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知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义无碍知一切法所有诸义。能随诸法所立名字而为作义。辞无碍者,随字论正音论阐陀论世辩论乐说无碍者,所谓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无有障碍。不可动转。无所畏省。难可摧伏。善男是名菩萨能如是见知即得如是四无碍智。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遍知声闻缘菩萨诸佛之法。义无碍者,乘虽有三知其归一。终不谓有差别之相。辞无碍者,菩萨摩诃於一法中作种种名。经无量劫说不可尽。声闻缘觉能作是说。无有是处。乐说无碍者,菩摩诃萨於无量劫为诸众生演说诸法。若名若义种种异说不可穷尽。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诸法而不取著。义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诸义而亦不著。辞无碍者,菩摩诃萨虽知名字亦不取著。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何以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萨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则不知法。若知法者则是著。若知不著则无所知。云何如来说言知法而不取著。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无碍无所取著乃名无碍。善男子,是故一切诸菩萨等。有取著者则无无碍。若无无碍不名菩萨当知是人名为凡夫。何故取著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故取著名为凡夫。以是义故一切凡夫无四无阂。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已於无量阿僧祇劫知法相。以知见故则知其义。以见法相及知义故。而於色中不生系著。乃至识中亦复如是,不著故菩萨於色不生贪心。乃至识中亦不生贪。以无贪故则不为色之所系缚。乃至不为识所缚。以不缚故则得脱於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以是义故一切菩萨得四无碍。善男以是因缘。我为弟子十二部中说系著者名为魔缚。若不著者则脱魔缚。譬如世间有罪之人王所缚。无罪之人王不能缚。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系著者为魔所缚。无系著者魔不能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而无所著。

