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第二十九
〔释文〕以人名篇。沟反。司马云:破人户枢而取物也。
〇孙诒让曰:依徐音,则「枢」当为「抠」,殷敬顺列子释文云:抠,探也。「枢」、「抠」声类同,形亦相近。典案:孙说是也。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正作「抠」。入保郑注礼记曰:小城曰保。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丘请为先生往说之。」柳下季曰:「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从]斤(行)[竹]涧越岭溪行注引司马云:展,申也。释文阙。瞋赤真反。徐赤夷反。广雅云:张也。如乳如树反。
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有三德: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天下」下有「人」字。马叙伦曰:当依张本补「人」字。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衆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锺,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
〔疏〕激,明也。贝,珠也。黄锺,六律声也。
〔释文〕少长诗召反。下丁丈反。皆说音悦。下同。知维音智。勇悍户旦反。激丹古历反。司马云:明也。齐贝一本作「含贝」。
〇典案:御览三百六十五引作「含贝」,与释文一本合。音中丁仲反。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
〇典案:御览三百二十七引「尊」上有「使」字。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衆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
〔疏〕言大城衆民,不可长久也。
〔释文〕南使所吏反。下三字同。数百所主反。下同。罢兵如字。徐扶彼反。共祭音恭。之行下孟反。下同。恒民一本作「顺民」,后亦尔。吾誉音余。下同。好面呼报反。下同。背音佩。下同。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〇典案:御览百九十二引「矣」作「也」。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疏〕尧让舜,不授丹朱,舜让禹,而商均不嗣,故无置锥之地也。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耶?
〔疏〕殷汤、周武,总统万机,后世子孙,咸遭篡弒,岂非四海利重,所以致之?,用表己强也。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
〔疏〕仲由疾恶情深,杀卫君蒯瞶,事既不逮,身遭菹酰,盗跖故以此相讥也。
〔释文〕其卒子恤反。身菹庄居反。,谓黄帝、尧、舜、禹、汤、文王也。皆以利于万乘,是以迷于真道,而不反于自然,故可耻也。
〔释文〕而强其丈反。可羞如字。本又作「恶」,乌路反。
「世之所谓贤士,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疏〕二人穷死首山,复无子胤收葬也。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饰行非世,廉洁自守,荷担采樵,拾橡充食,故无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子贡遇之,谓之曰:「吾闻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污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鲍焦曰:「吾闻廉士重进而轻退,贤人易愧而轻死。」遂抱木立枯焉。
〇典案:成疏「姓鲍,名焦,周时隐者也」,以下全用史记鲁仲连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文。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疏〕申徒自沈,前篇已释。谏而不听,未详所据。崔嘉虽解,无的谏辞。
〔释文〕负石自投于河申徒狄将投于河,崔嘉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民父母,若濡足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杀龙逢,纣杀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非圣人不仁,不用故也。」遂沈河而死。
〇马叙伦曰:陆所校盖韩诗外传文。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疏〕晋文公,重耳也。遭骊姬之难,出奔他国,在路困乏,推割股肉以饴之。公后还,三日,封于从者,遂忘子推。子推作龙蛇之歌,书其营门,怒而逃。公后慙谢,追子推于介山,子推隐避,公因放火烧山,庶其走出。火至,子推遂抱树而焚死焉。
〔释文〕以食音嗣。燔死音烦,烧也。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疏〕六子者,谓伯夷、叔齐、鲍焦、申徒、介推、尾生。言此六人,不合玄道,矫情饰行,苟异俗中,用此声名,传之后世。亦何异乎张磔死狗,流在水中,贫病之人,操瓢乞告?此闲人物,不许见闻,六子之行,事同于此,皆为重名轻死,不念归本养生,寿尽天命者也。「豕」字有作「死」字者,「乞」字有作「走」字者,随字读之。豕,猪也。
〇典案:「此六子者」,世德堂本「六」作「四」。释文「李云:言上四人不得其死」,是所见本亦作「四」。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道藏注疏本、白文本竝作「六」。疏「六子者,谓伯夷、叔齐、鲍焦、申徒、介推、尾生」,是成本字亦作「六」。今依道藏本。
〔释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战国策作「尾生高」,高诱以为鲁人。磔竹客反。广雅云:张也。操七曹反。瓢婢遥反。而乞者李云:言上四人,不得其死,犹猪狗乞儿,流转沟中者也。「乞」或作「走」。离名力智反。念本本或作「卒」。
「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
〔疏〕为达道者之所嗤也。
〔释文〕剖心普口反。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丘之所以说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吾所闻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
〔疏〕夫目视耳听,口察志盈,率性而动,禀之造物,岂矫情而为之哉?分内为之,道在其中矣。
〔释文〕以说如字,又始锐反。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闲,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疏〕夫天长地久,穷境稍赊,人之死生,时限迫促。以有限之身,寄无穷之境,何异乎骐骥驰走过隙穴也?
