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则阳第二十五

〔释文〕以人名篇。,故盛称隐者,以抑其进趋之心也。

〔释文〕公阅休隐士也。阅,音悦。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疏〕奚,何也。既称公阅休,言己不如,故问何为,庶闻所以。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

〔注〕言此者,以抑彭阳之进趋。

〔疏〕擉,刺也。樊,傍也,亦茂林也。隆冬刺鳖,于江渚以逍遥;盛夏归休,偃茂林而取适;既无环庑,故指山傍而为舍。此略陈阅休之事迹也。

〔释文〕擉初角反,又敕角反。司马云:刺也。郭音触。徐丁绿反。一音捉。樊音烦。李云:傍也。司马云:阴也。广雅云:边也。予宅司马云:以隐居山阴自显也。

「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

〔注〕言己不若夷节之好富贵,能交结,意尽形名,任知以干上也。

〔疏〕颠冥,犹迷没也。言夷节交游坚固,意在荣华;颠倒迷惑,情贪富贵。实无真德,而有俗知,不能虚淡以从神,而好任知以干上。数数如此,犹自不能,况我守愚,若为堪荐?此是王果谦逊之辞也。

〔释文〕有知音智。注同。颠冥音眠。司马云:颠冥,犹迷惑也。言其交结人主,情驰富贵。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注〕苟进,故德薄而名消。

〔疏〕消,毁损也。言则阳凭我谈己于王者,此适可败坏名行,必不益于盛德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

〔注〕言已顺四时之施,不能赴彭阳之急。

〔疏〕夫遭冻之人,得衣则煖;被暍之(者)[人],遇水便活。乃待阳和以解冻,须寒风以救暍,虽乖人事,实顺天时。履道达人,体无近惠,不进彭阳,其义亦尔。

〇典案:文有敚误。淮南子俶真篇作「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泠风于秋」,疑当作「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望泠风于冬」。

〔释文〕暍音谒。字林云:伤暑也。之施始豉反。下同。如上说,是以知其清高深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注〕欲其释楚王而从阅休,将以静泰之风镇其动心也。

〔疏〕此总结也。行,则忧患相继。

〔疏〕任知为物,忧患斯生,心灵易夺,所行无几,攀缘念虑,宁有住时?假令神禹,无奈之何。

〔释文〕忧乎知音智。而所行恒无几居岂反。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王云:忧乎智,谓有为者以形智不至为忧也。不知用智必丧,丧而更以不智为忧,及其智之所行,有弊无济,故其忧患相接,无须臾停息。故曰:恒无几时其有止也,不能遗智去忧,非可忧如何?,照物无私,人爱慕之,故名为镜。若人不相告语,明镜本亦无名。此起譬也。

〔释文〕则不知其美于人生便有见物之美而为无心,人与作名言镜耳,故人美之。若不相告,即莫知其美于人。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

〔注〕夫鉴之可喜,由其无情,不问知与不知,闻与不闻,来即鉴之,故终无已。若鉴由闻知,则有时而废也。

〔疏〕已,止也。夫镜之照物,义在无情,不问怨亲,照恒平等。若不闻而不知,镜亦不照,既有闻知,镜能照之,斯则事涉闲夺,有时休废矣,焉能久照乎?只为凝照无穷,故为人之所喜好也。

〇王念孙曰:「终无已」者,终,竟也,竟无已时也。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注〕若性所不好,岂能久照?

〔疏〕镜之能照,出自天然,人之喜好,率乎造物,既非矫性,所以无穷。

〔释文〕好之呼报反。注同。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注〕圣人无爱若镜耳。然而事济于物,故人与之名,若人不相告,则莫知其爱人也。

〔疏〕圣人泽被苍生,恩流万代,物荷其德,人与之名,更相告语,嘉号斯起。不若然者,岂有圣名乎?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

〔注〕荡然以百姓为刍狗,而道合于爱人,故能无已。若爱之由乎闻知,则有时而衰也。

〔疏〕夫圣德遐旷,接物无私,亭毒羣生,刍狗百姓,岂待知闻而后爱之哉?只为慈救无偏,故德无穷已。此合谕也。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注〕性之所安,故能久。

〔疏〕安,定也。夫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无心于动静也。故能疾雷破山而恒定,大风振海而不惊,斯率其真性者也。若矫性伪情,则有时而动矣。故王弼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企?」其性也!

