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五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五卷

释有余无余偈义 论施阐提无福义

大众问品之第二

世尊一切契经说有余义(至)亦有余义亦无余义

案。僧亮曰。昔说契经。具二种。如法华中。说一解脱。是无余也。复倍上数。是有余也。其余皆尔。法瑶曰。谤法犯重五逆罪等。初无改悔。护法之心。必断善根。向一阐提。此谓亦魔道也。若能常怀惭愧。起护正法之心。以此因缘。戒还如初。谓亦天道也。从此竟弃舍破戒。如除稊稗。答此问也。智秀曰。此下讫第四八戒斋法。正答第十问。云何为众生。广说于秘密也。而先讫除弃破戒。如除稊稗。答第十六问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也。所以尔者。向辨难施有余。仍显离病之法也。破戒之罪。能坏身心。谓之为病。经力能灭。故致此问也

纯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至)余一切施皆可赞叹

案。僧亮曰。阐提者。无信等善根。名为阐提。杀之则无从地之罪。施之亦无从地之福。故除之也

纯陀问言云何名为(至)一阐提者其义云何

案。僧亮曰。问已成阐提未成阐提之间也。纯陀意谓。虽未成阐提。此既重恶业人。虽有微善。要与无善根同。是以重问也

佛告纯陀若有比丘(至)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案。僧亮曰。成其问也。说四种恶人。永无改悔。趣向阐提也

若复说言无佛法众(至)施其余者一切赞叹

案。僧亮曰。谓法相无边。不可一人知尽无佛法众。虽有因果。亦向阐提也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至)如是等人名为破戒

案。僧亮曰。三逆谤法。不必有戒。其言破戒。此义云何。若犯四重。至名为破戒者。明比丘害亲谤法。其罪则重于在家。今云何但说破戒也

纯陀复问如是破戒(至)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案。僧亮曰。举二因缘。一生重悔。二勤护法。具此二善。不障解脱。名不破戒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至)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案。僧亮曰。上虽说受学大乘。未明能救重罪。是涅槃经也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至)施是人者得胜果报

案。僧亮曰。法有深浅。作罪之心。有轻有重。重心作罪。轻心不能灭也。乃广说其相也

善男子譬如女人怀妊垂产(至)有如是等无量果报

案。僧亮曰。譬重心护法。法由人弘。弘法在行。谓戒定智慧。次第相生。今日慧解。藉戒定为因。因譬女也。今解譬子。昔日戒定甚净。必生胜慧。譬垂产。遇值恶缘。而犯重禁。譬国乱也。舍净之秽。譬之他土。以本因力。闻涅槃经。譬天庙也。信常乐净。以譬生子。又闻经说护法功德。能除犯重。譬闻旧邦安隐丰乐。勤加护法。譬携持其子也。欲令本戒清净。譬还本土也。末法耶惑。执偏教者。不受常说。譬水暴急不得度也。遂执常解。没命不舍。譬命终也。虽有破戒本恶。以护法之功。起登大道。为天中也。法瑶曰。为改悔护法者。设譬也。明昔善已有今解之萌。譬怀妊也。天庙者。讲法之处也。闻法改悔。生护法之心。譬生一子也

纯陀复言世尊若一阐提(至)一切所施非无差别

案。僧亮曰。庵罗菓者。菓能生菓。譬善能生善也。种果之法。破核除肉则难生。全核因肉则易生。而犯重罪之人。以譬食菓肉也。吐核置地者。核生虽难。犹自可为菓种。明虽犯重罪。而犹有微善。可作善种也。破而尝之者。以贪甜故。灭菓种也。譬愚痴重故。断征善根也。心生悔恨以下。明菓种已断。虽欲将护。果不可生。譬善断不悔。安得生哉。不名阐提者。以不悔故。名阐提耳。非以悔故。名阐提也。法瑶曰。此譬不改悔一阐提之徒。初受戒为食果。破戒为吐核也

纯陀复言何故如来(至)舍弃破戒如除稊稗

案。僧亮曰。是佛弟子。未得清信。亦事尼楗。为说唯施尼楗有福。余则无福。疑以问佛。佛因事答之耳

复次善男子如我昔日(至)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案。法瑶曰。上来所明。无余之义。一周已毕。今次明昔说皆亦有余不尽义也。行者若能了此有余法性。则无八倒之苦。唯受于法乐耳。从此竟品。答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也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至)广问如来如是偈义