〔释文〕上寿音受,又如字。下同。瘦色又反。
〇王念孙曰:释文「瘦,色又反」。案「瘦」当为「瘐」,字之误也。瘐,亦病也。病瘐为一类,死丧为一类,忧患为一类。「瘐」字本作「瘉」,尔雅曰:瘉,病也。小雅正月篇「胡俾我瘉」,毛传与尔雅同。汉书宣帝纪「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飢寒瘐死狱中」,苏林曰:瘐,病也。囚徒病,律名为瘐。师古曰:瘐,音庾,字或作「瘉」。王子侯表曰:「富侯龙下狱(庾)[瘐]死。」典案:王说是也。意林引正作「瘐」,是其证。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疏〕亟,急也。狂狂,失性也。伋伋,不足也。夫圣迹之道,仁义之行,譬彼蘧庐,方兹刍狗,执而不遣,惟增其弊。狂狂失真,伋伋不足,虚伪之事,何足论哉?
〔释文〕能说音悦。亟去纪力反,急也。本或作「极」。无复扶又反。狂狂如字,又九况反。汲汲本亦作「伋」,音急,又音及。诈巧苦孝反,又如字。一本作「料头编虎须」。几不音祈。可去起吕反。
子张问于满苟得曰:「盍不为行?
〔疏〕子张,孔子弟子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行圣迹之人也。姓满,名苟得,假托为姓名,曰苟且贪得,以满其心,求利之人也。盍,何不也。何不为仁义之行乎?劝其舍求名利也。
〔释文〕满苟得人姓名。盍胡腊反。为行下孟反。下、注同。盍,何不也。劝何不为德行。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义真是也。
〔疏〕若不行仁义之行,则不被信用;不被信用,则无职任;无职任,则无利禄。故有行则有名,有名则有利,观察计当,仁义真是好事,宜行之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不可一日不为乎!」
〔疏〕反,乖逆也。若弃名利,则乖逆我心,故士之立身,不可一日不行仁义。
满苟得曰:「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
〔疏〕多信,犹多言也。夫识廉知让则贫,无耻贪残则富;谦柔静退则沈,多言夸伐则显。故观名计利,而莫,先于多言,多言则是名利之本也。若弃名利,反之于心,则夫士之为行,抱其天乎!」
〔疏〕抱,守也。天,自然也。夫脩道之士,立身为行,弃掷名利,乃乖俗心,抱守天真,翻合虚玄之道也。
子张曰:「昔者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今谓臧聚曰,汝行如桀、纣,则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
〇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则有怍色」,「有」字作□,「怍」作「作」。典案:「作色」与「有不服之心」义正相应,张本较长。「有」字疑衍。小人所贱也。仲尼、墨翟,穷为匹夫,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
〔疏〕桀、纣、孔、墨,并释于前。臧,谓臧获也。聚,谓擥窃,即盗贼小人也。以臧获比(夫)[天]子,则惭怍而不服;以宰相比匹夫,则变容而欢慰,故知所贵在行,不在乎位。
〔释文〕臧聚司马云:谓臧获盗滥窃聚之人。
〇孙诒让曰:司马彪、成玄英说并迂缪难通。以声类考之,「聚」当读为「驺」,说文马部云:驺,厩御也。周礼「趣马」,郑注曰:趣,养马者也。国语楚语说齐有驺马繻,月令「命七驺咸驾」,郑注亦谓即「趣马」。「趣」、「聚」同从「取」得声,古字通用。「聚」与「臧」皆仆隶贱役,故并举之。有怍音昨。宰相息亮反。下「相而」同。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
〔疏〕此复释前义也。无行?故不知美恶的在谁也。所引之书,并遭烧灭,今并无本也。篇「羣仆之伦也」,王肃注曰:伦,纪也。然则伦、纪得通称矣。为别彼列反。下同。赴必殉,则背于天然之性也。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疏〕比干忠谏于纣,纣云:「闻圣人之心有九窍。」遂剖其心而视之。子胥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子胥曰:「吾死后,抉眼县于吴门东,以观越之灭吴也。」斯皆至忠而遭其祸也。
