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寓言第二十七

〔释文〕以义名篇。

寓言十九。

〔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

〔释文〕寓言十九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重言十七。

〔注〕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

〔疏〕重言,长老乡闾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犹十信其七也。

〔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注〕夫巵,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

〔疏〕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巵满则倾,巵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巵言耳。

〔释文〕卮言字又作「巵」,音支。字略云:巵,圆酒器也。李起宜反。王云:夫巵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己无常主者也。司马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天倪音宜,徐音诣。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皆所借者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他人十言九信者,为假托外人论说之也。

〇典案:疏「他」字旧作「也」,「所以寄之也」不词。上文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也」,疏「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并言「他人」,此「也」字必为「他」字之坏。古书固有以「也」为「他」者,成疏则未见其例,今据上注、疏改。余校此书之例,无本可依者不改字,故特详辩之。

〔释文〕藉郭云:藉,借也。李云:因也。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注〕父之誉子,诚多不信,然时有信者,辄以常嫌见疑,故借外论也。

〔疏〕媒,媾合也。父谈其子,人多不信,别人誉之,信者多矣。

〔释文〕誉之音余。注同。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注〕己虽信,而怀常疑者犹不受,寄之彼人则信之,人之听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谈子不实,而听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过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

〔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颠倒,妄为臧否,与己同见,则应而为是,与己不同,则反而非之。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注〕三异同处,而二异讼其所取,是必于不讼者俱异耳,而独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执同异,妄见是非。同异既空,是非灭矣。以年老居先,亦无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礼,非关道德可先也。

〇典案:高山寺古钞本「年耆」作「来者」。杨守敬曰:按注「无以待人」,则作「来者」是。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注〕直是陈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为安故而习常也。

〔疏〕无礼义以先人,无人伦之道也,直是陈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无识,一至于斯。有然不然?以此推穷,然可自息。斯复解前有自而然可义也。

〔释文〕恶乎音乌。下同。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自然,各自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注〕统而言之,则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于无然而固然,于不可而执可也。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注〕夫唯言随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无夭落。

〔疏〕自非随日新之变,达天然之理者,谁能证长生久视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注〕虽变化相代,原其气则一。

〔疏〕禅,代也。夫物云云,禀之造化,受气一种,而形质不同,运运迁流,而更相代谢。

〔释文〕皆种章勇反。始卒若环。

〔注〕于今为始者,于昨已复为卒也。

〔疏〕物之迁贸,譬彼循环,死去生来,终而复始。此出禅代之状也。莫得其伦。

〔注〕理自尔,故莫得。

〇典案:淮南子精神篇「沦于不测,入于无间,以不同形相嬗也,终始若环,莫得其伦」,即袭用庄子此文,高注:嬗,转也。万物之形不同道以相转生也。最得其谊。

〔疏〕伦,理也。寻索变化之道,竟无理之可致也。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夫均齐者岂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齐也。此总结以前一章之(是)[义],谓天然齐等之道,即(以)[此]齐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是以去年之是,于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还是去岁之非;今岁之非,即是来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无岁」也。并从吾得声,古字通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注〕因而乘之,故无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勗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浅,不能逮及。此是庄子叹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疏〕姓曾,名参,孔子弟子。再仕之义,列在下文。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而不洎,吾心悲。」

〔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锺。洎,及也。曾参至孝,求禄养亲,故前仕亲在,禄虽少而欢乐;后仕亲没,禄虽多而悲悼。所谓再化,以悲乐易心,为不及养亲故也。

〇典案:此承上「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言,「洎」下当有「亲」字,御览七百五十七引「洎」下有「亲」字,是其证。

〔释文〕三釜小尔雅云:六斗四升曰釜。心乐音洛。下注同。不洎其器反。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注〕县,系也。谓参仕以为亲,无系禄之罪也。

〔疏〕县,系也。门人之中,无的姓讳,当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参仁孝,为亲求禄,虽复悲乐,应无系罪,门人疑此,咨问仲尼也。

