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鬻子》注解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于良吏也。贤者举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乙,次于甲,以此明政之次也。

政曰:

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之政事,以为法教可称也。

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

言君子修于内,理于外,端其形,正其影,体真德之要,守冲妙之机,言出以成教方,谋事必为法则。苟于政而不预,岂妄为之哉?所以止也。

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

君子不以人谋,则已矣。若与人谋,务存大道而言之,不以违道饰非,不以苟命求正。由,用也。

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

君子终日言而不离体要,谋于政事而感由于道。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非道之言,君子不用也。

而不能必见受;

众目视于伪,不留视于真;众心耀于名,不能察于实。夫庸主必惑于众,岂能受于道教哉?故君子之道,不必见纳也。

能必忠,

尽心论道而必竭忠尽道。言不邪谲也。

而不能必入;

尽忠论道,圣君必纳,庸主所难。故有道之君,上下亲爱,忠谠进用,智卫无隐。以石投水,何龃龉哉。而不明之主,君臣疏忌,小人侍侧,端正弃遗,谄佞是亲,忠信不用,掩目而视,岂不惑欤。铃忠言之不入。

能必信,

言君子不苟合,不妄言,正色端辞,澄清真实,必存之于信也。

而不能必见信。

信言不美而合于道。庸主惑于众邪,岂信用君子之言乎?言不以见信也。

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

言君子但为善,将以攻恶,善不自是,恶不非人,施之于行,不显之于言说也。

故非非者行是,

言是非于人,是所同也。非于人者,人亦非之。君子将非于人,终不以非非人;自行是道,以论彼之非。

恶恶者行善,

善恶在身,是所共也。君子务善以攻恶,不以恶恶于人,所以彰恶于行善道也。

而道谕矣。

谋事铃忠,出言必信,行善以攻恶,显是而明非,不苟求所以知,而道德自明也。

大道文王问第八

夫道者,覆天地,廓四方,斥八极,高而无际,深不可测,绵六合,横四维,不可以言象尽,不可以指示说,应无问之委,终政教之端,包万物之形,彰三光之外,为而不有,行而不见。有道之王,动而同之,妙用无穷,故谓之大。文王因用无穷,故谓之大师问#6道,可为永则,因以名篇也。

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

昔者,言往日也。虽临驭亿兆而不独专,从师问道以求政衍之门。

敢问人有大忘乎?

尊师道,故曰敢问。文王思存大道以终政事,心述在于经远,所以先问于大忘也。

对曰:有。

鬻子前答文王,言有大忘也。

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

鬻子前不即以指答者,故引成文王之问。文王欲然终大志之理,故曰其事奈何矣。

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

过则勿惮改,终日不为恶。恶去于身也,岂但墨面髡发是为形余哉?故其蚩尤见诛,四凶就戮,夏癸绝祀,商辛覆宗。贼身害躯,破家失国,其行如此,是为大忘也。

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终成所答之事。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夫为政以德,必贵于道,为化国之福焉。当文王之时,而通称三王者,据近以及远,明道以同也。周者,合也,备也,言五帝三王贵道,其政能合若一也,而无所不备也。

昔之帝王,

昔者,在昔贵道德之帝王。称昔者,以远喻近,为之劝也。

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

言帝王而有圣明之称者,皆委贤吏,使在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明圣不独运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

人惟邦本,得众斯昌;建极乘时,必资兆庶;人皆效力,以成其功也。

力生于神,

王者有国,必先灵右;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逵玄符,无不来会。成汤降神,受夏大命;武王梦神,遂大戡殷。夫冥运两仪,鼓动万物,岂有使之然哉。莫不大化于自然玄应而义用造之非我,理自相符,故曰力生于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

王者度政施令而不自为,必属贤能以任使之,故天下和平,人知所保。此贤史善最之功也。

福归于君。

俊德在官,尽心竭力,人敦其道,俗顺其教,上下相亲,而德交归焉。国土平康,而为君之福者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

五帝谓黄帝、颛顼、高辛、唐、虞也。

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

日月运明,明不私照,必须幽显,始终不息,故昭昭然所不舍也。夫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道大不沦,可以崇远也。

