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3章 缁衣

孔子说:“君长如果对臣下不苛虐,臣下就会觉得君长容易侍悦臣下如果没有欺诈之 沙己君长就觉得容易了解臣下的实情。这样一来,刑罚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用了。”孔子说:“如果能够像《缎衣》那首诗所说的那样去尊敬贤人,像《巷伯》那首诗所说的那样去痛恨坏人,官场上就不会那么醒耀,百姓中就会兴起谨厚之风,不用刑罚而百姓就心悦诚服。《大雅》上说:‘只要大家都来效法文王,在所有的诸侯国中就会兴起诚信之风。’”

孔子说:“对于百姓,如果用道德教育他们,用礼法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有向善之心;如果用政令教育他们,用刑罚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有逃避之心。所以,作为领导百姓的国君,应当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百姓就会亲近他;用诚信去团结百姓,百姓就不会背叛;用恭敬的态度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产生顺从之心。《甫刑》上说:‘苗族百姓不听从蛋尤的命令,于是蛋尤就用刑罚制裁他们,制定了五种残暴的刑罚叫做.“法”。’于是百姓不讲道德,起而背叛,最终遭到了民族的灭亡。”

孔子说,“臣下事奉君长,不是听从君长所下的命令,而是盯着君长的实际行动,君长咋干臣下就咋干。君长喜欢某样东西,臣下必定有超过他的。所以,君长喜欢什么、讨庆什么,不可不格外慎重,因为臣下是把君长的行为作为表率的,”·孔子说:“禹即帝位三年,百姓在仁的方面就有所成就,这难道是百姓个个都能仁吗?只是由于禹本人好仁,百姓受其影响罢了。《诗经》上说:‘赫赫有名的尹太师,百姓都在注视着你。,《甫刑》上说幻‘天子一人有美德,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得到好处。’《大雅》上说:‘成主守信有威望;身为夭下好榜样。”卜孔子说:“君长好仁,那么臣下就会争先恐后地好仁。所以君长应当表明自己的好仁志向,、以正道教育民众,推崇仁道,以爱护子女的态度爱护百姓;会无不尽力地去行仁,以迎合君长爱仁的所好。’《诗经》‘天子有正直的德行,四方诸侯就无不服从言”百姓就上说。

孔子说:“君王所说的话本来只有丝那般细,可辗转传到百姓耳里,就变成了有缓带那般粗;君主所说的话本来只有缓带那般细,可辗转传到百姓耳里,就变成了有绳索那般粗。所以君长不能讲华而不实的话。能够说到,但不能做到,君子就不说。能够做到,但不可告人,君子就不做。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言不违背其行,行不违背其言。《诗经》上说:‘谨慎行事且得体,不要超过了礼仪。’”

孔子说:“君子用言行引导人们行善,用言行禁止人们作恶,所以讲话一定要考虑它的后果,做事一定要考察它会带来什么弊端,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说话谨慎做事小心了。《诗经》上说:‘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大雅》上说:‘端重恭敬的文王啊,盛德光明而又举止谨慎!’”

孔子说:“做百姓君长的人,衣服固定不变,举止有一定之规,以此为百姓树立榜样,那么百姓的道德才会齐一。《诗经》上说:‘那位来自西都镐京的君子,狐皮袍子罩黄衫,他的仪容不改常规,他的讲话出口成章。他行将回归西都,深为万民仰望。”孔子说:“君长的外貌和内心如一,臣下看到他的外貌就知道他的内心;臣下竭诚事君,从他的言貌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这祥一来,君就不会怀疑其臣,而臣也不会不了解其君。伊尹告诫太申诊只有我伊尹和汤,都有纯一的德行。《诗经》上说:‘善人和君子,他们的仪容不会有差错。”

