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教外别传卷二

西天祖师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泽。母香志。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诸有。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尔时迦叶告诸比丘。佛已茶毗。金刚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于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毕钵罗窟。时阿难为漏未尽。不得入会。后证阿罗汉果。由是得入。迦叶乃白众言。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佛所赞叹。聪敏第一。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大众默然。迦叶告阿难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难闻语。礼众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时迦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皆曰。不异世尊所说。迦叶乃告阿难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也。

二祖阿难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尊者曰。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一奇特事。尊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汾阳昭云。不问那知 五祖戒云。露 翠岩芝云。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泐潭清云。刹竿未倒。穿却诸人髑髅。换却诸人眼睛。刹竿倒后。向什么处。见释迦老子 天童觉颂云。影略门前倒刹竿。个中消息授传难。玲珑侍者能相委。盘走明珠珠走盘 万峰蔚云。迦叶唤阿难。暗号私通。倒却门前刹竿。依前不会。若问嵩山。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只对他道。低声低声。且道古人是同是别 天奇瑞云。七处征心。八还显见。徒夸浪里之花。五阴揭盖。七大遍周。枉现空中之色。若不重询。焉知不是。何故。醒后方知酒误人。一呼之下。千古分明。何须倒却门前刹竿。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上流)○尊者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来以大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将灭。用传于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教。龙因施其地。以建梵宫。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正法。寻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鞠多曰。我年十七。尊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鞠多曰。师发已白。为发白邪。心白邪。尊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金粟悟云。大小祖师话作两橛)尊者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吒利国人也。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密持璎珞。縻之于颈。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又+万]。耎言慰谕波旬曰。汝与我璎珞。甚是珍妙。吾有华[鬘-又+万]。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波旬厌恶。大生忧恼。尽己神力。不能移动。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柰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宫。礼尊者足。哀露忏悔。尊者告曰。汝自今去。于如来正法。更不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善。尊者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皈依三宝。魔王合掌三唱。华[鬘-又+万]悉除。乃欢喜踊跃作礼。尊者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复谓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梵语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设礼奉持。后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尊者至。率众瞻礼。谓尊者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已经六劫。尊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弥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记云。汝却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缘邪。愿师慈悲。令我解脱。尊者即度出家。命诸圣授戒。其余仙众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于是俱发菩提心。一时出家。尊者乃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也。既传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法嗣。乃入城。于阛阓间。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祖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答曰。我从无量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蜜。祖曰。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度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于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师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曰。汝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祖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