〔疏〕缗,合也。旧国旧都,荒废日久,丘陵险陋,草木丛生。入中相访,十人识九,见所曾见,闻所曾闻,怀生之情,畅然欢乐。况丧道日久,流没生死,忽然反本,会彼真原,归其重玄之乡,见其至道之境,其为乐也岂易言乎?

〔释文〕十九谓见十识九也。见见闻闻见所见,闻所闻。

〇俞樾曰:「缗」字释文引司马云:盛也,郭注云:合也。于义俱通。「入之者十九」,释文曰:谓见十识九也。此未得其义。「入」者,谓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则其出于外而可望见者止十之一耳,而犹觉畅然喜悦,故继之曰「况见见闻闻者也」。郭注曰「见所尝见,闻所尝闻,而犹畅然」,则于「况见见闻闻」句不复可通,遂增益之曰「况体(其体用)其性也」,于庄子本义不合矣。以十仞之台县衆闲者也!

〔注〕衆之所习,虽危犹闲,况圣人之无危!

〔疏〕七尺曰仞。台高七丈,可谓危县,人衆数登,遂不怖惧。习以性成,尚自宽闲,而况得真,何往不安者也!

〔释文〕台县音玄。衆闲音闲。注同。元嘉本作「闲」。

〇俞樾曰:此承「见见闻闻」而言。以十仞之台,而县于衆人耳目之闲,此人所共见共闻者,非犹夫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也,其为畅然可知矣。郭注曰「衆之所习,虽危犹闲」,此误读「间」为「闲」,于义殊不可通。盖由不解上文,故于此亦失其旨。堙塞也。混同人事,与世并行,接物随时,曾无废阙。然人闲否泰,备经之矣,而未尝堙塞,所遇斯通,无心师学,自然合道,如何倣效,方欲契真?固不可也。

〔释文〕所行之备而不洫音溢。郭许的反。李虚域反,滥也。王云:坏败也。无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所行行备而物我无伤,故无坏败也。也,而汤得之,所以名寄于物而功不在己。

〔疏〕良臣受委,随物而成,推功司御,名不在己。之名嬴法,得其两见。

〔注〕名法者,已过之迹耳,非适足也。故曰,嬴然无心者,寄治于羣司,则其名迹,并见于彼。

〔疏〕嬴然,无心也。见。显也。成物之名,圣迹之法,并是师傅,而不与焉。故名法二事,俱显于彼,嬴然闲放,功成弗居也。

〔释文〕之名嬴音盈。法得其两见贤遍反。注同。得其随成之道以司其名,名实法立,故得两见,犹人鉴之相得也。寄治直吏反。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

〔注〕仲尼曰:「天下何思何虑!」虑已尽矣。若有纤芥之虑,岂得寂然不动,应感无穷,以辅万物之自然也?

〔疏〕傅,辅也。尽,绝也。孔丘圣人,忘怀绝虑,故能开化羣品,辅禀自然。若蕴纤芥有心,岂能坐忘应感?容成氏曰:「除日无岁。

〔注〕今所以有岁而存日者,为有死生故也。若无死无生,则岁日之计除。

〔疏〕容成,古之圣王也。岁日者,时叙之名耳。为计于时日,故有生死,生死无矣,故岁日除焉。

〔释文〕容成老子师也。

〇俞樾曰: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家又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此即老子之师也。列子汤问篇「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当是别一人。淮南本经篇「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于巢上,置余粮于亩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此则当为上古之君,即庄子胠箧之容成氏,与大庭、伯皇、中央、栗陆诸氏并称者也。而高诱注乃云「容成氏,黄帝时造历日者」,则以为黄帝之臣矣。此以说列子汤问篇与黄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乃为得之,非此容成也。合诸说观之,容成氏有三:黄帝之君,一也;黄帝之臣,二也;老子之师,三也。然老子生年究不可考,其师或即黄帝之臣,未可知也。无内无外。」

〔注〕无彼我,则无内外也。

〔疏〕内,我也。外,物也。为计死生,故有内外。岁日既遣,物我何施!勋酬赏,分布军人也。

〔释文〕为君于伪反。下「请为君」同。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疏〕姓田,名忌,齐将也。抶、折,击也。国破人亡,而怀恚怒,故热气蕴于心,癕疽发于背也。国既倾拔,获其主将,于是击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师献凯。不亦快乎!

