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物第二十六

〔释文〕以义名篇。

外物不可必。

〔疏〕域心执固,谓必然也。夫人间事物,参差万绪,惟安大顺,则所在虚通。若其逆物执情,必遭祸害。

〔释文〕外物王云:夫忘怀于我者,固无对于天下,然后外物无所用心焉。若乃有所执为者,谅亦无时而妙矣。

〇郭庆藩曰:文选嵇叔夜养生论注引司马云:物,事也。忠孝,内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释文阙。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注〕善恶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龙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纣之庶叔也,忠谏不从,惧纣之害,所以徉狂,亦终不免杀戮。恶来,纣之佞臣,毕志从纣,所以俱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注〕精诚之至也。

〔疏〕碧,玉也。子胥、苌弘,外篇己释。而言流江者,忠谏夫差,夫差杀之,取马皮作袋,为鸱鸟之形,盛伍员尸,浮之江水,故云流于江。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文〕而化为碧吕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〇郭庆藩曰:太平御览八百九引司马云:苌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为碧。释文阙。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注〕是以至人无心而应物,唯变所适。

〔疏〕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后母之难,忧苦而死。曾参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邻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义重,而至忠至孝,尚有不爱不知,况乎世事万涂而可必固者!唯当忘怀物我,适可全身远害。

〔释文〕孝己李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参李云:曾参至孝,为父所憎,尝见绝粮而后苏。沈屯。

〔注〕非清夷平畅也。

〔疏〕遂心则慰喜,乖意则昏闷,遇境则沈溺,触物则屯邅。既非清夷,岂是平畅?

〔释文〕慰睯武巾反。李音昬,又音泯,慰,郁也。睯,闷也。沈屯张伦反。司马云:沈,深也。屯,难也。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注〕内热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蝉鹊是也。缨缠于利害之间,内心恒热,故生火多矣。衆人焚和。

〔注〕衆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疏〕焚,烧也。衆人,犹俗人也。不能守分无为,而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月固不胜火。

〔注〕大而闇则多累,小而明则知分。

〔疏〕月虽大而光圆,火虽小而明照。谕志大而多贪,不如小心守分。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注〕唯僓然无矜,遗形自得,道乃尽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尔不矜,虚玄道理,乃尽于此也。

〔释文〕僓音颓,又呼怀反。郭云:顺也。

〇马叙伦曰:「僓」当依艺文类聚三五引作「颓」。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疏〕监河侯,魏文侯也。庄子高素,不事有为,家业既贫,故来贷粟。

〔释文〕贷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监河侯古衔反。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疏〕诺,许也。铜铁之类,皆名为金,此非黄金也。待我岁终,得百姓租赋封邑之物,乃贷子。

〔释文〕将贷他代反。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疏〕波浪小臣,困于车辙,君颇有水,以相救乎?

〔释文〕而呼火故反。鲋音附。广雅云:鰿也。鰿,音迹。波臣司马云:谓波荡之臣。

〇典案:类聚三十五、御览六十引「臣」并作「神」。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疏〕西江,蜀江也。江水至多,北流者衆,惟蜀江从西来,故谓之西江是也。

〇典案:「南游吴、越之王」不词。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游」作「游说」,当从之。御览九百三十七引「西江」作「江西」。

〔释文〕激西古狄反。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此言当理无小。苟其不当,虽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鲋鱼,波浪失于常处,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既其不救斯须,不如求我于干鱼之肆。此言事无大小,时有机宜,苟不逗机,虽大无益也。

〇典案:「然活耳」不词。类聚三十五、御览四百八十五引「然」并作「为」,疑是。九百三十七引「然」作「可」,义亦可通。

〔释文〕早索所白反。枯鱼李云:犹干鱼也。,古「悬」字多不着「心」。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经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适也。

〔疏〕人间世道,夷险不常,自非怀豁虚通,未可以治乱,若矜名饰行,去之远矣。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

〔疏〕大儒,硕儒,谓大博士。从上传语告下曰胪,胪,传也。东方作,谓天曙日光起。儒弟子发冢为盗,恐天时曙,故催告之,问其如何将事。

〔释文〕胪力于反。一音卢。苏林注汉书云:上传语告下曰胪,胪,犹行也。传治恋反,又丈专反。向云:从上语下曰胪传。一音张恋反,遽也。东方作矣司马云:谓日出也。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犹未解脱,扪其口中,知其有宝珠。