案。僧亮曰。女无实德。男不自在。世间无乐。不应起慢。不受佛法也

尔时文殊师利法子(至)如是之人则我弟子

案。僧亮曰。有罪求悔者。须受悔者欢喜也。故但随不逆。必因受悔者而得清净也。故不观作以不作。要内怀重愧。知不悔为恶。悔之为善。故但自观身善不善行

尔时世尊为文殊师利(至)咨问如来如是密教

案。僧亮曰。若罗汉以己譬彼者。凡夫须护。罗汉亦应须护也

尔时文殊师利复说是偈(至)则堕无间狱

案。僧亮曰。无明是众惑之主。譬父也。贪爱性染。譬母也

尔时如来复为文殊师利(至)问于如来如是密语

案。僧亮曰。属师义不成者。制命由师。众义斯备。苦义不成也。不属师义不成者。不从师训。愚闇无知。乐义不成。若得自在。不成就者。不属师故。愚闇无知。不名自在

文殊师利复说偈言(至)我于尔时为说此偈

案。僧亮曰。二偈说八戒功德。八戒以斋为本。释所以斋也。生死之本。食与嫉妒。难卒除也。斋以损食。是厌生死之义也。是以佛诃帝释。漏尽之人。应说此偈。偈在论文。一切有大力者。释不令断食。为断嫉妒。外道厌生断食。身无力故。不能思道断嫉妒也。多病苦者。苟是渐损。不制中前。而制中后者。夜食不消。多得病苦。于道亦妨。一切净行。是八戒也。处中是净。安乐是涅槃也。汝若得病。我亦如是者。明中后斋法。本为凡夫。不为圣人也。第四八戒者。十戒具戒。此二戒是出家戒也。五戒八戒。此二戒是在家戒也。故云第四也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云何复名一切义乎

案。僧亮曰。无余之义。经经皆有。但从始至终。事事皆实也。智秀曰。由佛说法。有今昔两异。愿闻定说也。请答第八问云何说毕竟不毕竟耶。如令今教。定能断疑者。昔何以作不定说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至)汝今所见微妙甚深

案。僧亮曰。欲以一释两遣也。先说无余。其外是有余也。正因缘因。相助断惑。因名助道。说因尽也。果名常乐。说果尽也。所以言善者。常则非善非果。以差别之因果无遗。谓一切也。说皆是实。谓无余也。智秀曰。亦名无余者。正出定教。显佛圆果。因此言是也。其余诸法者。出不定教体也。欲令乐法诸善男子者。释其后意辨不定之说。皆为时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读诵通利书写经卷

案。法瑶曰。向明知法性。今明所得功德。即是受法乐矣。智秀曰。次答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也。明持经得功德。自然趣向无上果也

尔时诸天世人及阿修罗(至)诸菩萨等得住初地

案。僧亮曰。初地具檀波罗蜜。佛现身密。受其供养。功行如此。故称初地也。智秀曰。略说中。第三略附嘱也

尔时世尊与文殊师利(至)及与纯陀而授记莂

案。僧亮曰。未得位者入位。已入位者受记。第三菩萨事记也

授记莂已说如是言(至)右胁而卧如彼病人

案。僧亮曰。第五现涅槃事讫也。智秀曰。就付嘱中。有五重。第一天人请。第二佛答。第三天人设供养。第四为受记。第五付嘱也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卷下·佚名
  卷第四·普瑞
  般若无知论第三·僧肇
  南普陀寺林园记·太虚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六·佚名
  发菩提心论开题(注)·太虚
  佛说耶只经·佚名
  卷第四(从第四经六纸至第六经九纸)·澄观
  菩萨行与大乘胜解·太虚
  卷之四·密云圆悟
  国清翼庵和尚和寒出诗卷之上·善酂
  卷五百四十九·佚名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羯磨仪式目录·书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¾íÁù°ÙËÄʮһ·彭定求

    ¡¡ ¡¡¡¡¾í641_1 ¡¾Ð¡ÓÎÏÉÊ«¾ÅÊ®°ËÊס¿²ÜÌÆ ¡¡¡¡Óñóï½ðɪ·¢ÉÌÉù£¬É£Ò¶¿Ý¸Éº£Ë®Çå¡£ ¡¡¡¡¾»É¨ÅîÀ³É½Ï·£¬ÂÔÑûÍõ

