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说剑第三十

〔释文〕以事名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疏〕赵惠王,名何,赵武灵王之子也。好击剑之士,养客三千,好无厌足。其国衰敝,故诸侯知其无道,共相谋议,欲将伐之也。

〔释文〕赵文王司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灵王子,后庄子三百五十年。洞纪云:周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长历推惠文王与庄子相值,恐彪之言误。

〇典案:文选魏都赋张载注、御览六百八十六引作「赵惠文王」,御览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传同。今本皇氏高士传文与秋水篇略同,无以剑说赵惠文王事。喜剑许纪反。下同。夹门郭、李音协,又古洽反。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作「侠」。好之呼报反。下同。无厌于盐反,又于艳反。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赐之」作「奉」。左右曰:「庄子当能。」

〔疏〕悝,赵太子名也。厌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说士。庄子大贤,当能止剑也。

〔释文〕悝苦回反,太子名。

〇俞樾曰:惠文王之后为孝成王丹,则此太子盖不立。募音慕,又音务。说王如字,解也。又音悦。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俱」作「皆」。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疏〕欲教我何事,乃赐千金?既见金多,故问。太子曰:闻庄子贤哲圣明故,所以赠千金,以充从车之币帛也。

〇典案:「以币从者」,高山寺古钞本「者」作「车」。疏「以充从车之币帛也」,是成本字亦作「车」。「悝尚何敢言」,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尚」作「当」。

〔释文〕与使所吏反。以币从才用反。一本作「以币从者」。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所见」下有「者」字,今本敚。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

〇典案:「见」当为「好」,作「见」者,涉上「吾王所见,唯剑士也」而误也。文选张景阳杂诗注、御览三百四十四引竝作「吾王所好剑士」,是其证。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

〇典案:「曼」当为「缦」。文选左太冲魏都赋「三属之甲,缦胡之缨」,张景阳杂诗「舍我衡门依,更被缦胡缨」,皆用庄子此文。张载魏都赋注、文选张景阳杂诗李善注、御览三百四十四引「曼」竝作「缦」,是其证。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

〇典案:文选左太冲魏都赋张载注引「语难」下有「者」字,「说」作「悦」。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疏〕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为冠,垂下露面。曼胡之缨,谓屯项抹额也。短后之衣,便于武事。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愤然寘胸,故语声难澁。斯剑士之形服也。

〔释文〕上说如字,又始锐反。下同。蓬步公反。本或作「纄」,同。头蓬头,谓着兜鉾也。有毛,故如蓬。突鬓必刃反。司马本作「宾」,云:宾,读为鬓。垂冠将欲鬭,故冠低倾也。曼胡莫干反。司马云:曼胡之缨,谓麤缨无文理也。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瞋目赤夷、赤真二反。语难如字。艰难也。勇士愤气积于心胸,言不流利也。又乃旦反,既怒而语,为人所畏难。司马云:说相击也。乃说音悦。下「大说」同。庄子曰:「请治剑服。」

〇典案:御览六百八十六引「治」作「为」。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疏〕夫自得者内无惧心,故不趋走也。

〔释文〕与见贤遍反。下「剑见」同。又如字。王脱一本作「说」,同。土活反。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疏〕汝欲用何术以教谏于我,而使太子先言于我乎?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先」下有「焉」字。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疏〕其剑十步杀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锐快如是,宁有敌乎?

〔释文〕千里不留行司马云: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

〇俞樾曰:十步之内,辄杀一人,则历千里之远,所杀多矣,而剑锋不缺,所当无挠者,是谓「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极言其剑之利也。行以剑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谓「行以秋冬」是也。司马云:十步与一人相击,辄杀之,故千里不留于行也。未得其义。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疏〕夫为剑者,道也。是以忘己虚心,开通利物,感而后应,机照物先,庄子之用剑也。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疏〕词旨清远,感动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馆舍,待设剑戏,然后邀延也。

〇典案:「令」疑涉上「命」字而衍。御览三百四十四引无「令」字,高山寺古钞本同。

王乃校剑士七日。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七日」下有「七夜」二字。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奉」作「捧」。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

〔疏〕敦,断也。试陈剑士,使考校敦断,以定胜劣。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无「试」字。

〔释文〕乃校司马云:考校取其胜者也。「校」本或作「教」。士敦如字。司马云:敦,断也。试使用剑相击断截也。一音丁回反。御览三百四十四引「敦」作「交」。庄子曰:「望之久矣。」

