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严五十要问答后卷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智俨集

三十七三世不同义。离世间品初释

问。诸教世时云何。答。依小乘教三世有法。依三乘教三世之中现在有。过未无。依一乘教九世义。过未现在及现在现在三时有。过去未来及现在各有。过未六世是无。九世各有相入相即。故得成一总句。总别合成十世也。此世等以不相应法为体也。

三十八障义。普贤品初释

问。诸教辨障义云何。答。若依小乘诸使缠垢等是障名数。此障名通三乘始教。兼则通余教。何以故。谓惑名同义有深浅。故惑智二障及烦恼所知障八忘想二十二无明等正在三乘始教。兼则通三乘终教。五住地惑皮肉心三障阐提四障凡夫性无明十一障等此在直进三乘位。兼在终教等。已上诸惑一惑一切障。一断一切断。此属一乘教。如下说之。

三十九一乘别障义。亦普贤品初释

问。普贤品内据普贤法极深广大。因何文中初明一嗔成百障等。答。依小乘教一惑一障一世。一忍一智一断得一灭。依三乘教初教名同前。义中深浅异。若据三乘终教一惑一障三世。一忍一智非初非中后。断得三世灭也。据一乘教一惑多障多世。一数多数忍多数一数忍。一数多数智多数一数智。一断非初非中后。得九世灭及非世灭。今普贤品初明嗔障等者据首为言。欲类显普贤广大解行法也。

四十陀罗尼门。知识中第十一处释

问。华严经中以陀罗尼门显一切法门。其相云何。答。论自引悉昙章。阿(乌罗反)等十二声。迦(鸠我反)等三十六半字。以音加半字展转相乘成一切满字。其字相仍不离本字音多中一。由多中有一初半字及初声故一中多。一中有多字音能故一即多。半字及音成多字用故多即一。由满字相等即坏成半字及初音故。以此字法陀罗尼天人共解故。举此为立陀罗尼法。宜可准用之。此法极用在一乘。分用在三乘。余乘非究竟。

四十一乘门数名不同义。亦四十辩才后释

又约诸经论乘有四种。一者二乘。谓大小二乘。于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二者三乘。谓大乘中乘小乘。于方便中从理成行分三故。三者依摄论一乘三乘小乘。谓于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四者依法华经三乘一乘。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又约数说。谓二及三各通三二义意故说。所言二通三者。谓大乘小乘声闻缘觉一乘三乘。所言三通二者。有二义意。谓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三乘小乘其意各别。准思可解耳。又依下经文或一二三或四。谓一乘三乘。或五。谓三乘人天。或无量。谓一切法门也。此依始终说。