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

首者,始也,言五帝之道常为万代之始,后之不能加也。夫黄帝始垂衣裳,造书契,置史官,为舟楫以济不通,服牛乘马,立栋宇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为杵臼以利万姓,作弧矢以威天下,造律管,兴封禅。颛顼平九黎之乱,人神不杂,万物有序。高辛氏作鞠转、钟鼓、莞席。帝尧茅茨不剪,土阶三尺,夏日葛衣,冬日鹿裘,荡荡乎人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帝舜少而至孝,尧闻聪明而用之。舜乃举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为后稷以播百谷,卨为司徒以教百姓,皋陶为士师以理狱讼,垂为共工以典众作,益作朕虞以育草木,伯夷为秩宗以典三礼,夔为乐政以和神人。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夏禹栉风沐雨,冠履不顾,敷九土,乘四载,凿龙门,辟伊阙,导百川,建万国。微禹之功,人皆鱼矣。帝王之功,莫此为盛,故百代不易,为福为教也。

君王欲绿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无所为替,则可以长保宗庙社稷,以为人始也。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执大象而天下往,明道不往,则道不可暂离所也。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

言圣王在上,化被苍生,德周万物,虽百里而有一贤士,以圣道广宣,贤迹不见,其贤虽多,则若无有也。

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王道衰微,暴虐乱政,人皆思德,虽千里有一贤士,其若比肩。言贤人不可得也。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帝王所以安国家,行政教,其在良吏乎。言必博广以取也。

故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

贤者,德行之名;不肖者,顽嚣之谓。夫贤与不肖见于行,此二者同出于性而异名,皆杖于最灵,各有定分矣。天下之广,黎庶之众,贤与不肖自皆具焉。

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

言贤者不自求进而村为时须,王者必任,贤人所以得也;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无所取,不登政事,是以休废也。

杖能侧焉,

有过人之智,必矜其能;恃能矜智,必违常道。轻躁所至危僻,故曰杖能侧焉。

忠信饰焉。

怀尽忠之节,必修于道。修身贵真,履行务实,由于正路。礼、义、仁、信以文饰其身也,故曰忠信饰焉。

民者,积愚也。

冥然无知,愚之谓也。

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

言明主推心于人,以取良史而不独任也。

士民与之,明上举之;

得于众心,善于政事,上所以举用之也。

士民若之,明上去之。

若如人者,贤愚之间、政既不与,所以斥去之也。

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

人主总群谋以观众,知明以探风声,察于下言以求得失,取贤人以宣政化。推己取贤,唯圣者能之。

民者,吏之程也。

程,法式也。知之在下,是故取吏之法式,察之于众庶人者,若之也。

察吏于民,然后随。

人与之,主举之;人若之,主去之。此随之也。

政曰:民者,至卑也,

极卑下也。

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

圣主不违人以独用也。

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

自此已上,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各有所爱乐之,多少殊别也。

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

人爱之多,则必堪为政事。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主之所拔,不可失贤也。

卿相者,诸侯之丞也。

卿相者,人主之杖,故为诸侯之丞也。

故封侯之土,秩出焉。

贤者得之,列土封疆。得自家臣,故曰秩出焉。

卿相者,侯之本也。

政之兴亡,在于卿相。得贤者和辑,失贤者离散,故为侯之职,在卿相也。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 论语二十三·黎靖德
  凡事不必苛求·孔子
  卷七·黄道周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卷三·李琪
  问乘马第七十·管仲
  卷二十三·朱熹
  第六 忤合 4·王诩
  公食大夫礼第九·佚名
  (九)子罕篇·钱穆
  定公·定公七年·左丘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玄奘
  三重法界观·太虚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智旭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佚名
   第八十一則 藥山看箭·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五·阮阅

      ●卷十五·留题门上  吕申公累乞致仕,仁宗不允。他日复叩便坐,度其不可留,因询曰:“卿去,谁可代者?”申公曰:“知臣莫如主,陛下自择。”坚问之,乃引陈文惠曰:“陛下必欲得英俊经纶之臣,则