七祖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于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祖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捷无碍。初遇婆须蜜。出家受教。既而领徒行化。至提伽国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上腾。谓其徒曰。此家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言讫。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祖曰。我求侍者。长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驮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说。真吾弟子。伏驮闻之。遽起礼拜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伏驮闻偈已。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长者遂舍令出家。祖寻授具戒。复告之曰。我今以如来正法眼藏。付嘱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授戒。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也。本名难生。后值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初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从何来。夜奢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夜奢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夜奢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夜奢曰。诸佛亦非。(大愚芝云。祖师一问。童子一答。总欠会在。如今诸人。作么生会 径山杲云。直饶如今会得。更参三生六十劫)祖因说偈。即度出家。复具戒品。乃告之曰。如来大法藏。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也。既得法于胁尊者。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鸣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马鸣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马鸣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祖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利国王。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力。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因号马鸣。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当有贤者马鸣。于波罗柰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化。今正是时。即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即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二祖马鸣大士者。波罗柰国人也。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后于华氏国。转妙法轮。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较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于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动。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于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皈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祖曰。汝虽心语。我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于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始于摩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授具。其国先有外道五千余众。作大幻术。众皆宗仰。祖悉化之。令归三宝。复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垂之于世。后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听吾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金粟悟云。迦那提婆。刺脑入胶盆。即今莫有救得者么。若也救得。还我头来)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祖既得法。后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祖曰。昔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盖符宿因。即与剃发。执侍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溯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身定邪心定邪。难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难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难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难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祖曰。此义不然。难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难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难提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难提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难提曰。仁者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以偈答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瞩。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童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母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欲界第二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遍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曰。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产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祖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向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祖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祖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祖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祖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勒那曰。此是西印土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王曰。此师神力何如。勒那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祖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祖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度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祖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弟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问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祖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祖。王问曰。此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拜。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乃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祖即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已。以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玄沙备云。大小师子尊者。头也不解作得主 玄觉遂征云。且道斩着斩不着 汾阳昭别云。知师不吝 雪窦显云。作家君王。天然有在 黄龙新云。黄龙要问雪窦。既是作家君王。因甚臂落 径山杲云。孟八郎汉又与么去天童华云。玄沙云。大小尊者。头也不解作得主。师云。随氀[毯-炎+叟]汉。玄觉征云。且道斩着斩不着。师云。将虾钓鳖。汾阳别云。知师不吝。师云。将错就错。雪窦云。作家君王。天然有在。师云。提水放火。翠岩云。当时祖引颈。王举剑。与么时。有人谏得住么。至今无人断得此公案。如今衲僧。作么生断。师云。莫要说梦。芭蕉云。卖宝撞着瞎波斯。师云。诬人之罪。琅玡云。罽宾好一口剑。争奈剑上无眼。尊者好个师子。且不解返掷。师云。贼过后张弓。复云。这一队汉。被山僧剿绝了也。还见师子尊者么。蓦拈拄杖。卓一下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孤峰深颂云。本是山中人。爱说山中话。五月卖松风。人间恐无价)。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芭蕉清云。譬如象马[怡-台+龍]悷难调。加诸楚毒。至于彻骨。方乃调伏 大阳玄云。蚌鹬相持。死在渔人之手。乃云。何用繁言 径山杲云。婆舍斯多。何用忉怛。当时若见他道。请师默论。不假言说。便云义堕也。即今莫有与妙喜默论者么。或有个衲僧。出来道义堕也。我也知你向鬼窟里作活计 楚石琦云。我若作二十五祖。才见外道入门。便连棒打出。岂不丈夫。更待他道请师默论。至于往返五十九番。远之远矣)于时祖忽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授具。后六十载。德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载。师从谁得邪。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密多遂求出家。祖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祖曰。不为何事。密多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事。密多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富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何缓。或曰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祖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径山杲云。说得道理好。归依佛法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汾阳昭云。却劳尊者心力 大沩智云。诸仁者还见二十七祖看经么。行时脚跟不着地。坐时心识似风飘。颂云。秋高月色连云白。澹泊禅心滋味长。历历分明今古意。何须特地更商量 天童觉颂云。灵犀玩月璨含辉。木马游春骏不羁。眉底一双寒碧眼。看经那得透牛皮。明白心超旷劫。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寒山忘却来时路。拾得相将携手归)。

教外别传卷二

猜你喜欢
  卷第六十六·霁仑超永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李通玄
  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第一回·胡兰成
  卷第六·佚名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佚名
  太虚大师访问记·太虚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静泰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延寿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状次第·佚名
  卷第五·佚名
  剩录序·元来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五·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688_1 【寄杜先生诗】孙偓   蜀国信难遇,楚乡心更愁。我行同范蠡,师举效浮丘。   他日相逢处,多应在十洲。   卷688_2 【赠南岳僧全玭】孙偓   窠居过后更何人,传得如来法印真。   昨日祝融峰下见

  • 第二折·佚名

    (李信领卒子上)(李信云)泰山顶上刀磨缺,北海波中马饮枯。男子三十名不立,枉作堂堂大丈夫。某乃延寿马将军手下参谋李信是也。某幼通二典,广鉴三谟,长而号令精严,深得行兵之策,佐于元帅手下。俺元帅铺谋运智,对垒迎敌,千战千胜

  • 蒲道源·隋树森

    蒲道源(一二六○——一三三六),字得之,号顺斋。世居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省),后徙居兴元南郑(今属陕西省)。初为郡学正,皇庆二年(一三一三)征为翰林编修,进应奉,迁国子博士, 延祐七年(一三二○)辞归。年

  • 刘敏中·隋树森

    刘敏中(一二四三--一三一八),字端甫,济南章邱(今属山东省)人。至元中,由中书掾擢为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臣桑哥,得罪辞官归家。不久,又起用为御史台都事,出任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翰林