四十二四寻思义。三地初四禅释也

问。诸教四寻思观法云何。答。经论所明寻思观者略有三种。一四寻思。二六寻思。三三寻思。亦名求知。大门有五。一列名字并教兴意。二释其义并显主客分齐不同。三对三性明其假实。四明深浅及对如实显观分齐。五辨位地及问答除疑。初列名字并教兴意者。谓初四寻思。一名谓能诠教法。二义谓所诠之义。三自性谓名义之体能。四差别谓名义相形。及对诸法相别不同故名差别。六寻思者分其名义各有自性及差别。故有六也。三寻思者。合其名义自性及差别则为三也。教兴意者。问。何故立四寻思。答。为中根人有其二见。一和合见。二差别见。和合见者。谓义与名和合成一。差别见者。谓义与名各有自性。有能相应而体不同也。圣者立教对治彼病兴四寻思开初名义。对治前差别见合彼自性及差别义对治相应成一之见。问。凡言对治障治须别。外人立一能治之法则界分别成其多法。显一是假。及彰无等因。何今说开名义二以治差别。有何道理。答。若对外道及三乘见不依论道则如来啧。今此寻思是菩萨自观通对一切外道二乘及菩萨。或顺论道故兴此治。所以知者如界分别分破。合假及自性见则违论道。何以故。合假自性是缘聚法。及是成法界分别等。乃是坏法。成坏不同赖缘各别故不相治。是以文中兴其观门分齐少别。如下具说。宜可思之。六寻思者。为治差别见即为利根人。三寻思者。对治和合及一见等为软根人。何故。差别见者是见行故。和合一见者是爱行故也。二释其义并显主客分齐不同者。如摄论云。何者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菩萨于名唯见名。于义唯见义。于名义自性言说唯见名义自性言说。于名义差别言说唯见名义差别言说。于此四处度疑决了说名寻思门。所以自性及差别。安言说者为后二法。观相深故。若据实观四种法中皆是言说。问。约何观相得知后二是深非浅。答。名义二法一往直计见不深重。自性及差别约其所以验证成执。故是尤重。翻治观成加功作业方观现前故是深也。文云。于名唯见名等者。菩萨于实名皆见假名及无名不见实名也。义等亦然。主客分齐差别者。以空为主。以实为客。以假为主。以实为客。何以故。由摄论云以无所有为自性。又观名义唯假立寻思故得知也。有以因为主以果为客。所以然者以客依主立浮寄无根。主与客为依得成其事。所以得知。互为因果。成主客义故。摄论云名义互为客菩萨应寻思故得知也。问。义若如此何故摄论云名无所有于义是客。义无所有于名是客。若据此文则无所有是其客义。何故乃言空无所有是其主义。答。此语乍隐宜须思之。言无所有者即实有也。分别性有与无义同一种。无理不得有。别此相难彰。只欲道实则涉未观。只欲道空不知分齐。故今举名说无所有。则知是实。次后偏举无所有。是名义本性。故知前文名无所有及义无所有即说实也。此约观智慧境为言。宜可思之。三对三性明其分齐。故论偈云。名义互为客菩萨应寻思。应观二唯量及彼二假说从此生实智离尘分别三。若见其非有得入三无性。前一行半偈明无相观。次有一句。若见其非有明无生观。三得入三无性此之一句明无性观。广如论辨。观相云何。依依他性以遣分别性。依彼真如遣依他性。云何能遣。由名义无所有能分别亦不得是有。何以故。若所分别名义是有能分别缘此名义可说是有。由名义无所有分别因缘既定是无能分别体亦无所有。此中分别既无言说。亦不可得则入依他无生性。菩萨见此有无无所有则入三无性非安立谛。此三性中分别性是实亦则空。依他性是假非实非空。真实一性是实非空。四寻思观若入分别性所分别尘是空是实。故释论云。若菩萨见名义更互为客入异名义分别性。何以故。由无相观未全成故。但异未观时。故云异也。此虽知无未坏实见。故寻思观亦在实中。若见名义自性假说唯分别为体则成分别无相观方得究竟。尔时寻思所知并即是空。寻思等观若在依他性则非实非空。亦可是假故。摄论中约彼八喻明其似故。四寻思观不入无性。何以故。由是观家初方便故。若得四如实智方入无性。故得知也。四明深浅及对如实显观分齐者。论文云。释自性义已以甚深义为境界。以此义求得知名义二门是浅非深自性及差别是深非浅。所言如实观分别者。释论解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若菩萨于名已寻思唯有名。后如实知唯有名此则定知名无所有。问。若名定无体者何故立诸法名。答。欲令众生渐入正理。想见言说依名想义及现证发语教他假立客名。无有实法。故论释云。若世间不安立色等名于色等类中无有一人能想此类是色。若不能想则不增益。若不增益不起执著。若不执著不能互相教示也。何者义寻思所引如实智。若菩萨于义已寻思唯有义。后如实知义离一切言说不可言说。谓色受等类色非色不可说。法非法不可说。有非有不可说是。名义寻思所引如实智。何者自性寻思所引如实智。于色等类自性言说中已寻思惟有言说。由自性言说。此类非其自性。如其自性显现。菩萨如实通达此类如化影像。非类似类显现。是名自性寻思所引如实智。何者差别寻思所引如实智。若菩萨于差别言说中已寻思唯有言说。于色等类中见差别。言说无有二义。此类非有由可言体不成就故。非非有不可言体成就故。如此非色由真谛故非非色。由俗谛故于中有色言说。故菩萨如实知差别。言说无有二义。是名差别寻思所引如实智。如是等观菩萨寻思此名义假立自性及差别。如此度疑决了等说名寻思。因此寻思观名义等定无所有名如实智。此即寻思如实二义不同也。五辨位地及问答除疑者。寻思位地在暖顶两位。若准修时章在于十信及十解位。如实智位在于忍及世第一法。若准修时章则在十行十回向位。故摄论云。菩萨于四种寻思修暖顶二种方便道。于四种如实智中修道云何。乃至论释。缘识为境。了别无尘等。所缘既无能缘必不得生。由此了别故能伏灭唯识之想。唯识既灭从最后刹那更进第二刹那即入初地。又修时章云。如声闻道前有四方便。谓暖顶忍及世第一法。菩萨地前四位亦如此。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故得知也。问。菩萨见名义相各异。及见相应依义相应。菩萨见自性言说及差别言说皆属义故名与义相应。云何得知名义互为客。此是论文。义意云何。如外人计名义各有自性及差别各各相应名义二法。自性差别此则亭。平等无偏。云何得知名义互为客。论有三答。一先于名智不生故。证名义不同体而不相应。不同体时则无有法。世数名义皆悉如此。若名与义同体。及与相应未闻名时于彼义中知名智应成。现见知义智生。知名智不生。故知名义本不相应。第二义者引一多相违证名义不同亦不相应。如瓶一义。异国立名皆悉不同。若名与义相应得成有者。名多非一。义亦应多。何以故。一义与多名相应成有故。第三义者定不定异故。名义二相不得相应。名不定故。若名与义相应名既不定。义亦应尔。西国有法。以一瞿名目于九义。所谓九者言方地光牛金刚眼天水。以一瞿名目此九义。名与义定相应者目天之时地应随名与天相应。余亦如是。既无此义。故知名义二性差别。一亦不相应。何以故。与上三义相违故。若异相应此亦不成。何以故。亦与上三义相违故。问。一异相应二义各别。云何同一三义相违。答。虽复名同三义相违失并有异。所以得知。若名与义一而相应者见义之智即须是其知名之智。又若一者义既是一。名即不多。又若一者名既不定。义亦应尔。若名与义异而相应知义智生知名之智亦应即生。何以故。名义相别而相应故。又若异者名既是多。义亦应多。二相各别而相应故。又若异者九义是别。一瞿之名亦应成九。何以故。由彼名义别相相应成其有故。此等道理皆悉偏约四寻思说。六寻思等及三寻思准以可知。何以故。不越一异相应成有故。余可准求。此教在三乘亦得一乘用。何以故。由此观法一切处用应法界故。