〔释文〕襦而朱反。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疏〕此是逸诗,久遭删削。凡贵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诵青青之诗刺之。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何」下有「用」字。文选潘安仁笙赋「歌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其命意、遣辞、用韵,皆与此文相近,「死何用含珠为」,正与「死何以虚謚为」相合,则有「用」字为是。

〔释文〕青青之麦司马云:此逸诗,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

〇典案:类聚八十四、御览八百三引并作「生陵之陂」,八百三十六引「陂」作「坂」。布施始豉反。

〇典案:御览八百三引「施」作「德」。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

〔疏〕接,撮也。擪,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鬓,按其口,铁锥打,仍恐损珠,故安徐分别之。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〇典案:「儒以金椎控其颐」与「徐别其类」一例,「儒」当为「徐」,涉上「大儒」、「小儒」而误也。御览七百六十三引正作「徐」,是其证也。

〔释文〕压本亦作「擪」,同。乃协反。郭于琰反,又敕颊反。字林云:擪,一指按也。

〇典案:「压」字义不可通。疏「擪,按也」,是成本作「擪」,与释文一本合。道藏本、高山寺本字亦并作「擪」。其顪本亦作「哕」,许秽反。司马云:颐下毛也。金椎直追反。

〇王念孙曰:「儒以金椎控其颐」,艺文类聚宝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词,言汝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其口中之珠也。「而」、「儒」声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误作「儒」。控苦江反。徐别彼列反。族姓是谁。怪其异常,故发斯问。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疏〕鲁人孔丘,汝宜唤取。可进。

〔疏〕蹙然,惊恐貌。谓仲尼所学圣迹业行,可得脩进,为世用可不?

〔释文〕蹙然子六反。业可得进乎问可行仁义于世乎。令老力成反。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难改,中庸之人,易为进退。故闻尧之美,相引慕以利名,闻桀之恶,则结之以隐匿。

〔释文〕相结以隐郭云:隐,括也。李云:隐,病患也。虽相引以名声,是相结以病患。

〇俞樾曰:李云,隐,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结。郭注曰,隐,括。进之谓也。然隐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结也。「隐」当训为私。吕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则下不相隐」,高注曰:隐,私也。文选赭白马赋「恩隐周渥」,李善引国语注曰:隐,私也。「相结以隐」,谓相结以恩私。旧说皆非。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

〔注〕闭者,闭塞。

〔疏〕赞誉尧之善道,非毁桀之恶迹,以此奔驰,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恶两忘,闭塞毁誉,则物性全矣。

〔释文〕誉尧音余。而闭一本文、注并作「门」。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

〔注〕顺之则全,静之则正。

〔疏〕夫反于物性,无不伤损,扰动心灵,皆非正法。

〔释文〕反无非伤也反,逆于理。动无非邪也似嗟反。动矜于是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注〕事不远本,故其功每成。

〔疏〕踌躇,从容,圣人无心,应机而动,兴起事业,恒自从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释文〕圣人踌音畴。躇直居反。以兴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踌躇者,从容也。从容兴事,虽有成功,圣人不存,犹致弊迹,流毒百世。况动矜善行,而载之不已哉?不远于万反。柰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注〕矜不可载,故遗而弗有也。

〔疏〕柰何,犹如何也。如何执仁义之迹,扰挠物心,运载矜庄,终身不替。此是老莱诋诃夫子之词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终」字。

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闚阿门。

〔疏〕宋国君,谥曰元,即宋元君也。阿。曲也,谓阿旁曲室之门。

〇典案:唐写本有注云:阿,倚也。类聚九十六引「梦」下有「有」字。文选江赋注、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闚」并作「窥」。

〔释文〕宋元君李云:元公也。案:元公名佐,平公之子。阿门司马云:阿,屋曲檐也。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疏〕自,从也。宰路,江畔渊名。姓余,名且,捕鱼之人也。

〇典案:文选江赋注引「宰路之渊」作「罕露之泉」。御览九百三十一引「路」亦作「露」,三百九十九引无「路」字。

〔释文〕宰路李云:渊名,龟所居。予为如字,又于僞反。

〇典案:下「予」字疑衍。文选江赋注引无。使河所吏反。渔者音鱼。余音预。且子余反。姓余,名且也。

〇俞樾曰:史记龟筴传作「豫且」。

〇典案:文选江赋注、类聚七十九、九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亦并作「豫且」。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余且会朝。」

〔疏〕命,召也。召令赴朝,问其所得。

〇典案:「使人占之」,文选江赋注、类聚九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九、九百三十一引并作「如占梦者占之」。三百九十九引「曰:『此神龟也』」作「占梦者曰:『此神龟也。』」