  • 二集卷五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五十八古今体一百二十首【乙亥五】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有序】天根月胁两间皆名理之参殽鸟迹龙图庶彚悉斯文之覼缕扬风扦雅原惟体物为长俯察仰观举可拈吟寓兴茫茫象纬定中月离之章历历堪

  • 第二十六回 胡百万帮嫖惹祸 张天师保主留丹·蒲松龄

    话说万岁吃酒吃了半夜,到了天明起的身来,便问:"胡百万两口子来了不曾?"丫头说:"还没哩。""快去叫他来的。"丫头去不多时,回来说道:"来不的了。"万岁说;"怎么来不的了呢?" 丫头说胡秀才,他今早已是来,刚刚到了门儿外。王宅家人

  • 术事第二·陆贾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则德可以配日月,行可以合神灵,登高及远,达幽洞冥,听之无声,视之无形,世人莫睹其兆,莫知其情,校修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既□其意,而

  • 卷七十五·谷应泰

      ○中原群盗崇祯元年,延安饥,十一月,府谷民王嘉胤胤倡乱,饥民附之。白水盗王二等复合徒众劫掠蒲州、韩城间。时承平久,猝被兵,人无固志。巡抚陕西都御史胡廷宴庸而耄,恶闻盗,杖各县报者,曰:   “此饥氓,徐自定耳!”于是有司

  •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五·张岱

    余煌、陈函辉、陈潜夫列传余煌陈函辉陈潜夫·余煌,会稽人。天启乙丑廷试第一,历官左庶子。煌事封公极孝,登第后,犹跪地受杖;应对稍错,则披其颊,煌仰面受之无忤色。乙丑,释褐。魏珰用事,势焰薰灼,凡在仕路,无不委蛇;诏修「梃击」、

  • ●平闽纪卷之五·杨捷

    三韩杨捷元凯着咨文军机亟宜等事咨两院各镇紧急军机咨福宁镇为禀报事咨福宁镇为密商事咨督院会剿贼寇事咨左镇为具报事咨兴化镇详察探报咨兴化镇详明请示咨抚军禀报事咨左镇请调营兵咨两院咨会事咨两院恳请拨兵咨两院

  • 续集卷八·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八 宋 李幼武 纂集 吕祉 字安老建之建阳人宣和三年上舍释褐主信阳簿未赴中学官改邓州教建炎初召为审察除详定一司删定勑令明年监鼓院除右正言倅明州丐祠绍兴初湖南宪寻直秘阁召为

  • 绎史卷一百三十八·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范雎相秦【蔡泽附】史记范雎者魏人也字叔防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

  • 陈洽传·张廷玉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他好古勤学,与兄陈济、弟陈浚都有名。洪武年间,他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他曾奉命阅军,只要从他眼前一过,他便能记下来。有的人再来一次,总是被他斥退。皇上嘉奖他有才能,赐给他金织衣。父亲戍

  • 卷之九十五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 撰·邓士龙

    (東征紀行錄,一卷,明張瓚撰。張瓚,字宗器,湖北孝感人。正統十三年進士,累官至總督漕運左副都御史。事跡詳明史卷一七二本傳。) 播境有苗弗靖,予奉命率師撫剿,以成化十二年丙申秋九月廿日發蜀城,從眉、嘉、敘、瀘舟行凡十有二日

  • 淙山读周易记·方实孙

    南宋方实孙撰。二十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取朱熹《卦变图》,发展而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之所不足;又立说不喜空谈,多据爻象以抒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此书旧本但题曰《读周易》,案朱彝尊《经义考

  • 全相平话五种·佚名

    讲史话本。元至治年间刊行。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每种分上中下三卷。当时应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和《前汉书平话》正集,但今未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

  • 春秋金锁匙·赵汸

    一卷。元赵汸撰。此书撮举孔子之“特笔”与《春秋》之大例,以事之同类者互相推勘,研究其异同,以明其属于正例变例。如以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与桓十一年“柔会宋公盟于折”合为一条,其下云:“春秋以前征伐之不下于大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