孔子说:“作为一国的国君,用奖赏表彰善人,用刑罚惩治坏人,让百姓清楚地看到他鼓励什么,这样百姓就会一心为善。《诗经》上说:‘安分恭敬地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喜欢的都是正直人。”,孔子说:“当国君的如果好恶不明,百姓就会迷惑而不知所从;臣下如果心怀鬼胎,就会使君长格外劳神。所以作为民众的国君,应该表彰善人使百姓知道有所效法,谨慎地惩治坏人以做效尤,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迷惑而不知所从了。作为臣下,符合道义的事就要奉行,不尚清谈,不援引国君力所不能及的事让国君去做,不絮叨国君有所不知的事让国君去听,这样一来当国君的就省心了。《诗经》上说:‘如果国君好恶无常,百姓都得遭殃。’《小雅》上说:‘臣下不忠于他的职守,这是国君辛劳的原因。”

孔子说:“政令之所以不能推行,教化之所以不能成功,是由于爵禄的颁发失当,不足以劝人向善,还由于刑罚的惩善而扬恶,不足以使坏人感到羞耻。所以君长不可以随心所欲的动用刑罚,不可随随便便颁发爵禄。《康浩》上说:‘动用刑罚一定要慎重。’《甫刑》上说:‘施行刑罚要合理。”

孔子说:“大臣离心离德,不亲近国君;政教繁苛,百姓不得安宁。究其原因,在于臣不忠于其君,君不敬于其臣,而大臣所享受的富贵已经超过了界限。大臣不肯为国君尽心办事,近臣就会私相勾结。所以,对大臣不可不敬,因为大臣是百姓的楷模;对近臣不可不慎加选择,因为近臣是百姓的导向。应该和大臣商议的事,不应拿去和小臣商议;应该和近臣谈论的事,不应拿去和远臣谈论;应该和内臣谋虑的事,不应拿去和外臣谋虑。如果这样做了,大臣就不会产生怨恨,近臣就不会产生嫉妒,远臣有意见也可以反映上来。祭公的遗嘱说:‘不要用小臣的主意败坏大臣的作为,不要因宠幸的姬妾而厌弃庄重守礼的嫡夫人,不要因宠幸的臣子而厌弃庄重守礼的臣子。’”孔子说:冲君长不信任他的贤人,而信任卑贱的小人,于是百姓也跟着亲近失德的人,而教令也因此变得烦乱了。《诗经》上说:‘当初朝廷需要我,好像唯恐得不到。一旦请去撂一边,不让我把重任挑。,《君陈》上说:‘人们在没有见到圣人之道时,好像自己不能见到。等到自己见到了圣人之道,又不能够运用圣人之道。’”

孔子说:“小人喜欢玩水,就容易被水淹死;君子喜欢议论,就容易祸从口出;执政者喜欢玩弄百姓,就容易被百姓推翻。原因都在于对接近最多的东西态度轻慢。水与人们那么接近,而人却往往被水淹死,就是因为水看起来柔和容易接近而实际上却是难于亲近的,所以容易淹死人。好说漂亮话,又好絮絮叨叨,说出去容易,后悔药难吃,所以嘴也容易招致祸害。老百姓不懂道理,心怀鄙诈,对他们可以恭敬而不可以怠慢,否则就容易招来灭顶之祸。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十分小心。《太甲》上说:‘不要颠三倒四地乱下政令,以自取灭亡,就像打猎的人,扣住扳机,仔细察看,等到箭头、箭尾、目标三者成一条直线,再发射。’《说命》’上说:‘嘴是用来说话的,如果出言不当就会带来羞辱;盔甲是用以自卫的,、如果用的不当就会引起战争;放在箱子里的礼服,是准备行礼时穿的,不可随便送人;干戈是用来讨伐坏人的,但在使用之前要反躬自省,不要加害无辜。’·《太甲》上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攘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躲开。,伊尹告诫太甲说:‘我伊尹的先祖曾见到过夏代西邑的政治,夏禹以忠信治民而得享天命,辅佐他的人也因此而得享天命。”