〔释文〕抉眼乌穴反。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疏〕躬父盗羊,而子证之。尾生以女子为期,抱梁而死。此皆守信而致其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疏〕鲍焦廉贞,遭子贡讥之,抱树立干而死。申子,晋献公太子申生也,遭丽姬之难,枉被谗谤,不自申理,自缢而死矣。
〔释文〕鲍子立干司马云:鲍子,名焦,周末人。污时君不仕,采蔬而食。子贡见之,谓曰:「何为不仕食禄?」答曰:「无可仕者。」子贡曰:「污时君不食其禄,恶其政不践其土。今子恶其君,处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违乎?」鲍焦遂弃其蔬而饿死。韩诗外传同。又云:槁洛水之上也。胜子自理一本「理」作「俚」。本又作「申子自埋」。或云:谓申徒狄抱瓮之河也。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谓申生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疏〕孔子滞耽圣迹,历国应聘,其母临终,孔子不见。姓匡,名章,齐人也,谏诤其父,其父不从,被父憎嫌,遂游他邑,亦耽仁义,学读忘归,其父临终,而章不见。此皆滞溺仁义,有斯过矣。
〔释文〕孔子不见母李云:未闻。匡子不见父司马云:匡子,名章,齐人,谏其父,为父所逐,终身不见父。案此事见孟子。卢文弨曰:疑「父」、「母」二字当互易。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注〕此章言尚行则行矫,贵士则士伪,故蔑行贱士,以全其内,然后行高而士贵耳。
〔疏〕自比干已下,匡子已上,皆为忠信廉贞而遭其祸,斯皆古昔相传,下世语之也。是以忠诚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谏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从其殃,为道之人,深宜戒慎也。
〇典案:「离」借为「罹」。
〔释文〕所传丈专反。
无足问于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意焉,知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故推正不忘耶?」
〔疏〕无足,谓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知和,谓体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假设二人,以明贪廉之祸福也。无足云:世人卒竟未有不兴起名誉而从就利禄者。若财富则人归凑之,归凑则谦下而尊贵之。夫得人谦下尊贵者,则说其情,适其性,体质安而长寿矣。子独无贪富贵之意乎?为运知不足求邪?为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于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贪求之心而不取耶?
〔释文〕无足一本作「无知」。则下遐嫁反。下同。乐意音洛。下同。知不音智。下「知谋」同。故推正不忘邪「忘」或作「妄」。言君臣但推寻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贵耶?为智力不足,故不用耶?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也,与俗化。
〔疏〕此人,谓富贵之人也。俗人,谓无知,贪利情切,与贵人同时而生,共富人同乡而住者,犹将己为超绝流俗,过越世人,况己之自享于富贵乎?斯乃专愚之人,内心无主,不履正道,不觉古今之时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与尘俗纷竞,随末而迁化者也,岂能识祸福之归趣者哉!