四十三如实因缘义。明难品初释

问。菩萨初起修行。先观如实因果成入道方便。其义云何。答。凡佛法大纲有其二种。所谓真俗。随顺观世谛则入第一义故。观相云何。法有多门。且依同时。如实互为因果义。入因果义有二重。第一重内有三门。一明护分别过。二明其义。三明违之成过。初护义者。略依灯光及燋炷明之。身心诸事准之可解。问曰。燋炷生光炎耶。答不也。炷从炎生故。又问。炎生炷耶。答不也。炎从炷生故。又问。炎从炷生耶。答不也。炎能生炷故。又问。炷从炎生耶。答。不也。炷能生炎故。又问。可是不生耶。答。不也。去炷炎随无故。又问。生不生俱耶。答。不也。相违故。又问。非生非不生耶。答。不也。违其因果如实生理故。解第一门竟。第二义者炷因生炎果。因是有义。由有力故。炎果从因生。是无义。依炷因生故。炎生其炷。返前可知。炎果从炷因生。是非有义。无体故炷生光炎。炷因是非无义。为有力故。余句准可知。第二门竟。第二违之成过者。若言炷因生果亦可恒生。常能生炎果故。增益故。若言炷不生亦可恒不生炎果。无因不有故。损减故。炎生炷如前可知。若亦生不生相违故。若言非生非不生戏论故。余义准之。第三门竟。第二重者。三门同前。第一门者初约因明。后约果论。问。因是有耶。答。不也。果因故。缘成故。又问。因是无耶。答。不也。生果故。又问。因有无俱耶。答。不也。相违故。又问。非有无耶。答。不也。现见生果法故。二约果论者。问。果是有耶。答。不也。是他果无体故。又问。果是无耶。答。不也。由是果故。又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一果故不相违故。又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现有果所生故。解第一门竟。第二义者。因是有义。由能生故。因是无义。果家因故。缘成故因是亦有亦无义。因成故因是非有非无义。随定取一义不可得故。果义四门准前知之。第二门竟。第三执成过者。问。因生果何失。答。若生者亦可恒生。亦可恒不生。所以知之。若生者即常生故。又若生者现所有炎果。是能生炷因即无所生。故是断也。又问。因不生果有何失。答。亦有二失。若炷因不生者即光炎无因故是常也。又若炷不生者既炎无自生。因复不生不可得有故是断也。亦生不生非生非不生准以思之。余义准可知。又一切因有六种义。一空有力不待缘。念念灭故。二有有力不待缘。决定故。三有有力待缘。如引显自果故。四无无力待缘。观因缘故。五有无力待缘。随逐至治际故。六无有力待缘。俱有力故。问。未知待缘待何缘。答。此待炉油水土等外缘。不取因事及自六义也。又经文云。因因亦因因果果亦果果者。简别因果亲疏有无力用分齐。初因者亲因也。复因者缘因也。亦因因者二因相由也。果果等者准因二果相由成也。余因果相望则无用耳。又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为亲因。故杂集论会疏缘入亲因摄。又成唯识论因缘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此显因果亲疏分齐极明善也。其六义及前因果理事相成更以六法显之。所谓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所述缘起并悉遍通随有事成。验思可解耳。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称法界故。

四十四悔过法义。第五回向初释

问。诸教忏悔法差别云何。答。此有四门。第一忏悔。第二劝请。第三随喜。第四回向。此文在一乘通彼三乘用。广说如毗婆娑论。小乘教等不具此法也。其灭罪方法具如经论。若发愿门皆通理事因果。并有成事愿未成事愿。可准解之。

四十五陀罗尼用义。亦十一知识中释之

问。诸教诵陀罗尼咒法差别云何。答。诵咒利益灭罪生福。乃至成自利利他证果等用。此文在三乘终教通彼一乘用。何以故。应法界故。小乘无此教也。又有四种陀罗尼。一法。二义。三咒术。四忍亦名为遮忍。知一切言说一切法自性义不可得名忍陀罗尼。后二陀罗尼出地持论。又十陀罗尼是一乘文义如离世间品说。印相施设工巧字相等并准此知。