复次善男子法无碍者,菩萨摩诃萨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谓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雲人如母。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义无碍者,菩萨虽知诸法名字而不知义。得义无碍则知於义云何知义。谓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众生及非众生。以是义故名地为持。善男子,谓山持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为持耶。山能持地令无倾动。是故名持。何故复名眼为耶。眼能持光故名为持。何故复名雲为持耶。雲名龙气。龙气持水故名雲持。何故复名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何故复名母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菩萨摩诃萨一切法名字句义亦复如是,辞无碍者,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犹如男女宅车乘众生等名。何故无义。善男子,夫义者,乃是菩萨诸佛境界。辞者凡夫境界。以知故得辞无碍乐说无碍者,菩萨摩诃萨知辞知义故。於无量阿僧祇劫说辞说义而不可尽。是乐说无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无碍。复於量阿僧祇劫修第一义谛故得义无碍。亦於无量阿僧祇劫。习毗伽罗那论故得辞无碍。亦於量阿僧祇劫。修习说世谛论故得乐说无碍。善男子,声闻缘觉若有得是四无阂者,无有是善男子,九部经中我说声闻缘觉之人有四无碍。声闻缘觉真实无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度众生故修如是四无碍智。缘觉之人修寂灭法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宣说。云何当有四无碍智。何故默然而无所说,缘觉不能说法度人使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法。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不能令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故?善男子,缘觉出世世间无有九部经典。是故缘觉无辞无碍乐说无碍。善男子缘觉之虽知诸法无法无碍。何以故?法无碍者,名为知字。缘觉之人虽知文字无字无碍。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缘觉不得法无碍。虽知於义无义无碍。真知义者,知诸众生悉有佛佛性义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缘觉之人不得义无碍。是故缘觉一切无有无碍智。云何声闻无四无碍。声闻之人无有三种善巧方便。何等为三。一者必须软语然後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後受化。三者不软不粗然後受化。声闻之人无此三故无四无碍。复次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知义。无自在智知於境界。无有十力四无所畏不能毕竟度於十二因缘河。不能善知众生诸根利钝差别。未能永断二谛疑心。不知众生种种诸心所缘境界。不能说第一义空。是故二乘无四无碍。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声闻缘觉之人。一切无有无碍者,云何世尊,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四无碍第一。如无者如来何故作如是说。尔时世尊赞迦叶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无量水。辛大河水亦无量。博叉大河水亦无量。悉陀大河水亦无量。阿耨达池水亦无量。大海之中水无量。如是诸水虽同无量。然其多少其实不等。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四无碍智亦复如是,善子,若说等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为凡夫说摩诃拘絺罗四无碍智为最第一。汝所问者其如是,善男子,声闻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无有是处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先说梵行品中。菩萨知见得四无碍者,菩萨知见则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世尊,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云何如来说言菩萨而有所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将欲说而汝复问。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四无碍。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男子,菩萨摩诃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则名为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萨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大乘。菩萨摩诃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萨名无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辟支佛道。菩萨永断二乘道故得於佛道。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男子,无所得者名方等经。菩萨读诵如是经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一部经。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虚世间无物名为虚空。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菩萨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名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菩萨摩诃萨断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五见。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是萨无所得时。无量众生断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谘启无所得义。令如是等无量众生离魔眷为佛弟子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先於娑罗双树间。为纯陀说偈。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世尊,是义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为化度诸众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故而是说。亦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说。不但正为纯陀一人说是偈也。时文殊师利将欲问我知其心而为说之。我既说已文殊师利即得解了。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文殊等讵有几人了是义。惟愿如来更为大众广分别说。善男子,谛听谛听。今当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罗蜜。故现在具有诸烦恼结。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恼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现在无有金刚微妙法言本无者,我身本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本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现在具有四百四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病苦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故。现在无有阿耨多罗三三菩提。言本无者,本不见佛性以不见故无常乐我净。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无常乐我净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现在不能破坏四魔。言本无者,我本无有六波罗蜜。以本有六波罗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苦行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杂食之以有食身故现在无有无边之身。言本无者,本无三十七助道法。以无三十七助道法故现在有杂食之身。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有杂食身者无有是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现在无有毕竟空定。言本者,我本无有中道实义。以无中道真实义故於一切法则有著心。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说一切法是有相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有诸钝根声闻弟子。以有钝根声闻弟子故不得演说一乘之实。言无者,本无利根人中象王。迦叶菩萨等以无利根。迦叶等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毕竟演说三乘法者无有是处复次善男子,言有者,我本说言卻後三月於娑罗双树当般涅槃。是故现在不得演说大方等典大般涅槃。言无者,本昔无有文殊师利大菩萨等。以无有故现在说言如来无常。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若梵若人。说言如来去来现在是无常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如来普为诸众生故虽知诸法说言不知。虽见诸法说言不见。有相之法说言无无相之法说言有相。实有无常说言有常。实有有常说言无常。我乐净等亦复如是,三乘之说言一乘。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略相说广广相说略。四重之法说偷兰遮。偷兰遮法说言四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何以故?如来明见众生根故。善男子,如来虽作说终无虚妄。何以故虚妄之语即是罪过。如来悉断一切罪过。云何当有虚妄语耶。善男子如来虽无虚妄之言:若知众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之。善男子,一切世谛於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何以故?诸佛世尊为第一义故说於世谛。亦令众生得第一义谛。若众生不得如是第一义者,诸佛终不宣说世谛。善男子,如来有时演说世谛。众生谓佛说第义谛。有时演说第一义谛。众生谓佛说於世谛。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男子,是故汝先不应难言菩萨摩诃萨无所得也。菩萨常得第一义谛。云何难言无所得耶。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萨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则不可得,犹如虚空谁有得者,世尊,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名为无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则名无常。法若常者无得无生,犹如佛性无得无生。世尊,夫道者,非非不色不长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灭非赤非白非青非黄非有非无。云何如来说言可得。菩涅槃亦复如是,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提之相亦有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槃亦尔。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外解脱者名为无常。内解脱者名之为常。善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萨得道菩提及涅槃也。道之性实不生灭。以是义故不可捉持。善男子,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善男子,众生心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是见法而亦是有。以是义故我为须达。说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以不善护是身口故。令诸生到三恶趣。护身口者则令众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实。其不得者不名真实。善男子,道与提及以涅槃亦复如是亦有亦常。如其无者云何能断一切烦恼。以其有故一切菩萨了了见知善男子,见有二种。一相貌见。二了了见。云何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实不见火。不见火亦非虚妄。见空中鹤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如见花叶便言见根。虽不见根非虚妄。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虽不见牛亦非虚妄。如见女人怀妊便言见欲。虽不欲亦非虚妄。如见树生叶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又如见雲便言见雨。虽不见雨亦虚妄。如见身业及以口业便言见心。虽不见心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云何了了见。如眼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复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善男子,以是因缘我於往昔告舍利弗。一切世间若有沙门若婆罗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所不知不见不觉。惟有如来悉知见觉。及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诸世间所知见觉。我与菩萨亦知见觉。世间众生之所不知不见不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间众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舍利弗。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我知见觉。切菩萨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使如来作知见觉相。当知是则非佛世尊,名为凡夫菩萨亦尔

迦叶菩萨言:如佛世尊为舍利弗说。世间知者我亦得知世间不知我亦悉知。其义云何善男子,一切世间不知不见不觉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世间之人复不知不见不觉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见觉者不名世间当名菩萨。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云何世间所知见觉。所谓梵天自天八臂天性时微尘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终始断常二见。说言初禅至非非想名为涅槃。男子,是名世间所知见觉。菩萨摩诃萨於如是事亦知见觉。菩萨如是知见觉已,若言不知见不觉是为虚妄。虚妄之法则为是罪。以是罪故堕於地狱。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门。说言无道菩提涅槃。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如是人不名世间不名非世间。尔时迦叶闻是事已即以偈颂。而赞叹佛。