  • 卷七·董解元

     【正宫】【梁州令缠令】步入蟾宫折桂花,举手平馈!冻ぱ睢犯嘲杖瘴餍保得意也,掀髯笑、喜容加。○才优不让贾、马,金榜名标高甲。踪迹离尘沙,青愕寐罚凤沼步烟霞。【甘草子】最堪嘉,最堪嘉,一声霹雳,果是鱼龙化。金殿拜

  • 卷三十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六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十六【律诗凡一百首】 病中诗【并序】 开成已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癏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

  • 《词综》(卷七)·朱彝尊

    宋词六十二首薄倖贺铸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待翡翠屏开,芙蓉帐掩,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

  • 卷五·周权

    ●钦定四库全书 此山诗集卷五 (元)周权 撰 ○七言古诗 古琴漆有蛇蚹纹者材之良也道友携一琴甚古谓是零陵湘石枯桐斵成索价三百缗无偿之者戏作湘桐吟 黄锺沈声喧瓦缶良材入爨知多少谁裁鸣凤千年枝蛇蚹龙纹巧蟠纽泽坚古

  • 志第十七 五行上·魏徵

    《易》以八卦定吉凶,则庖牺所以称圣也。《书》以九畴论休咎,则大禹所以为明也。《春秋》以灾祥验行事,则仲尼所以垂法也。天道以星象示废兴,则甘、石所以先知也。是以祥符之兆可得而言 ,妖讹之占所以征验。夫神则阴阳不测,

  • 卷一百二十九 康定元年(庚辰,1040)·李焘

      起仁宗康定元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癸未,以御侍河南郡君朱氏、清河郡君張氏並為才人。張氏,河南人,父堯封,天聖初客南都,依大姓曹氏,曹以女妻之,後擢進士第,補石州軍事推官,未行,卒京師。從兄堯佐將赴官于蜀,而曹氏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五·佚名

    嘉靖二年四月壬申朔 太庙 上以灾异脩省敕谕中外文武群臣曰朕嗣大历服抚临亿兆仰惟 上天付托之重俯念小民属望之切蚤夜孜孜图新治理未尝敢懈顷因风雷水溢之变已尝敕谕中外臣工同加脩省天未悔祸粤自去秋历冬以至今春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正统八年六月甲申朔敕云南大理府知府刘烈曰国家惠养斯民慎选郡守无问遐迩况大理为云南钜郡尤在得人今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尔宜体朝廷简拔之意益励乃操益勤乃事表率官属宣布德泽爱恤吾民审度人情因俗为治利所当兴弊所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弘治十一年二月丁卯朔释奠先师孔子遣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行礼○狭西宁夏西路地震有声○戊辰祭 太社 太稷○遣顺天府官祭先农之神○升大理寺右寺寺正祝祥为湖广按察司佥事○狭西宁夏洛阳川墩有流星大如斗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科试考三·王世贞

    二十五年丙午,命左春坊左中允李本、右春坊右赞善吴山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郭朴、右春坊右中允孙升主应天试。 二十六年丁未,命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孙承恩、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张治为考试官,取中胡正蒙等。

  • 二三九 军机大臣奏进呈高晋解(缺)·佚名

    二三九 军机大臣奏进呈高晋解(缺)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八·阿桂

    二月丙寅五岱奏言【臣】带领官兵于正月十七日攻取北山顶由谷口循山梁至北山顶相隔七十余里量其要隘俱分兵占住拟于十八日将沟内藏匿贼匪尽行勦除乃十八日晚伍什哈逹来称奉将军令尔若不能取此山顶即以军法从事【臣】因

  • 卷七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十一】祠祭褒赠録後【一】【臣】等谨按古之立学者必释奠於先圣先师所以崇德报功示民有则也三代以前皆以其国之明君为先圣而以其时

  •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莫友芝

    目录书。莫友芝著、莫绳孙编次。有1909年日本田中氏北京铅印本,江宁傅增湘铅印本。莫友芝一生所见古书版本很多,每见辄标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每书之下。又兼采邵懿辰《所见经籍笔记》、汪铁樵(字家骧)批注,由次子

  • 陶庐杂录·法式善

    也称《陶庐杂咏》,六卷。清法式善撰。此书为读书笔记,不分门类。记述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情况、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等。前四卷主要记述明清政治、经济情况,并考证掌故和文献。对清代前期人口、财赋、户部库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