四十六唯识略观义。第六地中释

问。诸教之中说唯识观。方便云何。答。欲习观者先近二知识。一行知识。二解知识。依其静处自身随所相应。持戒清净至心忏悔请十方佛一切贤圣及善神王加被已。身结加趺坐左手置右手上正端其身。闭目调息以舌约上腭。正心住缘所现境相知自心作分别随息其心即住。纵使未住以初作不调习。经月日其心则止。次连成定。是其方便。若有魔事相起则就道场悔过行道。魔事渐轻。所有诸疑临时消息。对解知识决其魔事。心但欲使相绝。皆须策勤必成不疑。懈怠则无成辨。烦恼减少是观成相。此通一乘及三乘教。初顺三乘。后顺一乘。后熟具足主伴故也。

四十七空观义。初地后十心中释

问。空观云何。答依华严经初观菩萨依十种法。谓身口意三业佛法僧戒。依此十法所用威仪并如前唯识观说。但知十境随一现前知即是空无本末相其心得住。久习则明与定相应。又问。余法非空耶。答。一切皆空。但为初修者入观余不便。故有情染习久远力强。故余不便也。所有疑滞一如唯识观说。疑云。前唯识观后成正定与空观止云何差别。据止观成一种相似。今据方便境界为言。故有差别。此等观是止观体。若随事中行住坐卧四威仪时及益生等事。心成前唯识及空观当心得烦恼损减者。并属助道摄。此观通一乘及三乘教。小乘教中无。纵作空观不同上义。由但得人空故。略有五辨为正助方便。一真如辨。由知如故心相即息。二即空辨。三唯识辨。四妄想辨。五缘起辨。用此五辨正助二观即易成也。又此空观及上唯识二境分齐不得如解时知。若如解时知还成妄境耳。其空有四。并成观境。一有为无为虚空。二择数灭空。三成实论教性空。四地论教性空并成观境。但深浅异也。若穷空方便一乘究竟。