  • 卷342 ·佚名

    苏轼 次韵答顿起二首 挽袖推腰踏破绅,旧闻携手上天门。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新学已皆从许子,诸生犹自畏何蕃。 殿庐直宿真如梦,犹记忧时策万言。 苏轼 次韵答顿起二首 十二东秦

  • 巻七·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七     明 袁表马荧 编陈徴君集二七言古诗赠皆山隐者兼寄良箴食粟不为农学书不为儒青年蹭蹬无名士白首蹉跎一野夫故交零落今谁在时人白眼那相待欲从东海招鲁连还向夷门揖朱亥沧溟万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己亥朔礼部奏进 大报等祀日册○建秋报大斋于朝天宫三日夜○荫故大学士方献夫子蕖为国子生献夫先已荫其侄芷为中书舍人芷以罪黜蕖求补荫许之○荫故提督两广兵部右侍郎应槚子文煓为国子生○诏停徵苏松

  • 五六八 谕内阁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谥典尽行革去·佚名

    五六八 谕内阁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谥典尽行革去【真按:沈德潜着实犹清高宗如此之评也,则真士人无行又一端矣.既受国命,又背为之以求清高乎 则甚矣怪哉,亦当然矣.吾辈今日生此,具委过于文字狱者,岂得其情耶!】乾隆

  • 四六七 大学士阿桂等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折·佚名

    四六七 大学士阿桂等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折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一日*大学士 公臣阿<桂>等谨奏:查四库全书处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

  • 卷四·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康熙二十六年正月丙申喀尔喀两翼汗及七旗济农诺顔台吉等合疏请上尊号土谢图汗等疏曰喀尔喀两汗率领七旗贝勒等谨奏至圣皇帝睿览防皇上鉴照时事欲安辑逺方往谕达赖喇嘛遣使

  • 卷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一典礼志十四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三【四季献神仪注 四季献神祝辞 浴佛仪注 浴佛祝辞 堂子立杆大祭仪注 坤宁宫大祭祝辞 大祭翌日祭天仪注 大祭翌日祭天赞辞】每岁春夏秋冬四季献神

  • 广要道章第十二·佚名

    【解读】这一章详细说明&ldquo;要道&rdquo;的意义。【原文】子曰:&ldquo;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1),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

  • 卷十四 杂事十二·孙星衍

    《礼记·檀弓疏》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艺文类聚》八十八引《春秋演孔图》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后

  • 卷一·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卷毛诗注疏卷一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周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音义【关雎旧解云三百一十一篇诗并是作者自为名妃芳非反尔雅云妃嫓也对也左传云嘉耦曰妃礼记云天子之妃曰

  • 卷十八·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宣公一【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子母敬嬴諡法善问周达曰宣】周【匡王五年○鲁宣公二年匡王崩弟定王立】郑【穆公三十年○鲁宣公三年穆公卒灵公夷立宣四年灵公

  • 放逸品第四·佚名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乃自丧。智者守道胜,终不为迷醉。不贪致喜乐,从是得圣道。恒思修善法,自守常坚固。智者求寂静,吉祥无有上。迷醉如自禁,能去之为贤。已昇智慧堂,去危乃获安。智者观愚人,譬如山与地。当

  • 长寿王经·佚名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ldquo;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王有太子,名曰长生。王治国以政,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熟。有邻国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国

  • 瑜伽论记卷第十九(之上)(论本第七十至七十二)·遁伦

    释遁伦集撰论本第七十次第三明智光明胜利。初辨智光有五胜利。复辨智光有十五德。前中言与第一乐与第一趣者。玄云。菩提名第一乐。涅槃名第一趣也。今解。现得法乐后趣菩提涅槃也。下辨智德胜外。中言有闇相违者外光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达变权禅师语录达变权禅师语录卷第四侍者海澄记录颂古赵州示众云兄弟若从南方来者即与下载若从北方来者即与装载所以道近上人问道即失道近下人问道即得道兄弟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

  • 钦定仪象考成·允禄

    清代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天文工具书,由钦天监组织在京监内外人员完成。中国清代对天文观测的专著。主编允禄、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刑部尚书张照。协理者刑部左侍郎觉罗勒尔森,工部左侍郎何国宗、实际负责者钦天监监正德

  • 古今注·崔豹

    晋代博物考据类笔记小说集。3卷。崔豹撰。《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在杂家类著录为3卷,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5卷。全书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