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题解】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它不能用文字或语言去表达,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注释:

(1)道,原训路,引伸为原理、原则、规律。任继愈说:“老子的‘道’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精神的实体;二、更多的场合下是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的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第二个“道”,动词,称道,犹言“说得出”。

常,作恒。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下简称“马王堆本”),常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训永恒。下句“常名”同。朱谦之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高诱注《淮南子·泛论训》:“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第一个“名”,名词,概念;第二个“名”,动词,称谓,犹言“叫得出”。马王堆本“可道”、“恒道”、“可名”、“恒名”后都有“也”字。

(2)马王堆本甲乙本两句末都有“也”字。梁启超《老子哲学》从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说,谓“以无,名彼天地之始,以有,名彼万物之母”。高亨《正诂》从其说,读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有人以“有名”、“无名”为读,可以参考。始,《说文》:“始,女之初也。”训原始。母,《说文》“从女,像褒子形。一曰像乳子也。”引伸为根本。河上公注:“母,本也。”两名,动词,称述、说明。

(3)两“常”字马王堆本作“恒”。两“欲”字下都有“也”字。“徼”作“曒”,上有“所”字。景龙、开元、敦煌诸本无“故”字、“以”字,景福本有“以”字无“故”字,王弼、傅奕、范应元诸本,皆兼有之。河上、王弼旧注,皆以“欲”字绝句,司马光、王安石、范应元诸家始以“常无”、“常有”为句,近人马叙伦、劳健、高亨等均依司马、王、范“常无”连读,“常有”连读。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荀悦《申鉴》:“理微,谓之妙也。”徼,马王堆本、景龙本均作“噭”。田潜说:“《说文》古本旧有‘曒’字,后世或借为‘皎’,‘皎’,月之白也。”朱谦之说:“常有欲以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噭也。”两“以”系介词,训用。后省宾语“之”,“之”,指代词,指代先行词“无”或“有”。

(4)河上公、王弼、傅奕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蒋锡昌以“同”字断句,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依马王堆本。高亨《正诂》:“两者,谓‘有’与‘无’也。”朱谦之说:“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出,韩非《解老》:“始,谓之出。”出,有萌芽、开端之意。玄,《说文》:“玄,幽远也。像幽而覆之也。”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形。”朱谦之说:“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任继愈说:“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之,连词,例:“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此处用同连词“而”。门,总门径。

【今译】

“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称述天地之始原,“有”,用以称述万物之根本。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此两者(上文讲的“有”“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

猜你喜欢
  仁義法第二十九·苏舆
  浮邱子卷四·汤鹏
  卷二十五·朱熹
  省心杂言·李邦献
  卷十四·蔡德晋
  卷二·孙复
  卷五·孙复
  卷八·朱鹤龄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卷下·佚名
  讲 学 与 修 行·太虚
  卷十八·佚名
  代序二:李叔同先生 曹聚仁·李叔同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八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七·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慶芝堂詩集卷十二·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五言律詩四 ◆五言律詩四◆ 過金魚池 雨後魚溪 對鏡 對鏡步張生光模韻 散步 廷璋兒以武舉効力京營千總秉瑛姪以進士試用戶部主事數年資其薄俸以供饘粥今二子前後歸班候選生路遂絕賦此見志且勵二子固貧

  • 卷八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八十七明 高棅 编七言律诗六接武【下】李益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北风吹鴈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秋草不堪频送逺白云何处更相期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盐州

  •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钱起同程九早入中书【一作钱珝诗】汉家贤相重英奇蟠木何材也见知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鵷鹭忽相随腊雪初明柏子殿春光欲上万年枝独慙皇鉴明如日未厌春【一作萤】光向玉墀仲春宴王补阙

  •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脱脱

        ◎职官五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都水监 司天监   【大理寺】旧置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人。建隆三年,以工部尚书窦仪判寺事。凡狱讼之事,随官司决劾,本寺不复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十有一月甲午朔尚书祠部员外郎郑士彦罢初士彦奉太庙景灵宫神御在温州而主管内侍许佃等三人与之不相能颇为所扰上闻之黜内侍而徙士彦命大臣选郎官有风力者代之乃以都官员外郎向宗厚为祠部郎官兼权

  • 否泰录·刘定之

    (否泰录,明刘定之撰。定之,字主静,江西永新人。正统元年殿试及第,授编修。后以翰林学土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旋进工部右付郎、礼部左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安。明史卷一七六有传。此录撰于景泰年间定之任右庶子时,所记为英

  • 卷五十四·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五十四大学士朱轼撰循吏传六唐李素立李素立赵州高邑人仕武德初擢监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杀之素立谏曰三尺法天下所共有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方大业经始奈何辇毂下先弃刑书乎上嘉纳由是恩顾

  • 蔡元定传·脱脱

    蔡元定字季通,宋建州建阳人,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好,八岁时即能做诗,写日记数千言。蔡元定的父亲名蔡发,号牧堂老人,是个博学多才的人。蔡发将程颢、程颐的《语录》,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教授给蔡元定,并且说“:这

  • 唐纪四十九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司马光

    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 [1]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1]八月,辛巳朔(初一),出现日食。 [2]吐蕃尚结赞遣五骑送崔汉衡归,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观语之以“有诏不纳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却其人。 [2]吐蕃尚结赞派遣

  • 卷十九·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九    宋 吕祖谦 撰定公六月季孙意如卒九月阳虎囚季桓子【五年】阳虎自平子疾专政及平子卒囚季桓子以陪臣之微而秉一国之政论季氏是强家大族在平子时亲逐君非不强何故身死未几便为陪臣

  • 仲春纪第二·吕不韦

    仲春原文: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包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 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陽太庙,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七   此十二處與六善處相攝者.六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六善處。與五不善處   相攝者.五不善處攝四處少分.四處少分亦攝五不善處。與七無記處相

  •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龙树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一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一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千问论品第七之四根者。谓二十二根。问此二十二根。几色。几非色。答七是色。十五非色。一切不可见。七有对。十五无对。十有漏。三无漏。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初言顿者。从部得名即华严也。佛垂迹化尘

  •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之六悔过法佛在舍卫城。尔时和伽罗母优婆夷。信乐佛法常供养沙门。为人长雅。其后以信出家。少欲知足多致供养。乞食持归。见一比丘问言。何故行此。答言。乞

  • 归田琐记·梁章钜

    清梁章鉅(1775—1849)撰。八卷。章鉅有《浪迹丛谈》已著录。按“归条”自云,作者“于道光壬辰(1832)引疾解组,虽归而实无田,越四年,奉命复出,又七年,复以疾引退”,“侨居浦城, 养疴无事,就近所闻见, 铺叙成书”,仿欧

  •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三卷,赵宋法贤译。即佛母般若经之摄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