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有憍萨罗国胜军大王。其王尊贵有大威德富饶自在。所居国土境界广远。为一切人所共尊敬。其王福德久于佛法生大信重。是时大王即乘宝车。与诸臣从及无数百千婆罗门长者等而共围绕。以诸音乐而导其前。出舍卫国诣祇树给孤独园佛世尊所。恭敬供养听受正法。尔时为人民主。常以正法而行治化。于诸非法舍而不行。何以故。大王当知。若王及臣弃背正法行非法者。于现世中人所轻谤。乃至身坏命终不生胜处。若王及臣舍离非法行正法者。于现世中人所称赞。乃至身坏命终。生天界中受胜果报。富乐自在天人受敬。大王。譬如世人生育一子。父母怜爱犹如珍宝。多设方便常令快乐。其子长大亦生孝敬。王心慈爱亦复如是。一切人民皆如一子。王所爱念犹如父母。常以四法而为摄化。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行如是四种法故。一切人民皆悉归伏。王以慈心观诸人民既如子想。彼一切人亦复于王如其父母。又如有人于其梦中见种种事。所谓江河泉池园林花果。街巷道陌处处庄严。清净适悦人所爱乐。如是等事。既梦觉已都无所有。诸世间法亦复如是。皆悉如梦竟无其实。如汝大王为人中主受三种乐。所谓富乐欲乐自在乐。统大国城多诸所有。象马车乘金银珍宝库藏诸物。乃至后妃眷属诸臣仆等其数甚多。富贵炽盛而无等比。如是富贵虽多所有不以为胜。何以故。为颠倒法劳役其心增诸烦恼。大王当知。此等皆是无常灭法。是不坚牢而不究竟。如水聚沫而无其实。是故大王。于如是事如实了知。于世间法常所觉了。离诸烦恼修出世行。又世间法如一大树。沃润其根即生枝叶。枝叶繁茂即能开华。开华非久乃结果实。果实成熟色香美妙人皆爱乐。其树忽为大火所焚。四面俱炽红焰光明映蔽日月。四方上下都一大光。其可爱树悉无所有唯火光现。而彼火光非久。即为大雨所灭。云雷掣电交映而出。是时火聚悉无所有。唯彼大雨连霔不息。其雨非久亦复停止。大王当知。如前所说诸世间法亦复如是。刹那坏灭竟无其实。如王所统。虽复广大积诸所有。刹那坏其义亦然。是故大王。于无常法莫生常住想。于有尽法莫作无尽想。念念思惟无常来侵。舍世间法离诸所著。修出世行增益善根。大王。又如四方有四大山从空而来。彼山高广一一坚牢堕于阎浮。而此地中所有一切草木丛林。皆悉摧灭而无有余。彼有力者不能为救。大王。此诸世间有四大怖。而来逼迫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所逃避。有大力者不能为救。四怖者何。一者邪行怖。二者老怖。三者病怖。四者死怖。大王。邪行若生坏灭正行。老怖若来坏少年相。病怖若来坏安乐法。死怖若来坏灭寿命。大王。又如师子为兽中王。若入兽群取一兽食。彼所取兽何能逃避。入师子腹灭无有余。大王。无常大力于诸众生亦复如是。大王。诸世间人将趣命终。先染病苦如中毒箭气力劣弱。筋骨肢节皆悉疼痛皮肉干枯。手足战动秽恶流溢。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不能发识。诸境不现。唯见自造不善业境现在其前生大怖畏。无所依怙谁为救者。父母眷属徒共围绕。名医良药不能为疗。上味饮食不能食啖。于念念中起无常怖。彼出入息渐渐微细。如是病怖方始起心念作善业。微出其声告父母言。我今大怖恶境现前寿命将断。父母为我作诸利益。施佛及僧愿垂救护。如是言已。于刹那间其命即断。此处既谢他处复生。随自作业受诸果报。大王当知。世间众生若善不善若胜若劣。从自因生果无所失。作善业者是所归趣是所依怙。临命终时不生怖畏。此处缘谢生于他处受胜果报。是故大王。汝今应当舍世间法离诸染著。修出世行趣善法门。于念念中作无常想。若如是者于善法中乃名精进。