〔释文〕过世之士焉言人心易动,但人与贤人俱生,便自谓过于世人,况亲自为富贵者乎?世去至重,弃至尊,以为其所为也。此其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
〔疏〕至重,生也。至尊,道也。流俗之人,捐生背道,其所为每事如斯,其于长生之道去之远矣!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监于心。
〔疏〕惨怛,悲也。恬愉,乐也。夫悲乐喜惧者,并身外之事也,故不能监明于圣质,照入于心灵,而愚者妄为之也。
〔释文〕惨七感反。怛丹曷反。之恐丘勇反。知为为而不知所以为,是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于患矣。」
〔疏〕为为者,有为也。所以为者,无为也。但知为于有为,不知为之所以出自无为也。如斯之人,虽贵总万机,富赡四海,而不免于怵惕等患也。孰能辞之?」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故天下虽非无足,谁独辩辞于此事者也。
〔释文〕欲恶乌路反。
知和曰:「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疏〕夫知慧之人,虚怀应物,故能施为举动,以百姓心为心,百姓顺之,亦不违其法度也。内心至之,所以不争,无用无为,故不求不觉也。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疏〕四处,犹四方也。夫凡圣区分,贪廉斯隔。是以争贪四方,驰骋八极,不自觉其贪婪,弃舍万乘,辞于九五,而不自觉其廉俭。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疏〕监,照也。夫廉贪实性,非过迫于外物也,而反照于内心,各禀度量不同也。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计其患,虑其反,以为害于性,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
〔疏〕夫不以高贵为骄矜,不以钱财为娱玩者,计其灾患,忧虑伤害于真性故也。是以辞大寳而不受,非谓要求名誉者也。
〔释文〕要名一遥反。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
〔疏〕雍,和也。夫唐、虞之化,宇内和平者,非有情于仁惠,不以美丽害生也。善卷、许由,被禅而不受,非是矫情于辞让,不以世事害己也。斯皆就其长生之利,辞其篡弒之害,故天下称其贤能。则可谓有此避害之心,实无彼兴名之意。
无足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久病长阨而不死者也。」
〔疏〕必固将欲修进名誉,苦其形体,绝其甘美,穷约摄养,矜持其生者,亦何异乎久病固疾,长阨不死?虽生之日,犹死之年。此无足之辞,以难知和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亦」下有「犹」字,「久」作「夕」。典案:此以「久病」与「长阨」并言,作「夕」则非其指矣。江南古藏本非。
〔释文〕长阨音厄,又乌卖反。,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
〔疏〕六者,谓乱、苦、疾、辱、忧、畏也。殚,尽也。天下至害,遗忘不察,及其巨盗忽至,性命惙然,平生贪求,一朝顿尽,所有财寳,当时并罄,欲反一日贫素,其可得之乎?
〔释文〕财单音丹。本或作「蕲」,音祁。
〇典案:「单」借为「殚」。疏「殚,尽也」,是成本字正作「殚」。故观之名则不见,求之利则不得,缭意体而争此,不亦惑乎?」
〔注〕此章言知足者常足。
〔疏〕缭,缠绕也。巨盗既至,身非己有,当尔之际,岂见有名利耶?而流俗之夫,倒置之甚,情缠绕于名利,心决绝于争求,以此而言,岂非大惑之甚也!
〔释文〕缭音了,又鱼吊反。理也。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校者误置上篇让王注释于本篇校记中。全部改正,不再作注。七,当作「六」。若,依释文原本作「苦」。「俞樾曰」一段,辨析「极」、「殛」,原置下段首句后,当移此。其,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甚」,据改。选,当为「运」。牛,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及释文考证改作「斗」,据改。摸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见」,据改。即,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若」,据改。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与」,据改。<,/SPAN>宫,当为「官」,据孔子家语改。又,从王校集释本改作「故」。王校集释本依孟子及世德堂本删「封」字,增「其」字,据改。心,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必」,据改。我,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置于前句「非」下。勃,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欲」,据改。市,王校集释本、释文原文均作「匝」,据改。单,王校集释本「单」字置于下句首。
猜你喜欢 世范卷上·袁采 第七章 抑女有害于立国传种,宜解禁变法,升同男子,乃合公理而益人种·梁启超 平书订卷三 建官第三上·李塨 大学辨业序·李塨 卷三十一·朱熹 卷四·陈傅良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八·周祖谟 卷六十二·程川 卷十四·苏辙 第五 飞箝 4·王诩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佚名 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五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七卷·宝亮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