孔子说:·“人民把君主当作心脏,君主把人民当作身体。必胸身身心广大就会身体安舒,体一定也乐于适应;内心严肃就会容止恭敬。内心喜好的东西,君主喜好的东西,体安然无恙的话,心脏也就会得到保护百姓也一定愿意得到;身体如果出了毛病脏也会跟着受到损伤。君主由于人民的拥护而存在,君主也由于人民的反对而灭亡。《诗经》上说:‘从前我们有先君,他的教令通达事理而又条理清楚。国家赖此先君才得以安宁,都邑赖此先君才得以建成,百姓赖此先君才得以安居乐业,当今有谁能够处理国家大事?不自以为是,而尽干一些骚扰百姓的事情呢!《君牙》上说:‘夏天酷热湿闷,老百姓只知道埋怨天;到了冬天严寒来临,老百姓还是只知道埋怨天。”

孔子说:“臣下的事奉君上,如果自身不正,说话不讲信用那么君上就不以为忠,朋友就不以为信。”

孔子说:“讲话有根据,做事有规矩。所以活着的时候无人能够改变他的志向,死了以后也无人能够剥夺他的美名。所以君子应该博闻,在弄清楚了以后就牢记在心;应该多识,在弄清楚了以后就学而不庆;应该知识精深,求其大体而实行之。《君陈》上说:‘颁布政令,接受建议,要让大家都来考虑,使大家的意见一致。,《诗经》上说:‘善人和君子,言行总一致。’”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够喜好对自己正言规劝的人,小人则仇恨对自己正言规劝的人。所以君子的朋友是有一定的,君子厌恶的人也是有一定的。由于君子的好恶有定,所以和君子交往多的人不会产生疑惑,和君子交往少的人也不会产生疑惑。《诗经》上说:‘君子必得良友。’”

孔子说:‘清旨够轻易地和贫贱的朋友绝交,而难于和富贵的朋友绝交,这说明他好贤的意志不坚定和痛恨坏人的态度不明朗。即令有人说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我也不会相信。《诗经》上说:‘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督促勉励以礼义。”

孔子说:“他人以小恩小惠的礼品相赠,但有违于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君子是不会接受其馈赠的。《诗经》上说:‘真正爱我的人,应当给我指出忠信之道。”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有车子,就一定能够看到他的车轼;一个人如果有衣服,就一定能够看到他的衣袖。一个人如果说过话,就一定能够听到他的声音;一个人如果做了什么事,就一定能够看到它的后果。《葛覃》上说:‘旧衣服,穿不厌。’”

孔子说:“说过以后紧接着就是行动,所以说话不能光放空炮。做过以后紧接着就是议论,所以做事不能光走过场。所以君子讲究少说话而多做事,以此来成就他的信誉,这样一来,百姓就不能随便地夸大其优点和缩小其缺点。《诗经》上说:‘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想收回可不行。’《小雅》上说:‘信实的君子,必定大有所成。’《君爽》上说:‘过去上帝为什么一再劝勉文王注意品德修养,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

孔子说:“南方人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人而变卦无常,那么即令卜金,卦兆上也显示不出来是吉是凶。’这大概是古人留下来的谚语吧?龟笠那么神灵还不能定其吉凶,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上说:‘我的灵龟已厌恶,不再把吉凶告诉我。’《说命》上说:‘爵位不能赏给恶德之人,否则百姓将把他们树为楷模,由他们频繁地对神祭祀,这是对神的大不恭敬。其事烦则乱于典礼,事奉鬼神也难以得到福佑。’《易经》上说:‘不是长久地保持他的德行,或者要受人耻辱。,又说:‘长久地保持德行,占问,这在妇人是吉,而在男子是凶。”

猜你喜欢
  经说上第四十二·墨子
  卷六·陆陇其
  四书经疑贯通卷八·王充耘
  第三章 20·辜鸿铭
  卷十六·史浩
  春秋长历卷十·陈厚耀
  仪礼商附録·万斯太
  卷一·李钟伦
  第二 反应 1·王诩
  垦令第二·商鞅
  论语正义卷五·刘宝楠
  法行品第十·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沤和拘舍罗劝助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一·邵雍