  复次大王。如世间人入大火聚。须以方便即能息灭。处热恼中须假清净而方醒寤。受饥渴时假以饮食方能救济。染病苦时假以良药即能除愈。于危难中得有力者诸善知识乃脱诸难。受贫困时得大财宝方能拯济。入战阵时须被勇猛坚固铠甲方得战胜。于一切处无依无怙孤独苦恼。得其亲友方为依止。大王。出世善法亦复如是。于诸世间同彼上说。饮食良药亲友等类。能为依止能为救护。大王。若人不修出世善法都无所托。临命终时自生怖畏谁为救者。舍此报已自受其苦谁为拯拔。以是事故我如实说。大王。速疾于世间法舍诸常见作无常想。舍坚执见作破坏想。如水聚沫而无其实。当念修行出世善法。自所作已转劝他人。如是乃得于善法中名为精进。大王。当观自身。无有少乐可得。虽复具有种种上味精妙饮食而为资养。未曾一时有饥渴失。如是暂能资持命根。彼寿报尽即时散坏归无常法。大王。复观自身。虽有种种上妙宝衣众庄严具。乃至种种库藏诸物无所乏少。象马车步四兵具足。其数甚多无与等者。彼寿报尽悉归无常。

  复次大王。如世间人有大财富。于日日中洁净澡浴香油涂身。复以诸妙上服庄严。众妙华鬘及彼真珠缨络。耳珰环钏如是等物。而庄严已处于宝座。富贵自在威德特尊。与诸眷属而共围绕。奏百千种殊妙音乐。妙宝楼阁处处。皆爇旃檀沉水等诸妙香。生灭相续轮转无有穷尽。皆是无明为因生故。由此即有贪等诸法。若灭无明贪等不生。贪等既灭正行得起离诸过失。此即名为出世间法。

  复次大王。世间一切所缘境界。若得若失。若决定不决定。若可爱不可爱。贪心生起无所厌足是为大失。若于圣道出世间法。爱乐希求无厌足者。乃为正行是大利益。尔时世尊。说加陀曰。

  大王今当知  彼死法极恶

  能断人寿命  及破坏诸蕴

  斯为大怖畏  世皆非爱乐

  彼死法若来  普遍于一切

  虚空并大海  深穴与高山

  大地及诸方  无处可逃避

  唯诸有智者  安住真实法

  即坚固无动  一切不能坏

  寿报未尽时  当发大精进

  广修众善因  勤行诸梵行

  由善根力故  得至涅槃界

  至涅槃界已  能远离死怖

  尔时憍萨罗国胜军大王。闻佛世尊以诸方便善巧譬喻说妙法已。欢喜踊跃恭敬赞叹。顶礼佛足回复王宫。佛说此经已。诸大苾刍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大王既出城已渐向祇园。其王即时远见世尊。于一树下安详而坐。诸苾刍众而共围绕。时王见已生大欢喜。深信尊重下车去盖。合掌曲躬遥伸赞叹。佛身广大犹若金山。佛身端严殊妙无比。有大光明如百千日。吉祥炽盛犹大火聚。诸根调寂住奢摩他。众德庄严具波罗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具足。为人中龙人中师子。人中大仙人中胜者。于世间中如宝山现。是时大王既赞叹已。徒步而进到佛所已。头面著地礼世尊足。持以宝冠宝盖宝剑宝珠宝庄革屣。如是等物奉上世尊作如是言。惟愿世尊。受我所施。是时世尊即为纳受。其王即复礼世尊足。退住一面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愿佛慈悲为说法要。使我长夜得大利乐。尔时世尊而赞王言。善哉善哉。大王。汝于如来深信尊重。于佛正法爱乐趣求纯善相应是大贤者。如汝所言乐闻法要。汝当谛听如善作意。记念修习为汝宣说佛言。大王。汝统大国。

  常有百千内外亲族恭敬赞叹。虽复如是富贵自在。寿报尽时即生苦恼。一切眷属徒共围绕悲恼啼泣。当于尔时一切所有不能守护。既命尽已内外亲属。所共围绕至尸陀林。所有遗体各各离散。皮肉筋骨分其异处。有诸虫鸟而来[口*(一/巾)]食。彼食尽已此虚妄身悉无所有。大王。以是缘故谛观世间。如水聚沫有何坚实。以是无常不究竟法。起常想者是为颠倒。诸有漏法念念坏灭。我观是事深可悲愍。是故大王。当须速舍诸世间法。常念修行出世间法。何以故。大王当知。彼生灭法皆由无明为因缘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集。若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即一大苦蕴灭。是故。

猜你喜欢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上·佚名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江味农
  教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四十九(第八诵之二)·佚名
  菩 萨 学 处·太虚
  告日本四千万佛教徒·太虚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六·楚石梵琦
  法华经传记卷第十·佚名
  苏磨呼童子请问经伴侣分第一卷上·佚名
  训 语 鳞 爪·太虚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普光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
  印光法师文钞(四卷) 目录·印光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百·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115 ·佚名

    何梦桂 钱于高士 狙公穷四三,羸马疲钩百。 归来南山南,扫门谢俗客。 有客扣我扃,猿鹤惊褫魄。 行行杖青藜,吹烟照琴册。 双頄凝丹霞,秋水入瞳碧。 极谈造玄玄,对坐忘岸帻。 山巅有老杞,枯槁