〔释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或言围之也。元嘉本「忌」作「亡」。抶敕一反。三苍云:击也。郭云:秩,又猪栗反。折其之舌反。德之称;魏之贤臣也。胥靡,徒役人也。季子怀道,不用征伐,闻犀首请兵,羞而进谏。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无事坏之,此乃徒役之人,滥遭辛苦。此起譬也。

〇典案:疏:「子者,德之称」,「德」上敚「有」字。下「华,姓;有德称」,可证。

〔释文〕季子魏臣。

〇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误。「城者既七仞」,则虽未十仞,而去十仞不远矣,故坏之为可惜。若既十仞,则直谓之已成可耳,不当言「既十仞」也。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为字误无疑。又坏音怪。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

〔疏〕干戈静息,已经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为祸乱,不可听从。言伐齐者,谓兴动干戈,故是祸乱之人,此公孙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胜于敌国,有所解望,故是乱人,斯季子也。谓伐与不伐乱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犹以是非为心,故亦未免为乱人,此华子自道之辞也。

〔释文〕华子亦魏臣也。君曰:「然则若何?」

〔疏〕华子遣荡既深,王不测其所以,故问言旨,意趣如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疏〕夫道清虚淡漠,物我兼忘,故劝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争夺自消。于六合,欲论大小,如有如无,与彼蛮氏,有何差异?此合譬也。君曰:「无辩。」

〔注〕王与蛮氏,俱有限之物耳。有限则不问大小,俱不得与无穷者计也,虽复天地共在无穷之中,皆蔑如也。况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

〔疏〕自悟己之所争与蜗角无别也。

〔释文〕虽复扶又反。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注〕自悼所争者细。

〔疏〕惝然,怅恨貌也。晋人言毕,辞出而行。君觉己非,惝然怅恨,心之悼矣,恍然如失。

〔释文〕惝音敞。字林云:惘也。又吐荡反。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疏〕圣人,谓尧、舜也。晋人所谈,其理宏博,尧、舜之行,不足以当。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注〕曾不足闻。

〔疏〕嗃,大声。吷,小声也。夫吹竹管,声犹高大,吹剑环,声则微小。唐尧俗中所誉,若于晋人之前,盛谈斯道者,亦何异乎吹剑吷声,曾无足可闻也。

〔释文〕筦音管。本亦作「管」。嗃许交反,管声也。玉篇呼洛反,又呼教反。广雅云:鸣也。剑首司马云:谓剑环头小孔也。吷音血,又呼悦反。司马云:吷然如风过。所誉音余。朴也。是自埋于民。

〔注〕与民同。自藏于畔。

〔注〕进不荣华,退不枯槁。

〔疏〕混迹泥滓,同尘氓俗,不显其德,故自埋于民也。进不荣华,退不枯槁,隐显出处之际,故自藏于畔也。

〔释文〕藏于畔王云:脩田农之业,是隐藏于壠畔。其声销。

〔注〕损其名也。

〔释文〕销音消。司马云:小也。捐其本亦作「损」。其志无穷。

〔注〕规是生也。

〔疏〕声,名也。消,灭也。一荣辱,故毁灭其名;冥至道,故其心无极。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

〔注〕所言者皆世言。

〔疏〕口应人闲,心恒凝寂,故不言而言,言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

〔注〕心与世异。

〔疏〕道与俗反,固违于世,虚心无累,不与物同,此心迹俱异也。

〔释文〕不屑屑,絜也,不絜世也。本或作「肯」。是陆沈者也。

〔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沈也。

〔疏〕寂寥虚淡,譬无水而沈,谓陆沈也。

〔释文〕陆沈司马云:当显而反隐,如无水而沈也。

〇典案:论衡谢短篇:「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是其市南宜僚邪?」

〔疏〕姓熊,字宜僚,居于市南,故谓之市南宜僚也。

子路请往召之。

〔疏〕由闻宜僚陆沈贤士,请往就舍召之。孔子曰:「已矣!