〔疏〕企望日久,请早试之。御览三百四十四引「久」上有「以」字,「以」、「已」古通用。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

〔疏〕御,用也。谓庄实可击剑,故问之。

〔释文〕御杖直亮反。

〇马叙伦曰:玉篇引「杖」作「仗」。典案:玉篇引作「仗」是也。此与剑士以剑试鬭,非以杖代剑也。今本作「杖」,盖形近而误。所奉司马本作「所奏」。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〇典案:下文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此「天子」、「诸侯」、「庶人」下皆当有「之」字。御览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传、三百四十四引庄子此文竝作「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是其证。高山寺古钞本正作「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疏〕锋,剑端也。锷,刃也。燕谿在燕国,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齐国岱岳在东,为剑刃也。

〔释文〕燕音烟。谿燕谿,地名,在燕国。石城在塞外。锷五各反。司马云:剑刃也。一云:剑稜也。晋、卫为脊。周、宋为镡。

〔疏〕镡,环也。晋、魏二国,近乎赵地,故以为脊也。周、宋二国近南,故以为环也。

〇典案:「卫」各本作「魏」。下既言「韩魏」,此不得言「晋魏」,韩、赵、魏分晋,尤不当「晋魏」竝称。成疏「晋、魏二国,近乎赵地」,盖就误本曲为之说。碧虚子南华真经章句音义校本、高山寺古钞本竝作「晋、卫」,书钞百二十二、类聚军器部、御览三百四十四引同。今据音义本正。

〔释文〕镡音淫。三苍云:徒感反,剑口也。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谓剑鐶也。司马云:剑珥也。韩、魏为夹。

〔疏〕铗,把也。韩、魏二国,在赵之西,故以为把也。

〔释文〕为夹古协反。司马云:把也。一本作「铗」,同。一云:镡,从稜向背;铗,从稜向刃也。

〇典案:御览三百四十四引「夹」竝作「铗」,与释文一本合。疏「铗,把也」,是成本字亦作「铗」。包以四夷,裹以四时。

〔疏〕怀四夷以道德,顺四时以生化。

〔释文〕裹以音果。绕以渤海。

〇马叙伦曰:类聚六十、御览三百四十四引「绕」作「统」。

〇典案:剑可言绕,不可言统。类聚、御览引文盖形近而误。带以常山。

〔疏〕渤海,沧洲也。常山,北岳也。造化之中,以山海镇其地也。制以五行,论以刑德。

〔疏〕五行,金、木、水、火、土。刑,刑罚。德,德化也。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论其刑德以御羣生。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

〔疏〕夫阴阳开辟,春夏维持,秋冬肃杀,自然之道也。

〔释文〕行以秋冬随天道以行止也。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疏〕夫以道为剑,则无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碍者,浮云地纪,岂足言哉?既以造化为功,故无不服也。此天子之剑也。」诸侯所以为异也。但能依用此剑,而御于邦国,亦宇内无敌。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

〇典案:书钞百二十二、御览三百四十四引「霆」作「电」。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疏〕易以震卦为诸侯,故雷霆为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

〇典案:御览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传作「上绝颈领,下锐肺肝」。御览三百四十四引「领」作「颔」。此庶人之剑,无异于鬭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疏〕庄子雄辩,冠绝古今,故能说化赵王,去其所好,而结会旨归,在于此矣。

〔释文〕肝肺芳废反。窃为于伪反。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疏〕环,绕也。王觉己非,深怀慙恶,命庄子上殿,以展愧情,绕食三周,不能安坐,气急心懑,岂复能飧乎?

〔释文〕而上时掌反。下同。三环如字,又音患。绕也。闻义而愧,绕馔三周,不能坐食。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伏毙其处也。

〔疏〕不复受赏,故恨而致死也。

〔释文〕服毙婢世反。司马云:忿不见礼,皆自杀也。

〇「伏」旧作「服」。典案:「服」与「毙」义不相称。吕惠卿注本、日本高山寺本、御览四百六十四引皇甫谧高士传、三百四十四、四百六十二引庄子此文竝作「伏」,今据正。

【校记】谓,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此」,据改。

猜你喜欢
  卷五论事篇·杨时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
  卷三十九·卫湜
  卷十·真德秀
  敬畏·魏裔介
  卷二百二十六·秦蕙田
  卷十二·李钟伦
  卷四·黄中松
  第7章 曾子问·戴圣
  卷之四十五·邵经邦
  卷七·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三·唐慧琳
  复姜摩西先生书·太虚
  佛说鹦鹉经·佚名
  赞净土超胜·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风骚旨格 全文·齐己