  • 御选元诗卷四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四十八七言律诗六呉莱次韵柳博士五泄山纪游日晓行呼野鹤羣山溪五级洗岩氛虹霓射壁从空现霹雳搜潭到地闻桑苎茶铛遗冻雪偓佺药杵落晴云飘然早已同仙术老我曽探岳渎文一防刚风削玊蓉仙山肺腑閟重

  • 卷二百七十一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己丑,命輔臣祈雪。   皇第三女封淑壽公主。   祕書丞、直集賢院、同提舉三司勾院、磨勘司王安禮知潤州。先是,呂惠卿言安禮任館職,狎遊無度。於是安禮乞出,即從之。王安石

  • 椒生随笔·卷四·王之春

    ◎自警箴高伯祖中翰公,讳光国,字梅浦,雍正乙卯科中第四名经魁。著有《自警箴》,云:“勿自足,自足自画。勿多言,多言多失。勿宴安,宴安气惰。勿玩物,玩物志溺。勿为诡异以沽虚名,勿矜细行以累大德。勿亲损友远益友,勿作无益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佚名

    万历八年七月戊辰朔上亲享 太庙○大学士张四维一品考满辞加少傅恩荫 上以加恩彝典不允辞○己巳升神枢十营佐击潘云程神枢八营佐击王秩蓟镇遵化城守备郑廉俱为游击云程昌平总兵标下秩统领蓟镇天津秋班廉遵化辎重营○

  • 第八章 刘知幾与章学诚之史学·金毓黻

    吾国史家,能自造一史垂之百代,实始于司马迁,而成于班固,故吾前撰专章述之。至取诸家所作之史,为之阐明义例,商榷利病,则又始于刘知幾,而章学诚继之,前之马、班为作史家,未必不能评史,后之刘、章为评史家,亦尝有意于作史,必合而一之

  • 一二六 二马之余·周作人

    上边讲马幼渔的事,不觉过于冗长,所以其他的马先生只能写在另外的一章了。马四先生名叫马衡,他大约是民国八九年才进北大的吧,教的是金石学一门,始终是个讲师,于校务不发生什么关系,说的人也只是品凑“二马”的人数,拉来充数的

  • 张铨传·张廷玉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保定推官,后升为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因亲丧归家服孝,期满,起任巡按江西。此时,辽东总兵张承荫为清军所败,战死。经略杨镐正打算四路出军迎敌。铨急忙上书奏道:“敌方的山川险易,我

  • 序·钱穆

    严格言之,可谓中国自古无宗教。佛教传入,其事在后。故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教育所占之地位及其责任,乃特别重大。任何一国家一民族,必有其自己一套教育,乃能使其民众忠于邦国,而亦能乐群相处,不相离散。中国民族绵延五千载,日以扩

  • 李锡之·周诒春

    李锡之 字仲荣。年二十六岁。生于安徽合肥。本籍住址。安徽合肥县二郞庙巷李宅。已婚。初学于安徽高等学堂及京师大学堂。授拔贡。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工业学校。习机器工程。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为留美

  • 坊记·戴圣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

  • 卷十三·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十三宋 朱子 撰论语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或问曰何以言三譲之为固譲也曰古人辞譲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譲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曰

  • 春秋辨义卷首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书义二禘禘之説有时禘有大禘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尝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祭义曰春禘秋尝祭綂王制曰春礿夏禘皆时禘也然以上所记杂有夏商若周礼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

  • 旧杂譬喻经卷上·佚名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一)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高座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谛非常苦空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信乐便受

  • 大休珠禪師住曹溪南華禪寺語錄卷第一·佚名

    侍者廣熙錄瑞鹿法孫行信編次順治甲午年六月初六日,受總督兩廣大廳,都督張國勛請住曹溪南華禪寺。師於十月十五日進院,當日總督兩廣部院大廳、都督張國勛、同鎮守南韶、總府張瑋侄進忠暨闔山勤舊請上堂,師至法座前,拈疏云:三

  • 卷之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古林智禅师语录卷之二侍  者正尚记录嗣法门人正悟编辑住辽阳如来禅院语录康熙癸亥夏四月八日进院。尤成伯王成功等请上堂山僧搭底是千佛衣大众礼底是万佛忏千佛万佛总归一佛

  • 天老神光经·李靖

    一卷。题“右仆射卫国公李靖修”。前有李靖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上表。但《唐志》不见著录。《通志》著录为蔡登撰。《宋志》著录为苏登撰。是知李靖盖为依托之名。此乃察“神光”, 以占验休咎吉凶祸福之书。主张

  • 部执异论·世友

    全一卷。印度世友菩萨造,陈·真谛译。又作部异宗论。说一切有部论书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内容叙述小乘二十部之分出及其教义。与异部宗轮论为同本异译。注释书有真谛之部执异论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