〔疏〕已,止也。彼必不来,幸止勿唤。彼知丘之着于己也。

〔注〕着,明也。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

〔疏〕彼,宜僚也。着,明也。知丘明识宜僚是陆沈贤士,又知适楚,必向楚王荐召之,如是则用丘为谄佞之人也。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

〔疏〕陆沈之人,率性诚直,其于邪佞,耻闻其言,况自视其形,良非所愿。而何以为存?」

〔注〕不如舍之,以从其志。

〔疏〕而,汝也。存,在也。匿影销声,久当逃避,汝何为请召,谓其犹在?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注〕果逃去也。

〔疏〕仲由无鉴,不用师言,遂往其家,庶观盛德。而辞聘情切,宜僚已逃,其屋虚矣。略,不尽其分。

〔疏〕长梧,地名,其地有长树之梧,因以名焉。封人也,即此地守疆之人。子牢,孔子弟子,姓琴,宋卿也。为政,行化也。治民,宰割也。卤莽,不用心也。灭裂,轻薄也。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唯当用意养人,亦不可轻尔搔扰。封人有道。故戒子牢。

〔释文〕长梧封人长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子牢司马云:即琴牢,孔子弟字。卤音鲁。莽莫古反,又如字。灭裂犹短草也。李云:谓不熟也。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忽]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麤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疏〕为禾,犹种禾也。芸,拔草也。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时,嘉实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报也。

〔释文〕芸音云,除草也。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

〔注〕功尽其分,无为之至。

〔释文〕变齐才细反。司马如字,云:变更也,谓变更所法也。齐,同也。耰音忧。司马云:锄也。广雅云:推也。字林云:摩田器也。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疏〕变,改也。耕,治也。耰,芸也。去岁为田,亟遭飢餧,今年艺植,故改法深耕。耕垦既深,鉏耰又熟,于是禾苗蘩茂。子实滋荣,宽岁足飧,故其宜矣。

〔释文〕厌湌音孙。本又作「飧」。与「始」相对为义,「寻」之言寖寻也。汉书郊祀志「寖寻于泰山矣」,晋灼曰:寻,遂往之意也。「始萌以扶吾形」,言其始若足以扶助吾形也;「寻擢吾性」,言寖寻既久,则拔擢吾性也。郭解「扶吾形」曰「形扶疎则神气伤」,亦为失之。寻擢吾性;

〔注〕以欲恶引性,不止于当。

〔疏〕寻,引也。擢,拔也。以欲恶之事,诱引其心,遂使拔擢真性,不止于当也。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癕,内热溲膏是也。」

〔注〕此卤莽之报也。故治性者,安可以不齐其至分?

〔疏〕溃漏,人冷疮也。漂疽,热毒肿也。癕,亦疽之类也。溲膏,溺精也。耽滞物境,没溺声色,故致精神昏乱,形气虚羸,衆病发动,不择处所也。

〔释文〕并溃回内反。漏发李云:谓精气散泄,上溃下漏,不择所出也。漂本亦作「瘭」。徐敷妙反,又匹招反。一音必招反。疽七余反。瘭疽,谓病疮脓出也。疥音界。溲本或作「廋」,所求反。膏司马云: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皆为利欲感动,失其正气,不如深耕熟耰之有实。不齐才细反,又如字。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

〔疏〕柏,姓;矩,名。怀道之士,老子门人也。请游行宇内,观风化,察物情也。

〔释文〕柏矩有道之人。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

〔疏〕老子止之,不许其往,言天下物情,与此处无别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

〔疏〕郑重殷勤,所请不已,方问行李,欲先往何邦?曰:「始于齐。」

〔疏〕柏矩鲁人,与齐相近,齐人无道,欲先行也。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注〕夫物之形性,何为而失哉?皆由人君挠之,以至斯患耳,故自责。