〔释文〕觉古孝反。令力成反。会朝直遥反。下同。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疏〕算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算计吉凶,曾不失中。

〇典案:御览九百三十一引「余且」作「渔者」,「渔何得」作「昔渔何得」。案:「昔」借为「夕」,元君问余且前夕渔何所得也。疑今本「渔」上敚「昔」字。「且之纲得白龟焉,其圆五尺」,唐写本无「焉其」二字,「乃刳龟」下有「以卜」二字,今本敚。文选江赋注、类聚九十六、御览九百三十一引并作「乃刳龟以卜之」,是其证。淮南子说山篇高注云「元王剥以卜」,可为旁证。又「七十二钻」,唐写本无「二」字,文选江赋注、御览三百九十九引同。

〔释文〕刳口孤反。钻左端反,又左乱反。

〇郭庆藩曰: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钻,命卜,以所卜事而灼之。遗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夫唯静然居其所能而不营于外者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是故至人之处世,忘形神智虑,与枯木同其不华,将死灰均其寂魄,任物冥于造化。是以孔丘大圣,因而议之。

〇奚侗曰:艺文类聚梦部引无「龟」字,是。「神」与「知」对文。典案:唐写本亦无「龟」字。惟无「龟」字,则不知仲尼所言为何物。淮南子说山篇「神龟能见梦元王,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即袭用此文,正作「神龟」,未可以唐写本、艺文类聚引无「龟」字遽删之也。

〔释文〕见梦贤遍反。知能音智。下及注同。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注〕不用其知,而用衆谋。

〔释文〕至知音智。下注皆同。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注〕网无情,故得鱼也。

〔疏〕网无情而得鱼,谕圣人无心,故天下归之。

〔释文〕鹈徒兮反。鹕鹈鹕,水鸟也,一名淘河。

〇典案:唐写本作「胡」。去小知而大知明。

〔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也。

〔疏〕小知取舍于心,大知无分别。遣闲夺之情,故无分别,则大知光明也。

〇典案:唐写本「知」并作「智」,无「而」字。

〔释文〕去小起吕反。下注同。去善而自善矣。

〔注〕去善则善无所慕。善无所慕,则善者不矫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云「离道以善,险德以行」,又老经云:「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〇典案:唐写本作「去而善而善矣」。

〔释文〕不矫居表反。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注〕汎然无习而自能者,非跂而学彼也。

〔疏〕夫婴儿之性,其不假师匠,年渐长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学之,与父母同处,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间万物,非由运知学而成之也。

〔释文〕石师石者,匠名也。谓无人为师匠教之者也。一本作「所师」,又作「硕师」。

〇典案:唐写本「石」作「硕」,与释文一本合。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骈拇篇「意,仁义其非仁人情乎」辞例同。典案:马说是也。唐写本字正作「意」,是其塙证。

〔释文〕之行下孟反。注同。任与音余。学小见,岂曰清通!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注〕随时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韦,三皇已前帝号也。以玄古之风,御于今代,浇淳既章,谁能不波荡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氏」字。

〔释文〕狶虚岂反。不波波,高下貌。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注〕当时应务,所在为正。

〇典案:唐写本无「乃」字。

〔释文〕不僻匹亦反。顺人而不失己。

〔注〕本无我,我何失焉?彼教不学。

〔注〕教因彼性,故非学也。承意不彼。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则夫万物各全其我也。

〔疏〕独有至德之人,顺时而化,彼非学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学致也。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导性,而真道素圆,不彼教也。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疏〕彻,通也。颤者,辛臭之事也。夫六根无壅,故彻;聪明不荡于外,故为德也。

〔释文〕颤舒延反。逆也。自然之道,不游其心,则六根逆,不顺于理。

〔释文〕六凿在报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马云:谓六情攘夺。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也。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文如海本无「丘山」二字。「胜」下「也」字旧敚,今依唐写本补。对治之术,斯乃小学之人,劳役神智之事务也,岂是体道之士,闲逸之人,不劳不病之心乎?风采清高,故未尝暂过而顾问焉。

〇典案:唐写本「若是」下有「者」字。马叙伦曰:「非」字涉上文郭象注「非不病也」、「非不老也」误羡。案:马说是也。此言劳者之务,逸者未尝过问,有「非」字则非其指,且与下四句不一律矣。