四十八普敬认恶义。第九回向初释

问。人集教中说八种佛法差别云何。答。为灭阐提病成普敬认恶法有其两段。第一段明普敬者。于内有八段。一者如来藏有二。一者法说如来藏。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六道众生等体。二喻说者有段。一喻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河虽差别水体无异。一切凡圣虽差别不同藏体无异。喻如伎儿作种种伎两。伎两虽别身无别异。如一切瓦皆因泥。作瓦虽差别土体无异。生死依如来藏。如来藏作生死。是名善说世间言说。故有生死。非如来藏体有生有死。喻如波依水水即作波。风因缘故有波非水体有波。喻如金庄严具。众具虽别金体无别。皆同一金。一切凡圣差别不同皆是一藏。二佛性者亦法喻并说。佛性者是一切凡圣因。一切凡圣皆从佛性而得生长。喻说者喻如乳是酪因。一切酪皆因于乳而得生长。一种相似。当来佛者一切恶四众等现在虽行邪善行皆当作佛。佛想佛者想一切众生皆作佛想。二者普真普正佛法莫问。邪人学亦得真正。正人学亦得真正。何以故。如来藏佛性体唯是普法唯是真法。于中无有邪魔得入其中。是故不问邪人正人。俱得真正。三者无名无相佛法。有二种。一者一切众生体。是如来藏。未有真佛名。故名无名。未有真佛三十二相故名无相。二者一切六道众生体。唯是如来藏更无别名别相。故名无名无相。四者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如来藏悉有圣性。唯敬其体不见恶邪正故。故名拔断一切诸见根本佛法。二者一切六道众生体是如来藏更无别法。唯敬作四种佛等不见六道善恶等故。故名拔断诸见根本佛法。五者悉断一切诸语言道佛法。一切众生唯敬其体不说善恶六道等名。故名悉断一切诸语言道佛法。六者一人一行佛法。一人者自身唯是恶人。一行者如法华经说。常不轻菩萨唯行一行。于自身已外唯有敬作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等。故名一行。七者无人无行佛法。自身及他一切众生皆同是一如来藏无有别体。故名无人无行佛法。八者五种不干。尽佛法有二。一者欲行此五法唯须调亭。一自他不干。不为自身。不共邪善道俗往来。二亲疏不干。不学当根佛法者不共往来。三道俗不干。一切邪善道俗不与亲友往来。四者贵贱不干。一切贵贱不共往来。五凡圣不干。一切圣内多有邪魔。一切凡内多有诸佛菩萨。凡夫生盲不能别得。是故凡圣不干。唯除乞食难事因缘暂共往来者不在其限。二自他俱是如来藏唯作一观。不得作自他亲疏道俗贵贱凡圣等解于心。于此八段内更有二义。一生盲生聋生哑众生佛法。二者死人佛法。第二认恶义云何。答。第二段认恶者于内有十二种。一其心颠倒常错谬。常行诽谤语。心缘第三阶佛法以去。更作余心。即是颠倒常错谬故。口唯得说如来藏佛法。更作余语则是常行诽谤语。二者善恶两种颠倒有二。一者一切邪魔作诸佛菩萨形像。颠倒众生顺本贪心。于内唯见其善不知是邪魔。邪魔非是诸佛菩萨。非善见善故名颠倒。二者一切诸佛菩萨应作。种种众生颠倒众生。若违其心心必生嗔唯见其恶。诸佛菩萨实非是恶非恶见恶故名颠倒。三者内外四种颠倒有二。一者邪贪。于一切顺情之处纯见其善。无善见善小善见多善。以善摄恶俱作善解。故名颠倒。邪嗔者违情之处纯见其恶。无恶见恶小恶见多恶。以恶摄善皆作恶解。故名颠倒。邪痴者善内得恶不觉。恶内失善不知。故是名邪痴颠倒。二者神鬼魔辅心。但使一切诸佛菩萨及世间道俗称其心者。即是神鬼魔辅心。四者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但使一切经文内唯说颠倒众生是恶不说是善。故名一切经律论常说纯说颠倒。五者七种别恶颠倒。一者三阶。名第三阶。二者三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者法说为诸菩萨说甚深大乘义。为诸声闻说浅近之义。为一阐提说世间之义。四者喻说。一如定受不死。二死活不定。三定死医药所不能救。五者无惭愧僧。六者恒河第一人名常没。七者最多阿鼻地狱果。六者六部经说最多颠倒有五段。一者一切佛不救空见有见颠倒众生。得值无量无边诸佛。于诸佛所行六波罗蜜由学佛法不当根谤佛法僧。不免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一切佛不能救。二者一切法不能救有二种。一者大乘小乘各各诵得八万四千法聚。由心一念嫌他学十二头陀比丘。即灭尔许善根尽堕阿鼻地狱。如大集经说。二者读诵十二部经不免谤佛。现身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如涅槃经说。故名一切法不救。三者一切僧不救。四者一切众生不救。度得门徒弟子六百四万亿。复度得九十六种异学外道。回心向涅槃不免堕十方一切阿鼻地狱。五者一切断恶修善不救。大精进大持戒大忏悔。大不自是非他不自高轻他。非佛弟子是无惭无愧僧摄。七者十一部经说邪尽颠倒。十一部经者。一者迦叶经。二者如大集月藏分经说明法藏尽品正法悉灭。三者如阿含经说正法藏尽。四者如大方广十轮经说一切人民皆悉起于断常。五者如萨遮尼乾子经说一切众生皆悉起于三种颠倒。六者如摩诃摩耶经第二卷说文。当佛灭度一千年已后。唯有两个比丘学作不净观正坐禅不起高下彼此是非心。七者如大般涅槃经说。末法世时一阐提及五逆罪如大地土。八者最妙胜定经。九者大云经。十者佛藏经说正人唯有一人两人。十一者观佛三昧海经。八者四部经说出颠倒。一者摩诃衍经说三毒颠倒。二者胜鬘经说二见颠倒。三者萨遮尼乾子经说三种颠倒。一非法贪心。于十不善道生于乐心。二者颠倒贪心。由因自力得依时节。得诸财物不生知足心。方便求他财。是名颠倒贪心。三者邪法罗网之所缠心于非法中生是法想。于非义中生是义想。于末世时非是智者所作言论作正论想。是名邪法罗网之所缠心。四者涅槃经说种种颠倒。九者两部经说纯颠倒。一像法决疑经说。过千年被像法之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作众善求名求利。无有一念作出世心。二如佛藏经说。增上慢比丘无有一念求涅槃心。但使无有一念出世心求涅槃心。即是纯颠倒。十者两部经说常颠倒。一常没。二常行恶。三常为无明所缠绕。四其心颠倒常错谬。五常污身口。此五段如涅槃经说。六心常远离弃舍真实一切法味。七常为烦恼及诸邪见惑网所覆归依六师伤罢圣道。八常行诽谤语。此三段如十论经说。十一者三十二种偏病。自他俱见真正住持佛法自利利他颠倒于内有三十二。总有二四一五二六一七。一四者名想忘想不净说法。二四者依人依语依识依不了义经。一五者一者自他。自身唯见其好。他身唯见其恶。二者上下。空见有见众生唯欲得学上佛法不肯学下佛法。三者普别。唯乐学别法不行普法。四者善恶。唯断善外恶不断善内恶。唯修恶外善不修恶内善。五者自利利他。唯行自利不行利他。一六者一名闻。二利养。三徒众。四多闻。五势力。六胜他。二六者一贪。二嗔。三痴。四神鬼魔。五空见。六有见。一七者一深赏罚众僧打骂系缚。及遣还俗灭一切三宝尽。二者邪正杂乱尽。三一切善天龙八部出国尽。四一切恶天龙神鬼魔等竞入其国而住。灭三宝杀众生令一切众生悉作一切恶尽。设有少分修善众生恶魔入心为作留难破心而死。五使一切有缘佛法不相当尽。六一切根机不相当尽。七一切药病不相当尽。十二者灭三宝成三灾尽颠倒。今上二义为救阐提回向一乘兼顺三乘。于理有顺。故录附之。如来藏义者。依大方等如来藏经。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一举彼天眼观未敷华内有如来身结跏趺坐。明如来藏本性具德喻。二譬如淳蜜在严树中无数群峰围绕守护。有人巧智除蜂取蜜。明本德去染成净喻。三譬如粳粮米未离皮糩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明藏在染同愚异净喻。四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明藏在染难坏喻。五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明藏在染阙缘喻。六譬如庵罗果内种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明藏德会缘成果喻。七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诸他国。经于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弃捐旷野。人谓不净。有天眼者知有真像即为出之令他礼敬。明真德除染生信喻。八譬如女人贫贱丑陋而怀贵子经历多时人谓贱想。明转想会真成智喻。九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已外虽燋黑内像不变。开摸出像金色见曜。明反染归真应体喻。佛性义者略有十种。谓体性.因性.果性.业性.相应性.行性.时差别性遍处性不变性无差别性。依佛性论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则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第一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问。依仁王经言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又论云。十解已上已圣人。今十回向已上得佛性云。何诸经论不同。答。此等不同为有情机欲各别随一义说。宜可准之配释。此佛性论初约小乘及回心初教说。若后破执成正义即是终教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二空所显真如是也。大乘涅槃经四句佛性者。非小乘义中及初回心人作四句义。即是顿教终教佛性及大般涅槃。仍非一乘别教义也。四句义者。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谓约行辩性也。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谓约位辩性也。或有佛性。二人俱有。谓约因辨性也。或有佛性。二人俱无。约果辩性也。问。阐提之义断现善根因。何有行善性。答。此约位语。此世生善根可救者有现行善性。他世生善根现不可救者有行因种子。此义不同声闻宗。此之四位皆具性得及修得二佛性也。何以故。此之二性同于信解净心处说故。相由成故也。性得及修得二种佛性非初非中后。前中后故。又验经文如来藏为直进菩萨机说。佛性为淳熟声闻机说。此中所明如来藏佛性虽约诸义差别不同皆是同教一乘义也。何以故。为成普法故。普法所成故。