大慈愍众生,故令我归依。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

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如来今为我,演说大涅槃。众生闻祕藏,即得不生灭。

迦叶菩萨说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菩萨悉能知见觉者若使菩萨是世间者不得说言世间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能知见觉若非世间有何异相。佛善男子,言菩萨者亦是世间亦非世间。不知见觉者名为世间。知见觉者不名世间。汝言有异者我今当说。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闻是涅槃经。即生敬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世间不知见觉。菩萨闻是涅槃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自念言:惟当深心修持净戒。善男子,菩萨尔时以是因缘於未来世在在生处戒常清净。善子,菩萨摩诃萨以戒净故。在在生处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说言如来毕竟入於涅槃。是菩萨修持净戒。戒既清净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处正念不忘。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经诸佛世尊常乐我净。一切菩萨安住方等大涅槃经悉见佛性。如是等事忆而不忘。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萨修清净定。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以修慧故初不计著身中有我我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萨修习净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善男子,譬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为四倒之所倾动。善男子,菩萨尔时自见觉所受持戒无有倾动。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不知见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迦叶复言: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於佛性。佛言:善男子,世间戒不名清净。何以故?世间戒者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毕竟故。不能广为一切众生。以是义故为不净。以不净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无欢喜。无欢喜故则无悦乐。无悦乐故则无安隐无安隐故无不动定。无不动定故无实知见。无实知见故则无厌离。无厌离故则无解脱。无脱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间戒不清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净戒中虽不欲生无悔恨心。无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明镜。不期见面面自现。亦如农夫种之良田不期生牙而牙自生。亦如然灯不期灭闇而闇自灭。善男子,菩萨诃萨坚持净戒无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复如是,以净戒故心得欢喜。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见面心生欢喜。持净戒者亦复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见戒不净心不欢喜。如形残者自见面貌生喜悦。破戒之人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浆瓶。俱共至城欲卖之。於路脚跌二瓶俱破。一则欢喜一则愁恼。持戒破戒亦复如是,持净戒者心则欢喜心欢喜故则便思惟。诸佛如来於涅槃中说有能持清净戒者则得涅槃。我今修习如是净戒亦得之。以是因缘心则悦乐。迦叶复言:喜之与乐有何差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作恶时为欢喜。心净持戒名之为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於生死则名为喜。见大涅槃名之为乐下名为喜上名为乐。离世共法名之为喜。得不共法名之为乐。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所受净戒五法佐助云何为五。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离五盖故所见清净。离五见故心无疑网。离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萨尔时即得五根。谓信念精进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种涅槃。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心慎莫调戏轻躁举动。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若我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必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求有业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复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然世法说。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缘是轻毁涅槃经故令无量众生堕於地狱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善男子,欲受持者,说大涅槃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祕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呵责。无呵责故令无人於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得发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当知是人则是众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也。善男子,是名世间之所不知不见不觉。而是菩萨所知见觉。

猜你喜欢
  十、清税孤贫·慧开
  卷十三·赞宁
  华香品法句经第十二(十有七章)·佚名
  人天眼目卷之四·智昭
  卷第十·道世
  道利品法句经第三十八(十有九章)·佚名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佚名
  晓众生根本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八十·佚名
  卷六·彭绍升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求得现世的安乐·李叔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卷第三十六·志磐
  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无名氏·唐圭璋

      味词意,作者当为南宋人。   喜迁莺   春寿太守   光风转蕙,正中和节过,艳阳春半。暖日瞳昽,瑞烟蓬勃,还是生申华旦。保釐东土三载,分却九重霄旰。政成也,且凝香燕寝,雍容方面。   堪羡。德望重,敌国隐然,不假长江险

  • 杨舜举·唐圭璋

      舜举字观我,金华人。出王应麟之门,善填词(据词苑萃编引江村诗词剩语)。   浣溪沙   钱唐有感   残照西风一片愁。   疏杨画出六桥秋。   游人不上十三楼。   有泪金仙还泣汉,   无心玉马已朝周。   平

  • 卷356 ·佚名

    苏辙 次韵子瞻赠张憨子 得罪南来正坐言,道人闭口意深全。 天游本自有真乐,羿彀谁知定不贤。 构火暾暾初吐日,飞流滚滚旋成川。 此心此去如灰冷,肯更逢人问复然。 苏辙 次韵子瞻招王蘧朝请晚饮

  • 卷四十一·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一    宋 陈起 编叶茵顺适堂吟稿 晚年辟地为圃僭用老坡和靖节归田园居六韵 太湖三万顷湖中东西山谋隐媿不早欲往嗟衰年道南地夷旷半占龟鱼渊断岸连疎村浮云栖平田得此愿可酬不啻湖