〔释文〕非佚音逸。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

〔注〕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神言其内。

〔疏〕骇,惊也。神者,不测之号。圣者,显迹之名,为其垂教动人,故不过问。

〔释文〕以駴户楷反。王云:谓改百姓之视听也。徐音戒,谓上不问下也。贤人所以駴世,圣人未尝过而问焉;

〔疏〕证空为贤,并照为圣。从深望浅,故不问之。君子所以駴国,贤人未尝过而问焉;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骇动诸侯之国。贤人舍有,故不问。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注〕趋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趋世小人,苟合一时,如田恒之徒,无足可贵,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顾也。,东门也。亦有作「寅」者,随字读之。东门之孝,出自内心,形容外毁,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为卿。乡党之人,闻其因孝而贵,于是强哭诈毁,矫性僞情,因而死者,其数半矣。

〔释文〕演门以善反。宋城门名。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

〔疏〕尧知由贤,禅以九五,洒耳辞退,逃避箕山。汤与务光,务光不受,诃骂瞋怒,远之林籁。斯皆率其本性,腥臊荣禄,非关矫僞以慕声名。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注〕其波荡伤性,遂至于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纪,名佗;并隐者。闻汤让务光,恐其及己,与弟子蹲踞水旁。诸侯闻之,重其廉素,时往吊慰,恐其沈没。狄闻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长河,自溺而死。波荡失性,遂至于斯矣。

〔释文〕纪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徐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马云:水名。吊之司马云:恐其自沈,故吊之。踣徐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李云:顿也。郭薄杯反。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

〇典案:文选嵇叔夜赠秀才入军诗、卢子谅赠刘琨诗注、御览三百九十引「在意」下并有「也」字,高山寺古钞本同。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注〕至于两圣无意,乃都无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击道存,其人实稀,故有斯难也。

〔释文〕得夫音符。

【校记】误移寓言篇文后。濑,原作「滩」,形近而讹。忘,王校集释本改作「妄」,南华真经注疏据辑要本改作「心」,当从之。睯,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暋」,南华真经注疏亦作「暋」。鹜,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骛」,南华真经注疏原作「惊」,从校释改「骛」,当从之。惊,王校集释本改作「骛」。问,王校集释本改作「闻」,据改。字,王校集释本改作「者」,据改。畏,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长」,据改。也,从王校集释本补。子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互乙,据改。未,王校集释本改「谓」,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与」,当从之。为,王校集释本改「谓」,据改。不,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所」,据改。音,从王校集释本删。谓,南华真经注疏据高山寺本改作「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卜之」二字,删下句「卜之」二字,据改。生,从王校集释本补。取,从王校集释本删。为,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伪」,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蹍」作「塞」,「徒」作「途」。则,从王校集释本删。于,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青」,据改。以,从王校集释本删。演门,从王校集释本补。由,从王校集释本改「犹」。

猜你喜欢
  提要·苏辙
  《鬻子》注解·逄行珪
  卷九五·邱濬
  卷四十五【起昭公九年尽十二年】·杜预
  卷一百四十六·陈祥道
  经说卷五·熊朋来
  卷七十四·程川
  附録卷中·江永
  卷一·孔颖达
  第一篇 学贵有恒(下)·丰子恺
  法句譬喻经吉祥品第三十九·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唐慧琳
  卷二·佚名
  各宗经教修学法·太虚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出--第十五出·张凤翼

    开场家门【东风齐着力】〔末上〕华屋珠帘。寿山福海。别是风烟。玉觥满泛。正好醉琼筵。多少赏心乐事。笙歌沸似听钧天。新声奏。一翻金缕。不改靑编。往事演齐燕。叹忠臣慷慨。孝子迍邅。窜身灌溉。潜地结良缘。幸有

  • 卷一·詹安泰

    念奴娇·简黄叶海章过江人暮,怅韶华、岸草征袍摇碧。鸾鹤风高余几辈?爽朗平生第一。梵土情悬,郁金梦冷,肝胆明冰日。飘然来去,吟鞭何处栖息?肠断词赋中年,关河极目,依旧鹃痕(黑冥)。慧剑长埋根性净,忍听玉龙哀篴

  • 卷二百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八十五 杜 范 夏夜云月不明有感 天色未清霁浮云翳层空朦胧玉盘质髣髴劈絮中琼宇本莹彻一髪不可容胡为受掩盖万象归冥蒙谁能召风伯扫氛有余功中天悬清光娟娟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八·张岱