四十九四宗义。初地请分后释

问。大论教中明四宗义。义相云何。答。西域名悉檀。此翻名宗悉檀有四。一世界悉檀。世者时。界者分界也。理法起于时分故名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据机欲上下成彼所说正理分齐故名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据惑明治胜沈在用。约用显治分齐故名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者。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法藏等皆是真实无相违背。顺理中极名第一义悉檀。云何名世界悉檀义。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等也。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以五众因缘有故有人。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云何名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不听。如为不信罪福堕灭见者为说杂生世间杂触杂受。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者说无人得触得受。云何名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不净观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嗔恚病中不名善非对治法。云何名第一义悉檀。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散。上三悉檀不通。此则通过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此名第一义悉檀。上来宗义文在三乘。义通一乘。何以故。应法界故。法界义普成世界。总普成各各为人。总普成对治。总普成第一义。总若从门别小乘亦得分有也。

五十十二部经义。十藏品释

问。十二部经教差别云何。答。诠理之教约十二部。一修多罗。此方云契经。二祇夜。此云重诵。三伽陀。此云不直说。四和伽罗那。此云受记。五忧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忧波提舍。此云论义经也。此教体性通二乘三乘。总有六种。一实。二实即空。三可似。四不可似似。五唯识。六真如。广如经论。其十二部教若约乘论有其二义。一通相说。一乘三乘小乘皆有十二部。二若分别说者。一乘有一部。谓方广部。有九部。谓无因缘譬喻及论义。如金刚身品说。三乘之中有十二部。复有十一部。除方广部。故地持云。十二部中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问。何故作如是说。答。为诸教中说二乘及三乘各有二义。言二乘者。一就初心机性及种子说则回心已还并是声闻藏。二直进已去是菩萨藏。二就初回心上心解行说则回心已去是菩萨藏。未回心者是声闻藏。三乘准可知。今地持文分部者据此第一义也。小乘之中有十二部。复说九部。谓无方广无问自说及受记。如法华经说。说三乘二乘等。何故皆有二种说十二部。答。由所据望兴教显理不同故。如一乘中一方广部。即据摄法复有九部者约分齐言。由形下小机故三乘之中有十二部。复说十一部者。十二部据摄法。有十一部者。形上大机故。直进之人有方广部。回心之人无方广部。起彼回心人僧上信心故。小乘之中有十二部。则摄法也。有九部者。欲彰菩萨胜机胜法显彼声闻愚下不足故。余可准求耳。