〔疏〕夫人受气不同,禀分斯异,令各任其能,则物皆自得。若有一物失所,亏其形性者,则引过归己,退而责躬。昔殷汤自翦,千里来霖是也。今则不然。

〔疏〕步骤殊时,浇淳异世,故今之驭物者,则不复如此也。匿为物而愚不识。

〔注〕反其性,匿也;用其性,显也;故为物所显则皆识。

〔疏〕所作宪章,皆反物性,藏匿罪名,愚妄不识,故罪名者衆也。

〇马叙伦曰:吕氏春秋适威篇曰「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与此文义相似。「匿为物而愚不识」,义不可通。「匿」疑借为「缛」,「物」借为「命」,「愚」当从一本作「遇」,「遇」为「适」误。典案:吕氏春秋适威篇之「过不识」,「非不从」,「罪不敢」,「罚不胜」,皆非罪责之义。庄子此文曰「罪不敢」,「罚不胜」,「诛不至」,亦皆谓不如令则诛耳。「识」字与吕览合,自非误字,「匿为物而愚不识」,义谓法令滋章而责不识者之愚,不必改字释之。淮南子齐俗篇「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文义亦与此相似,「匿为物而愚不识」,与「高为量而罪不及」之义相类。

〔释文〕匿女力反。为物而愚一本作「遇」。

〇俞樾曰:下文「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曰「罪」,曰「罚」,曰「诛」,皆谓加之以刑也。此曰「愚」,则与下文不一律矣。释文曰:「愚」,一本作「遇」。「遇」疑「过」字之误。广雅释诂曰:过,责也。因其不识而责之,是谓「过不识」。吕览适威篇曰「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与此文义相似,而正作「过不识」,高诱注训「过」为责,可据以订此文之误。「过」误为「遇」,又臆改为「愚」耳。不识反物性而强令识之。大为难而罪不敢。

〔注〕为物所易则皆敢。

〔疏〕法既难定,行之不易,故决定违者,斯罪之也。

〔释文〕大为难而罪不敢王云:凡所施为者,皆用物之所能,则莫不易而敢矣。而故大为艰难,令出不能,物有不敢者,则因罪之。所易以豉反。重为任而罚不胜。

〔注〕轻其所任则皆胜。

〔释文〕不胜音升。注同。远其涂而诛不至。

〔注〕适其足力则皆至。

〔疏〕力微事重,而责其不胜,路远期促,而罚其后至,皆不可也。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注〕将以避诛罚也。

〔疏〕智力竭尽,不免诛罚,惧罚情急,故继之以伪。

〔释文〕民知音智。下同。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

〔注〕主日兴伪,士民何以得其真乎?

〔疏〕谲伪之风,日日而出,伪衆如草,于何得真?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注〕当责上也。

〔疏〕夫知力穷竭,谲伪必生;赋敛益急,贪盗斯起。皆由主上无德,法令滋彰。夫能忘爱释私,不贵珍宝。当责在上,岂罪下民乎?休止,必遭祸患,无处逃形。此所谓然与,然乎?

〔注〕自谓然者,天下未之然也。

〔疏〕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我相对,孰是孰非乎?

〔释文〕然与音余,又如字。然乎言未然。与常骞,讵能识邪!

〔释文〕之见贤遍反。大泽为居;虽木石异端,同以大山为坛。此可以当丘里之言也。观于大山,木石同坛。

〔注〕合异以为同也。

〔疏〕坛,基也。石有巨小,木有粗细,共聚大山,而为基本,此合异以为同也。此之谓丘里之言。」

〔注〕言于丘里,则天下可知。

〔疏〕总结前义也。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

〔疏〕以道为名,名道于理,谓不足乎?欲明至道无名,故发斯问。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

〔注〕夫有数之物,犹不止于万,况无数之数,谓道而足耶?