    (郭彧 点校)上巳观花思友人上巳观花花意秾,今年正与昔年同。当时同赏知何处,把酒犹能对远风。戏呈王郎中近年好花人轻之,东君恶怒人不知。直与增价一百倍,满洛城春都买归。一株二十有四枝,枝枝皆有倾城姿。又恐冷地狂风吹,盛

  • 笑解烦恼结(送幼仪)·徐志摩

    一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沈碧!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

  • 卷四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八 苏若兰 璇玑图诗【并序读法】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贤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容妙丽谦默自守

  • 卷五百七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二贾岛哭柏岩和尚苔覆石床新师曾占【一作吾师去】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一作路】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涙下不是解空人山中道士头髪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一作老】鹤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八·佚名

    嘉靖三年四月乙未朔时享太庙给事中张嵩曹怀张侨安磐各论主事张璁霍韬首为厉阶侍郎席书员外方献夫私相附和而主事桂萼者窃众议以济己私攘臂不顾仰惑圣听今萼等取用书进礼卿用非其宜请并斥之以谢天下而磐疏又谓今欲别建

  • 卷之七十·佚名

      顺治九年。壬辰。十一月。己巳朔。  ○庚午。命固山额真卓罗、为靖南将军。同固山额真蓝拜等、统官兵征广东未定州县。赐之敕曰。今逆贼侵犯广西以尔卓罗为靖南将军。同蓝拜总统官兵。前赴广东平南王尚可喜、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五 【超壬午周敬王元年○止壬寅周敬王二十有一年】凡二十一年 表例说 见第八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十五>

  • 三八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堪备采择及违碍应毁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佚名

    三八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堪备采择及违碍应毁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太子太傅 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 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续解堪备采择遗书并违碍书籍、板片,仰祈圣鉴事。窃臣遵旨查缴遗编暨

  • 卷二十六·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二十六书籍五典则幸鲁盛典一部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躬诣阙里亲行释奠衍圣公孔毓圻请修幸鲁盛典首冠御制次胪典礼并纪恩遇末附艺文康熙四十年校刋圣祖仁皇帝御制序 朕惟自古帝王声教翔洽风俗

  • 卷二百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象纬考杂星变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六月戊午大角星东北生角孝宗隆兴二年十月丙子弧矢九星内矢一星偏西不向狼星 乾道元年八月乙巳大角光体揺

  • 第四节 宫 室·吕思勉

    隋、唐两代,于宫室颇侈。以隋文帝之恭俭,犹营仁寿宫以劳民。见第二章第一节。而炀帝无论矣。炀帝事皆见第二章第四节。窦琎营洛阳宫,失之壮丽,唐太宗毁之,见第十八章第三节。而阎立德为营玉华、翠微二宫,徐惠不以为俭。见第

  • 有始览第一·吕不韦

    有始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

  • 第十五章 40·辜鸿铭

    子曰:“辞达而已矣。”辜讲孔子说:“语言应通俗易懂,而没有其他任何特殊要求。”

  • 卷四·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四安溪 李光坡 撰乡饮酒礼第四郑目録云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賔之与之饮酒○疏曰知是诸侯之乡大夫者案春官小胥云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者编县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

  • 光福诸山记·张郁文

    民国张郁文纂修。郁文,吴木渎人。民国十年(1921年)纂修《木渎小志》。而《光福诸山记》原附在张郁文《木渎小志》之后,著者当即张郁文。光福诸山记是一部记录光福区域范围内的山志。吴荫培《木渎小志·序》称张郁文“究心

  •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

    梁启超著。主要讲述了该书是梁启超写给自己子女的书信的一部合集,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包括2封致妻子李蕙仙的信,给孩子们的信134篇。大致前29篇为文言,第30篇后为白话。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 飞剑记·邓志谟

    明代白话中篇神怪小说。全称为《锲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一名《吕仙飞剑记》。凡上下两卷,共十三回。作者邓志谟,署“安邑竹溪散人邓氏编,闽书林萃庆堂佘氏梓”。有图。其版式与佘氏萃庆堂所刊《铁树记》、《咒枣记

  •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各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佛教名人