五十一翻依等义。序品后释。取论道法及地品初释。取释文法也

问。圣教差别隐现不同。云何得知文义分齐。答。若欲解其文义当用八种方便。约之则解。一四意方便。二四依方便。三七例声方便。四释门方便。五二诠方便。六自相共相方便。七依声方便。八论义得失立破成量等方便。初四意者。一平等意心及理普遍故。二别时意义在别时故。三别义意义在别证故。四众生乐欲意随彼机欲教义前后不定故。二四依者。一令入依。二相依。三对治依。四翻依。翻依有五。一相望翻。相形取义故。二增字翻。加字会义故。三会意翻。以意会义故。四借势翻。如羝羊斗将前而更却等。五异事翻。于一名下有二义事。而会取正故。三七例声。一补嚧沙沙。此名俗作业声。如说树木等声。二补嚧私所发至教业声。如说故思造业等声。三补嚧崽拏业具声。如说刀杖能成等。四补嚧沙耶所为声。如说助伴等。五补嚧沙[多*頁]所因主声。如说王主父母等。六补嚧杀娑属主声。如说奴仆等。七补嚧[攸-ㄆ+殺]所呼依声。如说音声名味句等。又七例声第一如世所直说。第二言即位。由言成。第三起言依位本语。第四起言为所立。第五所由因位等。第六自成由于他。第七所说能诠教声。所属宜可思准之。六种释门者。一依主释。如依师显弟子业等。二持业释。举作用以显礼故。三相违释。如举白以显黑等故。四多财释。举彼众德以显义宗故。五邻近释。如举正因以显亲果义等故。六带数释。如第一义谛。举第一数以显胜故。诠有二种者。一表诠亦名直诠。直显义故。二遮诠。防彼异非以成是义故。自相共相分齐者。其自相义当彼法体自体相也。共相者假诠实义共如假相故。论义得失立破论等者。广如罗什翻。论义得失立破论真谛所翻如实论。广略二因明即大域龙商羯罗所造论等具显其法也。声有三种者。一男声。直申能对治等声。二女声。委出所治障等声。三非男非女声。如说余道理等声。依上方便得会圣教应真实义。此文在一乘及三乘。余宗不具显。若无尽究竟唯一乘。何以故。以应法界故。若从文相别即是三乘也。

五十二俗谛入普贤门义。十地品初释

问。帝王行几教令王得证一乘佛法。答。正法念经为王等说三十七法。一者军众一切净洁。二者依法赋税受取。三者恒常怀忍不怒。四者平直断事不偏。五者恒常供养尊长。六者顺旧依前而兴。七者布施心不悭吝。八者不摄非法行者。九者不近不善知识。十者贞谨不属妇女。第十一者闻诸语言不信一切。第十二者爱善名不贪财物。第十三者舍离邪见。第十四者恒常惠施。第十五者爱语美说。第十六者如实语说。第十七者于诸臣众若无因缘不举不下。第十八者知人好恶。第十九者常定一时数见众人。第二十者不多睡卧。二十一者当不懈怠。二十二者善友坚固。二十三者不近一切无益之友。二十四者嗔喜不动。二十五者不食饮食。二十六者心善思惟。二十七者不待后时安详而作。二十八者法利世间。二十九者恒常修行十善业道。三十者信于因缘。三十一者常供养天。三十二者正护国土。三十三者正护妻子。三十四者常修习智。三十五者不乐境界。三十六者不令恶人住其国内。三十七者于一切民若禄若位依前法与人。

五十三一乘得名意。四十无碍后释

问。一乘语字几意故说。答。有八意说。一为不定机性声闻通因及果故说一乘。二为欲定彼不定性菩萨令不入小乘故说一乘。三据其法。真如是一。诸乘皆依真如以体摄相故说一乘。四据无我等。无人我理既是通法。大小乘共据无我理通故说一乘。五据解脱等大小诸乘脱烦恼障。据脱障通故说一乘。六据性不同。声闻身中先修菩萨种性。后入声闻。约性二处是通故说一乘。七据得二意。此有两二意。初二意者。佛意欲摄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我既成佛彼亦成佛。据此意乐故说一乘。自体有法性为自体。第二佛先为彼声闻授记。欲发声闻平等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佛为此意与诸声闻等皆受记。据佛等意故说一乘。第二义于一言下有二义。一实声闻摄从自体意乐。二有实菩萨。名同声闻及菩萨化为声闻。于一授记下有其二义。据一受记意乐故说一乘。八据为化意。佛为声闻作声闻佛。所以同彼声闻者欲令彼修声闻行。故现同小佛欲摄末归本。道我此身即是一乘。据能缘化心故说一乘。约此八意括声闻乘本来是一。唯声闻人不了自法。谓言有别。意愚住声闻行。从彼愚故诸佛所诃。今一乘所救者据此病别也。此文义在摄论也。略举五十问答以通大教相显。诸文准之可见也。此依华严经而所示矣。