  • 诚斋集补钞·吴之振

    杨万里游丰湖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更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寄陆放翁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柯劭忞

      阿里海涯 贯云石 阿剌罕 速迭儿 忙兀台 完者拔都   阿里海涯,回鹘人。胞生剖而出之,其父也先火者欲弃之,母不妨,及长,雄武有胆略。家贫,躬耕养母,喟然曰:“大丈夫当立功万里,何至效细民从事畎亩间乎。”释耒去,求国书读

  • 卷二百九十七 元豐二年(己未,1079)·李焘

      起神宗元豐元年十月盡其月   三月庚午朔,董氊遣景青宜黨令支等來貢方物,上問所以來之意,對曰:「董氊蒙恩許貢,故遣使來謝。」上慰撫之,皆歡呼舞拜。   權監察御史裏行舒亶為集賢校理。以上批「亶優于辭學,詳于吏治,自

  • 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蔡东藩

      却说徽宗再相蔡京,复用京私亲为龙图阁学士,兼官侍读,看官道是何人?乃是京长子蔡攸。攸在元符中,曾派监在京裁造院,徽宗尚在端邸,每退朝遇攸,攸必下马拱立,当经端邸左右,禀明系蔡京长子,徽宗嘉他有礼,记忆胸中,即位后,擢为鸿胪

  • 名山藏卷之二十二·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二十二◆典谟记二十二世宗肃皇帝一○世宗肃皇帝一世宗肃皇帝御讳厚熜兴献王长子也宪宗十子长孝宗次贵妃邵氏子兴王兴王封楚安陆上生之年为正德二年翼轸见庆云楚分也正德十六年

  • ●序言·何刚德

    余曩有课孙草之作,意虽不专属课孙,而究限于范围。举凡世事之推迁,人情之变幻,语焉殊未及详。回忆七十年来,身世所经历,耳目所接触,几如云烟过眼,渺然而无可捉拿。夜窗默坐,影事上心,偶得一鳞半爪,辄琐琐记之,留示家人。自丁巳迄去

  •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后蜀一髙祖本纪髙祖姓孟名知祥字保邢州龙冈人也以唐咸通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诞生时火光照室隣里多异之有僧见而抚曰此武台山灵也弱冠补太原卫指挥使【一云始为郡卫史】知祥温厚知书勇于乐善当唐末叔父迁

  • 船政例·佚名

    目录 往浙捕鱼额带食米 渡载客人货物,额定人数、货数取钱 战船遭风,一面通报、一面提讯取结核详 办理军工应需料物,不许派令业户行保领价代买 严禁勒索船只验烙给照陋规 船只如式刊刻油饰书写 洋商各船应照原定章程办理

  • 徐冠南·佚名

    徐冠南先生小传徐先生名棠号冠南浙江桐鄕人少举于鄕成甲午科举人授内阁中书以纂脩会典书成加侍读衔旋以郎中改归户部签分山东清吏司行走在部时征集同志提倡教育曾创办会文学堂于都门管学大臣孙家鼐据以上闻传旨嘉奖又

  • 卷十四·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十四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文辉【先生仲兄与三先生之子康熙癸酉举人】京师寓书问德清胡渭生【字胐明】着易图明辨一书中有引及我家之书以置辨者原舛编云数不得为图衍不得为画二句真千古格言顾其説有不

  • 管子轻重十八·马非百

    轻重己何如璋云:“《轻重己》一篇,专记时令,非轻重也。子政校雠未审,误搀入者耳。”又曰:“此篇乃上古时政之纪,五家治术中之阴阳家也。管子辑而存之,为授时政之则者,非轻重之言。宜列《五行》、《四时》之次,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五·唐慧琳

        翻译沙门慧琳撰  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  一字奇特佛顶轮王念诵仪轨经一卷  佛顶尊胜念诵仪轨经一卷(不空三藏译)  加句佛顶尊胜念诵法二卷(善无畏三藏译)  一字顶轮王经五卷(流支译)  菩提场所说一

  • 嘉定镇江志·史弥坚

    南宋地方志。宁宗嘉定六年(1213),知镇江府事史弥坚修,卢宪撰。原书30卷,今存22卷。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卷首为《郡县表》。分卷叙地理、风俗、攻守形势、田土、赋税、宫室、僧寺、道观、学校、古迹、公廨、刺守、宰

  • 墨谱法式·李孝美

    制墨专著。北宋李孝美撰。三卷。李孝美,字伯扬,自称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前有绍圣乙亥(1095)年间马涓及李元膺序言各一篇,叙述为孝美《墨谱》作序的缘由,盛赞孝美好墨为世罕有,不惧千里观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