〔释文〕参所金反。无所县音玄。下同。其罪乎县,系也。心再化于禄,所存者亲也,虽系禄而无系于罪也。以为于僞反。曰:「既已县矣。

〔注〕系于禄以养也。

〔释文〕以养羊尚反。下同。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

〔注〕夫养亲以适,不问其具。若能无系,则不以贵贱经怀,而平和怡畅,尽色养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亲,务在于适,无论禄之厚薄,尽于色养而已。故有庸赁而称孝子,三仕犹为不孝。参既心存哀乐,得无系禄之罪乎?夫唯无系者,故当无哀乐也。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注〕彼,谓无系也。夫无系者,视荣禄若蚊虻鸟雀之在前而过去耳,岂有哀乐于其间哉?

〔疏〕彼,谓无系之人也。鸟雀大,以谕千锺;蚊虻小,以比三釜。达道之人,无心系禄,千锺三釜,不觉少多,犹如鸟雀蚊虻,相与飞过于前矣,决然而已,岂系之哉?

〔释文〕如鹳本亦作「观」,同。古乱反。蚊音文。虻孟庚反。司马云:观雀飞疾,与蚊相过,忽然不觉也。王云:鹳蚊取大小相县,以喻三釜三千锺之多少。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

〇俞樾曰:「雀」字衍文也。释文云:元嘉本作「如鹳蚊」,无「虻」字。则陆氏所据本尚未衍「雀」字,故元嘉本作「鹳蚊」,陆氏但言其无「虻」字,不言其无「雀」字也。惟「鹳」与「蚊虻」,一鸟一虫,取喻不伦。王云:谓取大小相县,以喻三釜三千锺之多少。此不然也。夫至人之视物,一吷而已,岂屑屑于三釜三千锺之多寡,而必分别其为鹳为蚊乎?今案释文云:「鹳」,本作「观」。疑是古本如此,其文盖曰「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蚊虻相过乎前也」。淮南子俶真篇「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义与此同。因「观」误作「鹳」,则「鹳蚊虻」三字不伦,乃有删一「虻」字,使「蚊」与「鹳」两文相称者,元嘉本是也。又有增一「雀」字,使「鹳雀」与「蚊虻」两文相称者,今本是也。皆非庄子之旧矣。

〇马叙伦曰:当去「虻」字。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雀」上有「鸟」字。注「视荣禄若蚊虻鸟雀之在前而过去耳」,疏「鸟雀大,以谕午钟;蚊虻小,以比三釜」,是郭、成所见本皆作「鸟雀蚊虻」,与张本正合。此疑「观」譌为「鹳」,后人遂删「鸟」字耳。本书每以「蚊虻」二字连文,不得去「虻」字。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

〔注〕外权利也。

〔疏〕居在郭东,号曰东郭,犹是齐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质朴也。闻道一年,学心未熟,稍能朴素,去浮华耳。

〔释文〕子綦音其。二年而从。

〔注〕不自专也。

〔疏〕顺于俗也。三年而通。

〔注〕通彼我也。

〔疏〕不滞境也。四年而物。

〔注〕与物同也。

〔疏〕与物同也。五年而来。

〔注〕自得也。

〔疏〕为衆归也。六年而鬼入。

〔注〕外形骸也。

〔疏〕神会理物。七年而天成。

〔注〕无所复为也。

〔疏〕合自然成。

〔释文〕所复扶又反。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

〔注〕所遇皆适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觉死生聚散之异也。九年而大妙。

〔注〕妙,善也。善恶同,故无往而不冥。此言久闻道,知天籁之自然,将忽然自忘,则秽累日去,以至于尽耳。

〔疏〕妙,精微也。闻道日久,学心渐着,故能超四句,绝百非,义极重玄,理穷衆妙,知照宏博,故称大也。

〔释文〕天籁力带反。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

〔注〕理必有应,若有神灵以致之也。

〔疏〕鬼,神识也。夫耳眼应于声色,心智应于物境,义同影响,岂无灵乎?「其无鬼」者,言其有之也。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理自相应,相应不由于故也,则虽相应而无灵也。