华严五十要问答后卷(终)

猜你喜欢
  卷十二·佚名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法藏
  卷第七十·佚名
  例言·行策
  心地光明魔自远离·印光
  卷二十五·佚名
  序·纪荫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佚名
  御选语录卷八·雍正
  卷第三十一·佚名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智顗
  在中日佛徒联谊会致词·太虚
  卷第十(本末合)(尽第五地)·慧苑
  叙·道霈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786_1 【题长乐驿壁】无名氏   三十骅骝一烘尘,来时不锁杏园春。   杨花满地如飞雪,应有偷游曲水人。   卷786_2 【绝句】无名氏   传闻天子访沈沦,万里怀书西入秦。   早知不用无媒客,恨别江南杨

  • 卷三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317_1 【送崔判官使太原】武元衡   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   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   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   卷317_2 【幕中诸公

  • ●挂枝儿·咏部八·冯梦龙

    ○月青天上月儿(恰似)将奴笑,高不高,低不低,正挂(在)柳枝梢,明不明,暗不暗,故把奴(来)照,清光(你)休笑我,且把自己瞧,缺的日子多来也,团圆的日子少。○花惜花哥,莫讨尽花儿债,(他的)声价高,颜色好,(自然)难养难栽,温存些,才讨得花儿戴,频浇频荫水,

  • 卷十·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十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漫成二首【黄鹤从旧编在上元二年 杜臆二诗格调疎散非经营结构而成故云漫成】野日【一作月】荒荒【一作茫茫】白春【一作江】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邨径逐门成只作披衣惯常从

  • 四集目录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目録八卷五十五己亥元旦元旦试笔题白玉云龙如意李士逹岁朝图降旨加恩去岁豫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命加赈湖北上年被灾州县诗以志事新正重华宫咏和阗玉喜鹊杖头祈谷斋居

  • 卷三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九·脱脱

        王友直 李宝 成闵 赵密 刘子羽 吕祉 胡世将 郑刚中   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人。父佐,以材武称。友直年十二,随父游,谙兵法。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友直结豪杰,志恢复。谓其众曰:"权所以济事,权归于正,

  • 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顾宪成传·张廷玉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1576)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张居正死后,他改任吏部主事。请假回乡三年,补为验封主事

  • 刘观传·张廷玉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被授予太谷县丞,因受推荐被升为监察御史。三十年,进升代理左佥都御史。后因犯过入狱,不久获释,派出任嘉兴知府。遭父丧归家。永乐元年(1403),他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出发,改任户部右侍郎。

  • 楚宣王问群臣曰·佚名

    【提要】 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 卷一百三 罗氏门人·黎靖德

      ◎李愿中   李先生终日危坐,而神彩精明,略无隤堕之气。〔升卿〕   延平先生气象好。〔振〕   问延平先生言行。曰:"他却不曾著书,充养得极好。凡为学,也不过是恁地涵养将去,初无异义。只是先生睟面盎背,自然不可及

  • 卷五·俞皋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五 元 俞臯 撰僖公【次于聶北救邢名申莊公庶子閔公庶兄母成風在位三十三年子文公立護法】【小      心畏忌曰僖壬戌不書 即位内無所承也左氏

  • 论 哲 学·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哲学之名,制于挽近,或曰当名爱智,亦近于中华所云道;要以说明宇宙现象之实体──亦曰实在,或曰本体──,建立自他生化之常性,谓之曰哲学耳。前句成物相论──即宇宙论──;后句成神我论──即灵魂论,与数论

  • 患难余生记·邹韬奋

    韬奋未完成的自传性著作。1946年由生活书店首次出版。写于1944年春,这时,韬奋脑癌手术后病情较为稳定,便开始忍着疼痛写作,最多时一天要写5千多字。除了补充前期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外,着重写的是1939年以后几年中的

  • 词品·郭麐

    一卷。清郭麐撰。本编探索词之体貌,分十二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韵、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各系以韵语十二句,全仿司空图《诗品》之体例。论文名品,始于钟嵘,原以定其主旨,品其先贤。图之所为,则

  • 黄氏补注杜诗·黄希

    唐诗别集。36卷,外集2卷。杜甫撰;宋人黄希集注,黄鹤补注。又名《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或《集千家杜诗补注》。黄希字仲得,又字梦得,号师心,宜黄人。乾道二年(1164)进士,曾官永新令。黄鹤字叔似,号牧隐。黄希之子,布衣。

  • 春秋年表·佚名

    一卷。撰者不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春秋四二十国年表》一卷,不知何人作。自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越、邾、莒、薛、小邾。”因此表正二十国,因此《四库提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