〔疏〕期,限也。号,语也。夫有形之物,物乃无穷。今世人语之,限曰万物者,此举其大经为言也。亦犹虚道妙理,本自无名,据其功用,强名为道,名于理未足也。

〔释文〕而读李云:读,犹语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注〕物得以通,通物无私,而强字之曰道。

〔疏〕天覆地载,阴阳生育,故形气之中,最大者也。天道能通万物,亭毒苍生,施化无私,故谓之公也。

〇典案:「形之大者也」,「气之大者也」,两「大」字于词为复。碧虚子校引刘得一本下「大」字作「广」,疑是。

〔释文〕强字巨丈反。因其大以号而读之则可也。

〔注〕所谓道可道也。

〔疏〕大通有物,生化羣品,语其始本,实曰无名,因其功号,读亦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

〔注〕名已有矣,故乃将无可得而比耶?

〔疏〕因其功用,已有道名,不得将此有名,比于无名之理,以斯比拟,去之迢递。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注〕今名之辩无,不及远矣,故谓道犹未足也;必在乎无名无言之域而后至焉,虽有名,故莫之比也。

〔疏〕夫独以狗马二兽语而相比者,非直大小有殊,亦乃贵贱斯别也。今以有名之道比无名之理者,非直粗妙不同,亦深浅斯异,故不及远也。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

〔注〕问此者,或谓道能生之。

〔疏〕六合之内,天地之间,万物动植,从何生起?少知发问,欲辩其原。

〔释文〕恶起音乌。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注〕言此皆其自尔,非无所生。

〔疏〕夫三光相照,二仪相盖,风雨相治,炎凉相代,春夏相生,秋冬相杀,岂关情虑,物理自然也。

〇俞樾曰:「盖」当读为「害」。尔雅释言:盖,割裂也,释文曰:「盖」,舍人本作「害」。是「盖」「害」古字通。阴阳或相害,或相治,犹下句云「四时相代、相生、相杀」也。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

〔注〕凡此事故云为趍舍,近起于阴阳之相照,四时之相代也。

〔疏〕矫,起貌也。庸,常也。顺则就而欲,逆则恶而去。言物在阴阳造化之中,蕴斯情虑,开杜交合,以此为常也。

〔释文〕欲恶乌路反。桥起居表反。下同。又音羔。王云:高劲,言所起之劲疾也。片合音判,又如字。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疏〕夫逢泰则安,遇否则危,危则为祸,安则为福,缓者为寿,急者为夭,散则为死,聚则为生,凡此数事,出乎造物相摩而成,其犹四叙,变易迁贸,岂关情虑哉?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注〕过此以往,至于自然。自然之故,谁知所以也!

〔疏〕志,记也。夫阴阳之内,天地之闲,为实有名,故可纲可纪。假令精微,犹可言记,至于重玄妙理,超绝形名,故不可以言像求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注〕皆物之所有,自然而然耳,非无能有之也。

〔疏〕夫四序循环,更相治理,五行运动,递相驱役,物极则反,终而复始。物之所有,理尽于斯。

〔释文〕随序谓变化相随,有次序也。「序」或作「原」,一本作「享」。桥运之相使桥运,谓相桥代顿,至次序以相通,理桥运以相制使也。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注〕物表无所复有,故言知不过极物也。

〔疏〕夫真理玄妙,绝于言知。若以言诠辩,运知思虑,适可极于有物而已,固未能造于玄玄之境。

〔释文〕所复扶又反。覩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

〔注〕废起皆自尔,无所原随也。此议之所止。」

〔注〕极于自尔,故无所议。

〔疏〕覩,见也。随,逐也。夫见道之人,玄悟之士,凝神物表,寂照环中,体万境皆玄,四生非有,岂复留情物物,而推逐废起之所由乎?所谓之言语道断,议论休止者也。也。莫为则虚。

〔注〕无使之也。

〔疏〕溺无故也。有名有实,是物之居;

〔注〕指名实之所在。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注〕物之所在,其实至虚。

〔疏〕夫情苟滞于有,则所在皆物也;情苟尚无,则所在皆虚也。是知有无在心,不在乎境。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注〕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诠,可以意察者,去道弥疏远也。故当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后至焉。未生不可忌。

〔注〕突然自生,制不由我,我不能禁。已死不可阻。

〔注〕忽然自死,吾不能违。

〔疏〕忌,禁也。阻,碍也。突然而生,不可禁忌;忽然而死,有何碍阻?唯当随变任化,所在而安。字亦有作「沮」者,怨也。处顺而死,故不怨丧也。

〔释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〇典案:疏「阻,碍也」,而行之也。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