〔疏〕夫人睡中则不知外物,虽有眼耳,则不应色声,若其有灵,如何不应?「其有鬼」者,言其无也。此又遣其有也。

衆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疏〕罔两,影外微阴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俯,低头也。撮,束发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从,以此测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详。设此问答,以彰独化耳。

〇典案:「衆」字无义,当为衍文。文选笛谢灵运游南亭诗注引无「衆」字。齐物论篇「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与此文义正同,「罔」上亦无「衆」字,是其证也。又「撮」字旧敚,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括」下有「撮」字。案:张本是也。疏「撮,束髪也」,是成本亦有「撮」字。此以「括撮」与「被髪」相对为文,无「撮」字则句法不一律矣,今据张本补。

〔释文〕景音影,又如字。本或作「影」。

〇典案: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注引「景」作「影」,与释文一本合。也括古活反。司马云:谓括发也。被发皮寄反。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岂待形乎?故以火日况之,则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况他物乎?是知一切万法,悉皆独化也。

〇「无」字旧敚。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有「无」字。典案:张本是也。此谓无待胜有待也,若无「无」字,则下句无义矣。注「(率)[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彰矣」,是郭所见本有「无」字。此疑本作「而况乎以无待者乎」,始涉上衍「有」字,后人不解庄子无待胜有待之义,遂以意删「无」字耳。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注〕直自强阳运动,相随往来耳,无意不可问也。

〔疏〕彼者,形也。强阳,运动之貌也。夫往来运动,形影共时,既无因待,咸资独化。独化之理,妙绝名言,名言问答,其具之矣。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疏〕姓杨,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国,今汴州也。杨朱南迈,老子西游,邂逅逢于梁、宋之地,适于郊野,而与之言。

〔释文〕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

〇典案:列子黄帝篇「阳子居」作「杨朱」,下同。御览百八十六引「南」下有「郭」字,「邀」下有「还」字。之沛音贝。邀古尧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疏〕昔逢杨子,谓有道心;今见矜夸,知其难教。嫌其异俗,是以伤嗟也。今至主人,清闲无事,庶闻责旨,以助将来也。

〇典案:「向者弟子欲请夫子」,「请」下当有「问」字。御览三百九十五引正作「请问」,是其证。百八十六引「不敢」下有「问」字,「请问其过」,「问」作「闻」。高山寺古钞本「其过」作「某过」。

〔释文〕不闲音闲。下同。一音如字。反。畏难乃旦反。疏远于万反。『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疏〕夫人廉洁贞清者,犹如污辱也;盛德圆满者,犹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经以戒子居也。阳子居蹵然变容,曰:「敬闻命矣!」

〔疏〕蹙然,惭悚也。既承教旨,惊惧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释文〕蹵子六反。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竃。

〔注〕尊形自异,故惮而避之也。

〔疏〕将,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炀,然火也。杨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执毡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当竃,威势动物,一至于斯矣。

〔释文〕家公李云:主人公也。一读「舍者迎将其家」为句。炀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注〕去其夸矜故也。

〔疏〕从沛反归,已蒙教戒,除其容饰,遣其矜夸,混迹同尘,和光顺俗,于是舍息之人与争席而坐矣。

〔释文〕去其起吕反。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书校记误置外物篇注释于此篇后,此篇因而有注释二。全部纠正,不再作注。已,原作「己」。己、已形近,当以作「已」为是。置,从王校集释本改作「是」。而,从王校集释本依上句补。耶,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定」,据改。抑,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臆」,据改。前人,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衆所宜」。也,从王校集释本改「而」字。犹,从王校集释本改「由」字。遂,依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移后。其,从王校集释本改作「有」。同,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因」,据改。王校集释本依赵谏议本删「所谓」、「至」,改「率」为「卒」,从之。下典案同。影,从南华真经注疏移后。庸,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暇」,据改。未,应作「末」,王校集释本亦作「末」。

猜你喜欢
  算地第六·商鞅
  第二篇 改过之法·袁黄
  卷十二·崔子方
  卷八·郑玉
  卷十九·程川
  春秋长历卷七·陈厚耀
   天运第十四·刘文典
  第十九章 知所属·林语堂
  卷一百三十九·佚名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太虚
  祝印度佛教的复兴·太虚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太虚
  佛说贫穷老公经·佚名
  佛说四品法门经·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三集戊集目录·顾嗣立