    ■六诗    一曰大雅  诗云: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二曰小雅  诗云:天流皓月色,池散芰荷香。  三曰正风  诗云:都来消帝力,全不用兵防。  四曰变风  诗云:当道冷云和不得,满郊芳草即成空。  五

  • 卷九·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九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发同谷县【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 公居同谷不逾月即赴成都】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一作夫】焉【于防切】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一作嘉

  • 二月·戴望舒

    春天已在野菊的头上逡巡着了,春天已在斑鸠的羽上逡巡着了,春天已在青溪的藻上逡巡着了,绿荫的林遂成为恋的众香国。于是原野将听倦了谎话的交换,而不载重的无邪的小草

  • 卷三百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七贾棱贾棱贞元八年进士第诗一首御沟新柳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秀质方含翠清隂欲庇人轻云度斜景多露滴行尘褭褭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刘遵古刘遵

  • 目录·吴梅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第三章 论韵第四章 论音律第五章 作法第六章 概论一 唐五代第七章 概论二 两宋第八章 概论三 金元第九章 概论四 明清

  •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洪武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四川镇南等宣抚司土官必剌什用等来朝贡方物诏赐钞锭有差○乙丑 上御东阁从容谓侍臣曰责难之辞人所难受明君受之为无难謟谀之语人所易从昏主信之为易入朕观唐虞君臣赓

  • 卷之一千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      元 郝经 撰 帝纪第二 【义例曰末帝继昭烈在位四十余年为魏所灭降封安乐公而终於晋谥曰思陈夀三国志称昭烈为先主故称帝为

  • 平定金川方略卷一·来保

    钦惟国家重熙累洽久道化成列圣相承功徳隆盛薄海内外罔不率俾我皇上以神圣嗣服勤求治理宵旰孜孜盛徳大业日起有功谟烈绍乎祖宗膏泽覃乎黎庶声教所被凡雕题凿齿之伦穷发不毛之域靡不奔走顺则同我太平藐兹金川为西南夷杂

  • 卷二百四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凶礼一荒礼蕙田案隂阳之沴国家代有虽尧汤之世不能无水旱之患所恃者有荒政以济之尔大宗伯凶礼之目以荒礼次乎防礼葢王者视天下犹一家四

  • 卷二十二·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二十二    宋 王与之 撰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薛平仲曰天祐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君师之职人主所以承天之以善天下之民有

  •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衆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   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而爲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二卷·宗赜慈觉

    上堂如遇公界上堂。早参粥罢不放参。天明开静。首座率大众坐堂。闻一通鼓。首座大众上法堂内次第雁行侧立。近法堂座为上首座。书记藏主知客浴主於大众前自为一班次第而立。自余头首依众而已。如有退院长老。在首座上

  • 瓜豆集·周作人

    现代散文集。周作人著。上海宇宙风社1937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6年下半年所写的散文33篇。周作人在《题记》中说:“这三十篇小文重阅一过,自己不禁叹息道,太积极了!圣像破坏与中庸夹在一起”。《家之上下四旁》一文批评了

  • 春·朱自清

    春,朱自清散文集,收1924年至1932年所撰文章14篇,1933年出版。包括:《吴稚晖先生文存》、执政府大屠杀记、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翻译事业与清华学生、悼何一公君、新诗、唱新诗等等、那里走、近来的几篇小说、悼王善瑾君、

  • 针经节要·杜思敬

    针灸著作。佚名撰,元杜思敬辑。一卷。思敬有 《针经摘英集》 已著录。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医书丛书 《济生拔粹》中。本书系录《针经》(后世传本即 《灵枢》 中十二经脉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故

  • 受岁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受岁,指夏安居后,比丘增一戒腊。本经内容即叙述目连尊者为诸比丘说夏安居结束后,所行‘自恣’戒仪之意义。比丘若谦抑自省,坦陈自己所犯之过错,请大众予以纠正,大众即欢喜举出其罪

  • 观心诵经法记·智顗

    全一卷。又称观心诵经记。隋代智顗说,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乃宣说诵经须身、口、意三业清净,配合空、假、中三观而运慈、悲二法,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