〔注〕举一隅便可知。

〔疏〕胡,何也。方,道也。或使、莫为,未阶虚妙,斯乃俗中一物,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语乎大道?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

〔注〕求道于言意之表则足。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

〔疏〕足,圆徧也。不足,遍滞也。苟能忘言会理,故曰言未尝言,尽合玄道也。如其执言,不能契理,既乖虚通之道,故尽是滞碍之物也。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

〔注〕夫道物之极,常莫为而自尔,不在言与不言。

〔疏〕道物极处,非道非物,故言默不能尽载之。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注〕极于自尔,非言默而议之也。

〔疏〕默非默,议非议,唯当索之于四句之外,而后造于衆妙之门也。

【校记】释文以人名篇,原无。据释文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谈」字。从疏之意及释文看,当删「言」字。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本作「迫」,据改。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主」,据改。人,王校集释本从世德堂本、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作「而」,据改。其,王校集释本作「具」,据改。归,原文、疏及其他版本均作「师」,故改。师,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作「帅」,据改。另:校记引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率」。「率」、「帅」古通。其,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依赵谏议本作「而」,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人」字,补「而不知也」四字,据改。夫生明照,王校集释本作「天生明照」,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夫镜生明照」,从后者改。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未」,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删「其体用」三字,据改。下同。供给,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化」,原文与疏亦作「化」,故改。之,王校集释本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说删;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删,据删。不师,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下斯」。作「不师」与前郭注「唯无所师,乃得师天」相悖,故改「下斯」。原作「堙,塞也」,原文无「堙」字,南华真经注疏据上下文意补「洫」字,据补。且,王校集释本作「亦」,据改。然,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成」,据改。王校集释本依疏文及赵谏议本于「犀首」下补「公孙衍」三字。绪,王校集释本改作「叙」,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纪」。者,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有」,据改。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之」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巧」字,据删。四,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两」,据改。氏,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触」,据改。别,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处」,据改。俗,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人」,据改。坏朴,当作「怀朴」。末,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忽」,据改。下同。寻,据王校集释本补。形,南华真经注疏改「形」为「物」,言校释据郭注成疏谓「一形」当为「一物」之误。其,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补,据补。分别,王校集释本依正文作「不知」,据改。如,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知」,据改。币,此应作「弊」,故后言「郭作币」;「帛也」释「币」,应断。不,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作「亦」,覆宋本及王叔岷均作「亦」,据改。史,王校集释本改作「弢」,指前太史大弢,据改。无,王校集释本改作「为」,据改。王校集释本补「为」字,据补。同以,王校集释本依下句释文补,据补。为,王校集释本改「故」,与下文疏句式同,据改。于,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终」,据改。动,王校集释本改作「勤」,据改。

猜你喜欢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晏婴
  第十四章 刑措·梁启超
  卷四六·邱濬
  读朱随笔卷二·陆陇其
  第十五章 6·辜鸿铭
  四十  备高临·墨子
  书蔡氏传旁通卷一下·陈师凯
  卷十四·佚名
  卷一·佚名
  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欧阳竟无
  指月录卷之三十一·瞿汝稷
  昧盦诗录序 (七篇)·太虚
  第三次研究会·太虚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二·郑用锡

    皇清赐同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奉大夫恩给二品封 典加四品衔赏戴花翎礼部铸印局员外郎祉亭郑君墓志铭北郭园全集序一北郭园全集序二北郭园文钞序皇清赐同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晋封通奉大夫恩给二品封典加四品衔

  • 平园续集补钞·管庭芬

    平园续集补钞访诚斋杨监全胜贺监家,赐湖岂比赐书华。四环自劚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门外有田聊伏腊,望中无处不烟霞。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谩夸。陶渊明己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才一程耳辄用其韵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柯劭忞