    死义诸臣列传刘斯球华允诚杨廷枢刘曙续孔教沈履祥(唐禧)邝露蔡孺法·刘斯球,号大容,江西南昌人;万曆丙辰进士。由吏科都给事,昇大理寺右寺丞。崇祯中,推右佥都御史。命未下,国变;贼诛金,创甚。清师入,间归田居。及金声桓反正,清以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弘治十三年三月乙卯朔初忠勇伯蒋信永乐中累功受封子善袭爵而卒无嗣有旨给其母夫人王氏餋赡米月十石原赐庄田仍与其子孙耕种至是王氏亦卒家人姚信等以信前赐诰券盔甲等物进缴因请仍存庄田以供祭祀 上命所司量给之○丙

  • 六○九 军机大臣等奏阅看尹会一奏议刻本情形并黏签进呈片·佚名

    六○九 军机大臣等奏阅看尹会一奏议刻本情形并黏签进呈片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臣等将尹嘉铨奏缴伊父尹会一奏议刻本详加阅看,内本未奉有朱批者共四十二件,又奉朱批「览」、「知道了」并发交部议无庸慎密者共三十六

  • 刘孝绰传·姚思廉

    刘孝绰字孝绰,彭城人,本名冉。父亲刘绘,齐朝时任大司马霸府从事中郎。刘孝绰年幼时聪明,反应快,七岁时就会写文章。舅舅王融是齐朝的中书郎,特别欣赏他,常常把他带在车上一起去亲戚朋友家,号称神童。王融总是说:“天下的文章,除

  • 歴代建元考卷九·钟渊映

    秀水钟渊映撰外国考柔然【郁久闾氏其先世居北荒元魏号为蠕蠕】受罗部可汗予成以宋大明八年魏和平五年立改元一永康伏名敦可汗豆崘予成子以魏太和九年立改元一太平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以魏太和十六年立改元一太安佗汗

  • 礼一九·徐松

    祀诸星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坛各广二十五步。风师、雨师、雷师坛高三尺,四出陛,并一壝,二十五步。风师坛广二十三步,雨师、雷师坛广十五步。又言:「本朝都城坛壝之制,风师在城之西,雨师在城之

  • 三十四年·佚名

    (戊子)三十四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春正月1月15日○癸亥,正言金東弼,啓請崔重泰罷職,上不許。〈原啓見上。〉重泰始自關東伯遞歸,因入侍言:「尊號命寢後,東民膽落,公議枳舊踐。」重泰疏辨落莫,誤爲膽落,歸咎史官。東弼卽其時史官,啓斥

  • 卷三十七 士丧礼第十二·郑玄

    厥明,灭燎。陈衣于房,南领,西上,纟青。绞,纟今,衾二。君衤遂、祭服、散衣、庶衤遂,凡三十称。纟今不在?,不必尽用。(纟今,单被也。衾二者,始死敛衾,今又复制也。小敛衣数,自天子达,大敛则异矣。《丧大记》曰:“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三

  • 答佞篇第三三·王充

    【题解】本篇通过问答形式,回答了有关佞人,特别是如何识别佞人的诸多问题,故篇名曰“答佞”。王充认为佞人是些为了个人名利、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的人。他们有为身为己、权欲熏心、迎合上意、阿谀奉承

  • 佛印品第十六·佚名

    佛於是语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闻者当助欢喜当学。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得学。当好书是三昧著素上。当得佛印印当善供养。何等为佛印。所识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適。无所

  • 第六十三則 南泉斬貓·胡兰成

    第六十三則南泉斬貓舉:池州南泉寺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方丈普願禪師見之,遂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眾無對。禪師遂斬貓兒為兩段。這一則初看很難懂,要看了雪竇禪師的頌纔會懂。雪竇禪師的頌曰:兩堂俱是杜禪和撥動煙塵不奈

  •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我今说普贤菩萨身口意金刚念诵法。由修此法等同金刚萨埵。修行者住胜解行地。曾入金刚界大曼茶罗。受菩提心戒。于

  • 窦存·胡式钰

    《窦存》为笔记。清胡式玉撰。四卷。式玉字青凹,上海人,诸生。成书于道光间,约五万字。分书窦、诗窦、事窦、语窦四类。“书窦”盖为作者读书札记,内容广涉经史子集尤多采儒家之语和诗韵之学。“诗窦”为作者诗话集,其中于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

  • 鸯崛髻经·佚名

    佛说鸯崛髻经一卷。与鸯崛摩经同本。小乘部之摄。西晋法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