    柯博士九思(丹丘生稿) 刘都事致(时中集) 项处士炯(可立集) 李征士序(絪缊集) 李推官裕(中行斋稿)

  • 第二折·关汉卿

    (韩辅臣上,诗云)一生花柳幸多缘,自有嫦娥爱少年。留得黄金等身在,终须买断丽春园。我韩辅臣,本为进取功名,打从济南府经过。适值哥哥石好问在此为理,送我到杜蕊娘家安歇。一住半年以上,两意相投,不但我要娶他,喜得他也有心嫁我,争

  • 卷八十二·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二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九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宋泰始中蔡兴宗引为安西记室参军入齐为太子家令累迁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明帝徵为五兵尚书及梁武受禅以佐命功除仆射历尚书令侍中封

  • 嵗时杂咏巻十七·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上已舟中和萧令【潭字】 张 说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揺衍镜中酣奉和圣制三日陈希烈上已迂龙驾中流泛羽觞酒因朝太子诗为乐贤王锦防方舟渡琼筵大乐张风揺垂栁色花发异林香野

  • 第四十二回 树威权汪直窃兵柄 善谲谏阿丑悟君心·蔡东藩

      却说叛酋满四,正在穷蹙,见杨虎狸被擒复归,亟问他脱逃情由。虎狸随口胡诌,并说官军辎重,尽在东山停顿,不妨乘夜掩取,说得满四转忧为喜,即于夜间率众出城。行至东山附近,伏兵四起,竞前相扑。满四仓皇突阵,坠马就擒,余众多半受

  • 卷之五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五·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九十五 传第七十九 扎萨克特古斯库鲁克达赖汗车凌列传 车淩杜尔伯特部人姓绰罗斯系出博罗诺哈勒详总传曾祖鄂木布

  • 卷三·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三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高后纪第三 高皇后吕氏【荀悦曰讳雉之字曰野鸡应劭曰礼妇人从夫諡故称高也师古曰吕后名雉字娥姁故臣下讳

  • 永宪录卷二(下)·萧奭龄

    雍正元年秋七月戊寅朔。令嗣后大计军政不在八法者。知县、守备以上。督、抚、提、镇注明考语。报部察议。诏留漕二十万石。贮山东备赈。令在外降革文武官弁案件完结。许赴都察院汇题亲试录用。谕修建天津仓廒。遣官差

  • 卷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四凡祀天神之礼为坛一成於正阳门外设石龛四於坛北皆镂以云文以奉云师雨师风伯雷师之神均南向岁孟夏常雩後如不雨诹日遣官祗告祈雨天神位前各陈脯醢果实帛一爵

  •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孔子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①优:饶,余。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读解】 子夏当然不会想到,他的“学而优则仕”在两千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代会

  • 卷一百三十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一  宋 卫湜 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羣臣则士之报礼

  • 卷一·杨甲

    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一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右太极图周敦实茂叔传二程先生茂叔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隂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

  • 卷七·顾镇

    钦定四库全书虞东学诗卷七宗人府主事顾镇撰祈父之什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牙音吾】卫士从军怨非其职斥祈父而不斥王诗人之忠厚序者原其

  • 外储说右下·韩非

    △经一赏罚共则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于期。子罕为出彘,田恒为圃池,故宋君、简公弑。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车,田连、成房之共琴也。△经二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

  •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澄观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稽首归命普法界  离垢清净解脱轮  充遍法界十佛身  海会教主诸圣众  我住缚地悕大法  唯愿加哀令增智  今开略颂益自他  愿生大解渡痴海  此经八十卷  四万

  • 淞隐漫录·王韬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

  • 春秋毛氏传·毛奇龄

    明末清初经学家毛奇龄依据《左传》,兼采他说,评述南宋胡安国《春秋传》之书。36卷。是书仍从《春秋》经文12公为序,中分《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会》、《侵伐》、《迁灭》等22门,又总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