      土土哈 床兀儿 燕帖木儿 撒敦 唐其势   土土哈,伯牙兀氏。世为钦察部长。太祖命哲别、速不台伐钦察,土土哈祖父忽都速蛮率其子班都察迎降。太宗命拔都伐斡罗斯,班都察从攻阿速蔑怯斯城有功。后又率钦察百人,从世祖

  • ●卷一百八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八十五。   起绍兴八年十一月二日甲申,尽二十日壬寅。   十一月二日甲申张戒奏论金人遗使诏谕江南事。   金人遣张通古为江南诏谕萧诏为明威将军以副之朝廷遣起居舍人范同为接伴使。且入境甲申张戒

  • ●卷十六·邵伯温

      杨凝式少师,唐昭宗朝为直史馆,宰相涉之子也。朱全忠逼唐禅位,涉为奉传国宝使,凝式曰:“大人为唐宰相,使国家至此,不可谓无过。况乎持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何?盍辞之!”涉大骇曰:“汝欲灭吾族!”神色不宁者数日。全忠既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四三○ 户部左侍郎董诰奏请将已摆印各书每省发给一分折·佚名

    四三○ 户部左侍郎董诰奏请将已摆印各书每省发给一分折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臣董诰谨奏,为请旨事。窃自办理四库全书以来,四方秘籍乘时毕萃,馆臣以及厘订进呈,仰蒙圣明裁鉴,择其精当而罕观,督武英殿聚珍版印行,俾海内操觚

  • 席书传·张廷玉

    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职郯城知县,后来进入朝中当工部主事,又改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

  • ●附录一·吴子光

    奉旨建坊人祀昭忠祠赠忠信校尉罗公传候补训导邑庠生吕公传国子生运湖谢君家传直隶州知州衔赏戴蓝翎甲午科举人修堂刘公传医者许一壶传郡庠生星南吴先生传奉旨建坊人祀昭忠祠赠忠信校尉罗公传公讳冠英,字福泽,姓罗氏;原籍

  • §第三章 论无形之瓜分·梁启超

    有有形之瓜分,俄、普、奥之于波兰是也。有无形之瓜分,英法之于埃及是也。吾所言中国瓜分之祸在将来者,指有形之瓜分言之耳。若夫无形之瓜分,则欧人实行之于中国,盖已久矣。凡国之所以成立者,国权为上,而国土次之,有土而无权,国

  • 读书録卷八·薛瑄

    所谓知几者扵事未形着而识其防也非圣人其孰能之凡祸患伏扵无形之中惟圣人则知几而防之扵未然故能消其祸众人不知几而图之扵已着则已无及矣迷扵利欲者如醉酒之人人不堪其丑而已不觉也耳目之聪明为魄魄者形之神也口鼻之

  • 修行方便道不净观升进分第十一·佚名

    已说不净观,方便道住过。若於胜道中,住应如前说。今当次第说,不净升进法。先总相思惟,系念不净缘。次住身少分,正观察自相。自在及外缘,二种说无量。行者於内身,自在三摩提。勤习正方便,周满究竟处。外缘无量者,境界普周遍。而

  • 卷三十七·佚名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现在

  • 宗镜录卷第三十八·延寿

    夫初后之位。不离本觉。能所之化。唯是一心。若悟本称觉。则本不可得。若不可得。行位徒施。得与不得。其旨如何。答。得而不得。始本之觉无差。不得而得。妙证之时玄会。如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善男子。五位一觉。从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三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三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补特伽罗蕴第二之二第一嗢拖南颂后补特伽罗论者。作如是言。谛义胜义。补特伽罗。可得可证。现有等有。是故定有补特伽罗。性空论者作是问言。汝然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五卷·无著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五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云何灭谛。谓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何等相故。谓

  • 卷第四·本谧

    嘉兴大藏经 二隐谧禅师语录二隐谧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南扬州高沙天王禅寺 湖广荆州江陵水月禅院 嗣法门人 超巨 超秀 等编住常州宜兴屺山保安禅寺语录据室,“从上诸祖以来,这里密不通风。有时露个消息,也是棒打

  • 太上洞玄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经·佚名

    昊天玉皇上帝向扶桑大帝述自己本行、驱使雷神之神通及开天制魔咒,劝人受持三洞经箓、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