。揽衣自徘徊,抚剑还悲吟。丈夫各有志,莫作儿女心。涉远当疾趋,畏影须就阴。愿言理轻车,去上南山岑。访高签判故居远树分高下,平洲半有无。短亭低密竹,小艇隐

  • 卷一百六十 梁紀十六·司马光

      強圉單閼(丁卯),一年。   高祖武皇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五四七年)   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鈎。   壬寅,荊州刺史廬陵威王續卒。以湘東王繹為都督荊 雍等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續素貪婪,臨終,有啟遣中錄事參軍謝

  • 卷之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张允传·欧阳修

    张允,镇州人。年少时当张文礼的参军。唐庄宗讨伐张文礼,允离开文礼来降,庄宗把他关进监狱,文礼失败后,才叫他出来当魏州功曹。赵在礼叫他当节度推官,历任沧、兖二州掌书记。入京当监察御史,升为水部员外郎,主管制诰。废帝皇子

  • 卷三十八 卫王遇害·李有棠

    章宗泰和八年冬十一月丙辰,章示崩,卫王即位。讳永济,小字兴胜,世宗第七子,母曰元妃李氏。王长身,美发髯,天资俭约,不好华饰。大定十一年封薛王,改封滕。章宗立,进封潞王。承安二年,改封卫王,历判府军。初,章宗诛郑王、镐王,久颇悔之

  • 汉纪三十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司马光

    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 [1]春,二月,大赦天下。 [1]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2]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捕系,问所从起;不能得。 [2]民间谣传有黄龙摔死在黄山宫中,老百姓奔走前往看热

  • 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三世职表十六镶蓝旗满洲世职下【骑都尉 云骑尉】骑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十三><史部,政书类,军政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佚名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rdquo;佛言:&ldquo;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dquo;【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

  • 道行经清净品第六·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未狎习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未狎习之所致何以故?须菩提,色清净道亦清净故。言色清净道亦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故言道清净是故识亦清净道俱清净。复次须菩

  • 卷第二十五·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五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上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上三十人天台山德韶国师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漳州罗汉智依大师金陵章义道钦禅师金陵报恩匡逸禅师金陵报慈文遂导师漳州罗汉守

  • 阿弥陀经义记·智顗

    天台智者大师记夫至圣垂慈照机应迹。开导六道普济十方。逐境升沉随缘净秽。斯则善权摄诱引趣菩提。是故大觉弥陀昔弘誓力应形极乐现处道场。三辈愿生皆入定聚。色像殊胜寿量难思。宝树天华咸能演法。清风流水俱说妙音

  •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三卷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欢喜园品第九善见大城北门之外。二十由旬。诸忉利天。有大园林。名曰欢喜。此中有池。亦名欢喜。方百由旬。深亦如是。天水盈满。四宝为塼垒其底岸。余如前说。四边

  • 华严五十要问答后卷·智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智俨集三十七三世不同义。离世间品初释问。诸教世时云何。答。依小乘教三世有法。依三乘教三世之中现在有。过未无。依一乘教九世义。过未现在及现在现在三时有。过去未来及现在各有。过未六

  • 目录·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目录卷第一 七佛   释迦(一)卷第二 七佛   释迦(二) 诸经(附)卷第三 应化圣贤(西天)   文殊 善财   无边身 维摩   殃崛摩罗 天亲   舍利弗 城东老姆   广额屠 波罗提  

  • 玄坛刊误论·张若海

    玄坛刊误论,原题悟微子张若海集。书成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宋《崇文总目》、《秘目》均着录作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卷首有作者所撰前言,自称焚修三洞斋科常有疑惑,无所质正。后遇云光先生为其纠正斋醮科

  •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义净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

  •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雪峰慧空

    全一卷。又作《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东山慧空禅师语录》、《东山和尚语录》、《雪峰空和尚语录》、《东山雪峰空和尚语录》。宋代雪峰慧空撰,门人慧弼编,孝宗淳熙五年(1178)刊行。又作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